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与需求弹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33.50 KB
- 文档页数:24
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理论解析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科学,而供求关系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础且重要的理论之一。
供求关系理论主要描述了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解析供求关系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1. 供给1.1 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2 影响因素•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成本。
•技术进步:技术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影响供给量。
•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和生产成本。
1.3 供给曲线(图表示例)Supply CurveSupply Curve•弹性供给:当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有较大变化。
可能发生在劳动力市场等可灵活调整的行业。
•非弹性供给:当价格变动时,供给量变化很小。
可能发生在原材料市场等供应相对不灵活的行业。
2. 需求2.1 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2 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及对商品的需求量。
•市场趋势:包括时尚、社会观念变化等,会直接影响某些特定商品的需求量。
•商品替代品与补充品:某些商品可以被替代品所取代,而有些商品则需要与其他商品同时使用。
2.3 需求曲线(图表示例)Demand CurveDemand Curve•弹性需求:当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有较大变化。
可能发生在高度竞争市场中。
•非弹性需求:当价格变动时,需求量变化很小。
可能发生在涉及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中。
3. 市场均衡供给和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均衡状态,在一个市场中,当供给等于需求时达到市场均衡。
3.1 正常市场均衡•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
•市场价格通过供给和需求自动调节。
3.2 市场失衡情况•需求过剩:需求超过供给,导致价格下降。
•供给过剩:供给超过需求,导致价格上升。
4. 应用与局限性供求关系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制定中,并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GET《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2章供求理论第二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1、定义和计算公式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如用P 代表价格,d Q 代表需求量,P ∆,d Q ∆代表价格和需求量的增量,d E 为需求价格弹性,则,d E 的计算公式如下:dd d d d Q PP Q P P Q Q E ⨯∆∆-=∆∆-=// (2-11)(注:如果公式前边不放负号,分析其弹性时只能取其绝对值。
)定义式中,由于需求量和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所以加上负号后,d E 为恒为非负值,便于进行分析。
如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件,则dE 数值如下:5.12.03.05/)54(100/)100130(=--=---=d E上例表明,该商品价格降低%5.1。
1,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2、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各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大体上分为五种类型。
如图2-6所示:图2-6 需求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注:图(a ),(b),(c)中 ,1P 和2P 应该相同,即分析同样降价幅度,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化。
)(1) 1>d E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
如图2-6中(a)价格由1P 降为2P ,需求量从1Q 增加到2Q ,这时由于价格降低而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小于由于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即图中矩形(B )面积大于矩形(A )面积。
这类商品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2) 1=d E ,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
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其绝对值等于1。
解析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知识点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市场上商品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调节关系。
它是解释市场运行规律和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工具。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供给的数量与商品价格呈正相关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通常呈正斜率。
供给的影响因素有:1. 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等。
成本上升,供给减少;成本下降,供给增加。
2. 生产技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推动供给增加。
3. 生产要素的供应情况:如劳动力、土地等。
供给数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供给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需求的数量与商品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通常呈负斜率。
需求的影响因素有:1. 消费者收入水平: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下降,需求减少。
2. 价格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将上升,他们倾向于提前购买,需求增加。
3. 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存在更便宜或更好的替代品,消费者对原商品的需求将减少;如果存在与原商品相配套使用的互补品,消费者对原商品的需求将增加。
三、市场均衡及其调节过程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相互匹配,市场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价格也被确定下来,这个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当市场出现供需不平衡时,市场将通过价格的变化来调节供求关系,直到达到均衡状态。
具体调节过程如下:1. 若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价格下降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直到达到均衡状态。
2. 若市场需求大于供给,需求过剩,价格上升。
价格上升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直到达到均衡状态。
第三章 弹性理论前面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供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化后,商品的供求会相应变化。
但是,当这些因素变动一定量的时候,商品的供求数量会变动多少呢?在经济学中,弹性理论成为测度和反映这种变化程度的重要工具。
弹性理论最早由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
后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完善了弹性公式,并将其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
20世纪以来,弹性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了很大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经济分析。
本章介绍的弹性理论包括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一节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是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动后,需求数量所变动的程度大小的概念。
由于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
因此,需求弹性主要有三种,即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定义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elasticity )的一般公式为:()()百分比自变量的变动率百分比因变量的变动率弹性系数=弹性系数表达的含义是,自变量变动一定的程度(用比例或百分比表示)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程度之比值。
如设两个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为)(X f Y =,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yx xy x x y y e ⋅∆∆=∆∆=(3.1)式中,e 为弹性系数;△x 、△y 分别为变量x 、y 的变动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弹性的公式还可表示为:yx dx dy x dx y dy xx y xe ox ⋅==∆∆=→∆lim(3.2)通常将(3.1)式称为弧弹性公式,将(3.2)式称为点弹性公式。
从弹性的一般定义公式中可以看出,弹性是两个变量各自变化比例的一个比值,所以,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和自变量与因变量度量单位无关。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与价格弹性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与价格弹性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其中供求关系和价格弹性是其核心理论之一。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价格弹性则衡量了市场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供求关系和价格弹性的概念、作用以及实际应用。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表示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需求表示市场上各个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在供给和需求中,价格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
当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开始下降。
当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同样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开始上升。
只有在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这也被称为市场的均衡价格或均衡点。
二、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市场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价格弹性可以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种。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形式。
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称为需求具有较弹性,即消费者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
当需求弹性小于1时,称为需求具有不弹性,即消费者对价格变动不太敏感。
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可以根据其特性来判断,例如,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通常较小。
供给弹性则衡量了生产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可以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形式。
当供给弹性大于1时,称为供给具有较弹性,即生产者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
当供给弹性小于1时,称为供给具有不弹性,即生产者对价格变动不太敏感。
供给弹性的大小取决于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者的生产能力等因素。
三、供求关系与价格弹性的作用供求关系和价格弹性对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供求关系和价格弹性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只有在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经济学原理: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1. 引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科学,供需关系作为其核心概念之一,解释了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机制。
本文将介绍供需关系的基本理论解释。
2. 供给供给表示商品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并可供消费者购买的数量。
供给取决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常用供给曲线表示,在坐标轴上,横轴表示产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2.1 供给定律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该商品的利润也相应增加。
因此,生产者倾向于提高生产量以获得更高利润,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反之亦然。
2.2 各种因素对供给的影响除价格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市场上某个商品的供给量。
这些因素包括: - 生产成本:生产一单位商品所需的成本越高,则对应商品的供给量越少。
-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供给量。
- 生产者的预期:若生产商预计市场需求将上升,则会增加供给以满足未来需求。
3. 需求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取决于价格和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好恶程度。
同样地,需求通常用需求曲线表示,在坐标轴上,横轴表示产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3.1 需求定律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该商品,因此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3.2 各种因素对需求的影响除了价格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市场上某个商品的需求量。
这些因素包括:- 支配收入:人们可支配的收入越高,则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越大。
- 消费者偏好:不同人对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偏好。
一些因素如品牌形象、质量、风格等可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 替代品和补充品:替代品是指能够满足类似需求的其他商品或服务,而补充品是指与某种商品或服务有互补关系的其他商品或服务。
4. 市场均衡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商品价格和数量。
市场均衡表示供给和需求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