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学案4:南亚和印度(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区域地理---南亚和印度学案设计1 / 6第三章 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学习目标】1、识记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背会主要的河流、地形区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3、记住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及印度的人口压力。
4、会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预学指导】(1)在图中用红色的笔描画重要经纬线:10°N (印度南端)、北回归线(印度中部)、80°E (印度中部)、90°E (孟加拉湾),记住他们穿过的重要地区(2)标出海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3)标出陆地:喜马拉雅山南坡、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4)用线条画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东/西高止山、兴都库什山脉 (5)标出重要地形区:恒河平原、恒河三角洲、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6)在下图中填出重要河湖: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雅鲁藏布江)(7)在下图中画出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 (8)在下图标出大致的重要农业区:水稻、小麦、黄麻、甘蔗、茶叶、棉花等分布区(9)在下图标出重要工业区:以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为中(10)在下图标出重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预学案】(1)填写国家与首都:①国是 首都是 ;②国是 ③国是 ④国是 ⑤国是 ⑥国是 (2)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是 、 、 、 。
A①②③ ⑤ ⑥C④ ⑦ABcDa bE d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地理位置特征:2、范围:内陆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临海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岛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南亚的地形特征2、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1)两大河流①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________。
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了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印度的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状况。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地理学科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树立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2. 教学难点:(1)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印度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及其在当地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数据图表、案例分析资料。
2.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报纸、杂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各国分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南亚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2. 探究与讨论:(1)介绍南亚地区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2)分析印度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农业分布、人口和经济状况。
(3)探讨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特色。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地区宗教文化案例,如印度的佛教、伊斯兰教等。
(2)分析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如建筑、服饰、饮食习惯等。
4. 小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南亚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印度的概况。
(2)引导学生思考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案基本信息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
2. 掌握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南亚及印度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难点:1. 印度的地理特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地图:南亚地区地图、印度地图。
2. 图片:南亚地区风光、印度名胜古迹等。
3.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
4.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南亚地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基本情况。
3. 讲解印度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引导学生掌握印度的地理特点。
4. 分析印度的人口分布,让学生了解印度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 讲解印度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佛教等,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宗教文化。
6. 讲解印度的历史文化,如古印度文明、莫卧儿帝国等,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历史发展。
7. 课堂互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和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南亚和印度的认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南亚地区地图,标注印度的主要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南亚地区风光和印度文化的纪录片,增强学生对南亚与印度的直观认识。
区域地理——南亚与印度【典型例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右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1】(1)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什么?(2)南亚每年3-5月形成热季,气候干热,原因是什么?(3)读图,描述印度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
(4)据印度年降水量、南亚地形图,指出德干高原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
(5)根据印度年降水量图、地形图,分析德干高原降水较少的原因。
(6)季风气候对南亚农业的影响【问题探究2】(1)德干高原地势东西比较,哪里地势较高?哪里地势较低?(2)南亚自北向南可分为三大地形区。
78°E经线南亚自北向南分别穿过哪些地形区。
(3)南亚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问题探究3】简述南亚地形地势特征对河流特征的影响(三大河流)【问题探究4】读图,说出印度农业主要分布区及原因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东西两侧沿海地区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平原)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茶叶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的低山)黄麻恒河三角洲甘蔗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地区【工业】工业部门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钢铁工业德干高原东北部东北部煤、铁、锰丰富,且矿区邻近、配合好棉纺织工业孟买靠近棉花产区麻纺织工业加尔各答地处黄麻产区高科技工业班加罗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南亚和印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册P44图文,分析南亚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2.结合地图册P45图文,找出南亚的宗教及分布国家。
3.结合地图册P46-P47图文,归纳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重难点】自然地理特征【难点】热带季风气候【思议环节】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思考: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3.印度主要农作物和工业的分布?【展评环节】(“十个三大”)南亚自然特征:(“六个三大”)一、南亚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2.国家及首都(三类国家、三个亿国)内陆国:临海国:岛国:二、地形地势(三种地形)北部:中部:南部:三、河流(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国家、注入地)四、气候(三种气候)五、印度工农业分布(三大矿产)南亚人文特征:(“四个三大”)三大宗教、三大工业、三大经济作物、三大粮食作物合作探究思考:1.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气候特征:成因:2.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措施。
【练结环节】(2011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甲中A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图乙为A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描述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南亚和印度》导学案答案(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6—9月降水量较丰富(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2019-2020年高二地理 南亚和印度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南亚,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本区主要国家印度的地理特征【学习重难点】本区主要国家印度的地理特征 【问题导学】 学习目标一:南亚 1、概述(1)位置、范围、国家位置范围:海陆位置:位于 以南, 以北的地区,它东濒 湾,西滨 海。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 N 之间与中国的邻国:宗教和居民: 发源地。
斯里兰卡以 为主;印度、尼泊尔以 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 为主。
居民为 人种。
本区人口超过亿的国家有: (2)自然条件北部:山地: ,地形崎岖。
中部:平原: 平原、 平原,地势平坦,是主要 区。
南部:高原: 高原,地势西 东 。
南亚中部的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气候:主要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成因、分布,【基础训练】1.填图: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 印度(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孟加拉国(达卡)、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塔尔沙漠 新德里(印度首都)、孟买(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中心)、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班加罗尔(全国第三大城市)2.做出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内陆国:国家 临海国: 岛国:3.填注: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思维拓展】(1).南亚地区降水的总体分布特点?(2)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分布在那里?(3).德干高原西侧的降水为什么多于东侧?(4).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学习目标二:印度(1)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2)农业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原因:读右上图:分析印度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思维拓展】1.德干高原棉花产区的主要原因?2.分析东北部和西部沿海种植棉花的不同条件?3.印度农业面临的主在问题及解决措施(3)发展中的工业矿产:主要有 、 、 等,分布在 ——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4)主要城市(1)图A 中箭头表示的风是____月前后的季风活动,风从______吹向_______,称_______季风。
区域地理: 南亚与印度导学案一、介绍南亚地区是亚洲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等国家。
其中,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也是南亚地理特征最典型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南亚地区与印度的地理特征、人口分布、经济特点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
二、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 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南部,紧邻印度洋。
南亚地区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北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相邻。
2. 地形地貌: 南亚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塔里木盆地、恒河平原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被誉为“世界屋脊”。
3. 气候特点: 南亚地区气候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平原地区气候炎热。
三、人口分布1. 人口数量: 南亚地区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总人口超过15亿。
其中,印度是南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总人口的80%。
2. 人口密度: 由于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亚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别很大。
印度的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在恒河平原地区。
而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人口密度较低。
3. 城市化程度: 南亚地区城市化程度逐渐提高。
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主要城市都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张给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了挑战。
四、经济特点1. 农业: 南亚地区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
稻米、小麦、棉花等是南亚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尼泊尔和不丹以种植作物和畜牧业为主。
2. 工业: 南亚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工业国家,拥有发达的汽车、电子、钢铁和纺织等行业。
3. 贸易: 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主要以出口农产品和纺织品为主。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国家,其对外贸易关系比较广泛,包括与邻国的贸易以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
五、文化背景1. 宗教: 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世界地理南亚与印度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 掌握印度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分布、工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南亚地区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 印度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分布、工业发展。
3. 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难点:1. 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印度的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3. 中印经济合作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地图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讲解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
3. 分析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印度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2. 分析印度的农业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
3. 讲解印度的工业发展及其原因,如纺织、软件产业等。
4. 分析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如边境贸易、投资合作等。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其地理特征。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南亚与印度地理特征、农业分布、工业发展和中印经济合作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人口分布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1. 通过多媒体展示南亚地区的宗教建筑和信仰,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
2. 分析南亚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如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
3. 讲解南亚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南亚和印度教学设计一、课前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课标》对该部分内容没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是由于区域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过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教学。
高中阶段则强调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
即要求学生具备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有鉴于此,对该部分课标解读如下: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两条主要河流的状况;2.掌握南亚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理解南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理解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教材分析高中地理没有具体的有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教材,我校教材选取的是山东地图出版社王树声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区域地理》教程,该教程是目前编纂较为成体系和全面的教程,可以作为教材使用,但该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较为松散,按照概论、大洲、地区和国家四部分分类。
这固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学的难度,但使得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学生难以从教材中获取足够信息来解决问题。
考虑到南亚和印度是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教材未对南亚进行整体的叙述,因而本次教学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截取,本部分内容主要选取第二部分第四章“认识国家”当中的第二节“印度”,少部分选取第二部分第二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一节“亚洲”。
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跨越,但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三)高考分析本节内容隶属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高考中考察多通过世界区域图来考察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该部分内容重在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论证。
(四)学情分析本班为艺术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习氛围不够积极,对学习的态度良莠不一,因此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困难。
然而学生的整体态度良好,亦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我班学生在经过前期的对“亚洲整体概况”、“东亚”、“日本”的教学,已经具备初步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亦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区域认知方法,在教学上,对于南亚和印度的区域认知可以采用“长程两段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的归纳概括,继续强化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南亚及印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图,简要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明确南亚的范围及主要经纬线。
2、了解南亚及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状况。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南亚季风的成因;归纳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关注热点问题:中巴关系。
【教学过程】一、区域地理位置、范围1、读右图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
2、写出南亚的主要国家。
3、主要经线、纬线。
【基础自学】见《立体设计》P47页[5分钟时间记忆《立体设计》47页,南亚及印度的基础知识]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讲解:印度的农作物(1)印度的粮食作物:(2)印度的经济作物:案例: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图2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000000---mm /量水降℃/温气/m回归线°探访季风(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并判断气候类型,指出气候的分布区、成因。
(2)简要描述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
(3)说明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
[小思考]季风环流与北印度洋洋流分布规律的关系。
立马练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A.夏季 B.春末C.冬季 D.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3、(选做)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A.半年 B.一年半C.二年半 D.三年半探讨环境(1)指出黄麻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
探寻发展(1)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拓展:印度主要工业分布。
(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高科技企业)【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1.下图为某国简图。
高二南亚和印度学案(《图文详解》P127-128)【教与学目标】1.南亚次大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3.印度的工农业类型及分布。
4.印度主要的自然灾害。
5.能在地图中指出南亚主要地形区、河流、平原与岛屿的位置。
6.能分析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位置和范围1、位置:位于以南,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N~°N之间。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ft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范围:内陆国:国家临海国:岛国:二、自然区域特征1、三大地形和两大河流-地形与水文特征(1)三大地形区地形: 北部,中部,南部(2)两大河流①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河),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
它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②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ft南麓,流向东南,流经、,注入。
2、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1)主要气候类分布热带季风:热带沙漠:高原ft地气候:北部ft、西北ft和苏莱曼ft、东北部的ft地。
(2)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成因①特点:②成因:【例 1】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了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的分配(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C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C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两地直航到了地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B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3)热带荒漠特点及成因西北部为热带荒漠特点:塔尔沙漠成因:①_塔尔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②_位于南亚内陆,受伊朗南部ft地和巴基斯坦西南部ft地阻挡,夏季西南季风难以进入。
高二区域地理学案4:南亚和印度【学习目标】1.了解南亚的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的成因和差异等。
2.能够对印度的农业类型和分布进行农业区位的综合分析。
3.了解印度的资源与工业的分布。
【学习重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印度农业、工业的分布。
【学习难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印度农业、工业的分布。
一、利用数字归纳法记忆南亚的相关知识点。
1、三类国家——南亚有哪三类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些国家?2、三大地形区——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3、三条河流——南亚有哪三大河流?它们分别在哪个国家境内注入哪个海洋?4、三种气候——南亚的三种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是什么?5、三大经济作物——印度的三大经济作物和分布地区是什么?6、二大粮食作物——印度的二大粮食作物和分布地区是什么?7、三大矿产资源和三大工业分布地区在哪?8、三大宗教——南亚各国信奉什么宗教?二、巩固练习1、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读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2—5题:2、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3、图示农作物分布是指()A.小麦B.棉花 C.黄麻D.水稻4、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5、由孟买直线到加尔各答,其年降水量的变化是()A.逐渐减少 B.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C.逐渐增加 D.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经过10昼夜的航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1月6日凌晨抵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读下图“中国海军远征示意图”,完成6--7题。
6、舰艇编队航行至马六甲海峡时赶上阵雨,该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受夏季风影响B.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C.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D.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7、有学者预言索马里半岛百万年后可能与非洲大陆分离。
(完整版)南亚与印度教案区域地理:南亚与印度【课程分析】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亚作为⼀个相对独⽴的地理单元,在⾃然、⼈⽂地理⽅⾯,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
本节突出了⾃然要素、⼈⽂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南亚的三⼤地形区、两⼤河流、以及⽓候等⾃然地理特征(2)掌握印度⼯农业⽣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及印度的⼈⼝压⼒。
2.过程与⽅法:(1)进⼀步学习运⽤地图说明⼀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让学⽣运⽤⽂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进⼀步提⾼学⽣的分析、归纳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步丰富学⽣成功学习地理的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步培养学⽣的⼈⼝观、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①南亚的⾃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②印度的⼯农业发展特点难点:①热带季风⽓候的成因;②印度⾃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教法学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分析法、⾃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①通过播放同学们喜欢的《暴⾛⼤事件》印度专题,吸引学⽣兴趣与注意⼒,引⼊新课——南亚和印度。
②展⽰本节课的学习⽬标,并给出本节课的知识板块⽬录,明确学习的顺序。
⼆、正式授课1.位置与范围先回顾之前⼀再强调的“描述区域地理位置与范围的⽅法”。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①展⽰南亚位置地图,引导学⽣读图。
结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纬度:⾚道~35°N,北回归线穿过中部;经度:60°E~97°E,80°E线穿过中部相对位置(海陆位置):亚洲南部(喜马拉雅⼭以南),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②展⽰南亚国家政区图,引导学⽣答出国家名称。
并提问:其中的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分别是哪些?结论: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兰卡、马尔代夫共七个国家内陆国:尼泊尔、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兰卡、马尔代夫2.⾃然地理环境抛出问题:南亚素有“南亚次⼤陆之称”,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然地理环境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先给出这⼀⼤知识点中分为⼏个本分讲解。
高二区域地理学案4:南亚和印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亚的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的成因和差异等。
2.能够对印度的农业类型和分布进行农业区位的综合分析。
3.了解印度的资源与工业的分布。
【学习重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印度农业、工业的分布。
【学习难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印度农业、工业的分布。
一、利用数字归纳法记忆南亚的相关知识点。
1、三类国家——南亚有哪三类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些国家?
2、三大地形区——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
3、三条河流——南亚有哪三大河流?它们分别在哪个国家境内注入哪个海洋?
4、三种气候——南亚的三种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是什么?
5、三大经济作物——印度的三大经济作物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6、二大粮食作物——印度的二大粮食作物和分布地区是什么?
7、三大矿产资源和三大工业分布地区在哪?
8、三大宗教——南亚各国信奉什么宗教?
二、巩固练习
1、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读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2—5题:
2、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
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图示农作物分布是指()
A.小麦B.棉花 C.黄麻D.水稻
4、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
2
5、由孟买直线到加尔各答,其年降水量的变化是()
A.逐渐减少 B.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
C.逐渐增加 D.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经过10昼夜的航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1月6日凌晨抵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读下图“中国海军远征示意图”,完成6--7题。
6、舰艇编队航行至马六甲海峡时赶上阵
雨,该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夏季风影响
B.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
C.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
D.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7、有学者预言索马里半岛百万年后可能
与非洲大陆分离。
其依据是()
A.河流侵蚀作用强烈 B.海水侵蚀作用强烈
C.半岛地处板块消亡边界一侧 D.半岛地处板块生长边界一侧
8、右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
节变化大
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右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气象受害发生频率等
值线图(数字越大表示频率越大),回答9--11
题。
9、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飓风 B.台风 C.风暴潮 D.寒潮
10、有关该自然灾害的正确说法是()
A.主要发生在冬季
B.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C.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D.该灾害中心天气是狂风暴雨
11、有关图示区域的正确判断是()
A.是沟通东亚和北非的航线 B.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区
3
C.冬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有世界著名渔场
1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材料二:
甲乙
材料三:作为全球从事“BPO”业务最多的国家,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劳动力成本便宜、英语水平高、计算器操作能力强”,印度被认为拥有发展“服务外包”的最佳元素。
据了解,印度的工资水准只有美国同类技术人员的1/3到1/8,而印度的房租、税费以及硬件等成本也只有欧美的一半左右.
(1)乙图中的山脉属于板块。
若有一登山队对要攀登该山主峰,一年中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为什么?(8分)
(2)中印经济合作被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合作,简述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条件。
(6分)
(3)描述图甲中A区域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
(4)交通是制约我国西南和印度东北发展的“瓶颈”,若通过乃堆拉山口修建连接乙图②③的铁路大通道,其不利区位因素有哪些?(8分)
(5)将孟买打造成一个像中国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是印度人的梦想,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共同的区位特征。
(6分)
高二区域地理学案4:南亚和印度参考答案
4
12.
(1)印度洋
五月或十月原因:五月分太阳直射点已经在北半球,该地太阳高度比大,同时雨季未到晴天多气温高。
由于雨季未到山上暴风雪较少,不容易雪崩。
十月(雨季结束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8分)
(2)印被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原因: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劳动力质优价廉;地价、房价低;历史上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英语普及程度高;国家政策支持。
(答到三点可得6分)
(3)沿海多内陆少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2分)
该地降水主要由夏季西南风带来;西部沿海位于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于内陆;沿海临近海洋水汽多内陆水汽稍少,(6分)
(4)地形起伏大,施工条件复杂;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建设成本高;跨越不同国家,需要政治上的互信等(8分)
(5)①都是两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经济基础雄厚;②都是两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便于对外联系和交往;③都是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人力资源丰富(6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