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南亚和印度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52
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了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印度的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状况。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地理学科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树立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2. 教学难点:(1)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印度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及其在当地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数据图表、案例分析资料。
2.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报纸、杂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南亚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2. 探究与讨论:(1)介绍南亚地区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分析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探讨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地区宗教文化案例,如印度的佛教、伊斯兰教等。
(2)分析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如建筑、服饰、饮食习惯等。
4. 小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南亚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印度的概况。
(2)引导学生思考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南亚和印度【教学目标】1.南亚的位置、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2.印度的地形、气候及工农业发展特点。
【考点解读】1.了解南亚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其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知道印度的地形分布特征,理解其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会分析印度工农业的分布、发展与其资源分布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南亚次大陆1、位置和范围: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大部分地区位于10°N—30°N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同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南亚次大陆”之称。
总面积约435万千米2,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个国家。
2、居民和宗教:世界人口密集区之一,印度人口最多(12.67亿,2014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也超过1亿。
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斯里兰卡人多信奉佛教,印度、尼泊尔人多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多信奉伊斯兰教。
二、南亚的地形1、三大地形区:(1)北部山地: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下降。
(2)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西起阿拉伯海沿岸,略成弧形,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
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主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3)南部高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地势由西略向东部倾斜。
2、南亚的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使碰撞交界区为地震频发区。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作用的“结点”区域,一个位于帕米尔高原,一个位于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
“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较高。
三、南亚的气候1、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为高原山地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
2、季风气候对降水的影响:(1)雨季:每年6月到10月,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雨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一、教案基本信息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
2. 掌握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南亚及印度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难点:1. 印度的地理特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地图:南亚地区地图、印度地图。
2. 图片:南亚地区风光、印度名胜古迹等。
3.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
4.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南亚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3. 讲解印度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引导学生掌握印度的地理特点。
4. 分析印度的人口分布,让学生了解印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 讲解印度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佛教等,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宗教文化。
6. 讲解印度的历史文化,如古印度文明、莫卧儿帝国等,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历史发展。
7. 课堂互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和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南亚和印度的认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南亚地区地图,标注印度的主要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南亚地区风光和印度文化的纪录片,增强学生对南亚与印度的直观认识。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五中学高中地理世界区域第3节南亚与印度教案新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
〔1〕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南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
〔3〕南亚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4〕南亚的人口问题。
〔5〕印度主要自然资源及其分布。
〔6〕印度工业的开展及分布。
〔7〕印度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绿色革命〞。
〔8〕印度主要的自然灾害。
2.才能目的:
〔1〕可以在地图上指出南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平原、岛屿的位置。
〔2〕可以根据气候要素的统计图表、数据,来分析说明南亚气候成因和差异,以及气候差异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关系。
〔3〕可以对印度的农业类型和分布进展农业区位的综合分析。
〔4〕可以以班加罗尔为例,分析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详细问题进展详细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南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印度工业的开展及分布,印度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绿色革命〞
【教学方法、手段】读图、填图训练,多媒体【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南亚和印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册P44图文,分析南亚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结合地图册P45图文,找出南亚的宗教及分布国家。
3.结合地图册P46-P47图文,归纳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重难点】自然地理特征【难点】热带季风气候【思议环节】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思考: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3.印度主要农作物和工业的分布?【展评环节】(“十个三大”)南亚自然特征:(“六个三大”)一、南亚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2.国家及首都(三类国家、三个亿国)内陆国:临海国:岛国:二、地形地势(三种地形)北部:中部:南部:三、河流(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国家、注入地)四、气候(三种气候)五、印度工农业分布(三大矿产)南亚人文特征:(“四个三大”)三大宗教、三大工业、三大经济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合作探究思考:1.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气候特征:成因:2.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措施。
【练结环节】(2011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甲中A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图乙为A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描述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南亚和印度》导学案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6—9月降水量较丰富(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掌握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农业和工业发展情况。
3. 提升学生对南亚和印度的认识,培养其地理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亚和印度的地理特点。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亚和印度的地理位置。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学内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和农业发展。
3. 印度的工业发展和其主要城市。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南亚和印度地理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南亚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图,加深其对两地地理环境的记忆。
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南亚地区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相邻国家和地区。
(2) 分析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等。
(3) 探讨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
2. 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和农业发展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印度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相邻国家和地区。
(2) 分析印度的地理特征,如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等。
(3) 探讨印度的人口分布特点,如人口密集区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等。
(4) 分析印度的农业发展,如水稻种植、小麦种植和棉花种植等。
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印度的工业发展和其主要城市教学步骤:(1) 分析印度的工业发展,如软件产业、汽车产业和纺织产业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印度城市分布图,了解其主要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探讨印度的城市化问题,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教学步骤:(2) 安排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南亚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图,加深其对两地地理环境的记忆。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 掌握印度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分布、工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南亚地区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 印度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分布、工业发展。
3. 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难点:1. 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印度的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3. 中印经济合作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地图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
3. 分析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印度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2. 分析印度的农业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3. 讲解印度的工业发展及其原因,如纺织、软件产业等。
4. 分析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如边境贸易、投资合作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其地理特征。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南亚与印度地理特征、农业分布、工业发展和中印经济合作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人口分布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1. 通过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宗教建筑和信仰,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
2. 分析南亚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如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
3. 讲解南亚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南亚和印度教学设计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第一课时)高二地理备课组郑思洁【学习目标】1、知道南亚次大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2、分析南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3、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该国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课前作业推理地理位置(定位)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分析海陆位置地形人口气候城市纬度位置水文农业生(植被)工业土壤交通二、验收学生自学成果两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互相检查学习成果教师检查更正,板书南亚(定位)海陆位置:亚洲南部,南邻印度洋,西邻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70°E――90°E,10°N――30°N之间(80°E和23°26′N 穿过中部)主要为热带自然地理特征:地形:(看图)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北部分布着山地,中间分布着平原,南部为低矮的高原。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起伏大。
(让学生根据地形描述方法描述)思考:为什么南亚被称为“南亚次大陆” ?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同亚洲的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气候:三大气候北部:高原山地气候正常年份:风调雨顺西北部: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和南部: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和成因)异常年份:旱涝灾害(解决措施?)水文: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具体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流经气候、长度、流量、注入海洋等(见学案)思考:印度河和恒河的补给方式是什么?土壤: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人文地理特征:农业:根据南亚的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它们对印度农业分布的影响。
(重点)修建水利工程热带季风气候 _________充足水稻、黄麻恒河平原地形______土壤______ 德干高原小麦、棉花课后作业:根据下列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找出它们在印度的主要分布区域。
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茶叶黄麻生长条件需要较高的热量和较多的水分耐旱能力强分布区域喜光、耐旱、要求土壤透气性好多雨的气候及排水良好的坡地喜低湿的土地和潮湿的气候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南亚和印度教学设计一、课前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对该部分内容没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是由于区域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过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教学。
高中阶段则强调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
即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有鉴于此,对该部分课标解读如下: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两条主要河流的状况;2.掌握南亚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理解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理解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没有具体的有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教材,我校教材选取的是山东地图出版社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区域地理》教程,该教程是目前编纂较为成体系和全面的教程,可以作为教材使用,但该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较为松散,按照概论、大洲、地区和国家四部分分类。
这固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学的难度,但使得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学生难以从教材中获取足够信息来解决问题。
考虑到南亚和印度是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教材未对南亚进行整体的叙述,因而本次教学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截取,本部分内容主要选取第二部分第四章“认识国家”当中的第二节“印度”,少部分选取第二部分第二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一节“亚洲”。
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跨越,但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三)高考分析本节内容隶属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高考中考察多通过世界区域图来考察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该部分内容重在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论证。
(四)学情分析本班为艺术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习氛围不够积极,对学习的态度良莠不一,因此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困难。
然而学生的整体态度良好,亦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我班学生在经过前期的对“亚洲整体概况”、“东亚”、“日本”的教学,已经具备初步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亦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区域认知方法,在教学上,对于南亚和印度的区域认知可以采用“长程两段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的归纳概括,继续强化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个季风气候。
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难点: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教法、学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中世界地理《南亚——印度》这部分内容,关于南亚的一些地理环境特征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所以这可以看做是一节复习课,但是我们现在不应该还停留在初中的阶段,要把高中学过的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加进来。
我们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环境特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这些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域的发展是对有利的条件加以利用,不利的条件加以治理,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南亚(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读图指导】老师:同学们打开地理地图册《南亚》这部分,找出南亚的地形,气候,主要河流,并对这些地理要素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师提问】南亚的地形有何特点?【学生回答】以高原、平原和山地为主。
北部和西北部为喜马拉雅山,中部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