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686.50 KB
- 文档页数:26
电解制氢安全检查表
水电解制氢生产项目的检查表分为以下《表6-1 水电解制氢装置单元安全检查表》、《表6-2 平面布置单元安全检查表》、《表6-3 氢气加压、储存单元安全检查表》、《表6-4 电气及仪表单元安全检查表》、《表6-5 消防和公用工程单元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采用的检查依据包括《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1985、《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等。
6.1水电解制氢装置单元
表6-1 水电解制氢装置单元安全检查表
6.2平面布置单元
表6-2 平面布置单元安全检查表
表6-2 平面布置单元安全检查表
6.3氢气加压、储存单元
表6-3 氢气加压、储存单元安全检查表
6.4电气及仪表单元
表6-4 电气及仪表单元安全检查表
6.5消防和公用工程单元
表6-5 消防和公用工程单元安全检查表。
氢气站设计规范GB 50177-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3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氢气站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氢气站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77-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2、 3.0.3、 3.0.4、 4.0.3(1)、 4.0.8、4.0.10、 4.0.11、 4.0.13、 4.0.15、 6.0.2、 6.0.3、 6.0.5、 6.0.10、7.0.3、 7.0.6、 7.0.10、 8. 0.2、 8.0.3、 8.0.5、 8.0.6、 8.0.7(4)、9.0.2、 9.0.4、9. 0.5、 9.0.6、 9.0.7、 11.0.1、 11.0.5、 11.0.7、12. 0.9、12.0.10(2)(5)、12. 0.12(4)(5)、12.0.1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氢氧站设计规范》GB 50177-93及其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
1 总则1.0.1 为在氢气站、供氢站的设计中正确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确保安全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满足生产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氢气站、供氢站及厂区和车间的氢气管道设计。
1.0.3 氢气站、供氢站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甲”类。
氢气站、供氢站内有爆炸危险房间或区域的爆炸危险等级应划分为1区或2区,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4 氢气站、供氢站和氢气管道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氢气站 hydrogen station采用相关的工艺(如水电解,天然气转化气、甲醇转化气、焦炉煤气、水煤气等为原料气的变压吸附等)制取氢气所需的工艺设施、灌充设施、压缩和储存设施、辅助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
2.0.2 供氢站 hydrogen supply station不含氢气发生设备,以瓶装或/和管道供应氢气的建筑物、构筑物、氢气罐或场所的统称。
氢氧站设计规范GB50177-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氢氧站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421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电子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氢氧站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氢氧站设计规范》GB50177-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电子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五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号文的要求,由电子工业部负责主编,具体由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西南电力设计院、秦皇岛玻璃工业设计院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实验,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广泛征求国内的意见,最后由我部召开审查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十一章和六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站区布置,工艺系统,设备选择,工艺布置,建筑结构,电气及热工控制,防雷及接地,给水排水及消防,采暖通风,管道。
在执行本规范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氢氧站设计规范》管理组(北京万寿路27号,邮政编码100840),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电子工业部1993年5月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氢氧站、供氢站的设计,正确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确保安全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满足生产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氢氧站设计:一、水电解制氢的氢氧站;二、供氢站;四、不得同热处理、锻压和焊接等有明火作业的车间相连。
氢气管道设计要求
1、DL/T5204-2005 火力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
8.2 氢气管道
8.2.7 氢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平行敷设时,氢气管道应布置在外侧并在上层。
架空敷设时,与其他热力管道的净距应不小于250mm。
2、GB 4962-2008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4.4.6 氢气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其支架应为非燃烧体。
架空管道不应与电缆、导电线路、高温管线敷设在同一支架上。
氢气管道与氧气管道、其他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管道共架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与上述管道之间宜用公用工程管道隔开,或保持不小于250mm净距。
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3、GB 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12.0.7 氢气管道与其他管道共架敷设或分层布置时,氢气管道宜布置在外侧并在上层。
12.0.11 厂区内氢气管道架空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的支架上;
2 寒冷地区,湿氢管道应采取防冻设施;
3 与其他架空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宜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执行;与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和道路等之间的最小净距,宜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执行。
氯碱生产中副产氢气的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摘要:我国的氯碱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烧碱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同时行业盈利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氯碱行业的发展,还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是,大部分氯碱工业的副产氢气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不仅增加了环境的危险因素,还浪费了清洁能源。
因此,如何解决氢气副产物的利用问题,成为了氯碱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元化工采用了立式燃氢蒸汽锅炉、氢气充装等途径,全面回收和综合利用排空氢气,为公司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开辟了新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氢气不仅可以被充分利用,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放量,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氯碱生产;副产氢气;回收利用1氢气提纯工艺在化工工业生产中,吸附剂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它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和去除废水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然而,过去的研究表明,在使用吸附剂时,经常会出现效果较差的情况。
这个问题是由于使用不当引起的,例如,吸附剂的选择和稳定性都会对工艺的稳定性和成本产生影响。
首先,吸附剂的选择至关重要。
吸附剂的选择应根据所需分离的物质进行选择,不同的物质需要不同的吸附剂。
例如,有些吸附剂可以很好地吸附某些有机物,但却无法吸附某些无机物,反之亦然。
因此,必须根据所需分离的物质进行选择,并进行适当的试验和验证,以确保所选吸附剂的效果最佳。
其次,吸附剂的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
吸附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工艺的稳定性和成本。
如果吸附剂不稳定,会导致吸附剂的寿命缩短,增加更换吸附剂的频率和成本。
同时,吸附剂的不稳定性还会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导致效果较差。
因此,必须选择稳定性好的吸附剂,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延长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吸附剂是化工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它的使用需要注意吸附剂的选择和稳定性。
只有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效果的最佳化。
氢气压缩机厂房建筑设计要点及分析摘要:氢气压机功率大、振动大、噪声大,且氢气比空气轻,易燃易爆,火灾危险性极高,各种因素都增加了氢气压机厂房的设计难度。
文章主要依据本人全程参与的实际项目(电子特气研发、生产、纯化、分装、储存项目),从总图、建筑等专业角度,对项目中的氢气压缩机厂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对氢气压缩机厂房建筑设计关键点的分析与总结,为化工同行在进行类似厂房或仓库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氢气压缩机厂房氢气站建筑设计防火泄爆1概况依据《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第2.0.1条解释:氢气站是采用相关的工艺(如水电解、天然气转化气、甲醇转化气、焦炉煤气、水煤气等为原料气的变压吸附等)制取氢气所需的工艺设施、灌充设施、压缩和储存设施、辅助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
本项目采用水电解工艺,因此氢气压缩机厂房可以按氢气站设计。
氢气压缩机,是将水电解槽中收集来的氢气排到舷外的压缩机。
氢气(H2)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极易燃烧且难溶于水的气体。
依据《危险化学品目录》MSDS,氢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4.1%~74.1%时都燃烧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氮、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
氢气压缩机厂房中的氢气属于“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文件中规定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两重点一重大”)。
本文所依据的项目位于安徽,主要包括新建笑气制备装置(生产车间1)、氢气生产装置区(含氢气制备、氢气压缩机厂房、充装车间、现场机柜间)、生产车间2(甲类)、氮氩充装、钢瓶处理间、甲类仓库1、2、装卸区、综合楼、门卫、事故水池、设备房等20个建筑和构筑物,总建筑面积约为33000平方米。
核电站采用外购氢气与自制氢气的优劣分析摘要: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功率的发电机基本上采用水氢氢冷却方式,即用水冷却发电机定子线棒,氢气冷却发电机定子铁芯和转子。
但氢气的缺点是渗透性强,容易从设备中泄漏出来,其次是氢气与氧气、空气混合后的爆炸范围广,有爆炸危险,所以对于电厂来说,氢气的使用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的。
现我们从工艺流程,系统成本以及安全方面对外购氢气与自制氢气系统的优劣进行比较,文中主要以福建福清3、4号机组与海南昌江1、2号机组的供氢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电站;氢气系统;安全氢气系统作为核电厂气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下文就是根据福清3、4号机组(外购氢气)与海南昌江1、2号机组(自制氢气)为例,从工艺流程、系统成本以及安全方面对这两种供氢方式进行分析。
1、氢气供应系统的类型与现状目前国内大型电厂(包括火电厂、核电站等)主要的供氢方式有两种。
①.外购氢气:外购氢气主要是通过采购外来氢气,然后充注至电厂的贮存区域,待下游用户需要使用时直接输送至用户即可。
②.自制氢气:自制氢气主要是电厂采购制氢设备,由电厂自己生产氢气以满足电厂的运行需要。
第一种方式对外部依赖较大,有一定的运输成本,但是系统比较简单,日常维护较少;第二种对外部依赖较少,基本不存在运输成本问题,但是系统对工艺要求相对复杂,日常运行维护水平较高。
下面是列举了一些目前国内部分核电站氢气系统的供应模式:表1 国内部分核电站的氢气供应方式由上表可知,我国目前核电站氢气的供应方式外购和自制的都有采用,现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2、方案分析2.1工艺流程对比(1)外购氢气主要是从专门生产氢气的厂家进行采购,然后运输至现场充注至现场的氢气储罐,待下游用户需要使用氢气,直接输送至下游即可。
这种供氢方式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但是在进行氢气充注的过程中需要防止氢气泄漏带来的风险。
按福清3、4号机组设计,现场安装有4个40m3氢气储罐,将4个氢气储罐充注至正常备用状态(运行压力为3.0MPa)正常需要4小时左右。
引导语在企业安全检查工作中,储罐与建构筑物、工艺装置等设施之间的安全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涉及到的设计防火标准、规范也比较繁多,除了建规、石化规外,还有各大行业的设计防火规范。
为便于广大的安全管理和专业人员快速查阅相关的规范条款,笔者对其中涉及储罐布置的防火间距条款进行了梳理总结。
第一篇已对GB50160-2008(2018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016-2014(2018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1283-2020《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有关储罐布置防火间距的规范条款和液氨、液氯储罐布置的防火间距作了详细介绍。
第二篇已对氧气(液氧)储罐布置所涉及的相关规范条款进行了总结梳理。
本文继续介绍酸碱、液氢、氢气储罐布置的防火间距要求。
七(接第二篇)关于酸碱储罐的防火间距:关于酸碱储罐布置的防火间距,很多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第一印象是酸碱的火灾危险性为戊类,可以没有具体的防火间距要求。
那第一印象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1、酸碱的火灾危险性分类1.1GB50160-2008(2018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4.2.12条解释条文:表6--石油化工部分(Ⅰ: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及产品),乙醛氧化制乙酸(醋酸)装置的乙酸精馏单元、乙酸、氧气储罐组属于乙类(乙醛储罐属于甲类)。
表6--石油化工部分(Ⅳ:合成氨及氨加工产品),硝酸装置属于乙类。
1.2 GB50016-2014(2018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1.1条解释条文,表1:发烟硫酸、发烟硝酸的浓缩部位厂房属于乙类;3.1.2条解释条文,表2:硝酸、发烟硫酸属于乙类(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3.1.3条解释条文,表3:冰醋酸、蚁酸、硝酸、发烟硫酸的储存火灾危险性属于乙类。
1.3 GB50565-2010《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附录A,表A:腈纶厂的醋酸属于甲类、硝酸属于乙类;粘胶纤维厂的浓硫酸属于乙类;维纶厂酸碱站的稀硫酸、氢氧化钠属于丁类;印染厂碱回收站的碱液属于戊类。
制氢站值班管理制度1、制氢站是电力生产企业的重要车间之一,为利于制氢站的平平稳定运行,搞好文明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2、制氢站管辖范围为制氢站内全部的系统和设备。
3、值班期间对进入制氢站外来人员的管理。
非值班人员进入制氢站,应将本人姓名、进入时间、原属单位、进入制氢站缘由、持有的有效证件登记在外来人员登记本上,登记手续必需是本人签名,不允许他人代签名,对进入制氢站人员要求如下: (1) 不准携带火种;(2)手持移动通讯工具需关闭 (3) 穿棉质工作服;(4) 穿防静电鞋,禁止穿铁钉鞋; 4、制氢站值班员职责4.1按运行规程规定,负责制氢站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发觉异样问题刚好处理,并向当值班长或值长汇报;4.2按《氢区防火平安管理制度》要求,做好防火防爆等平安工作; 4.3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遵守和本岗位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化值班。
4.4按规定对制氢站内进行巡检。
制氢站巡回检查路途为:氢站A、B列框架三→A列制氢设备→汇流排→氢气贮罐区→冷却塔→B列制氢设备→整流柜→限制柜→氢站值班室4.5按规定完成制氢站的定期工作每天白班测定发电机氢冷系统氢气湿度和纯度各一次,露点为-5℃~-25℃,纯度≥96%;每周一白班测定氢区空气中的氢含量一次,含氢量≤1%; 4.5.3每月1日、16日白班氢气贮罐底部排污一次; 4.5.4每月1日白班更换分析仪器所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4.5.5每季分析碱液浓度一次,并做调整; 5、本制度由发电部负责说明。
制氢站出入管理制度1、任何人员进入氢站必需交出火种,手持移动通讯工具需关闭,由值班人员保管,进入氢站不得穿能产生静电的服靴,不准穿带钉子鞋。
2、非当班运行人员进入制氢站,必需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入内。
3、外单位参观人员进入制氢站,除需办理登记手续外,必需经有关人员批准,并有专人带领。
4、检修人员进入制氢站必需持有工作票或胸卡。
5、进入制氢站必需由值班人员的引导,并听从值班人员的规劝。
氢气站设计规范GB 50177-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3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氢气站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氢气站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77-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2、 3.0.3、 3.0.4、 4.0.3(1)、 4.0.8、4.0.10、 4.0.11、 4.0.13、 4.0.15、 6.0.2、 6.0.3、 6.0.5、 6.0.10、7.0.3、 7.0.6、 7.0.10、 8. 0.2、 8.0.3、 8.0.5、 8.0.6、 8.0.7(4)、9.0.2、 9.0.4、9. 0.5、 9.0.6、 9.0.7、 11.0.1、 11.0.5、 11.0.7、12. 0.9、12.0.10(2)(5)、12. 0.12(4)(5)、12.0.1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氢氧站设计规范》GB 50177-93及其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
1 总则1.0.1 为在氢气站、供氢站的设计中正确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确保安全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满足生产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氢气站、供氢站及厂区和车间的氢气管道设计。
1.0.3 氢气站、供氢站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甲”类。
氢气站、供氢站内有爆炸危险房间或区域的爆炸危险等级应划分为1区或2区,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4 氢气站、供氢站和氢气管道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氢气站 hydrogen station采用相关的工艺(如水电解,天然气转化气、甲醇转化气、焦炉煤气、水煤气等为原料气的变压吸附等)制取氢气所需的工艺设施、灌充设施、压缩和储存设施、辅助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
2.0.2 供氢站 hydrogen supply station不含氢气发生设备,以瓶装或/和管道供应氢气的建筑物、构筑物、氢气罐或场所的统称。
.单位: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压力管道设计、校核人员考核试卷姓名:分数:一. 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国务院颁发的, 2009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所指的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 (含气瓶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架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厂(场)内机动车辆。
2. 压力管道设计审批人员的资格有效期为四年。
3.压力管道 GC1、GD1 级设计单位的设计许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受理和审批。
4.压力管道设计可分为 GA 类、 GB 类、 GC 类、 GD 类共四个类别,其中 GD 类管道又划分为 GD1 和 GD2 两个级别。
5.动力管道组成件材料选用应综合考虑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能。
6.管道应力分析方法分有 1 )弹性分析, 2)极限分析,3)安定分析,4)疲劳分析,5)非弹性分析。
7. 管道强度设计主要采用第三强度理论。
8.管道材料的许用应力,应根据钢材的有关强度特性取σb 20/3,t/1.5或σs(0.2%)t/1.5,t/1.5的σsσD最小值。
9. 管道支吊架的功能是承受管道的荷载、组织管道发生非预期方向的位移和控制摆动、振动或冲击。
10 .压力管道介质范围是: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 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
压力管道公称直径大于25mm 。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小题 2 分,共20分)1.取得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证》的设计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任何压力管道的设计工作。
(× )2.从事压力管道设计审核和审定的人员,应当经过压力管道设计鉴定评审机构考核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取得相应审批范围的压力管道设计审批人员资格证书。
(√)3.在《设计许可证》有效期内,经本单位审批人员审核后可在外单位设计的图样上加盖本单位的设计许可印章。
氢气站设计规范GB 50177-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33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氢气站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氢气站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77-2005,自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2、 3.0.3、 3.0.4、 4.0.3(1)、 4.0.8、4.0.10、 4.0.11、 4.0.13、 4.0.15、 6.0.2、 6.0.3、 6.0.5、 6.0.10、7.0.3、 7.0.6、 7.0.10、 8. 0.2、 8.0.3、 8.0.5、 8.0.6、 8.0.7(4)、9.0.2、 9.0.4、9. 0.5、 9.0.6、 9.0.7、 11.0.1、 11.0.5、 11.0.7、12. 0.9、12.0.10(2)(5)、12. 0.12(4)(5)、12.0.1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氢氧站设计规范》GB 50177-93及其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
1 总则1.0.1 为在氢气站、供氢站的设计中正确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确保安全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满足生产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氢气站、供氢站及厂区和车间的氢气管道设计。
1.0.3 氢气站、供氢站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为“甲”类。
氢气站、供氢站内有爆炸危险房间或区域的爆炸危险等级应划分为1区或2区,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4 氢气站、供氢站和氢气管道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氢气站 hydrogen station采用相关的工艺(如水电解,天然气转化气、甲醇转化气、焦炉煤气、水煤气等为原料气的变压吸附等)制取氢气所需的工艺设施、灌充设施、压缩和储存设施、辅助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
2.0.2 供氢站 hydrogen supply station不含氢气发生设备,以瓶装或/和管道供应氢气的建筑物、构筑物、氢气罐或场所的统称。
2.0.3 氢气罐 hydrogen gas receiver用于储存氢气的定压变容积(湿式储气柜)及变压定容积的容器的统称。
2.0.4 明火地点 Open flame site室内外有外露的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
2.0.5 散发火花地点 sparking site有飞火的烟囱或室外的砂轮、电焊、气焊(割)等固定地点。
2.0.6 氢气灌装站 filling hydrogen gas station设有灌充氢气用氢气压缩、灌充设施及其必要的辅助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
2.0.7 水电解制氢装置 the installation of hydrogen gas produced byelectro1ysising water以水为原料,由水电解槽、氢(氧)气液分离器、氢(氧)气冷却器、氢(氧)气洗涤器等设备组合的统称。
2.0.8 水电解制氢系统 the system of hydrogen gas produced by electrolysising water以水电解工艺制取氢气,由水电解制氢装置及氢气加压、储存、纯化、灌充等操作单元组成的工艺系统的统称。
2.0.9 变压吸附提纯氢装置 the installation of hydrogen purification b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以各类含氢气体为原料,经多个吸附塔,采用变压吸附法,从原料气中提取氢气的工艺设备组合的统称。
2.0.10 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 hydrogen purification system by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以变压吸附法从各类含氢气体中提纯制取氢气,由变压吸附装置及氢气加压、储存、纯化、灌充等操作单元组成的工艺系统的统称。
2.0.11 甲醇蒸气转化制氢装置 the installation of hydrogen gas produced by the methanol transforming以甲醇和水为原料,采用催化转化工艺,在一定温度下将甲醇裂解转化制取氢气的生产设备组合的统称。
2.0.12 低压氢气压缩机 the low pressure compressor for the hydrogen gas输出压力小于1.6 MPa的氢气压缩机。
2.0.13 中压氢气压缩机 the middle pressure compressor for the hydrogen gas 输出压力大于或等于1.6 MPa,小于10.0 MPa的氢气压缩机。
2.0.14 高压氢气压缩机 the high pressure compressor for the hydrogen gas输出压力大于或等于10.0 MPa的氢气压缩机。
2.0.15 钢瓶集装格 the bundle of hydrogen gas cylinders由专用框架固定,采用集气管将多只气体钢瓶接口并连组合的气体钢瓶组单元。
2.0.16 氢气汇流排间 the hydrogen gas manifolds room设有采用氢气钢瓶供应氢气用的汇流排组等设施的房间。
2.0.17 氢气灌装间 the hydrogen gas filling room设有供灌充氢气钢瓶用的氢气灌充台或钢瓶集装格等设施的房间。
2.0.18 实瓶 solid cylinder存有气体灌充压力气体的气瓶,一般水容积为40L、设计压力为12.0~20.0 MPa的气体钢瓶。
2.0.19 空瓶 empty cylinder无内压或留有残余压力的气体钢瓶。
2.0.20 湿氢 wet hydrogen在所处温度、压力下,水含量达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的氢气。
2.0.21 倒气用氢气压缩机 the hydrogen gas compressor for turning system over 在制氢或供氢系统中,氢气增压、储存或灌充用的氢气压缩机。
3 总平面布置3.0.1 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的布置,应按下列要求经综合比较确定:1 宜布置在工厂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并应远离有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2 宜布置为独立建筑物、构筑物;3 不得布置在人员密集地段和主要交通要道邻近处;4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区,宜设置不燃烧体的实体围墙,其高度不应小于2.5m;5 宜留有扩建的余地。
3.0.2 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与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0.2的规定。
3.0.3 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与铁路、道路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0.3的规定。
3.0.4 氢气罐或罐区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湿式氢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罐径较大者,下同)的半径;2 卧式氢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直径的2/3;立式罐之间、球形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直径;3 卧式、立式、球形氢气罐与湿式氢气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其中较大者确定;4 一组卧式或立式或球形氢气罐的苋莼挥Τ?0000m3。
组与组的防火间距,卧式氢气罐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长度的一半;立式、球形罐不应小于相邻较大罐的直径,并不应小于1Om。
3.0.5 氢气站需与其他车间呈L形、П形或Ш形毗连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站房面积不得超过1000m2;2 毗连的墙应为无门、窗、洞的防火墙;3 不得同热处理、锻压、焊接等有明火作业的车间相连;4 宜布置在厂房的端部,与之相连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0.6 供氢站内氢气实瓶数不超过60瓶或占地面积不超过500m2时,可与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用氢车间或其他非明火作业的丁、戊类车间毗连,其毗连的墙应为无门、窗、洞的防爆防护墙,并宜布置在靠厂房的外墙或端部。
3.0.7 氢气站内的氢气灌瓶间、实瓶间、空瓶间,宜布置在厂房的边缘部分。
4 工艺系统4.0.1 氢气站制氢系统的类型应按下列因素确定:1 氢气站的规模;2 当地氢源状况,制氢用原料及电力的供应状况;3 用户对氢气纯度及其杂质含量、压力的要求;4 用户使用氢气的特性,如负荷变化情况、连续性要求等;5 制氢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特性。
4.0.2 水电解制氢系统应设有下列装置:1 设置压力调节装置,以维持水电解槽出口氢气与氧气之间一定的压力差值,宜小于0.5kPa;2 每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的氢出气管与氢气总管之间、氧出气管与氧气总管之间,应设放空管、切断阀和取样分析阀;3 设有原料水制备装置,包括原料水箱、原料水泵等。
原料水泵出口压力应与制氢系统工作压力相适应。
4 设有碱液配制、回收装置。
水电解槽入口应设碱液过滤器。
4.0.3 水电解制氢系统制取的氧气,可根据需要进行回收或直接排入大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回收电解氧气时,必须设置氧中氢自动分析仪和手工分析装置,并设有氧中氢超浓度报警装置;2 电解氧气回收或直接排入大气时,均应采取措施保持氧气与氢气压力的平衡。
4.0.4 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的设置,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1 拟用的原料气的压力、组成和杂质含量;2 产品氢气的压力、纯度和杂质含量;3 氢气使用的连续性、负荷变化状况;4 技术经济参数。
4.0.5 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应设有下列装置:1 原料气的预处理设施(视原料气中的杂质含量确定);2 吸附器组及程序控制阀;3 氢气的精制(视用户对氢气纯度及杂质含量等要求确定);4 氢气和解吸气的缓冲设施;5 解吸气回收利用设施;6 根据需要设置原料气、产品氢气、解吸气的增压设施。
4.0.6 甲醇转化制氢系统,应设有下列装置:1 原料甲醇及脱盐水的储存、输送装置;2 甲醇转化反应器及其辅助装置,如加热炉或加热器、热回收设备等;3 变压吸附提纯氢装置。
4.0.7 氢气压缩机前应设氢气缓冲罐。
数台氢气压缩机可并联从同一氢气管道吸气,但应采取措施确保吸气侧氢气为正压。
输送氢气用压缩机后应设氢气罐,并应在氢气压缩机的进气管与排气管之间设旁通管。
4.0.8 氢气压缩机安全保护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压缩机出口与第1个切断阀之间应设安全阀;2 压缩机进、出口应设高低压报警和超限停机装置;3 润滑油系统应设油压过低或油温过高的报警装置;4 压缩机的冷却水系统应设温度或压力报警和停机装置;5 压缩机进、出口管路应设有置换吹扫口。
4.O.9 氢气站、供氢站一般采用气态储存氢气,主要有高、中、低压氢气罐,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等,通常应符合下列要求:1 储氢量应满足制氢或供氢系统的供氢能力与用户用氢压力、流量均衡连续的要求;2 采用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时,应设有氢气纯化装置、换热装置及相应的控制阀门等;3 供氢站采用高压氢气罐储存时,应设有倒气用氢气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