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a病毒终结版
- 格式:pdf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52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疫情防控态势简报Situational Report on Zika Vir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第6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2月23日(第6期)一、疫情概况(一)我国内地疫情浙江省卫计委2月23日通报,在对该省首例寨卡病毒病患者同团旅游人员健康监测中,新发现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两病例为父子关系,义乌市人。
父,38岁;子,8岁,同赴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斐济、萨摩亚旅行,旅行期间有蚊虫叮咬史。
目前,两患者均在接受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
(二)国际疫情WHO更新态势简报(2月19日):上周全球新增2个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即阿鲁巴和博内尔,均位于美洲。
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48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流行的证据,其中2015年以来,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的国家或地区36个;有间接证据表明存在本地传播的国家或地区6个;近期未报告病例、但曾经证实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5个;以及出现本地病例、但尚无蚊媒传播疫情的国家或地区1个(详见附表1和图1)。
图1 2007-2016年全球寨卡病毒流行国家或地区分布(数据来源WHO)截至2016年2月11日,美洲共有28个国家或地区发生了本地传播疫情。
据巴西卫生部估计(鉴于疫情规模,巴西已不再统计寨卡病毒病病例数),自疫情暴发以来,巴西寨卡病毒病发病数在497593例至1482701例之间。
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6日,哥伦比亚累计报告寨卡病毒病病例31555例,其中确诊病例1504例。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31日,非洲佛得角共报告7259例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
二、相关调查研究进展(一)小头畸形WHO(2 月19 日):2015年11月-2016年2月13日,巴西报告小头畸形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疑似病例5280例,其中死亡108例。
完成了1345例的复核,确诊为小头畸形的421例,其中41例有寨卡病毒感染证据(9.7%)。
AV终结者“AV终结者”即"帕虫"是一系列反击杀毒软件,破坏系统安全模式、植入木马下载器的病毒,它指的是一批具备如下破坏性的病毒、木马和蠕虫。
“AV终结者”名称中的“AV”即为英文“反病毒”(Anti-Virus)的缩写。
它能破坏大量的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的正常监控和保护功能,导致用户电脑的安全性能下降,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同时它会下载并运行其他盗号病毒和恶意程序,严重威胁到用户的网络个人财产。
此外,它还会造成电脑无法进入安全模式,并可通过可移动磁盘传播。
目前该病毒已经衍生多个新变种,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大范围传播。
“AV终结者”设计中最恶毒的一点是,用户即使重装操作系统也无法解决问题:格式化系统盘重装后很容易被再次感染。
用户格式化后,只要双击其他盘符,病毒将再次运行。
“AV终结者”会使用户电脑的安全防御体系被彻底摧毁,安全性几乎为零。
它还自动连接到某网站,下载数百种木马病毒及各类盗号木马、广告木马、风险程序,在用户电脑毫无抵抗力的情况下,鱼贯而来,用户的网银、网游、QQ账号密码以及机密文件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AV终结者最彻底解决方案病毒名称:AV终结者传播方式:内存,windows漏洞破坏方式:进程插入生成病毒文件名:随机8位字符自我保护:应用程序绑架病毒目的:从网络上下载大量木马危害等级:★★★★★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破坏力及强的病毒“AV终结者”,不到一个月时间,变种就已达到数百个之多,波及人群超过十几万人,这个病毒非常变态,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
“AV终结者”是由随机8位数字和字母组合而成的病毒,是闪存寄生病毒,它是通过闪存等存储介质或者注入服务器来实现的。
一、什么是“AV终结者”“AV终结者”病毒运行后会在系统中生成如下几个文件: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microsoft shared\msinfo\随机生成病毒名.dat、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microsoft shared\msinfo\随机生成病毒名.dll、C:\windows\随机生成病毒名.chm“AV终结者”的病毒名是由大写字母+数字随机组合而成,其长度为8位,可以说生成同名病毒的概率是很低的。
·综述·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摘 要: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大小为15 kDa 的泛素样蛋白。
在干扰素诱导的数百个干扰素刺激基因中,ISG15是诱导最强烈、最快的ISG 蛋白之一。
研究表明,ISG15对多种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ISG15在调节宿主损伤、DNA 修复,调节信号通路及抗原递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介绍了ISG15的概况,并阐述了近年来ISG15在抗病毒、免疫调节和调节宿主信号通路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干扰素刺激基因15;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中图分类号:S8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22(2023)06-0170-07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 Antiviral InfectionTANG Jingyu 1, DU Hanyu 1,2, JIA Nannan 1, TANG Aoxing 1, LIU Chuncao 1, ZHU Jie 1, MENGChunchun 1, LI Chuanfeng 1, LIU Guangqing 1(1. Shanghai V 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CAAS, Shanghai 200241, China; 2.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injiang 830052, China)收稿日期:2021-11-02作者简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500108);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作者简介:唐井玉,女,博士研究生,预防兽医学专业通信作者:刘光清,E-mail:**************.cn干扰素刺激基因15抗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唐井玉1,杜汉宇1,2,贾楠楠1,汤傲星1,刘春草1,朱 杰1,孟春春1,李传峰1,刘光清1(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小动物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创新团队,上海200241;2.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2023,31(6):170-176Abstract: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 (ISG15) is a ubiquitin-like protein of approximately 15 kDa induced by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or interferons. Among the hundreds of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nduced by interferons, ISG15 is one of the most strongly and fastest induced ISG protei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SG15 has antiviral effects against a variety of viruses. In addition, ISG15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host damage, DNA repair, and regulating signaling pathways and antigen delivery. The article presented an overview of ISG15 and described the role of ISG15 in the process of antiviral, immunomod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host signaling pathway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 antiviral infection; immunomodulation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抵抗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病原体可以通过宿主模式识别受体来感知。
Zika病毒NS3具有依赖于ATP水解的dsDNA解链活性徐杉;王蕾杰;石磊【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Zika virus NS3 has ATP hydrolase and DNA helicase activity. Methods Zika NS3 with His tag was expressed in E.coli BL21 and purified by Nicke lagarose beads.ATP hy-drolysis assay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the ATPase activity of NS3.The dsDNA unwinding activity of NS3 was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NS3 G198A mutant was generated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and its enzymatic activity was measured subsequently.Results Zika NS3 was capable of hydrolyzing ATP in vitro[Vmax=2.76 μmol/(L· min),Km=0.11 mmol/L].Moreover, Zika NS3 could unwind dsDNA in vitro as that proved by the fluorescence was enhancement in FRET system.G198A mutation impaired NS3 enzymatic activities, including ATP hydrolysis and dsDNA unwinding activities.Conclu-sions Zika NS3 has DNA helicase activity in vitro depending on ATP hydrolysis,and the glycine 198 is impor-tant for its enzymatic activity.%目的研究Zika病毒NS3蛋白是否具有依赖于ATP水解的dsDNA解链活性.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表达带有His标签的Zika NS3蛋白,并用Ni琼脂糖珠进行纯化;利用ATPase检测试剂盒对NS3的ATP水解活性进行检测;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对NS3的dsDNA解链活性进行实时动力学检测;利用定点突变方法将NS3蛋白的第198位甘氨酸(G)突变为丙氨酸(A),得到G198A突变体,检测其是否影响NS3解旋酶活性.结果 Zika NS3蛋白在体外可以水解ATP,酶解最大反应速率为2.76 μmol/(L· min),Km值为0.11 mmol/L;ZikaNS3蛋白在体外可以解链dsDNA;G198A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ATP水解速率和dsDNA的解链速率均明显减弱.结论 Zika NS3蛋白在体外具有ATP水解活性以及dsDNA解链活性,且第198位甘氨酸对于NS3酶活性至关重要.【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8(038)005【总页数】5页(P674-678)【关键词】Zika病毒;NS3蛋白;ATP;dsDNA;解旋酶【作者】徐杉;王蕾杰;石磊【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1Zika病毒为黄病毒属、单股正链的RNA病毒。
Zika病毒感染机制及抗病毒药物开发进展引言Zika病毒感染是当前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问题。
这种病毒通过蚊子传播,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Zika病毒感染的机制,并介绍相关的抗病毒药物开发进展。
一. Zika病毒简介Zik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由Aedes蚊子叮咬传播。
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发现,近年来在巴西等地爆发。
不同于其他黄病毒,Zika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子叮咬,但也可以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二. Zika病毒感染机制1. 病毒进入Zika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研究表明,Zik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脑脊髓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的表面结构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
2. 病毒复制一旦进入细胞内部,Zika病毒开始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合成病毒蛋白。
这些蛋白进一步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在细胞中不断繁殖增殖。
3. 免疫逃逸Zika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可以干扰宿主细胞的免疫机制,抑制细胞中的干扰素反应,并干扰天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使得病毒能够在宿主中长时间存在。
4. 神经系统病变Zika病毒主要在神经系统中引起病变。
病毒感染可导致小脑发育不良、先天性脑发育疾病等,严重损伤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病毒还与成年人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基尔萨克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三. 抗病毒药物开发进展由于Zika病毒的爆发,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成为迫切需求。
以下是一些抗病毒药物开发的进展情况:1. 利用现有药物一些现有的药物被发现具有抑制Zika病毒复制的潜力。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抗疟疾药物氯喹和羟氯喹可以抑制Zika病毒的复制。
此外,抗乙型肝炎药物索非布韦也显示出对Zika病毒的抗病毒活性。
2. 疫苗研发疫苗的研发是预防Zika病毒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有一些疫苗候选物进入了临床试验。
这些疫苗候选物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nucleic acid-based疫苗等。
November 23,2020Mosquitos in Asia and the Americas More Susceptible to Zika Virus 亚洲和美洲的蚊子更容易感染寨卡病毒A study explains how Zika was present among mosquitoes in Africa for decades without causing the harm to human health seen outside the continent in recent years.一项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寨卡病毒在非洲的蚊子中存在了几十年,近年来却没有对非洲大陆以外的地方那样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Zika virus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an infected monkey in Uganda in 1947, but there have only been sporadic cases across the African continent since. In contrast,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e Americas and Asia were infected in multiple outbreaks since 2007. During the worst, in 2016, the virus spread to more than 60 countries and was implicated in some 5,000 cases of microcephaly—a severe birth defect in which a baby’s head is much smaller than expected.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从一只感染的猴子身上分离出来,但此后整个非洲大陆只出现过零星病例。
2017
第3期
2017
第3
期
[k ’
a][p ’
a]
fg 翻译的。
殊不知所有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会把Pinocchio 读成[pi'nokkio]。
在语言翻译学关于音译法的理论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则,比如:Washington 一百多年前就按照广东话的发音翻译成“华盛顿”三个汉字,就没有必要按照普通话的发音翻译成“瓦星屯”了。
Pinocchio 的音译也应该遵循
“先
入为主”的规则。
2.“寨卡”应该音译成“济卡”
世界某些地区流行的Zika 病毒,在汉语里已经被错译成“寨卡”。
这个词不是英文词,是翻译者按照英语发音规则想当然地翻译出来的,音译成“寨卡”与原文的发音不相符合。
翻译者把Zika 划分成Zi-ka 按照英语的开音节读音规则音译成“寨卡”。
Zika 的实际发音近似汉语拼音的Ji-ka ,这里的字母i 在英语中不是发成[ai],而是发成[i],如果按照英语划分音节的规则应该划分成Zik-a ,第一音节是按照闭音节发音的,其国际音标注音不是['zaika]“寨卡”,而是['zika]。
日语和中国延边卫视的朝鲜语都是翻译成Jika 的音,即:ジカ
和
皮斯糖素伙治奖地、克僧(
2017
第3期
o dài一词应该意译成
“越式旗袍”,这个译文不论对中国人还是越南人都感到
亲切。
④汉语单词“武术”,在日语、朝鲜语(韩国语)、越南语
都不应该用汉语发音写成ウス(ウシゥ)、人、U Su,而
应该汉字照搬到这些语言当中的发音,分别读成ぶじゅつ
(武術)、。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