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建设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数据库内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具体内容如下:a)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坡度图等;b)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可选)、地类界线等;c)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d)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等;e)栅格数据:包括DOM、DEM、DRG和其他栅格数据;f)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g)其他数据:包括开发园区数据等。
建库单位应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对属性数据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包括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
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是通过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而成(具体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技术规范》)。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栅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第四阶段为成果汇交:主要包括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见图3。
图3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
二次土地调查建库流程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因此对土地的调查与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土地调查建库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勘测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工作。
下面是关于二次土地调查建库的详细流程,以便进行更好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第一步:确定调查目标与任务。
在进行土地调查建库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与任务。
这包括明确调查的范围,调查的内容和指标体系等。
调查目标和任务的明确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后续的调查工作。
第二步: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目标和任务,制定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需要明确调查区域的划分、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和调查指标等。
同时考虑到资金、人力和时间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第三步:进行现场调查。
根据调查方案,组织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包括对土地的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气候等方面的调查与勘测。
调查人员需要认真记录调查数据,并进行标注和测量,以便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四步:整理和分析数据。
在进行现场调查后,需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这包括对土地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根据调查的指标体系对土地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果。
分析的结果需要反映土地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步: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根据调查目标和任务进行分类、命名和编码等工作。
同时,需要将调查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备份,以备后续的使用。
第六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土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根据土地的特征和潜力,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
第七步:实施土地管理和监测。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后,需要实施土地管理和监测。
土地管理包括土地权属管理、土地使用管理和土地执法管理等。
土地监测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土地生态环境监测等。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范文一、地籍数据库建设(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以满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3、面积计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三)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1、准备工作:制定建库方案、优选建库软件、搭建硬件环境、培训建库人员、熟悉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档案、了解成果质检报告和验收结论等。
3、数据库结构设计:根据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标准设计地籍数据库结构。
4、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图形数据采集和属性数据采集、建立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建立图形与属性逻辑关系、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拓扑错误的处理、属性数据的检校、图形与属性逻辑一致性的检校等。
5、数据库建设:按照地籍调查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空间数据分层要求和属性数据库结构,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形成标准的数据交换文件、数据字典和元数据文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七年十二月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 ....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 总体设计 (2)4.1 建设任务 (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 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 数据字典 (5)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 准备工作 (8)5.1 方案制定 (8)5.2 人员准备 (8)5.3 软硬件准备. (8)5.4 管理制度建立 (9)5.5 数据源准备. (9)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 数据采集原则 (12)6.2 数据采集方法 (12)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 数据入库 (26)7.1 数据入库流程 (26)7.2 数据检查 (27)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 矢量数据入库 (28)7.5 DEM数据入库 (29)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 元数据入库 (29)7.8 系统运行测试 (29)8 质量控制 (30)8.1 质量控制原则 (30)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 成果质量评价 (33)10 数据库更新 (36)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12 总体设计 (38)12.1 建设任务 (38)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 数据库内容. (39)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 准备工作 (41)13.1 方案制定 (41)13.2 人员准备 (41)13.3 软硬件准备. (41)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13.5 数据源准备. (42)14 数据建库 (44)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 数据检查 (49)14.6 数据入库 (50)14.7 成果输出 (51)15 质量控制 (51)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 数据库成果 (52)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17 数据库更新 (55)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 基本要求 (57)19.2 管理制度 (57)19.3 数据库安全. (58)19.4 数据库维护. (60)附录A (规范性附录)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图历簿. (63)附录D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E (规范性附录)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F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G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H (规范性附录)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I (规范性附录)交接检查卡 (70)附录J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K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L (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M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N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O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P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Q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R (规范性附录)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如下:1准备工作(1)人员组织成立项目组,任命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人、质检人员,根据项目情况配备作业人员,明确职责分工。
(2)软、硬件准备建库需要使用的软件平台、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管理系统软件;建库需要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网络、扫描仪、绘图仪等。
(3)资料准备建库前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应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填写资料清单。
收集的资料包括:任务委托书或合同书建库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相应比例尺图式。
调查工作底图、调查表格、影像图、行政及权属代码表、实测数据、参考资料等。
(4)技术准备分析资料、了解用户要求、理解技术规范和标准,确定技术方案,编制建库技术设计书。
对所有项目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建库技术流程的培训。
技术交底和培训要有记录和责任人签字。
2资料预处理所选择的数据源资料,一般要经过预处理才能用于数字化,预处理可以消除建库基础资料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的地方,也可标示出待数字化的内容,以便于数字化处理。
预处理的内容包括图面处理和表格整理,包括图幅接边、图斑闭合处理、填补丢漏的注记、改正外业调查记录表、登记待返补的图幅等。
预处理工作的质量高低、完善与否,对下一步数字化作业或数据录入工作有直接影响,应予以充分重视。
(1)图面预处理图面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有:①检查相邻图幅的接边情况,保证图形相接、注记一致。
②填补不完整的线划,将模糊不清或因模拟形式的局限而中断的各种线状图形进行加工。
例如,被注记符号等压盖而间断的线划,境界线以双线河、湖泊为界的部分,道路遇居民地中断部分,均以线划连接,以便作为一条连续完整的线来采集。
③标出同一条线上具有不同属性内容线段的分界点等,以便数字化时赋予不同的属性值。
④将不清晰或遗漏的图廓角点标绘清楚,以便于图幅配准。
⑤对图面上的各种注记标示清楚,包括图廓内外各种注记。
主要有文字注记、地类注记、水系注记、道路注记、地形注记、图廓注记等。
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1.1建库原则①科学性原则。
在数据处理和建库过程中,应确保工作资料真实可靠、工作流程合理有序、工作方法正确适当、工作结果符合实际,保证建库工作科学合理。
②规范性原则。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建设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各项行业规范,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数据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调用,便于检索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1.2数据库内容我们对农村土地进行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三方面:即行政区、行政界线和坡度图等;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四个方面:即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以及地类界线等;土地权属数据包括三方面:即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我们在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优化的时候,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选择建库单位,以此对属性数据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2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作者简介:马斌(1986-),男,陕西扶风人,助理工程师,学士。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数据库建设Registration Certification Project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r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马斌MA Bin(新疆地矿测绘院,乌鲁木齐830017)(Xinjiang Mine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Urumqi 830017,China )摘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在外业确权调查基础上,以2011年变更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县级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等内容,集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达到互联共享的农村集体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Abstract:The task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registr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is to establish county rural collective land management database 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of land resources and changed database in 2011,including basic geography,land use,land ownership,etc.,and set the graphics,property,documents and other data in one,to interconnect shared rural collective land database and management systems.关键词:数据库;数据源;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数据入库Key words:database ;data sources ;database construction ;data collection ;data warehousing 中图分类号:P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314-02z ΔΔ(t)=-mj =1∑q j (t)f j (x(r i (t)))(6)首先证(i)不可能成立。
如何进行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地籍调查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具体属性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对于土地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以及管理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
一、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录入三个阶段。
首先是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采集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现场实地勘测,也可以运用遥感技术等非接触式的方式。
现场实地勘测主要是通过调查员到达具体的地点,准确记录下土地的所有权、具体位置以及土地属性等信息。
而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图像、航拍图像等手段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大大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是数据整理阶段。
数据整理主要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
首先需要对地籍调查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如土地所有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等。
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是数据录入阶段。
数据录入是将采集和整理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格式规范、一致性以及数据字段的合理性。
同时,要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编码和命名,便于后期的管理和查询。
二、地籍调查数据管理方式地籍调查数据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更新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数据存储。
地籍调查数据的存储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关系型数据库,也可以选择新兴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如文档型数据库、列式数据库等。
不同的存储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存储方式时,需要考虑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和查询需求等因素,并综合考虑存储成本、性能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是数据更新。
由于土地的所有权和利用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地籍调查数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新。
数据更新的方式可以通过定期抽样调查或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快速更新。
RESOURCES WESTERN RESOURCES2020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就是国家为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开展的一项重大土地调查工程,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保护承包农户合法权益,对于承包土地信息数据全面掌握,并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提高调查成果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完善的相关制度,科学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社会服务。
本文是结合作者参与的桐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际,对于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1.建库工作目标本文依托桐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信息化管理水平。
(1)对于当前的土地登记信息以及地块测量数据分析和整理,在国家大地坐标系统中,转换现有地块测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展开预处理,同时针对土地登记信息数据进行建库。
(2)利用先进的野外解析测量软件来科学、全面地采集农村承包地块测量数据,并展开相应的编辑和处理工作,确保数据格式符合规定要求。
(3)野外采集的相关数据,根据系统数据格式在接口软件下合理的转换数据,并核查编辑数据采集和当前地块儿测量数据,有效整合土地登记数据,确保构成空间非空间的地块数据库。
2.数据库建库原则构建的数据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安全稳定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利用先进可靠的技术保证系统总体构架,科学的选择硬件产品以及网络环境与软件平台等,同时保证其灵活应用,有效地交换数据拓展业务功能,并对相关软件进行升级。
3.主要工作内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和确权登记相关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确权数据是数据库建库的重要内容。
(1)对于地理信息数据而言,主要涉及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栅格数据以及农村土地权属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辖区内地块四至境界以及定位基础和相关地物信息的描述。
浅谈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方法
摘要:根据四川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标准及要求,探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下文简称:“二调”)炉霍县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数据入库流程等内容,并取得了一些相关经验。
关键词:二调;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25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炉霍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项目,并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炉霍县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1】。
2.建库的主要技术路线
数据库的建立是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提供数据处理和
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的图形数据入库,建成土地利用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2】。
2.1数据库建设标准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
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范》(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5)炉霍县二次调查农村数据库建设参照了《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2.2数学基础及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内容
数学基础:采用了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为102°。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面积汇总单位采用平方米、公顷。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应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dom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扫描影像图数据、土地专项调查统计数据、专题图数据、元数据这些主要内容。
2.3建库的技术支持
本次建库是以mapgis二调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为技术平台,它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图件的存储、检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变更和维护,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管理和变更调查工作的数字化及自动化。
2.4建库的流程
本次建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流程如图2-1所示:
建库准备:包括了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设备准备、管理制度的建立等。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采用gis技术、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本次数据库建设由主体数据库与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
其土地调查数据逻辑结构图如图2-1
所示:
图2-1
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
数据入库;主要包括以下的步骤
准备矢量数据:本次炉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采用国家下发的dom数据作为土地利用图形信息数据提取的主要来源,并辅以相关收集及外业调查的资料对dom数据进行判读解译。
在具体数据采集时,采用影像工作底图,参照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薄,进行人机交互矢量化,分层采集权属界线、地类图斑界线和线状地物等,需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具体要求。
此次炉霍县数据库建设中的属性数据的录入主要以手工录入为主,分析计算为辅对各个图斑进行操作。
建立一定的属性结构,并按相应的属性结构输入属
性数据,包括原地类图斑文件中存在的权属代码、权属名称、座落代码、地类代码、扣除比例及田坎系数等数据。
建立接合图表和数据字典。
建立矢量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包括线状地物扣除比例设置,线状地物附编码和属性,零星地物赋属性,地类界线赋属性,行政界线赋属性,权属性质升级,要素代码赋值。
成果输出:主要通过数据字典升级,椭球面积计算,控制面积设置和处理,对土地利用面积重算,最后进行面积汇总。
数据库检查:主要包括分层及表结构、数据拓扑关系、属性完整和正确、图层要素的完整性、数据库逻辑结构等。
成果汇交:主要包括了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图2-2为数据库建库流程示意图
图2-2
结束语
在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内业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获得以下两点总结:
在建库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控制面积平差没有做好,造成各级辖区面积与图斑汇总面积不符;矢量化成果与影像套合不好,造成部分线位移超差;检查不细致,造成地类图斑与外业调查成果不一致;图斑拓扑没有做好,存在破碎小区;图板文件现状地物零星地物属性没有添全,缺项;文字报告不严谨,照搬照抄,没有本地特点,反映不出技术路线工作过程质量控制成果评价特殊问
题的处理等关键环节。
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较为繁琐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建库前,必须要做好彻底的整理和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总结其之间的联系,同时要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为指导,使得建库过程尽可能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一定不把任何问题和错误带动数据库中。
为确保建库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提高效率,建库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文中2.3的建库流程进行。
参考文献
【1】贠小苏主编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200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汪华斌、袁艳斌数字国土工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趋势中国土地科学 2000
作者: 高姗姗(1985-),女,籍贯湖北,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