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石油期货-中航油爆仓巨亏45亿
- 格式:doc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7
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研究发现了什么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供求失衡是导致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航油作为石油进口商和交易商,其主要业务是从国际市场进口原油,并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交易。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际原油市场供应过剩,导致油价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求疲软,使得石油需求量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
这种供求失衡导致了油价的持续下跌,使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中的空头头寸造成了巨额亏损。
其次,风险控制不严也是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中航油原油期货投资时未采用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合理设置止损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等。
由于未能及时止损,使得亏损继续扩大。
此外,在交易过程中,中航油对参与交易的风险敞口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导致亏损的规模超过了其可承受的范围。
第三,交易策略不当也是导致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中航油在交易中过度依赖技术指标,而忽视了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性。
技术指标只能作为交易的辅助参考,而不应该成为决策的唯一依据。
由于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技术指标判断市场走势容易导致错误决策,进而造成巨额亏损。
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因素对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的影响。
例如,市场操纵、政策干预、信息不对称等也可能导致亏损。
市场操纵指的是一些大型交易者通过集中力量进行操纵市场价格,使得中小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
政策干预可能影响原油价格的走势,从而使中航油的交易策略受到不利影响。
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中航油在交易中蒙受亏损,因为有些交易者可能拥有市场上未公开的信息,从而获得优势。
综上所述,中航油原油期货巨亏主要由市场供求失衡、风险控制不严、交易策略不当等因素所导致。
为了避免类似的巨额亏损发生,中航油以及其他交易者应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并加强对市场供求情况、政策变化等的分析和研究。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他们没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
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投机巨亏导致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
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
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
最后,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
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
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
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
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
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神秘操盘手剖析中航油巨亏内幕证券市场周刊鲁晨光虽然也有交易方向的问题,但中航油的主要错误是头寸太大,并且采用输了加倍的赌徒策略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
我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
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
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
采用这种策略,我的石油期权期货账户赚了5倍。
但采取类似策略的中航油,却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5亿多美元。
那么,中航油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兵败始末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
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笔者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媒体报道制作了图1。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
其价格稍高。
该市场成交量超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两倍,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
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
中航油参与交易的是伦敦石油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交易市场。
这些市场油价走势是类似的。
回顾石油行情历史,可见影响油价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产量,需求,战争,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贬值,因为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标价。
而战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来自石油资源和运输通道的争夺。
比如不久前的伊拉克战争和70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石油期权的风险和魅力中航油做空石油,石油期权的魅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分析,中航油做空石油,小部分是通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通过柜台期权市场交易的。
中航油追债者中有高盛商品部(J.Aron公司)、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富通银行和麦格理银行等。
中航油事件始末2007-08-17 16:03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鲁晨光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
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
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
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
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
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
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
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
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
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中国公司跨国经营失败案例1、中航油:投资期货,折戟沉沙2004年底,曾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过河尖兵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因总经理陈久霖在石油期权和期货投机中判断失误,累积超过5.5亿美元的亏损,并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中航油“折戟沉沙”的惨痛教训:第一,跨国经营必须要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二,企业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
第三,要正确认识道德风险。
2、中投公司:投资黑石,资产缩水2007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资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参股美国私募基金巨头黑石集团10%的IPO。
这项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为中国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多元化投资出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
截至美国时间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资中的亏损额达12.18亿美元。
点评:这一案例或者可以证明,我国企业尚不具备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历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训、经验,学会选择投资品种,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时机。
3、中国平安:参股富通,被迫减值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
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
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
点评:在实体企业家们努力用质量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争得名分时,金融投资家们走出去时需要多一分谨慎,多一些灵活性,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4、上汽集团:并购双龙,整合不利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做空石油期货中航油爆仓巨亏45亿
-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爆出在投机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居亏5.5亿美元的消息,公司股票被停牌,总裁停职,公司将进行债务重组-中国航油大股东中国航油集团特别小组已急赴新加坡善后并处理重组事务,据悉,新加坡头号国企淡马锡将出资5000万美元参与重组
-业内人士称,在10月底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路走高,中国航油巨亏可能是因国际炒家放出跌价消息,被诱做空导致爆仓
巨亏主角中航油
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实体企业,拥有中国进口航油市场近100%的份额,占中国民航系统航油总消耗量的1/3。
2001年底,中航油在新加坡上市,停牌前总市值超过9亿新元。
陈久霖
196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
现任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航油总裁。
在短期内,他就使中航油从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其经营管理经验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列入MBA教学案例,成为首家被列为中国以外知名大学教案的海外中资企业。
同类事件
巴林银行丑闻
1995年2月27日,英国央行宣布,巴林银行将申请资产清理,引起全球震惊,这意味着具有233年历史、掌管270多亿英镑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
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里森,在该行风险控制不严的情况下,大肆进行高风险的日经指数期货交易,结果造成巴林银行14亿美元的亏损,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里森因此锒铛入狱。
(朱雷)
本报记者朱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胡念飞北京报道
国际原油期货市场迎来波澜起伏的一周!
昨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大跌5%,收于每桶43.25美元,较10月底的峰点已下降12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在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市场上巨亏5.5亿美元(约45亿元人民币)的消息迅速在业界和媒体中传开!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从7月初到10月底,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40美元一路涨到56美元附近,涨幅达40%,国际炒家大获其利,其中美国“油神”皮肯斯就赚得7亿美元!
无疑,中航油亏掉的巨资成了国际炒家的饕餮大餐!
目前,中航油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以重组债务,公司股票已停牌,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的公司总裁陈久霖本周二已被停职。
巨亏揭秘
做空倒在油价下跌前夜?
然而,10月26日,石油价格便开始回落,截至昨日,已跌至43美元,一个多月来跌幅逾20%。
市场人士认为,如果能坚持到现在,中航油至少不会爆仓,更有可能“赌”赢。
落入国际炒家陷阱?
有资深期货市场人士认为,中航油此次出现巨额亏损,有可能是落入了国外投机商设下的“陷阱”。
昨日,北京一家大型期货公司的资深能源(资讯行情论坛)期货分析师向记者分析了此次巨亏事件。
分析师:中航油可能在油价暴涨的时候大量做空,然而油价一涨再涨,交易所按中航油所持有的空单量,要求其补足保证金,但中航油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补仓,结果被强行平仓,也就是爆仓,从而导致巨额亏损。
”
记者:据了解,与中航油巨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炒家在此次油价上涨中赚了不少,另外,中航油出现巨亏的第二天(10月26日),国际原油价格就出现回落,这是不是太巧了?
分析师:中航油此次巨额亏损,可能落入国外投机商设下的“陷阱”。
也可能是炒家放出油价要跌的消息,诱其做空。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飞也向记者表示,此轮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国投投机商的“功劳”不小,每桶油价中,至少有10美元是投机行为带来的溢价。
关键决策人物:总裁陈久霖
市场人士认为,中航油在此次投机交易中犯下如此大错,公司总裁陈久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陈久霖,现年43岁,可以说,中航油曾经的辉煌,几乎是他一手缔造出来的。
1997年,陈久霖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来到新加坡,受命重整中航油前身、曾亏损两年又休眠两年的中国航油总公司所属海外独资公司。
他当时所获得的启动资金才21.9万美元。
1999年,中航油逐渐“垄断”中国进口航油采购市场。
2001年底,中航油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当年在新加坡股市上筹资额最大的上市公司。
2002年,陈久霖获得490万新元(约合1600万元人民币)薪酬,被称为“打工皇帝”。
市场人士认为,陈久霖对资本市场运作颇为看重,此番中航油败走石油期货交易,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急救行动
大股东急派重组小组
其实,市场早有传闻,中航油可能在期货交易中亏损。
10月以来,中航油的股价从约1.6新元跌至停牌前的0.965新元,跌幅约40%。
有关方面将如何处理中航油的巨亏?
据悉,航油集团已派出特别小组赴新进行善后,并将对中航油进行股权重组。
本报记者昨日急赴北京,采访到了中国航油集团有关人士。
昨日上午,记者先来到航油集团北京总部,得知公司新闻发言人边晖是特别小组成员之一。
下午2时多,记者电话联系上边晖,他表示正在就中航油事件召开高层会议。
直到晚上,边晖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接受了采访。
边晖表示,特别小组由航油集团投资部总经理顾炎飞女士为首负责(中航油)重组、调查和日常业务。
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前,具体情况无可奉告。
到目前为止,中航油还未公布所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种类、交易对象和交易执行场所。
至于谁会接替陈久霖的工作,边晖称:“集团还没确定。
现在由顾炎飞等全面负责(中航油)工作。
”
淡马锡将向中航油输血
不过,边晖明确向记者表示,中航油肯定要被重组,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掌舵”的淡马锡控股,将参与此事。
记者:听说淡马锡将参与中航油的重组?
边晖:是的,淡马锡本来就拥有中航油2%的股权,此次打算拿出5000万美元来对中航油进行注资,注资后,将成为中航油的主要股东。
记者:目前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多少股权?中航油重组后,航油集团还将持有多少股权?
边晖:航油集团也打算拿出5000万美元来,与淡马锡以同等比例,对中航油进行注资。
记者:此计划将于何时实施呢?
边晖:上述计划仍在商讨中,还没有最后确定。
据了解,淡马锡控股是新加坡最大的国有企业,几乎控股了新加坡所有的命脉行业,在全世界拥有535亿美元的投资。
今年10月,淡马锡以1.1亿美元买下民生银行(资讯行情论坛)4.55%的股权。
今年10月,航油集团曾出售15%中航油股权,筹集了近2亿新元。
有媒体认为,航油集团将所得款项用于帮助中航油了。
此次,航油集团也将减少持股量,以帮助中航油走出困境。
战线收缩
航油扩张计划可能搁浅
现在,市场人士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中航油此前进行的一系列收购是否还会继续?
近年来,中航油一直着力由进口航油采购的贸易型企业,转向石油实业投资、拓展国际贸易和进口航油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大石油实业投资力度,进行大规模的并购。
2003年底,中航油收购中国水东油库80%的产权;今年2月,向英国富地石油收购华南蓝天航空油料公司25%的股权;今年3月,宣布将收购阿联酋石油独资子公司地平线储油20%股权。
中航油还拟出资3.6亿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20.6%股权,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有消息称,在爆出巨亏消息后,中航油与地平线储油的合资项目已搁浅。
英国富地石油也与中航油及航油集团商谈,了解是否影响华南蓝天的收购。
对此,边晖未作表态。
链接期货做多做空都能赚
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既可以做多(预测将涨价),也可以做空(预测将跌价),预测准确者可获利,而预测错误者将赔钱。
期货交易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投资者可以“以小博大”。
所谓保证金交易,指投资者不需投入每次交易的全部资金,而只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保证金(5%~10%)就能完成一轮完整交易,这种交易方式会造成收益率和亏损的成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