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299.51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中国古代绘画鉴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构图:构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核心,它是绘画的灵魂和基础。
画家需要在画作中用恰当的手法表现主题,将画面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生动的整体。
构图包括画面的布局、组合和比例等。
2. 色彩:中国古代绘画以墨、水、彩三者相结合为主,其中墨是最为重要的。
墨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出画家的笔墨功力,还可以表现画家对形象和意境的把握。
水墨画的境界,讲究的是“以极简之手,表万物之形”,强调笔墨的疏密、淡重,注重把握画面的气韵和神韵。
3. 线条:线条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风格。
线条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出画家的笔力,还可以表现出画家对造型和结构的把握。
线条的处理要求画家准确、简练、流畅,注重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和变化等方面。
4. 笔墨:笔墨是中国古代绘画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是中国绘画最具特色的地方。
笔墨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出画家的技法和功力,还可以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5. 题材: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
画家通过对题材的刻画,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6. 气韵: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它体现了画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气韵生动、和谐、醇厚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 艺术风格: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风格独特,各流派、各时期都有其鲜明特点。
了解和把握这些风格特点,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古代绘画。
8. 历史背景:了解古代绘画作品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
总之,中国古代绘画鉴赏需要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笔墨、题材、气韵、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同时关注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鉴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通过反复欣赏和品味,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中国绘画知识与鉴赏中国绘画就像是一座巨大而神秘的艺术迷宫,充满了各种惊喜和宝藏。
先说说这国画里的山水吧。
山水画那可是中国绘画里的“老大哥”,就像一个沉稳又大气的长者。
你看那画面中的山川,像一群巨人在天地间站岗,有的高耸入云,仿佛一伸手就能把云朵扯下来当棉花糖吃。
画家笔下的山水,墨色的浓淡就像厨师做菜时放盐的多少,多一点少一点那味道可就大不一样了。
浓墨就像是醇厚的老陈醋,给画面增添深沉和厚重;淡墨呢,恰似清晨的薄雾,给山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花鸟画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闯进了画卷。
那些鸟儿就像是天生的歌唱家,停在花枝上,花枝都被它们的歌声震得微微颤抖呢。
花朵们也是争奇斗艳,像一群在选美比赛里互不相让的姑娘。
牡丹总是画里的“大明星”,那花瓣大得像盘子,红得像燃烧的火焰,似乎要把整个画面都点燃。
人物画则像是一部部无声的电影。
画中的古人,神态各异,有的像在沉思宇宙的奥秘,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有的则是满脸喜气,像中了彩票一样。
画家描绘人物的线条就像神奇的魔法绳索,把人物的形态、气质都紧紧地捆绑在画卷上。
再谈谈这绘画的技法。
工笔画就像一个超级细致的工匠在雕琢艺术品,每一笔都像是在给模特做超级精细的整容手术,一点点地把形象塑造得完美无缺。
写意画可就洒脱多了,像一个喝醉了酒的大侠在挥剑,几笔下去,形神就都出来了,看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
说到鉴赏中国绘画,那可就像一场寻宝游戏。
你得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画面里的各种小秘密。
比如说画面里的留白,那可不是画家偷懒没画,而是像音乐里的休止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一幅好画,就像一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初看可能只是觉得好看,再看就能发现画家隐藏在笔墨之间的情感,就像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山洞。
中国绘画还有很多流派,就像武林中的各个门派一样。
有的门派注重写实,像少林派一样扎实稳健;有的门派则追求意境,像武当派一样飘逸空灵。
在这中国绘画的大花园里,每一幅画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不管是娇艳欲滴还是淡雅清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68幅著名书画赏析1、王原祁《卢鸿草堂⼗志图(之⼀)》【赏析】此图借《草堂⼗志图》之名,以泼墨设⾊⽽成,运以诸家笔意。
卢鸿为唐代隐⼠、⽂⼈,擅书法、绘画,曾作《草堂⼗志图》描写其隐居之处的⼭林景物。
王原祁的《卢鸿草堂⼗志图》以唐宋各家笔意拟之,图中峰峦浑厚,林⽊苍厚,笔墨细密严实,松秀浑然,柔中带刚。
2、陈逸飞《弦乐四重奏》【赏析】细致的⼈物造型充满雕塑感,精密的构图与柔和的线条把四名乐⼿⼿连琴,琴连⼿,互相连系,增添了视觉上的和谐感。
熟练的灯光处理把光线聚焦在⼈的脸孔上,营造出庄重⾼贵的⽓氛。
画作不只是把题材画得写实,更具有内涵精神的深度,焦点尖锐,形神兼备。
3、陆抑⾮《苍兰》【赏析】此作虽⼯笔重彩但仍富于秀丽⽂儒的⽓息。
画中⽣动⾃然的穿插、精致⽽灵动的线条、艳丽⽽⾼雅的⾊彩、法度严密⼜不失性情的造型,“清绝秀巧,⽣意盎然”。
墨⽯因构图需要⽽塑造,不仅稳定了画⾯,也更衬托出苍兰优美的倩影。
4、林风眠《秋岚》【赏析】画⾥层峰迭障,秀丽宜⼈,满⼭的树⽊晕染了红、黄、蓝⾊彩学三原⾊,富丽万千,粉墙黛⽡的屋舍,形成⿊⽩对⽐。
⼭岚轻轻飘过林端、群峰之间,敷施⽩粉使透明感、光线⽴现,有⼀种云⽓蒸腾的空灵。
整幅画作意境幽缈,秋季才有的丰实华美,林风眠对美好景物的绮想彷佛跃然纸上。
5、黄胄《驯马图》【赏析】黄胄⼀⽣以新疆少数民族风情为创作主题,少数民族⼈民群众的朴实⽽鲜明的形象是他艺术创作的主⾓,⽽驴、马、狗等动物形象则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本幅《驯马图》就是这样充分地体现出了黄胄⾃⾝的创作特征。
2011年5⽉22⽇,中国嘉德春拍夜场《⼤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开拍。
当晚8点12分,这幅黄胄《驯马图》从380万起拍,以5250万的落槌价被3113号买家收⼊囊中。
6、陆俨少《⽇出天开⼭川映辉》【赏析】陆俨少画重章法,长于⽤线勾云划⽔,常⽤⽩云笔勾勒层峦叠嶂,尤⽤墨块压挤留⽩为云为⽔,烟雾起伏画⾯之上,别具特⾊。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
以下是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审美鉴赏的主要特点:
1. 历史发展:
- 古代绘画(距今约3000年前至10世纪):以壁画和丝织品绘画为主要形式,描绘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
- 唐宋绘画(10-13世纪):以山水画为主流,强调表现自然风景和水墨技法的灵动。
- 元明绘画(13-17世纪):转向更为写实的风格,注重人物描绘和色彩运用。
- 清代绘画(17-19世纪):以传统文人画为主导,强调意境和书法的结合。
2. 审美鉴赏:
- 画面构图:中国绘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和空间安排,追求不拘一格的自由变化。
- 笔墨运用:中国人注重墨的质感和笔触的力度,善于运用变化丰富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形态、质感和气氛。
- 主题内容: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尤其擅长描绘自然山水和人物情趣。
- 艺术风格:中国绘画既有工笔细腻的写实风格,也有诗意深邃的文人风韵,强调留白和意蕴的表达。
- 传统价值观:中国绘画注重道德伦理和哲学思考,追求平和、内敛、虚怀若谷的审美体验。
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审美鉴赏是非常广阔和深邃的话题,以上是对其主要特点进行的简要介绍。
对于更深入的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世界各地的欣赏。
对于欣赏中国绘画,需要了解其历史发展和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岩画和陶器绘画。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矿石、煤、铅笔炭和红褐色等颜料进行绘画。
这些早期绘画主要是以神灵、动物和植物为题材,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后来,绘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了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古代中国绘画分为骨石、金石、皮纸和丝绢四大类。
其中,骨石绘画是用骨头、象牙、铜银等材料在器物表面绘制的,金石绘画是将图案刻在铜镜等金属物品和石碑上,皮纸绘画是用毛发或植物纤维制成的皮纸进行绘制,丝绢绘画则是直接用颜料在丝绢上绘制。
这些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带来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绘画流派和名家。
北宋时期的“四王”(黄筌、李唐、董源、荆浩)、南宋时期的“四家”(李公麟、刘松年、马远、赵明诚)和元代的“四远”(黄公望、吴镇、南宋、壁虎),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绘画的审美鉴赏中,人们注重作品的主题、构图、用色等方面。
中国绘画追求的是“似与不似”的写意,注重画意的表现而非形象的写实。
作品的主题通常是以自然景观、人物人生、花鸟虫鱼等为主,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中国山水画非常注重“意境”,通过描绘山水间的空灵和意境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修养。
除了意境,人们还注重作品的线条和用色。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勾画线条的曲直、长短和粗细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图。
用色则是通过不同的颜料和色调来表达作品的情绪和氛围。
中国绘画强调“以墨为尊”,重视水墨的运用和表现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审美鉴赏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通过了解其历史发展、著名流派和名家,以及关注作品的主题、构图、线条和用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绘画的美妙之处。
中国十大名画鉴赏从夏朝到清朝,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雨洗礼、沉淀,创造了一个无可复制的神话——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决定了它的多样性,书画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这个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的《中国十大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
《中国十大名画》皆为历代不二至宝,历经磨难流传有序。
至清时期,陆续被人收藏,遂与世隔绝。
随后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一、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的《洛神赋图》为宋摹本,但也很大程度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二、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步辇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
三、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国内外美术作品鉴赏一、中国古代美术作品1.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北京)的繁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墨和精确的构图,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场景。
从画中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忙的市集、悠闲的贵族、喜庆的婚礼等各种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
这幅作品共分为十二幅,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了人物、建筑等元素,使整幅画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透视表现,徐渭成功地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二、国外美术作品1. 《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绘画之一。
这幅作品以女性形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柔和的色彩层次,展现了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魅力。
画中的女性微笑着,似乎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情感,使观者不禁陷入思考和遐想。
2. 《星空》《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独特感知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幅作品以浓重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梵高通过独特的画风和热情洋溢的色彩,将自然界中的美与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观者对自然的壮丽和人类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结语以上所述仅是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简单介绍,每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和鉴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美术作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和品味。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的力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要流派包括壁画、丹青、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中国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密切相连,注重表现自然、追求精神和境界的升华。
审美鉴赏涉及对画面构图、色彩运用、主题内容等的欣赏和评价。
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风格。
古代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壁画和画墓。
在春秋战国时期,丹青艺术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绘画的开端。
丹青绘画在技法上注重笔墨的运用,重视轻重浓淡与背景混合,追求线条韵味的表现,同时注重形象的精确和生动。
隋唐时期,壁画和丹青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神态、姿势和肌肉的表现。
山水画的发展也开始在此时期出现,特别是在唐代的张彦远、李思训等山水画家的作品中,强调自然景观和山川的雄伟壮丽。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北宋的文人画成为主导。
文人画注重笔墨的境界和意境的表达,主张写意而不拘泥于物象的描写。
这种画风也影响了后来的元代绘画。
元代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如李思训的“枯木寒山图”和郭熙的“偃松图”等。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改革。
明朝画家董其昌提出了“折而求新”的画法,主张继承古人之长而不墨守旧法。
清代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并在色彩运用和构图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在中国绘画的审美鉴赏中,人们常常关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创意和主题内容等方面。
画面构图是绘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有层次感,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构图有时遵循“三分法”或“黄金分割”,有时突破常规,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色彩运用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中国绘画中,色彩通常是通过墨水的深浅来表现的。
淡墨代表光明,浓墨代表阴暗。
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创意是绘画中最能展现画家个性和才华的方面。
创意可以表现在主题选择、题材创新和技法创新等方面。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及感悟
鉴赏中国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中国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
了解其发展历程、流派和画家的风格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国画作品。
2. 观察画作的构图和形式美:中国画通常注重意境和表达主题,其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运行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观察画作的整体布局、线条的变化和用色方式,能够体察到画家的构思和表现技巧。
3. 研究作品的题材和意义:中国画常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这些题材通常寓意深远、意境高远。
通过了解画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品味画家的个人风格和特点:每位中国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比较和研究不同画家的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潜力。
感悟: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通过鉴赏中国画,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中国画作品
常常流露出一种含蓄内敛、意境高远的特点,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内心上的沉思。
中国画所展现的自然山水的壮丽、花鸟的灵动、人物的情感和历史故事的沧桑,都深深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
通过鉴赏中国画,我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体验其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
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
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
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思想: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创作理论,即通过想象获得最终的灵感。
特别注意人物的“传神”,同时也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而自然地再现原作的神韵。
顾恺之的功绩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升到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
说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最典型的就是“传神论”。
顾恺之主张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想象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
他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以“传神”的形式进行绘画,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建设,说明了他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
这种思想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巧不断的提高,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顾恺之所主张的绘画理论重点表现生活内容和塑造形象手法,使线描这一绘画手段得到更大的创造与发展,注重表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画人物传神,重视点睛,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他认为只有将人物的神情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能算是一幅传神的作品。
其次,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突出人物的性格志趣将其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好像春蚕吐丝那样自然流畅。
2、作品主要思想
曾有人拿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同《洛神赋图》对读,以设色全用青绿、线条平稳、均匀,山石有勾勒无皴法等特征上看出了李家山水在技法上跟顾恺之有一脉相承处,顾恺之在画史上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绘画美学家,他从理论上对“古法用笔”的体悟也有深刻之处。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洛神赋图》,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3、品评《洛神赋图》
人物: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
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形神:把玩品赏画中人物体态消瘦飘逸之美不难领会,洛神含情脉脉描绘的细腻、生动传神。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秾纸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雾,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岸上的曹子建在侍从的簇拥下举步而行,不仅他那生动的表情跟众人呆滞的面部形成鲜明对照,他那形体也明显较众人高大而引人注目。
这种处理手法跟现实生活所谓的比例关系、透视原理无关。
他是一种传统思维定势和欣赏习惯下形成的艺术规律。
山水:“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八个字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完全得到证实:人物与背景之间比例关系失调,近景和远景拉不开距离,高山仿佛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至于树木就只能勾画一个扇形轮廓,绘画技巧尤其稚拙,中国绘画史这种状况在顾恺之所处的时代相当普遍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才真正得到改观。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马画技法意味着人马画已具备了独立成为一种画科的艺术条件。
《洛神赋图》构图技巧: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顾恺之不愧是第一位留名画史的人,他的禀性中颇有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真、善良、风趣、大度,人物亦是顾恺之最擅长的。
色彩:从《洛神赋图》对人体云纹和水纹的多姿多彩的勾描中,亦历历可见,作为文人型画家,顾恺之人物画中富于运动感的线条若拿去和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某些相思构图的作品(如西秦炳灵寺石窟中的飞天像)比较,其精致、流利、细美特征尤为彰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原卷就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的,可以称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顾恺之艺术的特点,全卷分为三个部分,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简繁得当,空间、疏密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4、作品传达的思想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触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画卷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的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流露出倾慕之情。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艺术并不要求把他
当做现实”自古以来,我们民族的绘画就依照这种规律去安排布局,观画者也按此约定来鉴别欣赏,从来不曾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古代画区别宾主、尊卑、贵贱之形的传统处理法,他们从“神贵于形”的逻辑上推导出“以神制形”的观念。
顾恺之的“传神论”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他以其对艺术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深刻领悟和卓绝见识率先在历史上扬起了中国美学形神论的大旗。
这是他通过对前人的综述而形成的理论,这在绘画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图卷从构图、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三、作品赏析心得
顾恺之曾说“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
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
”通过对顾恺之作品的解读和其画学理论的研究,及图文搭配使我有机会再度通往与古大师的精神对话,在人物、形神、色彩、山水、思想创造等方面有了心得领悟和收获。
中国古诗画传达的思想不仅沉淀着传统美学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奋发不息、乐观向上民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