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9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4. 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播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学唱民歌,锻炼演唱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歌资料,如音频、视频、乐谱等。
2. 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民歌作品。
3.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民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欣赏:播放民歌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4. 学唱: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引导学生跟唱,锻炼演唱技巧。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学习民歌。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民歌演唱会,让学生展示所学成果,增强实践能力。
2. 参观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了解民歌在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3. 开展民歌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讨论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民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民歌演唱会:评估学生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包括演唱、表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中国民歌欣赏》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第三节《中国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着重介绍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典型民歌形式,并通过经典曲目欣赏,深入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中国民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识别与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种类;(2)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熟悉的民歌,分享并分析其特点。
4. 例题讲解:以《小白菜》为例,讲解山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欣赏一首劳动号子,并分析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2.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3. 《茉莉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中国民歌,写出其特点及鉴赏感受。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包括歌曲名称、特点分析、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中国民歌,进行欣赏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深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现在唱起它,仍然会感到今天的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去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1、前奏: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全曲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和音域概貌。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中加以注意和分析的地方。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2、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3、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民歌《走西口》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民歌《走西口》欣赏《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着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分类。
具体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的民歌,深入剖析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音响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民歌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地域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其音乐特点,讲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民歌的代表性曲目。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让学生模仿劳动场景,亲身体验民歌的音乐魅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茉莉花》这首山歌的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民歌的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地域特色代表性民歌:《茉莉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 答案:以《小河淌水》为例,分析其悠扬的旋律、抒情的歌词以及云南地域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2. 学生对民歌的分类、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实践环节不充分等问题。
拓展延伸建议:1.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实践能力;2. 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3. 带领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深入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歌曲通过歌颂祖国山河壮丽、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的情感之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中国民歌。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由林家瑞和陈钊所作,曲调则由林家瑞创作。
这首民歌旋律悠扬、琅琅上口,以山水、民俗为背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怀。
歌曲的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协调性和激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歌曲中,沂蒙山被称为人民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歌手在歌曲中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在哭泣,今天是泪水,明天是血泪;沂蒙山在喊叫,呐喊着号召,我们努力前行。
” 歌曲中的这种和故乡山水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沂蒙山小调以朴素、感性、描绘性语言表现情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歌词中包含了对沂蒙山波澜壮阔的山水背景、对人民英雄的颂扬、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态度,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拯救祖国,珍惜当下,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总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它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得人心。
这首民歌能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对中国民歌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民歌欣赏评课稿
《中国民歌欣赏》
在初中音乐学习中采用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以专题的形式集中了解中国汉族民歌的三种体裁,探讨三种体裁民歌的音乐特点,熟悉三种体裁典型民歌,是音乐教学中很有必要的一课,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在向个版本的课改后初中音乐教材中,都没有纳入中国汉族民歌的教学,或只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才涉及。
唐老师的教学紧靠三种体裁民歌的音乐表现特展开,通过聆听典型民歌、与学生交流探讨、参与实践等种音乐教学方式,让学了对三种体裁民歌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认知。
教学的主体方向把握准确,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
如果在教学中能以表格的形式将各类民歌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会更利于学生对不同体裁民歌特点的把握,这也是本节课最主要的认知方面的目标。
另外,“赛歌会”中不知唐老师选取的是哪四首民歌,民歌对于一般初中学生而言,了解不多,在“赛歌会”中参与演唱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在介绍不同体裁的民歌时,多让学生以演唱的形式参与体验,表现不同体裁民歌的演唱特点,更能加深学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