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ppt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30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期第三单元《宇宙》第5课《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比较密集,内容比较抽象,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学校计算机室的条件,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在学校电脑室里进行学习。
先教师告诉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系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整理,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学习机会,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上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收集到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有条理地交流太阳系的天体特点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交流介绍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的PPT课件,师生上网的计算机室保证计算机和网络正常使用。
教师课前先预览一些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师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在网上给你们播放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学生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六下《太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的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涉及教材第4.1节至4.3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顺序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层次结构,了解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关系,以及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八大行星的顺序和特点。
(2)讲解太阳系的层次结构,让学生了解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太阳系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系的特点。
(2)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太阳系的特点,推测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请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系模型,分析地球的位置及特点。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太阳系模型,绘制太阳系的结构图。
(2)回答问题: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七、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2. 太阳系的层次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位于第三颗行星,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层和水。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
(2)绘制太阳系的结构图,并标注地球的位置。
2. 答案:(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第1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各行星的名称、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展开:(1)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轨迹,讲解开普勒定律,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太阳系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太阳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2. 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2)行星运动规律(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太阳系由()、()、()、()等天体组成。
(2)选择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2. 答案:(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起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八颗行星》课件一、综述课件的主题是关于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八颗行星》。
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科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宇宙探索的基础之一。
通过本次课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基本信息,包括它们的特征、运行轨道以及与地球的关系等。
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综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太阳系及其重要性。
太阳系是我们所居住的宇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八大行星以及其它众多的小行星、卫星等天体。
通过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深入了解,学生们能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对地球的影响。
这种认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深入,这一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因此了解这些最新的科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课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六年级的学习阶段中获得对这些重要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我们将详细展开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
1. 介绍课件主题: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八颗行星》。
今天,我们将聚焦于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课题《八颗行星》。
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太阳系迷人且重要的主题的深入探讨。
在这个课件中,学生们将接触到丰富的内容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他们了解并理解我们的宇宙家园中的八颗主要行星。
课件的开头部分将简要介绍太阳系和八颗行星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像和简明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们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件将详细介绍每一颗行星的特点和属性,包括它们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还会涉及到一些有关行星的有趣故事和发现,以激发学生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课件会重点解析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行规律。
通过详细的图解和动画演示,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行星们的运行轨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还会通过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引导学生们发现和理解太阳系中各行星之间的差异和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