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9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 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案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案情境,采用材料解读、讲授法、启发式教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渡江作战。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从1946年6月底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中央又根据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了战略大决战。
1948 年9月,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第17课解放战争【踏雪寻梅】1.了解国共内战是美苏全球争霸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产物。
2.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失败的表现。
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意义。
【按图索骥】一、“缓兵之计”——重庆谈判1.背景(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结果: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二、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转折: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6——1947.6)(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2)结果: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以及对陕北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误区警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2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6月,、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3.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9——1949.1)1948年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和平的烟幕——北平谈判(1)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②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1949年4月,国共两党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一、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有哪些?二、三大战役:、、三、第一板块:完成下列表格:完成下列小问题:1、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最先攻克的是哪一座城市?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哪一次战役?4、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运用的战略战术是什么?5、三大战役中,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战术的是哪一次战役?3、平津战役最终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解放?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是谁?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二板块:渡江战役1、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2、渡江战役:时间:毛泽东、朱德发布命令:参战部队:南京解放:3、南京的解放有什么意义?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一试你的成绩如何?一、单项选择题1、辽沈战役中采取的战术特点是()A、中间突破B、关门打狗C、隔而不围,围而不打D、蘑菇战术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3、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A、武器好坏B、军队数量C、天时地利D、人心向背4、1949年4月21日至23日渡江战役的胜利()A、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B、解放了北平和天津C、转入了战略反攻D、解放了东北全境5、下列战役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课文P106页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等人在1945年的合影。
这一照片拍摄在()A、重庆谈判期间B、转战陕北期间C、挺进大别山期间D、政治协商会议期间7、课文P109页的形势图是发生在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A、百团大战B、挺进大别山C、平津战役D、辽沈战役8、课文P117页图片中的这一日期非常重要,这一天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A、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B、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抗日战争获得最后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1、重庆谈判:⑴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⑵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的陪同下,达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⑷结果:国共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⑸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战略防御)3、1947年夏,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 第18课: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其中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是锦州。
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以徐州为中心。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
平津战役: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