【课外阅读】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及其气质形成 (2)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课外阅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我认为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不屑于人情世故。
而悲剧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雪芹用一句诗来作暗示——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第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愁清露‘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
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这里的“东风”就是喻指逼他和表妹唐琬分手的母亲。
也许,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
“自嗟”的本义叹息,就有自我埋怨的意思。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是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事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
也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句诗也证明曹雪芹并不认为是贾府的长辈们生生拆散了宝黛的婚姻。
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事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
所以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林黛玉的身世、性格、才华、命运等方面来详细解析她的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的身世林黛玉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林如海是朝廷重臣,母亲贾敏是贾府的千金小姐。
然而,在她幼年时期,父母相继去世,她被迫离开家乡,投奔贾府。
在贾府,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贾府对她照顾有加,但她始终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孤独感。
二、林黛玉的性格1. 多愁善感:林黛玉天生敏感,容易陷入悲伤的情绪中。
她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孤独和无助,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2. 清高孤傲:林黛玉自视甚高,她蔑视世俗的繁华,对功名权贵不屑一顾。
她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独立,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
3. 柔弱敏感:林黛玉身体虚弱,内心敏感。
她在面对困境时,常常选择逃避,用泪水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悲伤。
4. 执着坚定:在面对爱情和友情时,林黛玉表现出坚定的执着。
她深爱贾宝玉,对友情也十分珍视,愿意为朋友付出一切。
三、林黛玉的才华1. 诗词才华:林黛玉擅长诗词,她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她的《葬花吟》、《桃花行》等作品,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2. 书画才华:林黛玉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她的字迹优美,画作清新脱俗,展现了她的艺术天赋。
3. 音乐才华:林黛玉精通音律,擅长弹奏古琴。
她的琴技高超,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林黛玉的命运1. 爱情悲剧: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但最终未能与他在一起。
她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成为了她生命中最深刻的悲剧。
2. 命运多舛:林黛玉一生坎坷,父母早逝,她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尽管她才华横溢,但命运却对她不公,让她饱受磨难。
3. 悲剧结局:在《红楼梦》的结局中,林黛玉病逝,她的离世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她的生命如同她的爱情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总结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她是一个美丽、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
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感谢您的阅读!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
由于生活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做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
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鸟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
所以,林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
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泪道不干的。
这个性格特征,反映叛逆者同封建主义抗争与苦斗的艰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
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
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世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
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
她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
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
我们常说,黛玉是多疑任性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她才华横溢,写诗作赋不让须眉。
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她蔑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
浅析《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作文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
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
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
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
”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
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
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
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
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
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
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
还是在第三章。
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
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
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
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
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多年来,《红楼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可以说是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本文从林黛玉的内在气质秉性和高尚的精神品格等方面来探究分析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以期更深层的了解林黛玉这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气质个性;精神品格;叛逆性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她而死。
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
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2)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在这种时代下孕育出这么一个人,她的人生有怎么可能不是以悲剧收场的呢?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已经达到的根深蒂固的程度,即使你如何的去“叛逆”,你也无法挣脱它的束缚,最终的结局必定是走向死亡。
这也印证了黛玉最后的死亡,即使他多么的爱宝玉,多么的真挚,多么的始终如一,最终还是不能与宝玉有好的结果。
总之,黛玉的一生早在书的初始就被作者赋予的悲剧色彩。
不仅仅是因为她本身造就了这悲剧,更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背景所决定。
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
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
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
参考文献[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3]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
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
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林黛玉的凄美形象解析作者:王鹏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5期摘要:文章主要通过研读《红楼梦》和其他一些解析性作品来简单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的凄美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凄美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一、林黛玉的凄凉形象解析(一)身世所致的凄凉形象林黛玉在六岁的时候就丧母,她的父亲由于肩负盐政的工作而没有时间对黛玉进行管教,加上外祖母的想念,所以黛玉就离开家乡,并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京城,从此寄居在贾府。
虽然在家乡黛玉父亲是盐政,财力雄厚,不过由于人丁稀少,自然是无法与京城的贾府相提并论。
所以黛玉在贾府生活时小心翼翼,时时刻刻约束自己,过得甚是无奈。
在她九岁的时候又不幸丧父,痛失双亲的她无依无靠,身世非常凄凉。
(二)体弱多病的凄凉形象在书中,林黛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便是身体刚刚痊愈,贾夫人第一次见黛玉便知道她有“不足之症”。
并且黛玉自己也说请了许多名医来诊治,但仍是不见成效,所以可以知道黛玉“弱质纤纤”。
林黛玉体质纤弱主要是由于四个因素导致的:①天生体质;②父母早逝对黛玉身心造成的创伤;③娇声惯养;④长期服药。
当黛玉知道宝玉准备和宝钗完婚的时候,黛玉心已死,泪已干,且五内俱焚,当贾母听闻后去看望黛玉时,在书中描绘到:黛玉微微睁眼,喘吁吁地说道:“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之后微微一笑,又闭上了眼睛。
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一个濒临绝境、病入膏肓、娇弱无力的黛玉。
(三)愛情挫败的凄凉形象宝玉和黛玉是姑舅婊亲的关系,两小无猜,来往密切,黛玉到贾府后就在原来宝玉住的碧纱橱内住下,由此可见贾母非常重视黛玉。
宝玉和黛玉曾经山盟海誓,也愿意相互厮守。
虽然贾母也有意想让他们俩在一起,但是无奈黛玉无论是地位或身世均无法和“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宝钗相比较。
加上宝钗口齿伶俐,贾府内又有部分势力的人从中作梗,所以贾母就算知道黛玉和宝玉立下了海誓山盟,还是说道“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是没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傻癫),这可叫人作难了!”由此可以看出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形象]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也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她的形象丰满、立体,既有贵族小姐的高贵气质,又有丫鬟的机智和聪明。
本文将从林黛玉的身世、性格、命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一、林黛玉的身世与成长环境1.1 林黛玉的家庭背景林黛玉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大家族,她的父亲是荣府的公子哥儿,母亲则是一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
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给林黛玉带来幸福的生活。
她的父母早逝,她被迫在荣府中寄人篱下。
虽然她一度得到了荣府主人贾母的宠爱,但她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最终病逝于荣府。
1.2 林黛玉的成长环境林黛玉在荣府中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这里的人们各怀心思,争权夺利,而林黛玉却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清纯和善良。
她在荣府中的丫鬟地位虽然不高,但她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才智。
她善于观察人心,懂得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正是这种聪明才智让她在荣府中倍受孤立和排挤。
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2.1 聪明机智林黛玉聪明绝顶,她的才智和智慧使得她在荣府中独树一帜。
她善于观察人心,懂得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她曾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许多危机,也曾经用自己的智慧让人们对她刮目相看。
正是这种聪明才智让她在荣府中倍受孤立和排挤。
2.2 多愁善感林黛玉性格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愁善感。
她天生丽质,却总是忧心忡忡,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观。
她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无尽的痛苦,对荣府中的种种不公和虚伪感到愤怒和绝望。
她的多愁善感使得她在荣府中显得格外脆弱,也使得她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更加难以承受。
2.3 坚韧不拔尽管林黛玉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和磨难的世界里,但她却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她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她的坚韧不拔使得她在荣府中独树一帜,也使得她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更加坚强。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3)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篇2]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
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
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
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
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
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
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
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
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灵创伤之苦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贾母的外孙女,也是贾府的一员。
林黛玉的命运可谓是悲剧的,她在贾府中经历了许多的心灵创伤与苦痛。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充斥着权力斗争、嫉妒心理以及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
林黛玉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的个性敏感多疑,内心深处总是充斥着悲伤的情绪。
首先,林黛玉因为自身的情感苦闷和对自我的要求过高,她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心灵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贾府中,她无法得到贾母的宠爱和重视,造成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
她对自己的美貌和才华过于自信,却无法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心理落差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其次,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经历增加了她的心灵痛苦。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表兄妹,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这段爱情却受到了众多的阻碍和困扰。
贾府的家族规矩以及贾宝玉与其他女子的关系导致了他们的感情没有得到正当的认可和发展。
林黛玉对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却最终只得到了痛苦和无奈。
她的心灵因此受到了重创,无法得到治愈。
此外,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嫉妒心理也对林黛玉的命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她身为贾府的成员,不得不置身于复杂的利益纷争之中。
众多的争斗让她深感痛苦与无助,她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的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失败。
这种心理与情感上的创伤使她的命运愈发悲剧化。
最后,林黛玉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使她的心灵创伤更加深重。
她先后经历了多次的疾病,其中以她剪发碧云院的那次疾病最为致命。
她用自己的发丝负心脏,预象着自己即将逝去。
这种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心灵上的创伤,让她的命运变得更加悲凉。
综上所述,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承受了巨大的命运压力与心灵创伤。
她的悲剧命运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林黛玉的故事,我们也应该引起对他人内心的关注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与理解,以减少因心灵创伤所带来的痛苦。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形成因素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1、敏感细心林黛玉的性格是极其敏感细心的,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就充分的显示出她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女孩子的性格都有敏感细心的成分,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却是过度的敏感细心,有点背后的小事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敏感的性格本身是正常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女孩子的正常的保护自己,而细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美好的品质,它可以使女孩子在做事情时充分发挥这种细心,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林黛玉由于环境与身体的原因,这就过度的细心了,以至于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烦恼,自己的生活的空间也较为的狭窄。
这种性格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贾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自己又是寄人篱下,所以这种特殊的敏感使自己的精神时刻处于绷紧的状态,大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2、淡泊而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淡泊的,这充分的表现在对贾宝玉的态度上,林黛玉是满腹诗书,所以对物质的生活方式还是淡泊的,所以对贾宝玉的爱可谓是一种至情之物,虽然林黛玉的家境一度的落魄,而且还寄居在贾府,可谓是非常贫穷的,这与贾府中的公子贾宝玉在物质上对比可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却不是因为林黛玉贪慕贾宝玉家的财富,而是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所以这种淡泊的性格也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纯洁性,此外,林黛玉的这种淡泊还渗透到自身的气质上,在贾府中林黛玉的一言一行,可谓是落落大方,没有那样拘谨,也是由于这种淡泊的性格,对贾府的财富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淡泊的心里,也就表现为内在的一种气质,这也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
3、真实林黛玉的性格中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表现在,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境地,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性格,这些都是宝贵的品质。
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在书中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尖酸刻薄,小心眼等都有所体现。
《红楼梦》:林黛玉的一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红楼梦》自清朝成书,至今已余二百年,闻名海内外,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它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从文学、文化还是历史方面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凤的泼辣歹毒,薛宝钗的圆滑世故、贾探春的自尊独立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
很多人可能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伤夏感到不满,但也有许多的人欣赏林黛玉的坦诚豁达、敢爱敢恨的性格。
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个矛盾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先从整体上认识林黛玉,从而在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欢离合。
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这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
在贾元春回家省亲时,林黛玉的诗词脱颖而出,可见其是才华出众的,又譬如办诗社,多首诗词拔得头筹,诗词内容让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林黛玉的才华。
而才女这个词,自古至今带有着些许悲剧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伤春悲秋,又如张爱玲,一生都在追寻爱情,最后香消玉殒之时却落得个无人陪伴。
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少小离家,无人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为性格较为坦诚直率、说话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较为敏感,如果有些风吹草动会悲观多想,心情郁郁,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和金玉良缘的束缚而未得善终,最终泪竭而香消玉殒。
林黛玉的一生,不能尽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剧中的。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褒贬不一。
有人会说她太过小气,许多事情都斤斤计较,且言辞犀利、尖酸刻薄,这些说辞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她的行为。
名著阅读:联系下面材料分析林黛玉的
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这性格的原因。
(4分)
名著阅读:联系下面材料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并简
要分析形成这性格的原因。
(4分)
名著阅读:联系下面材料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并简要分析形成这性格的原因。
(4分)
(1)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2)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
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3)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
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
子,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
王夫人坐了。
答:
参考答案:整理
21.贾母、宝玉问黛玉读何书的不同回答,在王夫
人房中,黛玉对座位的选定,表现出黛玉在贾府中“步
步留心,处处在意”的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
的形成,源于她寄人篱下,不比自家。
(情节概括1分,性格特点2分,形成原因1分)。
林黛玉人物分析以及经历林黛玉这个人物如何分析,相关经历考生又清楚吗?还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黛玉人物分析以及经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林黛玉人物分析一、人物分析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
她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
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
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
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
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
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
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
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
初恋时的缠绵和牾都还带着孩童的幼稚和单纯。
自林黛玉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进入热恋时期。
他们爱情的思想原则逐渐明晰和自觉起来。
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 “重人”、忠于自我,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
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
“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课外阅读】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及其气质形成
在林黛玉身上,最具有艺术价值最能摇荡读者灵魂的,是她丰富优美而又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而林黛玉的精神寄托、她的灵魂归宿,就是诗歌。
正如王昆仑先生所说:“薛宝钗的一生是在做人,林黛玉的一生是在作诗。
”如果说曹雪芹借助于《红楼梦》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诗歌的王国的话,那么林黛玉就是这个诗歌王国的王冠之上最璀灿耀眼的明珠。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造就林黛玉成为大观园中最负胜名的女诗人的原因很多,比如说林黛玉自幼饱读诗书,有深厚的文学知识基础;她不仅善鼓琴,而且识谱,在其他艺术领域游刃有余。
林黛玉对其他艺术领域的涉猎,使她在诗作上的视野更加开阔,比别人具有了更多选择的优势……但在这诸多原因之中,容易被人所忽略的是她的身世之悲对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林黛玉本来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林如海命中无子,仅有一女,就是黛玉,所以对她爱如掌上明珠。
不幸的是,在林黛玉五岁时,她的母亲贾氏一病而终,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被接到了外祖母家----荣国府,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便告诫自己“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多说一句话”,但还是受到了两位亲舅舅的冷落,对这个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外甥女闭门不见。
不仅如此,舅妈王夫人还警告林黛玉要离自己的儿子贾宝玉远一点,以至后来对那个长得像林黛玉的俏丫鬟晴雯也深恶痛绝,直到把她置于死地而后快。
在以春意香囊为由抄检大观园时,对林黛玉的歧视打压明目张胆到了极点。
王夫人在幕后主使,同时拉上邢夫人做挡箭牌,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在前冲锋陷阵。
在这次事件中,作为亲戚的林黛玉与同为亲戚的薛宝钗受到了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的不同对待。
搜检过程中,她们绕薛宝钗之门而不入,却对林黛玉的潇湘馆大查特查,甚至连小时候的玩意也抄检出来,对林黛玉进行间接的羞辱。
原因无它,所谓亲戚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最根本的原因是薛宝钗家大势大业大,其母又与王夫人是至亲姐妹,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靠,让他人不敢轻易去侮辱她;而林黛玉母亲已亡,父亲家族又“支庶不盛”,没有可以依靠的正经亲戚。
对贾府的人来说,“林家的人是死光了的”。
林黛玉除了自己一颗孤傲而又敏感的灵魂外,一无所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贾家的。
林黛玉明白这一点,贾府的人更明白这一点。
所以下人们才可以放心地欺凌她,可怜而又孤傲的林黛玉,也只能默无声息
地忍受这一切的羞辱。
因为她既不敢公然表现出对这个收留她的家庭的不满,又不敢得罪那个对她来说至关重要而又并不怎么喜欢她的王夫人。
在贾府,唯有贾宝玉还可以引以为知己,贾宝玉是除贾母之外,唯一一个对林黛玉知疼知热的人,但又毕竟男女有别,一肚子的心事也无法对他尽情倾诉。
于是,林黛玉就只能默默忍受孤苦零丁的悲愁,独自一人吞咽寄人篱下的侮辱与伤害。
如此,林黛玉除了莫名其妙地整日以泪洗面之外,只能情不自禁地做一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歌了。
林黛玉本来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且又学识渊博、气韵风流,其品貌才情可以说无人能与之相比肩,清代红学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便称赞她道:“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
”脂批说林黛玉是“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钗裙”。
只可惜生路坎坷、身世飘零、无处可依。
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说,她是不幸的,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她又是极端幸运的。
因为,正是她生活的不完美,成全了她作为诗人的艺术特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我们文学史的发展来看,往往是个人的不幸增加了文人们在文学上展露头脚的机会。
比如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用《离骚》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古典诗歌的丰碑。
而屈原本来出身高贵,与楚怀王同宗同祖,其本人又“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很受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后来因为楚怀王听信佞臣的谗言,一怒之下疏远了屈原,屈原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但却没有报国之门,怀瑾握瑜而被弃之如蔽履。
于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所以陆游才说“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
还有贾谊,贾谊是西汉洛阳人,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二十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因其才华横溢,应对自如,一年内被破格升为太中大夫,成为当时罕见的奇才。
他的《过秦论》,文笔犀利,论理精深,语言奔放,气势磅礴,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
但在经历了一段少年得志之后,因遭人妒忌而被中伤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被贬迁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在迁谪途中路经湘水,作《吊屈原赋》,借此“以抑郁难遏之气,抒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哀”。
再如李白,李白终其一生都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但由于自身性格里的傲岸不驯,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辱人贱行的生活,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也就无法得以实现。
于是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痛苦与老之将
至、一事无成的忧愤,通过诗歌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流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心酸,故做一些“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潇洒……
痛苦,对于中国文人而言,往往表现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对林黛玉而言,则主要是由于她丧母后寄人篱下的生活所引发的一系列不幸。
林黛玉与中国传统文人一样,心有郁结而不能泄,积郁成疾,于是创作就成为她疏通发散的主要渠道。
因为文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安慰与治疗的作用,这一点,是被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实了的。
存在主义的先驱者,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说“我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良好,我忘却所有生活的痛苦,我为思想层层包围,幸福无比。
假如我停笔几天,我立刻就会得病,手足无措,顿生烦恼,头重脚轻而不堪负重”。
(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形于言”的最常用最易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诗歌了。
“因为话语是快乐的源泉,因为丧歌和发泄痛苦的诗可以给人以安慰。
”(贝西埃《诗学史》)“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林黛玉对自己艺术生活的高度概括,她借助诗歌发泄自己的痛苦和悲愤,表达自己“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渴望,抒发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於污淖陷沟渠”的情怀,叹息自己“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命运。
伟大的艺术总是出自巨大的痛苦。
“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
”(《清诗话•汉诗总说》)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著名的《报任安书》中总结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应该说,在《红楼梦》中,出类拔萃的诗人很多,比如说薛宝钗,比如说史湘云,都是红楼诗人中的佼佼者,但唯有林黛玉的诗歌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
原因无它,因为身世的不幸带给林黛玉巨大的痛苦,而痛苦又给了林黛玉太多思考的机会,造就了她中国文人身上所特有的忧郁气质。
所以她的诗歌才力透纸背,感人至深,易于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