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阴阳五行
- 格式:doc
- 大小:40.01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阴阳学说
1、中医学中的阴阳:特指人体内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两类物质及其机能的属性。
阳: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阴: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无限可分性及转化)、规定性
3、阴阳归类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互藏,互为根据,
相互促进);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分阴阳
(2)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诊断及防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事物五行归类
3、五行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的递相资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之间的递相相克,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五行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达平衡
(4)子母相犯:母及于子—木及于火;子及于母—水及于金
(5)相乘:相克太过
(6)相侮:反克太过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疾病的诊断:定位;传变;预测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
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
阴变阳合而生五行。
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五行的特性是:“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
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入门篇一、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奏符1。
阴阳的意义:解释万物演化动态的出发点。
2.阴阳的涵义:阳——推动,主导,刚执阴-—守持,承应,柔顺3.现实中的阴阳地理环境、居住环境、男女性别、人体构造、季节气候、心理情绪、颜色、音乐.4.动态地理解阴阳转化、交通。
变化中的守衡。
二、五行-—现实世界的定位符1。
什么叫"五行”?行者,道也。
天道五行。
2。
五行的特性3.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4。
从五行看世界(方位、生灵、五味、五色),一物而具五行。
三、精气—-生命的创生之源1.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的活动。
(聚散离合)2。
精气来源于自然。
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1。
人与自然的统一。
2。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
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
维护和谐,维护统一.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
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这么一个袋子中,其中玄机实在不是一下子就能都弄懂的。
就象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结果很简单,而其中的推导过程而公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则少有人能详之。
好在我们不需要去推求这些神秘的东西,而只要知道一些现成的常识,然后依葫芦画瓢去用就是了。
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如何从阴阳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结构,还有其中运转的机理。
千万不要认为这很复杂,虽然现代医学总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但从中医来看却很简单!1。
生命的运转原理阴化阳(异化);阳化阴(同化)——新陈代谢2。
五脏六腑——精气的生化工厂(1)。
心:主神明;主血脉;应舌;在志为喜(政权首脑)(2).肺:主气;主皮毛;应鼻;在志为悲(行政机构)(3).肝:主疏布;主筋;应目;在志为怒(商业流通)(4)。
脾:主运化水谷;主肉;应口;在志为思(产业部门)(5)。
肾:主藏精;主骨;应耳;在志为恐(金融、储备部门)(6).胃:主纳谷(7).胆:主生清去浊(8).膀胱:主储藏、排泄水液(9).小肠:升清泌浊(10).大肠:传化糟粕(11).三焦:水谷精气流通的道路3。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阴阳学说
1、中医学中的阴阳:特指人体内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两类物质及其机能的属性。
阳: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阴: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无限可分性及转化)、规定性
3、阴阳归类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互藏,互为根据,
相互促进);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五脏分阴阳
(2)解释人体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诊断及防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事物五行归类
3、五行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的递相资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之间的递相相克,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五行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达平衡
(4)子母相犯:母及于子—木及于火;子及于母—水及于金
(5)相乘:相克太过
(6)相侮:反克太过
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疾病的诊断:定位;传变;预测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