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颠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弄清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理论来源;继承;发展

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先河,他提出了星云假设,用发展的眼光来解释天体的运动的问题。费希特提出了“自我”、“非我”的思想和正、反、和的理论。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原则中包含着精神生活有发展,物质和精神有矛盾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系统的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继承了前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来自否定之否顶峰的巨大力量,他把历史看作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过程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而绝对观念的本质也就是上帝,归根结底黑格尔的理论还是唯心主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他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1924年费尔巴哈开始听黑格尔的课,他曾一度认为思维是独立存在的。两年后他开始转向了自然科学。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中阐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些理论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意

识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才是第一性的。费尔巴哈认为精神源于自然、物质,自然是能够被人感知的。同时将人本主义引入到唯物主义,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创造了神,这种强调人降低神的唯物主义极大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事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不是可变性,是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不是他的历史性,同时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它曾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当他发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只注重应有而不注意研究问题时的缺陷是,马克思转向了对应有和现有做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把自我意识看成世界发展的力量,否定神肯定人。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其论调与当时政府针锋相对,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这些促使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并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他主张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马克思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异化论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他指出实践活动室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通过能动的改造自然而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使马克思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糟粕,批判的继承了其中的合理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中具有科学性内容的理论后,进行的理论改造和自我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是黑格尔

哲学的精髓,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精髓被“窒息”了,因为黑格尔最终所追求的“绝对观念”的终结决定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只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马克思主义虽坚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严加批判,但黑格尔没有被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法被接了过来”。这不是简单地“接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对他进行的唯物主义的改造。这样,实践的观点被灌输到丰富的辩证法体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样黑格尔的唯心论被剔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将黑格尔的精髓从他绝对化的体系中拯救出来,辩证法又重新获得了生机,成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思维。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费尔巴哈论》中提到,作为青年黑格尔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正当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徘徊不定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在唯心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使马克思主义仿佛找到了一条认识世界的坦途,因而恩格斯说“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热烈地影响了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两大基本缺陷:一是未能克服近代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普遍缺陷,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以人为出发点的转向,但依然将人看作是与社会相脱节的孤立的个体,因而只能主张以创立一种新的爱的宗教将抽象的人生硬的联系起来,以此调和阶级对立和矛盾。二是继续陷入唯心史观。费尔巴哈自己也承认:“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此处的“往前进”就是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他根本不相信在社会历史领域世界的唯物性,所以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有形象的说法:“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保留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石。其次,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恢复了实践的权威。由于受片面历史观的影响,实践在费尔巴哈那里只被

看作是一种“卑污的犹太人”的唯利是图的贸易活动。而马克思主义则运用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从哲学的高度将‘实践’发展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成为一种在实践批判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因而实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飞跃。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通过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的唯物主义改造。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忽视的,因为他们认为黑格尔根本不会产生唯物主义思想。其实不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探索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人自觉到自己的思维本性,从而按照思维本性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统一”。这一点很明显是实在论的观点。马、恩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研究时,指出:“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辩证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指导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基础——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完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最后,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工阶级的革命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奠定了实践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哲学由维护阶级统治到科学推动革命性变革的第三次飞跃。

在三个飞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和发展的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其他哲学无可比拟的优秀品质:一是包容性,二是客观性。这一切优秀理论品质都是由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力量之源的。

首先,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从创立的那天起,就明确表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而黑格尔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阶级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辩证地分析和论证,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进思想作为自己的直接理论来源。这给我们

以深刻启发。

第一,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不要过分拘泥于阶级属性,要向一切阶级的文明成果打开大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性是有条件的,即在不影响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前提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发展。

其次,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客观性,亦可称作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辩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第一,客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性。所谓“社会历史性”,就是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并发展创新为今所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

第二,客观性在面向现实和未来的领域表现为开放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前进的生命源泉。此处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的开放。二是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

如今,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始终不渝的保持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开放性。其次,要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批判性继承的实质,即辩证的否定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性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青年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实现发展创新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楠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

[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5.

[3] 张伟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哈尔滨: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1.

[4] 余源培,虞伟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5] 舒远招. 德国古典哲学及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版

社,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论德国古典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b12475290.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和《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 丛娟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中的一段话:?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不可否认,如今的爱情观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为很多爱情都不是建立在真爱至上的,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其他利益,总之现在的爱情变得不单纯。社会中闪婚闪离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中闪恋闪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恋爱的潮流,这些都是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的表现。像马克思这样额伟人,他的爱情观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她对燕妮的爱是炽热的,忠贞不渝的。不管灾难有多大,不管他们相隔的距离有多远,马克思始终执着地爱着燕妮。不舍弃,不放弃。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爱就要爱得热烈,爱得忠贞,爱得执着,爱得有智慧,马克思的爱情观,在后现代时期显得如此高尚以及珍贵。下面选举马克思给燕妮写得一封情书谈谈马克思的爱情观。 距离,是滋润爱情的阳光雨露——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美丽充满奇迹,同时又短暂脆弱。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与佳话,同时也有着由爱情带来的悲剧。为什么同样是爱情,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因为,爱情也需要智慧。 马克思认为,距离是爱情的阳光雨露。他给燕妮的信中写到:?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联系实际,想到一个个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这一见解是何其卓绝。 我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对于爱情来说,距离确实产生美。有现代婚姻爱情中,有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婚姻与爱情都有着?七年之痒?,难以跨过七年这一个关卡。确实有不少例子支撑着这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说法被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道理,什么?哲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多人都会认为,爱情只存在于恋爱时期,结婚之后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因为她会褪去爱情的外衣,变得面目全非。相恋的两人,一旦步入婚姻,就成为了对方的彼此,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前的恋人现在天天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所拥有,慢慢了解,最后完全熟悉对方的一切,渐渐地,所有的新鲜感与好奇感都会消失不见。有时候,还会感到厌倦,这就是爱情出现矛盾或者是裂痕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日常的习惯由于亲近会完全吸引住一个人而表现为热情,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这是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恋人甚至是夫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未来规划之我想处个好对象 2014070912027 王嘉豪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儿童,青少年,青年的生活也从艰苦的劳动和效率低下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自由,更加烂漫,更加丰富多彩。爱情,这个从古至今一直为人所惦念,称道,歌颂的伟大名词,也越来越早,越来越常见地出现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给我们的青春岁月增色不少。 然而爱情正如很多好东西一样,它是美丽的,神秘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男女比例天平失衡,每一代中国男子都将有千万人注定单身,夫妻年龄有差距也越发平常,而理工科院校则更甚,我校成电个别班级出现10比1甚至30比1的局面,为大学恋爱平添了不少压力。而当今大学生爱情观也是各种各样,让人难以应对,不少男生同学都在慨叹:想拿奖学金难,想耍个好对象更难!而我,作为广大成电单身男性的一员,也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需要爱情,所以特此针对此问题做出规划。 还记得,新生刚入学的校园里大家还都是形单影只的,而今漫步在校园里,常常能看到青青的草坪上和泛黄的树荫下,一对对大学生情侣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校园的小路上,也有一对对的情侣手拉手走在一起,更有亲密的则搂在一起;食堂里,也有共餐的一对对情侣,他们边吃边聊,相谈甚欢。总之,校园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们相爱的影子,作为旁观者的我也嗅到了浪漫,幸福的气息。 这浪漫的身影和多情的足迹是发展得如此迅速,然而我知道,当今年的冬风真正刮过之时,这不少的浪漫果实都将随风枯萎,凋零。我看到很多QQ好友的状态都与爱情分不开,结束单身获得幸福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是,依照往年的经验来看,分手伤感的人也将要,越来越多了。 是情窦初开的我们真的需要爱情的滋润,还是因为寂寞无聊而盲目跟风呢?无论我们恋爱与否,现在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的 行为,整理下头绪,为我们的爱情观把把脉。 一、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 先来看看这样一则报道,据都市快报报道: 2004 年 5 月,成都市九医院急救了一名服 下剧毒砒霜的男子, 该男子一年里 5 次服毒自杀被送进医院, 原来是因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 打击,令他万念俱灰。所以有了要自杀了念头。 美丽凄美的爱情广为流传, 可是因为受到爱情的的伤害而变得不理智, 那么再美的真爱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浅谈哲学在恋爱中的应用

浅谈哲学在恋爱中的应用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哲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我们学习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用它来指导生活。当今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就是爱情,而恋爱也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每个青年的必修课。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我们要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为这门“必修课”加分,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恋爱也是这样,不是说如何战胜恋人,如何成功恋爱,而是知道恋爱的哲学,以更正确地看待恋爱(包括失恋),更有效地经营两性关系。下面笔者从恋爱的过程这一角度谈谈恋爱中的哲学。 一,在谈恋爱之前先谈谈哲学。—我是谁,我的爱情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与什么样的人谈,怎么谈 爱情拥有着文学作品里面的朦胧美,因此有很多男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自杀或残害他人的极端行为,还有的同学长期在恋爱关系中长期得不到心灵满足(比如长期处在恋爱中的弱势地位,一味地讨好)而患心理疾病,于是在恋爱前先谈谈哲学就十分必要。在早期的哲学研究上,哲学家们都会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样想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是在认识自我,认识环境(世界),我该怎么做。这一点就十分值得被人们借鉴,尤其是在恋爱前,先清楚的了解自我,我是谁,我有什么优缺点,我要在爱情中作谁,是简爱还是还珠格格里为爱情死去活来的夏紫薇,我的爱情从哪里来,我如何去开始,去经营一段感情,身边都有怎样的人,我应该选择哪样的人。这些问题想清楚,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择偶观的一半就出来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当你把你的“三观”列出来,你的选择也就出来了,你选择了夏紫薇,那就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选择了简爱,那就是“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当清楚的认识自我和周边的环境后,就能对日后恋爱中要发生事情有所准备。 二、恋爱的起点。 恋爱的开始都是始于日久生情或者一方追求另一方。日久生情,就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的量的积累的问题。在最一开始,男女双方可能是普通朋友,但后来随着认识的加深,慢慢相互了解,通过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每天进步一点点,后来友情上升为爱情,每天的那点进步就是“量的积累”,友情到爱情的升华就是“质的飞跃”。当今社会,有很多剩男剩女,多半都是因为太过宅,太过封闭,太少与异性接触,忽略了联系的观点,走出去才能“引进来”,那么如何引进来呢?首先与异性有了联系,要想升华爱情,就要牢记“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促成质的飞跃”,一方面制造日久生情,另一方面要懂得追求,追求时,切记坚持二字。但不能光注重量的积累,还要注重在一定条件下关键性的局部对整体的决定作用,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但是有时候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这时你要明白,客观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爱情观; 劳动观; 矛盾; 自由平等 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 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

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同时,劳动间接性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劳动是最直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双方又可在劳动中增强对对方的深入了解。所以劳动与爱情是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指导我们如何谈恋爱,但却间接性地给了我们方法论:把劳动观与爱情观紧密结合。 二、具体解决恋爱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误会。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所经历过的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恋爱是两个人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互相走向双方心里进行探险的旅途。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些小摩擦,甚至出现难以跨越的鸿沟。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双方的心里距离特别远,都是毫无疑问想要挽救的。所以我们不断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取经学习。或许你们的经历跟他们过去的某段记忆相像,所以他们就用当年的套路供你学习参考,这当然没有什么不为之。但世上不可能找出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你们所产生的矛盾也不可能与其他人的一模一样,至少时间上还是有差距的。而时间上的差距进一引发到空间上的差距。这时要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可能得到的效果就没那么理想了。而且对象不同,说不定还会反感。借鉴别人的经验可以,但总得自己整理出一套解决的实际可行的方 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给人智慧,也给人纠结。”杨老师说,针对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来分析,要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击破主要矛盾。但有时我们很难辨认清主要矛盾。由于两个人是独立的,或许很难认清终究是谁对谁错,也或许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尊,即使是自己错了,也非要对方认错才作罢。所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仃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