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鉴赏——簪花仕女图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4
丝 路 视 野·104·一、《簪花仕女图》中的服饰语言《簪花仕女图》的作者为周仿,此人在中国人物画绘画上水平极高,在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画面表现力很强,通过他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唐代的生活风貌,这也使他的作品从历史角度和艺术角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簪花仕女图》作品中(如图1),画者通过准确的人物造型、以神写形的情感表达,对衣纹的用笔丰润,服装配饰的细致刻画,充分展示了绘画技艺和绘画色彩的同时,渲染出服装的质感和绚丽的纹饰。
《簪花仕女图》的服饰纹样极为丰富,表现力极强,从服装到配饰都精细地呈现出唐代女性审美及服饰风格特点。
图1 《簪花仕女图》团花局部二、《簪花仕女图》图案样式解读在《簪花仕女图》中,图案使用上最为频繁的纹样就是团花纹样。
唐代服饰中的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样式多彩、精巧美观,团花纹样的形成,一方面是联珠纹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民族传统纹样的继承和创新。
唐代人对外来联珠纹的态度是模仿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为后代所沿用的团花纹样。
唐代的团花纹样的发展过程先是联珠团花纹,后出现花卉植物团花纹,最终出现了动物团花纹。
唐代团花纹的题材和结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及对“圆”的追求,充分体现出唐代人乃至中华文明的精神所在,旋转式的图样和对称的构成形式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生命的一种圆满,对生生不息精神的表达。
团花纹样作为一种传统纹样,在唐代发扬流行,继而传承下来,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在被使用,现如今,在装饰领域中的民族风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精神传播发展的今天,利用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来进行现代设计已然成为一种时尚。
在当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团花纹样的踪影,团花纹的设计形式及表现方法依然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得以广泛运用。
三、《簪花仕女图》服装纹饰在楚燕服饰设计作品中的运用在《簪花仕女图》中每位仕女都以不同的服饰特点出现,每件服饰的图案也各具特色,在楚燕的2016年“楚和听香”系列设计作品中(如图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簪花仕女图》中仕女服饰图案被潜移默化地自如运用。
44《簪花仕女图》人物造型的写实性锁子会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摘要: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写实高峰时期的一种绘画样式,相较于西方绘画追求科学、讲解剖绘画的客观写实,中国绘画的写实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其特点是意象造型、散点透视、追求平面视图、以线造型等等,对比西方的客观再现,中国画有其独有的写实方式,这是我对中国画写实性的理解。
选择唐代仕女画的代表《簪花仕女图》,从其人物的体态造型、服饰、妆容等方面分析人物造型的写实性。
关键词:服饰;妆容;体态造型;现实;写实相对于西方写实绘画的客观性和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抽象性,中国画被称之为意象造型。
这种意象造型既不完全客观写实,也不符号化的抽象,但能彰显画种的独特性和追求,也同样记录着我们的生活。
在笔者看来,画种之间的不同,跟经济、政治、文化、思维方式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中国画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写实方式。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为唐代画家周昉。
作品描绘的是春夏之交,宫廷贵妇在花园里游玩的场景。
场面并不复杂,几名形态各异的贵族妇女和一名手执团扇的仕女,贵妇们或拈花,或扑蝶,或戏犬等等。
她们神态优雅,体态丰满,盘的高高的发髻上装饰着各种华丽的簪子,衣服更是富丽华美,尽显唐朝的雍容华贵,但富裕的生活中却显出一种孤寂之情。
选择这样的场景构成该图的内容,跟周昉的官僚家庭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这样的出身使他十分了解上层社会贵族妇女的生活。
当然,这也跟画家的主观选择有关,尽管当时的唐朝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对于民众来说,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并不如意。
并且对于一个有民族有忧患意识的画家来说,安史之乱的恐惧还在,贵族的富庶生活,和平的社会气象并不能驱走他对家国前途的担忧。
由此,仕女、蝴蝶、宠物狗、白鹤等这些本该代表繁荣和平的形象,却笼罩着一层阴郁之气。
从《簪花仕女图》人物的体态造型来看,丰腴饱满,婀娜多姿是其最大特点。
《宣和画谱》云:“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
簪花仕女图绘画技法仕女图的用笔用墨中国绘画以线为造型基础,它与以点、面形成体积为造型基础的西方绘画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中国画的线描要用笔来完成,因此用笔是骨干,用墨是从属。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将用笔的“骨法用笔”居于第二位,说明用笔在中国画里的重要性。
历来画家都认为用笔是“骨”,用墨是“肉”,笔墨的运用是骨和肉的关系,而笔占主要地位,仕女画用笔和用墨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
以上所谈用墨是指勾线用笔的浓淡而言,它与着色时用墨铺底色,染头发的用墨有区别。
譬如:勾仕女的头发,面部及手韶约线,不但要特别细,而且还要比较淡;画衣服的衬衣和土裙也要用淡墨,但领边、大带,小带、土裙或深色的衣衫,都要用浓墨勾出。
所以仕女画的用笔既要有粗有细,也要有墨色浓淡的区别。
如果颠倒了粗细和浓淡墨的关系,将该用淡墨勾的土裙衣纹用浓墨勾出,反之,将该用重墨勾出的大带腰裙用淡墨勾,结果很难看,而且再也无法改正。
仕女画在用笔上也与其它画种―样,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二者都要求意在笔先,不过工笔的用笔必须笔笔送到,写意则可意到笔不到。
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笔基础,则根本画不出意到笔不到的写意仕女画,也无法提炼以少胜多的简笔描的写意仕女形象。
工笔仕女画一般都以细线为主,多用《人物十八描》中的游丝描或铁线描,但衣纹线描有时可粗些,面部及手臂的用线则必须用细线勾出。
至于头发和眉毛的用线,那就更要求细入毫发,因为描头发也要讲求起笔、行笔和落笔,尤其是额头的发际,根根头发都要求象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所以必须用极细而有力的线描处理,否则会使人感到是假发。
为什么工笔仕女画的用笔要采用细线描?由于妇女肌脂多,较男子皮肤细润,也不象男子(特别是老人和劳动者)那样多顿挫。
因此,面部和手部都用细线和淡墨勾出,同时在面、手,足的用笔上,也采用极圆润匀匀线描。
至于完全的工笔仕女画线描更是如此,衣纹要用细线勾描;衣带、裙衫的衣纹主要用游丝描,有时也用一些略带顿挫的钉头鼠尾描、兰叶描及折芦描。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仕女画的成就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一引言回顾历史,从早期的帛画到后期的文人画,亦或今天的绘画作品中,仕女画这一题材都并不鲜见。
“仕女”一般而言,是“宫女”的代名词,均指宫廷,贵族妇女的范畴。
仕女画是由人类的审美需要决定的。
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审美要求。
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作为纯艺术欣赏的仕女画,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体态丰肥,颇具风姿。
”的唐代仕女画风,反映了大唐审美时尚。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殷实的时期。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中国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重大发展,把唐代人物画从纯粹的礼教伦理和道释人物绘画中释放出来,把触角伸及到现实生活中来,直接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和形象已成为一种风气。
开拓出新的境界,达到画史上一个高峰期,在艺术成就上,唐代仕女画独立古今。
《簪花仕女图》是这一时期的珍贵作品,传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做。
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长安人,出身贵族。
周昉与达官贵族交往较多,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尤以仕女画最为突出。
画面描绘唐朝贵族妇女消闲生活场景,无论从绘画造型,技法,还是对主题内容的处理上,都显示了很高的造诣。
作品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表现出其时贵妇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
其画面的形式与内容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统一,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见证。
二作品赏析《簪花仕女图》高46厘米,长180厘米。
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服装要素,环境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致入微,使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的摇晃。
她头上的髻发与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青春焕发。
她圆润的面庞,浮起了淡薄的红晕;瓜子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粉额之前,眉间金色花子的点饰如豆般大小,朱唇小到恰好与整个面庞隐隐相称,她侧身做向右倾斜的姿势,外披紫色纱罩衫,衫上的龟背纹尚隐约可辨。
《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的应用探究1. 引言1.1 介绍《簪花仕女图》《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唐代美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簪花,婀娜多姿的情景。
这幅作品始于唐代,历经宋代、明代的多次重绘,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簪花仕女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生活的氛围,被誉为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艺术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有灵感的造型设计,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簪花仕女图》的形象设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也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传统被赋予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簪花仕女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珍贵遗产,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古代文化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1.2 文创产品的兴起文创产品的兴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崭露头角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认识和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创产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文创产品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和设计,通过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创产品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体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创产品必将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正文2.1 《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探析《簪花仕女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精湛的技法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中,如何将《簪花仕女图》的形象运用到产品中,并且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成为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浅析周昉《簪花仕女图》的“慵懒”美《簪花仕女图》是宋代画家周昉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位端庄美丽的仕女簪花的场景。
从这幅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慵懒”的美感,这种美感体现在画中仕女的神态、姿势和环境中。
下面将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意境表达等方面对《簪花仕女图》中的“慵懒”美进行浅析。
从画面构图上来看,《簪花仕女图》中的“慵懒”美主要体现在仕女的神态和姿势上。
画中的仕女倚在软软的坐垫上,一手扶着桌面,一手轻拿花簪,神情恬静,眼睛微闭,仿佛正在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她的身姿慵懒而舒展,毫无紧绷之感,整个画面流露出一种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
仕女的着装也是一种懒散的美,丝绸的衣袍随意地落在身上,完美地展现了其柔美的曲线和柔软的质地,增添了整个场景的慵懒氛围。
色彩运用也是表现“慵懒”美的重要手法。
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采用了清淡的色调,以浅淡的墨绿、浅褐色和淡黄等色彩为主,整个画面显得柔和舒适。
透过窗棂透进的晨光洒在庭院中,映衬出一片宁静和惬意。
仕女身上的衣裳也是以浅淡的色调为主,增加了整个画面的柔和感和亲和力。
这种清淡的色彩不仅使画面更显出一种淡雅的气质,也使人感到一种慵懒舒适的生活状态。
从意境表达上来看,《簪花仕女图》通过细腻的画面描绘和柔和的色彩运用,展现出一种恬静淡泊的生活情调,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的“清静自然、淡泊闲适”的人生理想。
画中的仕女仿佛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心幽躁淡、随遇而安的生活,从容淡泊,尽情地享受着慵懒时光。
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慵懒舒适的美感。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通过细腻的手法和柔和的色彩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种“慵懒”的美感。
画中的仕女神态、姿势和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恬静淡泊的生活情调,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一种舒适悠闲、安逸无忧的生活状态。
这种“慵懒”美不仅体现了仕女的高贵和典雅,也折射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
《簪花仕女图》成为了宋代仕女图中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一幅经典之作。
《簪花仕女图》赏析看到《簪花仕女图》的第一印象,就像看见整个大唐王朝雍荣华贵的缩影,尽显富贵荣华之气。
此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这卷画用笔朴实,气韵古雅,以工笔重彩依次描绘了5名贵族妇女和一名仕女的形象。
春夏之交,她们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过着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
这些贵族妇女体态丰满,服饰豪华。
高耸的云髻,前面簪着步摇钗,头顶戴着不同的折枝花朵,身着齐胸的贴身长裙,外披敞领宽肥纱衣。
点缀在人物中间的有两只可爱的小狗与一只丹顶鹤,画幅的尽头,竖立起一面玲珑石,它后面是一株盛开的辛夷花,粉紫色的花朵陪衬着少许的绿叶,把整个画面气氛装点得非常和谐。
整幅画沉着艳丽的色彩,更展现了唐代人物画富丽工整的风格。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此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簪花仕女图》无论是线条和赋色的技巧,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画中伫立的妇女虽然装束相似,面容相仿,但却没有雷同呆板的感觉。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简洁而遒劲的长线条,十分准确地表现每个妇女各不相同的手势,又恰当地安排了复杂的色调,经过千年的岁月,这些颜色仍然很好地保留在画绢上,可见唐人用颜料之精。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此图绢本设色,无款识题跋,历代著录传为唐代周昉所作。
周昉笔下的妇女形象多作浓丽丰肥之态,他是唐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性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中享有盛誉,传世作品有《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中国书画艺术由魏晋而至现当代,渊源千余年,历代名家灿若星汉,历代名画片纸万金。
我们特辟“水墨撷英”栏目,请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支英琦先生,赏析历代名作佳品,他用如诗的语言引导我们去体悟中国绘画中的空灵与超迈、感受古人的风骨与幽情。
吳❾秋濡*1■笼浅谈《簪花仕女图》的艺术语言□张庆丽摘要:《簪花仕女图》是唐代周昉所作仕女画中的传世代表佳作,其将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细节之处具象传神,在用色方面给观者强烈的感官冲击,画中人物跃然纸上,绘画手法独特。
因此,该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从中了解当时的绘画艺术和历史。
该文通过解读周昉《簪花仕女图》,探析作者独特的处理方法和丰富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地促进仕女人物画在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仕女画艺术语言周昉,字仲朗,名景元,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豪门显宦。
其擅长贵族人物肖像与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最为突出周昉的仕女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他画的人物形象具有“衣裳劲简,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等特点其代表作《簪花仕女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纵46cm,横180cm,绢本设色簪花仕女图》绘画题材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摄 取,画面中描绘了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在宫殿赏花游园、悠闲消遣时光的情景。
虽然画面传达出的氛围是欢愉、显赫的,但同时透露出淡淡的幽怨、寂寥的情感。
周昉创作此画不仅反映了当时上流社会的思想意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统治者骄奢腐败、颓唐闲散的生活。
该画意境颇深,整幅画基调伤感、孤寂,是唐代仕女画的一座高峰。
《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画家不仅用细致入微的笔墨真实地再现了唐代贵族仕女的形象,而且十分传神地刻画出她们的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民族气息。
文章将从人物的形态特征和绘画技法两大艺术语言方面加以探讨。
一、《簪花仕女图》的人物形态特征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呈现的仕女形象皆“曲眉丰颊、体态丰腴”,与魏晋南北朝时被高度称赞的“秀骨清象、飘逸脱俗”的“贞妇烈妃”图截然不同。
后者只是纯粹地对封建道德伦理和人物绘画的诠释,具有崇尚清谈、向往来世的精神趋向;而前者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画像,真正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对当时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簪花仕女图》中对仕女形象的描绘有相通的特征。
《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的应用探究作者:晁洪娜秦玉琴李燕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公认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仕女画。
通过对《簪花仕女图》中左侧第三位持红花仕女为对象进行形象设计,并应用于文创产品中。
本文主要从设计目的、设计意义、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实施几个方面对《簪花仕女图》进行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中图分类号:J212;TS941.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73-01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历史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了重视。
习总书记曾提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从颁布《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到《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可以看得出国家希望将文物保留其独特魅力之下,通过现代设计“活起来”,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让我们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簪花仕女图》概述《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日方的作品。
该画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极为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公认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簪花仕女图》对唐末乃至之后的各朝代的仕女画坛和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反映悠久灿烂的中国绘画艺术,将簪花仕女图以纪念邮票的形式发行,现如今也是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因此这幅画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仕女画。
二、《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应用的设计目的和意义1.设计目的。
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更为深层次的认知。
根据《簪花仕女图》中持花仕女为原型,以唐朝休闲娱乐文化为特点进行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应用,让其体现实用性、审美性和传承性。
看仕女图的心得体会篇一:从周昉的仕女图看唐朝女性的宫廷生活美术史作业从周昉的仕女图看唐朝女性的宫廷生活周昉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画的《簪花仕女图》和《挥扇仕女图》等。
唐朝盛行人物画,周昉就是以宗教和人物画闻名,他的作品题材范围广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贵族妇女生活题材的画作。
周昉出身贵族,所以很了解当时贵族女性的生活及心理。
这些女性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郁闷空虚,周昉很好地用画笔把它们表现了出来。
在周昉的仕女图画迹中,最直观地是女性们的服装。
《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们穿着轻薄的花纱外衣,披着纱质的披肩,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而且长裙的颜色大都颜色艳丽鲜艳,显得大富大贵,纱的颜色又恰到好处,显得雍容高雅,且不落俗套。
《挥扇仕女图》中则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
而且其中的女子都挽起高高的发髻。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们,她们都云鬓蓬松,上步摇钗,梳起的发髻上还插有大朵的绢花,绢花上面还会坠有头饰,显得富贵美丽。
图中所画的女子,周昉用自己精湛的画艺和自己的观察力,从外表表现出了当时宫廷贵族女性的雍容富丽,华丽奢艳,以及宫廷生活的锦衣玉食。
在体态上,宫中的贵族女性大多身体丰腴,这也符合唐朝的审美取向——以胖为美。
而且,丰腴的身体也凸显着贵族女性们独有的气质,那个时候,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
富态的躯体也表现了当时饮食的水品。
女性体态是额宽、脸圆、体胖,并且从她们的穿着中也不难看出,由于风气的开放,贵族女性们的穿着也比较暴露,袒胸露臂,内衣半露,并以此为美。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在唐朝,女性是比较开放的,并且对美有自己的追求,显得大方美丽。
那是,女性的衣着也很随意。
当时还流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纱裙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
然而,这并没有令她们摆脱男尊女卑的规则。
更没有是他们摆脱封建社会对自身的束缚。
周昉细腻的笔触所表现出来的贵族妇女们的神态就能说明。
浅析唐代仕女画□程元帅摘要:唐代仕女画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分支,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丰硕饱满、雍容典雅、富丽华贵。
唐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仕女画画家为张萱和周昉,张萱画中的人物具有动态的意趣,而周昉画中的人物多为沉静的姿态,两人为后世的仕女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皆反映了唐朝自由开放的盛世局面。
关键词:仕女图周昉张萱唐朝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全盛时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整个社会呈现出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气象。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时代背景下,唐代的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较为完备,显示了泱泱大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与风范。
此时的人物画与秦汉时期的雄浑朴素、魏晋时期仙风道骨的含蓄大相径庭。
唐代步入 了辉煌灿烂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勃勃兴盛之势态。
唐代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分支,拓新而出,并日渐成熟,焕发出巨大的审美创造力。
盛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又一高峰,人物画家名家辈出。
此时的画家注重把握传统,在继承之余又有所创造与发展,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善于深入拓展与研究创作题材,具备成熟的技法,在画面中营造了深刻饱满的审美内涵,如此,盛唐人物画属实前无古人。
中国人物画到盛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画题,即绮罗人物。
绮罗人物是人物画科中专指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分目,主要代表人物为唐朝时期的张萱和周昉,而周昉是将绮罗人物这一题材之美推向极致的人。
绮罗人物一词中,绮罗指宫廷妇女身上穿的用丝绸制作的衣裙和一些华丽的布匹,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唐代贵族宫廷妇女的特征,画面中的贵族妇女身材肥硕,戴着精致华丽的发簪,身着艳丽的服饰。
在张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1为局部)中,仕女的形象均为面庞圆润丰满,身躯肥硕,肤如凝脂,脸颊微红,发髻高耸,袒胸露背。
由此我们可知,唐人推崇以丰肌为美。
其实,唐代仕女画的造型服饰并不是由画家个人的喜好决定,而是受当时社会风貌、时代审美的影响。
浅谈《簪花仕女图》的艺术之美作者:张丽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女子无装,其美可憾。
”当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唐代女子的衣容娇好、风华正茂,使人观止则心目怡然,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永不磨灭的时代气息。
在观赏这一幅作品时,放佛如周昉的感受相同,一方面品味画作的浮华之美、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伤于美丽之下的寂寞。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艺术美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24-01一、形式美(一)构图的形式美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现代图式专业语言,虽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簪花仕女图》,按照传统样式中最常见的手卷形式创作出来,是由几幅直绢拼接而成,横向长180厘米,纵向长46厘米。
此幅构图很巧妙,采用大小平列式构图,等距处理画中几位人物的关系,巧妙之处在于对身高大小作出夸张虚拟。
作者运用大小比例来做出远近的关系,目的是使之显得更加有节奏感和谐感,让欣赏者一目了然。
中间四个人,似乎都是向外走,然而最外端的两人,却回头向内,使全卷首尾呼应,起到了画面放中有收的效果。
这样使全卷仕女首尾融会贯通,于变化中求得统一:在这样情况下具有相同、相近的形式美因素有机而默契地相互搭配时,首尾呼应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样可以开阔赏者的视觉张力。
所以,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等)的有规律但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二)线条运用的形式美画者周昉,运用圆浑有力、生动写意的线条成功地刻画了几个身披轻纱,对于她们作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特写,精细过于毫毛,根根可数,笔笔有飞动之感;线条虽细,但行笔圆浑,转折处理的运用多呈圆弧状。
对于人物的面部和手的描绘,将身体与衣服的线条区分开;有轻有重,力求匀称,技法表达甚是到位。
014 拂子、牡丹与样式:《簪花仕女图》研究拾遗三题拂子、牡丹与样式:《簪花仕女图》研究拾遗三题欧 佳(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王化平(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摘 要]对于《簪花仕女图》这一传世仕女画的重要作品,前贤时修已有诸多高论,然仍存未尽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此画尚待深入的三个问题:一是考论画中所绘拂子的名称、性质、用途等,指出其应属唐末五代时的女子弄器。
二是对画中女侍所执长柄团扇扇面“牡丹图”的辨析,考辨其并非唐代常见的轴对称式样,而更似写生花木。
三是尝试论证了《簪花仕女图》与“周昉传派”的关系,认为此画应未能代表周昉所绘仕女样式,也难称是其传派的作品。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拂子;扇面花木;周昉传派[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2-0014-09收稿日期:2020-02-29作者简介:欧 佳(1991-),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土文献、名物训诂。
王化平(1976-),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易学及其他经典文献。
①可参黄培杰、谭述乐《关于<簪花仕女图>年代争论综述》(《中国书画》,2004年第3期),姜丽平《传周昉<簪花仕女图>年代问题研究现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17期),朱萍《<簪花仕女图>研究述评》(《美术大观》,2011年第1期),杜康妮《有关<簪花仕女图>时代问题的综述》(《大众文艺》,2013年第13期)等。
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簪花仕女图》(图1)以其流畅的线条,典雅的设色,优美的人物造型受到南宋以来历代收藏家、鉴赏家的关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者们还从各类文献、墓葬壁画、出土文物入手,通过多角度的比对研读,围绕画卷的时代和内容展开了广泛讨论,各方观点,纷繁多样,可谓美术史研究的一大盛事。
第2课1954(油画,1954年) 克里福德·斯蒂尔(美国)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格兰丁市。
他是大型单色绘画的先驱之一。
斯蒂尔的作品一般都很大,但上面的色彩却很少,只有一两种颜色,它们彼此覆盖,其空间是靠色块之间的空隙来实现的。
这些色彩主要是黑色、红色或黄色,色彩之间流动、变化,形成一种运动的关系。
《1954》是他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他的这些风格特征。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 顾闳中(五代)顾闳中(907—960)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937—975)的著名人物画家。
《韩熙载夜宴图》在内容上分为五个部分。
左起第一部分为“听乐”。
在场的每个人物,不论他表现出何种姿态,都被迷人的音乐所陶醉了,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
第二段为“观舞”。
韩熙载站在红漆羯鼓边,亲自为舞伎王屋山跳“六幺舞”击鼓伴奏。
这段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有聚有散,有动有静,构图十分和谐。
第三段为“休息”,描写夜宴中间休息的场面。
第四段为“清吹”,描写韩熙载和宾客欣赏乐伎演奏笛子和筚篥等管乐的场面。
第五段为“宴散”。
在轻歌曼舞中,不知不觉夜宴结束了,但韩熙载的宾客们似乎余兴未尽,与歌伎们调笑言欢,惟独韩熙载一人独自伫立,神情若有所思。
从全画看,韩熙载始终流露出一种沉郁寡欢的表情,其相貌特征和内在气质都非常统一,不但反映了韩熙载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更突出地说明了顾闳中高超的肖像画水平。
维纳斯的诞生(油画,1485年)波提切利(意大利)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杰出画家。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中年时期创作的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作品。
表现美和爱的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将她吹到岸边,受到春神欢迎的情景。
该画以流畅的细线勾勒出形体的优美轮廓,用明朗的色调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优雅、圣洁和含蓄的美。
关于《簪花仕女图》的思考
看到《簪花仕女图》的第一印象,就像看见整个大唐王朝雍荣华贵的缩影,尽显富贵荣华之气。
此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这卷画用笔朴实,气韵古雅,以工笔重彩依次描绘了5名贵族妇女和一名仕女的形象。
春夏之交,她们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过着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
这些贵族妇女体态丰满,服饰豪华。
高耸的云髻,前面簪着步摇钗,头顶戴着不同的折枝花朵,身着齐胸的贴身长裙,外披敞领宽肥纱衣。
点缀在人物中间的有两只可爱的小狗与一只丹顶鹤,画幅的尽头,竖立起一面玲珑石,它后面是一株盛开的辛夷花,粉紫色的花朵陪衬着少许的绿叶,把整个画面气氛装点得非常和谐。
整幅画沉着艳丽的色彩,更展现了唐代人物画富丽工整的风格。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此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艺术同样非常繁荣,当时以人物画为主,名家辈出,周昉就是当时以人物画驰名的画家。
周昉曾学张萱,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独创了“周家样”。
他的艺术成就一部分就体现在他表现宫廷生活和贵族仕女的题材中。
《唐朝名画录》中将其作品评为“神品”,尤其称其仕女画为“古今冠绝”。
《簪花仕女图》就是表现出这样的“冠绝”之处,作品取材于宫廷贵妇人们百无聊赖的富贵生活。
她们簪花、赏花、戏犬、漫步,舒适悠闲的生活掩饰不住寥落的心情。
宋人苏轼在《周昉画美人歌》中所写的“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可见画中的人物看似安逸闲适,实则寂寞失落的一种生活状态。
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仕女们的闲适生活。
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
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图中的鹤姿态灵动,欲飞欲舞,有其精彩的是鹤的顶部与头部,黑白红相间,在不经意处却显得极为精致。
鹤的线条流畅、圆润,使羽毛看起来轻柔、光洁。
两只小犬外形的运笔肯定稳健,毛发轻松飘逸,显出活泼的姿态。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
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
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
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
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簪花仕女图》无论是线条和赋色的技巧,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画中伫立的妇女虽然装束相似,面容相仿,但却没有雷同呆板的感觉。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简洁而遒劲的长线条,十分准确地表现每个妇女各不相同的手势,又恰当地安排了复杂的色调,经过千年的岁月,这些颜色仍然很好地保留在画绢上,可见唐人用颜料之精。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中国书画艺术由魏晋而至现当代,渊源千余年,历代名家灿若星汉,历代名画片纸万金。
我们特辟“水墨撷英”栏目,请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支英琦先生,赏析历代名作佳品,他用如诗的语言引导我们去体悟中国绘画中的空灵与超迈、感受古人的风骨与幽情。
这些簪花女子,总是娴静地站立着,从唐朝一直站立到今天,身边依然是瑞鹤孑孑蝴蝶翩翩。
连岁月的风,也生怕吹皱了她们薄如蝉翼的披帛襦裙。
这些唐代深闺里的妇人们,
健康丰腴,仪态万方,移步回眸之间仿佛有满怀心事,却只是散怀于廊下庭前,任时光如水漫漶。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在此之前,绘画大多表现的是历史宗教人物,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那种亦仙亦幻的美,如同隔着浩渺河汉,离凡尘中的我们有些杳渺。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却是将唐朝贵妇真实的生活场景推到了前台。
也许,周昉无意留给千年之后的品评者太多有关唐朝生活场景的记录,他甚至不愿添加亭台楼阁做点缀,只是要把心仪的女子推到薄薄的绢素上,用细而简劲的线条,淡而丰富的敷彩,一遍遍地描,一笔笔地画,描画出薄如蝉翼的衣裙下肤如凝脂的质感,描画出丰腴婀娜的身姿里柔和恬静的美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蓦然回首,惊叹于她们遥远而逼人的美丽。
周昉们塑造的丰腴健硕、短颈袒胸的仕女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
不久前,我在敦煌看彩绘壁画和洞窟造像,唐朝的那种线条飘逸,绘制精美,以及人物眉宇间总是隐含不露的笑意,和周昉的簪花仕女是一脉相承的。
唐宋之后的造像或绘制,虽然也算艳丽,结构也还完整,却总感觉多了些仓促,少了些细腻,多了些尘嚣,少了些神怡。
这样看来,画面上的这些簪花仕女,袒露的也是一个朝代的丰腴和大气。
《簪花仕女图》不仅显示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光辉,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一面镜子。
《簪花仕女图》在流传的一千余年中,北宋以前无记载可考,后曾入南宋绍兴内府,晚归理宗、度宗两朝权相贾似道所藏。
元明时曾流入民间,清处先后被著名鉴赏收藏家梁清标、安岐收藏,后进入清内府。
见《中兴馆阁录》、《阅古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石渠随笔》诸家著录和画面收藏印章,是一幅流传有绪的珍品。
“周家样”的出现,标志着周昉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无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民间画工,都在仕女画的造型上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在描法、设色和构图等表现语言上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如敦煌盛唐时期的许多壁画上的女性形象是周昉人物画的前源,同时也存在着周昉与民间画工之间的交叉影响。
因此可以说,“周家样”并不是周昉凭空臆想的,它有着深广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艺术根柢。
“周家样”概括、集中并提炼了前贤和同时代画家中那些有发展基础的艺术语言,被时人和后人作为人物画的模板也就势在必然了。
周昉虽系贵族子弟,但十分注重听取下层民众对其画艺的改进意见。
一次,周昉奉唐德宗李适旨,画敬章寺神,顷刻间引来京城万人前来观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
周昉能虚心听取修改意见,日日有改,经月有余,直到众口称
绝,方才停笔。
周昉的肖像画在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质上稳胜同行。
相传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女婿侍郎赵纵约请韩干和周昉先后为他画像,画完后,赵纵将画像置于坐侧,一时难定优劣。
赵夫人回府后点评道:“两画皆似,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姿。
”一语道出周昉的艺绝之处。
在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庭里,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无疑是一幅雍容华贵的美丽画卷,解读《簪花仕女图》,不仅让人心情愉悦,美不胜收!而且,对我们先人的无限智慧心升崇敬,对其美妙心境惊叹不已,无限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