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总复习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30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P23)一、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3、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980年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意义?)5、改革开放方针的意义?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P26)1、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实践?2、我国殖民统治终结的标志?3、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4、和平统一为什么要照顾台湾的历史与现实?(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对立。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经济也出现了较快增长。
“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允许台湾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
)6、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1)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7、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9、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势力的野心为何不可能得逞?)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P29)1、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2、中美关系的变化: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学习目标】1.了解雅尔塔会议,理解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掌握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形成:冷战开始的原因、标志、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复习思考】答案:——————————————————————————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7,回答下列问题:1.雅尔塔会议召开:时间:;背景:;人物:、、;成果:签署《》影响:;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3.冷战政策:含义:冷战是指美国要对等国家采取的敌对行动。
标志:表现:【课程探究】1.阅读P5专题探究图1-1,找出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所学的知识说说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战前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阅读“杜鲁门主义”,说一说:“极权政体”与“自由国家”分别是指哪些国家,杜鲁门的话说明了什么?【当堂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材料是英国首脑丘吉尔出席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回忆、感想:“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1)材料中的“俄国熊”和“北美野牛”各指什么国家?这段材料反映当时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相比,材料中的俄国熊和北美野牛在战后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时间: 背景: 雅尔塔会议 人物: 影响: 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含义: 形成的标志: 表现:———————————————— ———————————————1.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A .雅尔塔协定的制定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C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述冷战:“……(冷战)是一种‘非战非和’与‘亦战亦和’的微妙国际情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 )不能够反映冷战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雅尔塔会议——奠定战后世界新格局(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2)时间:1945年2月4日至11日;(3)地点: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4)参加会议的领导人:(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5)主要内容:①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②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③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6)影响: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两极”的出现——形成东西对峙格局(1)概念: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为一极,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为另一极;(2)“北约”形成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各国经济窘迫,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为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简称“北约”。
北约的建立是美国为实施称霸全球战略的产物。
北约组织最突出的特点(目的)是美国、加拿大联合一些西欧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3)“华约”形成原因:为了抗衡北约,1955年5月14日,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依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苏联联合东欧成立华约组织的主要目的: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进一步控制东欧;(4)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5)既没有参加北约也没有加入华约的欧洲国家: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南斯拉夫。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3.“冷战”的出现——出现美苏争霸(1)含义: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2)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3)序幕:“铁幕演说”;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4)主要形式:美苏争霸;(5)具体表现:①柏林墙的出现;②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也的确出现了剑拔弩张的局面。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复习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目标5 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
二、课程标准: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所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三、单元逻辑线索复习内容:“两极”和“冷战”对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两大军事集团:1949 美国为首 13个国家《北大西洋公约》北约 军事集团对峙 1955 苏联为首 8个国家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华约 标志着东西方对峙的形成冷战的概念:p4冷战的标志: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 p5冷战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点:p7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越南北部朝鲜;印度非洲:1960 非洲独立年(p9图);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黄金时代”(50 、60年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亚非国家的独立运动主要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代表团(周恩来)主要作用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1964年 77国集团会议国际经济秩序:p10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亚非会议七十七国集团会议石油危机巩固新生政权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运动): 1、抗美援朝 2、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 3、镇压反权的残余、和平解放西藏理解“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错误的战争”p13抗美援鲜爆发地原因:P12进入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p14我国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p16失误和挫折出现失误的原因:p17第一段后主要的失误和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具体表现)p17第二分别产生哪些后果:p18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一场有领导者对形势估计错误,而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1.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共同商讨了有关战后的重大问题,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成立原因: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称霸全球,美国放弃了与苏联的战时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同年,新中国成立。
)3.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成立原因:人民民主国家相继诞生。
(同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见第17条)4.“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5.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称为“冷战”。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
6.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它是冷战的开始的序幕。
7.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其中“极权政体”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8.冷战是由美国发动的。
发动冷战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想要称霸全球;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成为它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美国放弃了与苏联的战时同盟,转而反苏反共;②美苏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见书本第7页底部)9.冷战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
10.冷战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
①北约,华约的出现;②美英法分局占领德国;③美苏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美国发动侵朝战争;⑥美国发动侵越战争(20世纪60年代初,侵越战争史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1945年)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
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出台---苏联解体)第一、“冷战”的含义铁幕演说(丘吉尔)第二、“冷战”的序幕:(“冷战”被揭开了序幕):(1)、修建柏林墙(2)、美苏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肯尼迪;苏联:赫鲁晓夫)(4)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3、“两极”格局形成。
(东西方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1955年,以苏联为首,针对“北约”军事集团。
“北约”和“华约”都是军事政治集团。
两极格局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1991年)。
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1)最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洲:亚洲(2)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获得独立(3)独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北部。
(20世纪40年代)(4)“非洲”独立年:1960年(17个国家获得独立)(5)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2、亚非会议——政治秩序召开时间:1955年目的:亚非人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宗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维护民族自决权。
3、成立“七十七国集团”,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原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欧、日本、联邦德国。
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5、苏伊士运河的收回:1956年纳赛尔意义:有利于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列举体现战后亚非拉国家崛起的事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亚非会议的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石油危机”)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1、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对外:抗美援朝对内: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土地改革,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镇压反革命;2、抗美援朝: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领导人:彭德怀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的原因:美国远土作战,中朝军队对本土作战,更熟悉地形,有有力的作战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士气旺盛,战后世界人民更渴望和平;中朝军队联合作战,力量强大,志愿军战士勇于牺牲,敢打敢拼;美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复习提纲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一两极格局1、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阻碍。
2、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一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北约成员国集中在西欧和南欧的地中海沿岸,成立目的:集体防备,与苏联抗衡。
3、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4、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华约,代表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华约成员国集中在东欧,成立目的:同北约抗衡。
5、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显现,标志着东西方相持格局的形成。
6、冷战政策(1)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冷战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亚洲)。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殖民体系的瓦解:(1)20世纪40年代,亚洲第一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庞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形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咨询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同方面: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相同;建立平等、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相同。
不同方面: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意识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差不多原则。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把1960年称为非洲独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