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一、填空、选择题

1、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人口规模的标准、人口密度的标准、

行政区划的标准、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2、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3、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工业城市、混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

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5、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提出:

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1650年为人类的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

公元1650年至1955年为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

1955年开始的为第三次浪潮-未定名阶段。

6、1933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7、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8、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最低临界值”、“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三项原则。

9、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经济类型、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

10、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曲线。

11、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12、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

10%以前为史前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

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13、城市化主要有集中型、扩散型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14、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可以分为:外延型(连续型)和飞地型(跳跃型)两种形式。

15、就地型城市化从诱因上可以分为:资源开发主导型城市化、对外交通主导型城市化、

产业结构调整型城市化、开发区型城市化。

16、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联合国法。

17、地域分工论又称“绝对成本法”、:“绝对优势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

18、“比较成本”最先是由英国的托仑斯于1815年在《谷物对外贸易论》一文中提出。

完整建立“比较成本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19、我国在1958年开始建立和规划经济区,把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

20、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号称“两江一海”的地区指的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1、城镇体系一般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重叠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2、城镇体系总体上可分为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和带状形四种模式。

23、一般将中心城市划分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

省级中心城市和省内中心城市四类。

24、城市生产力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四类。

25、自2003年以来,我国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将经济成分划分为: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26、我国城市目前的投资来源主要有:国家投资、自筹投资、银行贷款、

境外借贷、外商直接投资5种形式。

27、按传统的经济理论,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五大产业部门。28、“三次产业”最早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在1935年出版的《进步与安全的冲突》中提出。

29、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30、商品流通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自营商业组织、委托代理组织、交易服务组织三类。

31、当前在技术市场上经营的技术商品流通形式主要有: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

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经营。

32、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33、1996年经合组织首次在国际组织文件中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34、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概念。1998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的倡议。

35、我国城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突出地体现在:

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形成的“三碰头”局面。

36、我国根据人人口居留时间的长短,将流动人口分为:常住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过往人口三大类。

37、经济型流动人口的流向呈现:向心流、梯度流、反差流和跨洋流四种情况。

38、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流动增长三种途径。

39、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初次开发、二次开发、变更开发。

40、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包括:抵押权、入股权、地役权和相邻权。

41、完全市场模式(发达国家多数采取这种模式):如美国、日本、英国

42、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43、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马歇尔、庇古

44、最高年限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5、根据现有开展土地等级评定城市的资料可以看出:特大城市通常为7~11级,大城市为6~9级,中等城市为4~7级,小城市为3~5级。

46、住宅作为城市中最大量的一种人工创造物,表现出独有的:耐久性、不动性和环境的共有性自然特性。

47、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住宅表现出:昂贵性、异质性、区位性、外部性、绩优性、房产与地产的合一性投资收益性和资金杠杆性。

48、住宅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住宅生产、住宅改进和住宅维护三种。

49、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主要从:住宅投资多元化、住宅经营商品化、住宅服务社会化

50、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期:

酝酿准备阶段、渐进探索阶段和全面深化阶段。51、从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通信系统、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6个子系统。

52、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将城市基础设施分为三大类:即统计部门把基础设施划分为

电力建设、运输邮电与市政公用设施三个部门。

53、“健康城市”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界定的。

54、经济自由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园区、保税区、自由边境区和旅游开发区。

55、世界上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特区”是1959年建立在爱尔兰的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工业型的现代经济自由区。1966年,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高雄出口加工区。

56、经济自由区的设置条件有:区位选择、优惠政策、运行环境和法律保障。

57、1978年广东蛇口率先在我国创办了出口加工区。从1980年以后,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和海南省经济特区省。

58、根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我国把开发区分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工业园区等。

5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承担着建设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三种使命。

6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1、城市经营渗透、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即以经营的观念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

62、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斯访问北京大学,提出现代化的11项评价指标和标准。

63、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三次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41: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加快,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

2、扩散型城市化45:城市人口、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不断向外传导和辐射,将其周围的肥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并影响和带动一定范围内的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过程。

3、就地型城市化46: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突变因素的作用,使得原先的农村地域加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4、集聚经济46: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5、规模经济47: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

6、逆城市化59: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

7、超前城市化60:城市化首都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差距甚大。

8、城市首位度61: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

9、城市规模72:在一定的城市地域空间内,所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性、层次性。

10、城镇体系90: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

11、知识经济119: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以教育为源泉的新型经济。

12、高科技120:以科技最新成就为基础、知识高度密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新兴技术。

13、智能城市122: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将整个城市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

等,用数字的形式进行采集与获取,通过计算机统一存储和再现;高度综合地将城市信息化,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促进城市规划模拟仿真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生产办公自动化、商务电子化、政府决策智能化、交通管理自动化、社区管理信息现代化以及城市治安管制预警化等

14、市场比较法:是指与估价时点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15、“生地”:指未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

16、“熟地”:指已具备一定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通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完成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动拆迁的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

17、土地使用权出租171: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8、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

19、土地所有权149: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20、住宅需求189: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住宅服务的数量。

21、住宅存量190:是指形成住宅结构的物质实体或物质财产,表现为住宅单元的数量,由建筑材料、占有的土地和当初建造时投入的活劳动所组成。

22、住宅供给193:是指由市场向住宅投资者和住宅投资者提供其所需的住宅存量与住宅服务流量的过程。

23、住宅市场199:是指以住宅存量和住宅服务流量以及与住宅相关的生产要素为流通对象,在住宅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提供沟通机会和便利条件,以促成住宅商品完成交易的场所或机制。

24、空置面积201: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部分,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2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26、城市经营304:是指从城市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政府行为,将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产;并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7、TOD:TOD,就是政府利用掌控城市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相对低的价格征用;接着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地升值;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地”与“熟地”之地价差,平衡建设成本。

28、SOD: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开发建设的模式,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调整和迁移,使老市区和新开发区通过地价差,都获得更新与发展的资金保障。

29、现代化319: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发达的、先进的、适合现代化需要的,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

30、城市现代化332: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狭义的城市现代化主要是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j12

城市区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

1)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人口密集,物质和资产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高效率,高效益)

3)中心性-吸引力与辐射力量(吸引了里毫秒年个,辐射力)

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多功能,多类型)

5)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宏观的大系统,城市是一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

2.简述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j46

1)集聚经济效益(同类企业的集聚经济,多类企业的集聚经济)

2)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城市的规模经济,)

3)优位经济效益(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

4)外部经济效益(企业的外部经济,城市的外部经济)

3.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j69

1)农业基础长期薄弱

2)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3)长期忽视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育不良

4)严格的户籍管理固化了城乡分野

4.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新问题?j70

1)人口总量庞大,转移任务艰巨

2)人口流动迅猛,城市负担加重

3)地区剃度发展,丞须宏观调控

5.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要点?j75

1)充分发挥大城市的有时,带动区域发展

2)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合理发展

3)稳步发展小城镇,打破二元结构

6.简述划分经济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82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生态独立原则

3)依托中心原则

4)突出特色原则

5)经济协调原则

7.2006年人大十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规划内容?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8.简述我国经济区的组织分类?j83

1)省际经济区

2)跨省经济区

3)省内经济区

4)员交通干线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5)围绕共同资源开发目标的经济协作区

9.简述中心城市的功能?j96

1)工业生产中心

2)商品流通中心

3)交通运输中心

4)金融中心

5)信息中心

6)科学技术中心

7)文化教育中心

10.简述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市场主体(各类企业)集中,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秀

2)科技力雄厚,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

3)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4)基础设施较好,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枢纽的条件

11、简述“七通一平”“九通一平”?

九通一平:人才通、金融通、物流通、科技通、房产通、管理通、法律通、财政通、贸易通,努力打造综合政府的新平台;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搞好社会治安的管理。

七通一平:“七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道路、通讯、排水;“一平”:土地平整。

12、简述城市土地价格的评估方法?178

1)收益还原法:又称为“地租资本化法”是一种运用适当还原利率,将未来的纯收益折算为现值的估价的方法。

2)市场比较法:又称“交易案例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与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了交易的类似地产案例加以对照比较,从类似案例的既知价格,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后得出该地产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

3)成本估价法:又称“合同法”或“加法”,是一种以建造地产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和应纳税金来确定地产价格的估价方法。

4)假设开发法:又称“剩余法”、“倒算法”或“减法”

5)申报法,即由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公告各地段的基准地价,然后由土地使用者格局这个基准价格加一定幅度的修正后,申报其所占用的土地价格。

13、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采用四种方式?168

1)协议出让(过程包括:申请阶段、协商阶段、签约阶段)

2)招标出让(步骤:招标--投标--开标和决标--签约)

3)挂牌出让(步骤:挂牌公布--报价并更新竞价--挂牌截止)

4)拍卖出让

14、简述城市土地市场的经济特征?j167

1)需求的竞争性

2)供给的垄断性

3)地产的不动性

4)市场的地方性

5)房产的融合性

6)交易方式和交易价格的多样性

15、简述我国城市土地使用行政划拨制的弊端?161

1)土地产权的模糊

2)土地资源的浪费

3)土地配置的不当

4)土地收益的流失

16、简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使用制度的改革遵循四条原则?j163

1)坚持城市土地单一国有制

2)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3)对部分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国有土地,可以进行商品化经营

4)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17、简述影响住宅供给的主要因素?j194

1)住宅价格因素

2)要素投入因素(包括:土地要素、资金要素)

3)市场需求因素

4)政策法规因素

18、简述在我国目前商品房价格的构成内容?j196

1)土地成本5)管理成本

2)拆迁成本6)缴纳税金

3)建设成本7)企业赢利

4)资金成本8)效用调节

19、简述在我国,居民个人当需要购置或建设住宅而筹集资金时,可供选择的住宅融资渠道?j202

1)商业性住宅抵押贷款4)合作建房

2)住房公职金贷款5)集资建房

3)住房储蓄贷款6)典当

20、举例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J217

1)宏观层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基础设施。例如:大型水利、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邮电通信等

2)中观层次----城市性基础设施。即主要为城市自身服务,他们有的是上一层次的节点与终端,如火车站、邮电局;有的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网络,如自来水管网、公交战场。

3)微观层次----小区性或单位性基础设施。即服务局限于小区,或大单位内部自设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与继续。

2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25

1)资金缺口仍然严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60%,对城市基础设施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按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占GDP的3%,当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只占GDP的0.24%--0.7%,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欠账”很多,甚至导致许多地方“城市病”日益严重。)

2)融资渠道不畅。(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还贷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大量放贷。)

3)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行业采取的是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长期以来的观念是重视建设项目的管理,忽视运营和维护管理,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22、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j228

1)城市维护建设税。用地方政府从纳税单位和个人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种按一定税率征收。

2)公用事业附加费。有地方政府按供水、供电、煤气、公共交通、市内电话等营业额的5%--8%征收。

3)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如一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央对其每年有一定的专项财政拨款。4)国家预算内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这部分资金用于中央有关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铁路、民航、邮电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5)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收费。如自来水增容费、水资源费等。

6)城市建设部门经营性收入。如园林收入、环境卫生收入等

7)国内和国外贷款。

23、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j230

1)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

2)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证券化集资,利用各类贷款引入民间资本)

3)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定价与收费

24、简述城市经营的基本原则?j307

1)城市经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具有本市特色的经验战略

2)城市经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1)城市资源和公共品的共享应是为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2)城市建设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应是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3)城市经营必须坚持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原则

(1)珍惜资源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经营原则

(2)端正资金的投向,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经营原则。

25、简述世界城市化经理的四次浪潮?j322

1)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世纪后期到19实际前半叶,它的动力室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2)世界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19实际的后期到20实际的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主要标志是新式炼钢法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3)世界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又发生了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发明及其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

4)世界现代化的第四次浪潮。以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知识经济为标志,以高科技产业群为特点。

26、简述根据我国的国情,设计的“三步走”的现代化总体战略?j327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今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论述题

1.论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l16

1)前工业社会(城市是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城市是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的规模较小、数量很少,城市的消费性与城乡分离)

2)工业社会(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4)信息社会(超级城市的裂解,城市功能的重组,城市的功能发生历史性改变)

2.论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主要特点?l53

进程: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

主要特点: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这样就是后进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上具有“搭车效应”,从而速度更快以至于后来居上。

2)大城市超前发展。在世界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过程中,大城市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它们无论在城市的数量、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人口总量上,都遥遥领先、超前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主力军。(大城市数量扶摇直上,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3)城市群与城市带相继崛起。伴随一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诞生,有地理空间相互连接、社会经济结构融为一体的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相继出现,起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千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

3.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成因?l59

特征: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成因: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4.论述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l96

1)市场主体(各类企业)集中,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

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和富于竞争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中心城市是各类企业最集中。商品生产能力最强、商品交换范围最广的经济活跃的地域。例如,我国上海市在2004年的工业企业数占全国的5.7%,工业增加值占6.3%,资产总额占7.0%,产品销售收入占7.4%。

2)科技力雄厚,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

在现在社会,技术进步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聚集的地域,是科技人才聚集之地,因而是开发新技术、研制和生产新产品的重要创新基地。中心城市高科技的优势,是其市场经济发达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外向化的“生长极核”。同时,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向国内扩散中,起着承外启内、合理嫁接、消化创新的“转换器”作用,对于带动域内乃至全国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3)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外向型出口创汇主导产业和产品,在带动全国参与国际交换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分别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中心城市日益发展的外向型产业,成为带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中心城市的产业规模大、技术先进,对进那估计诸要素的输入和输出、流向和流量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4)基础设施较好,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枢纽的条件。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输出产业,其产品主要是向域外销售。例如上海每年输出的商品,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量的10%左右。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调节系统,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总之,在我国以中心城市为支柱,以城市体系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区位腹地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有之路。必须尽快把这些中心城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冲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城乡分割旧体制的束缚。

5.论述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优化途径?l110

现状:1)工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失调。在片面强调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城市工业单兵突进,导致比重过高,而且内部结构失调。其具体表现是“三多三少”;”三耗“工业多,节能工业少;传统工业多,新兴工业少,加工工业多,基础工业少。

2)第三产业滞后。产品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劳务,由此导致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3)产业同构严重。经济建设与产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必然使城市经济走上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于是地无分南北、城市论大小,产业结构严重趋同,优势突出的专业化部门少之又少。

优化:1)选好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要推动作用、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部门。支柱产业应具备很强的产业关联度,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他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判断,有较大的收入弹性和发展余地;它还应是结合本地综合资源特色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

2)改善投资结构。要建立一种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直接约束的体制,改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结构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内外资并进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使城市经济增长逐步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型。

3)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今天,谁掌握了最新技术,谁就拥有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的主动权。城市经济师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精华所在,理应大力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改造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经验,使城市产业整体高度化。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不仅普遍起步慢、水平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第三产业中,代表新兴产业的金融、保险、咨询、房地产、服务等技术比重太少,有待提高。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实现。

6.论述现行的土地定级的主要步骤?J172

(1)地块划分。首先,将全市建设用地根据自然界限,人工边界,行政边界,用地性质,用地权属,建设强度等条件,划分成若干宗地块。地块面积不宜大小悬殊,数量也不宜过多过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地块的划分纯属土地分级的需要,并不代表今后实际的开发意向,也不影响地块可能发生的用途变更或调整。

(2)影响因素的确定。第一商业服务区的性质与网点数;第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与交通的通达性;第三人口构成与分布状况;第四环境质量状况;第五其他因素(自然、历史文化、民俗)(3)因素权重的设定。在确定有关影响因素后,根据其重要性的大少,分别给出各因素的权重。这项工作通常可以通过“特尔菲法”来进行。

7.论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l225

1)资金缺口仍然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60%,对城市基础设施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我国在1952年到1990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只占GDP0。24%—0.7%。由于在资金的严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欠账”很多,甚至导致许多地方“城市病”日益严重。1991年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占到GDP的1.3%以上,2002年达到2.45%,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达到3000多亿元,这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所未有的大会态势,必然对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畅。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依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资金的来源有所扩大。

3)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行业采取的是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长期以来的观念是重视建设项目的管理,忽视运营和维护管理,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8.论述我国城市交通的问题与缓解对策?l236

主要矛盾:1)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设施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的铁路从线路运力2)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道路既窄又稀,未形成分工明确的道路网络系统

3)我国城市交通中很大一个特色是交通混杂

4)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居民的出行次数增多,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增加

对策:1)建设现代化的道路系统和运输网络

2)实行多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利用经济杆杠提高交通运输的水平

3)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城市交通指挥管理现代化

4)指定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庆的跨世纪城市交通政策

9.论述我国开发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l295

1)盲目上马,“开发区热”不断发“烧”

2)开发区规模过大,经济效益不够高

3)开发区产业结构趋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4)体制创新不够,影响管理效率

10.论述我国开发区改进的主要对策?l297

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加速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出现回升态势,并重点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在由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内,引进更多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集群。在基础较好的开发区内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发展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业为龙头,扩展产业链,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从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存量用地的潜力

开发区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决控制违规擅自下放土地权审批权,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的程度。现在很多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很低,要盘活现有建设用地,鼓励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要充分利用荒山、矿山废弃地等进行开发,尽量少占耕地。要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挂钩。对于土地利用规范高效、内外资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带动力强的开发区,在用地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

3)“软硬兼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筑实硬环境。搞好规划,与当地经济水平向结合,避免规模过大;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

搞好软环境。各开发区要抓好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保障外商合法权益;重视人员的调配和培训做工,提高人员素质,要营造“九通一平”的软环境。

4)理顺管理体制,处理好各方关系(处理好外引与内联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全面规划和分期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长远目标和近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开放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

11.分析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问题:教育问题

产业发展问题

交通问题

资金问题(自己拓展)

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加大招商的力度和广度,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和地区开展重点招商,力争把一批符合园区发展定位的大型项目、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引进来。

2)要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以及科学园二期、IT产品研发区、生物信息港、莞港创新科学园、创意设计园、国际生态文化创意谷等科技载体建设。

3)建立企业投产倒计时制度,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

4)加快建设松山湖汽车客运站和公交停靠站,开通“一元公交”线路和直达广深的线路,加快北部创意生活城和中心区的商业招商,不断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12.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大胆探索城市经营的方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经营的综合效益和经验。论述我国现有的城市经营的方式和方法的模式?l314

1)实施治理环境改变城市面貌的经营模式

2)建立土地储备中心盘活存量资产的经营模式

3)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占领国际市场的经营模式

4)实施创新战略为中心城市服务的经营模式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模式

6)凭借大交通发展大市场的经营模式

7)突出城市特色经营文化名城的模式

8)实施利用外部资源经营城市的模式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修订版)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 二OO八年六月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实务》。本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在《城市规划实务》科目中,“掌握”是指考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一、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1 城市与乡村 1.1.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1.1.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1.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1.2.2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1.2.3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1.3 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1.3.2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3.3 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1.4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4.2 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3 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4 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1.2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1.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2.1.4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2.2 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2.2.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2.2 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2.2.3 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3.1 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 2.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2.3.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乡规划体系 3.1 城乡规划的内涵 3.1.1 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 3.1.2 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 3.1.3 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3.1.4 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 3.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3.2.1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3.2.2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B.居住C.制造业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 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L 3 表示过剩劳动力 -L 3 表示剩余劳动力 C.曲线OF中D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 用。 D.曲线OF中D点与F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 7.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 1,农业劳动力由L 3 减少至 L 2 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L 1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 2 为粮食短缺 点。 -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而是取决于制度工 资。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 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城区(urban area) 2.大城市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 1._____ 是城市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区分点。 A.区位选择 B.空间研究 C.城市经济 D.以上都不是 2 ?城市经济学中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_____ o A.住房 B.工厂选址 C.城市中心 D.城市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不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 A.住房不足 B.环境污染 C.犯罪 D.劳动力不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__________ A.人口拥挤 B.交通拥挤 C.歧视 D.就业困难 2.城市经济学是研究 _____ 和________ 区位选择的科学 A.经济 B.厂商

C.环境 D.家庭 四、填空题 1.城市化地区包括 _____ 和 _____ o 2.城市边缘是 ______ 的城市化地区。 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_______ 和 五、判断说明题 1.大城市地区不包含乡村地区。 2.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等同于市场方法。3?城区产业不能以农业为主,但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 1?为什么称为城市经济学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构成 七、论述题 如何看待城市问题?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一、名词解析 1.机会成本

2. 绝对优势 3. 规模经济 4. 木地化经济 二、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域是工厂生产价格 家庭生产的区域。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出 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同的 C.不一定相同 3. 以下是互补品的是 _____ o A. 服装和饮料 C.冰淇淋和牙膏 4. 企业群落 _____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A.提高 C.二者没有关系 5. 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之间的贸易会 A.增加 D.二者没有关系 6. 如果在交通运输屮规模经济的存在,商品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下降 D.二者没有关系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 所有。 A.国家 B.农村集体 C.城市居民 D.以上都是 三、多项选择题 1. 城市工作机会集中的原因包括— A. 地区的比较优势 B .生产的内部规模经 济 C.生产和销售的聚集经济 D.城市的交通优势 2. 下列对运输规模经济说法正确的是 ___ A.运输成本随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 B.大宗运输将可以形成 C. 贸易企业将建立,替代家庭收集、运输、分配商品 D. 贸易企业在交通成本低的交通要道——路口、港口、河流交汇口选址 四、 简答题 1?城市发展的条件 2. 规模经济的原因 3. 聚集经济的类型 五、 论述题 D. A 和 C B.相同的 D.以上都不是 B.项链和手机 D.裤子和鞋子 B.降低 D.看具体情况 B.减少 C.不变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2. 城市 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 3. 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表现: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 4. 集聚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两种表现形态: 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彼此分享外部经济,促进良性竞争和新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节省顾客选购成本 异类企业的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节省运输、仓储费用;克服由于单一产品下的市场不稳定所造成的经济波动 5. 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适度的生产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微观经济学:在某个临界点之前,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有平均总成本逐渐降低的趋势;该临界点便是企业的最佳规模点。 6. 优位经济效益 优位经济效益是指由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 7. 外部经济效益 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企业从外部的经济行为中获益而无需为其支付代价。它是城市经济中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导致要素集聚的根本动因之一。 8. 逆城市化 又称反城市化。指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蔓延和周边小城镇迅速发展,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表现 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郊区蔓延十分严重,形成广大的城市连绵区; 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并日益“空心化”;郊区成为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主要的聚居区; 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周伟林 严冀 等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导论 1.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1.1.1城市和城市经济学 1.1.2城市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流派 1.2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 1.2.1城市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 1.2.2 城市经济学:若干前沿问题 1.2.3 本书概要 第二章 城市集聚经济 2.1 城市的出现 2.1.1 从农村到城市:一个简单的城市模型 2.1.2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2.1.3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 2.2 城市集聚经济——实证研究和应用 2.2.1 集聚经济的存在性 2.2.2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政策 2.2.3 中国城市的集聚经济 2.3 集聚经济研究前沿 2.3.1导论:新经济地理学派对集聚经济的研究 2.3.2外部性和城市形成 2.3.3 规模报酬模型 第三章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3.1 经典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3.1.1韦伯模型的基本框架 3.1.2韦伯模型:比较静态分析 3.1.3 韦伯模型和城市的发展

3.2 企业区位模型——理论的扩展 3.2.1中间区位原理 3.2.2 企业区位选址:运输成本之外的因素 3.2.3 穆斯区位模型 3.3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前沿 3.3.1 引论 3.3.2 制造业企业选址理论 3.3.3零售业企业选址理论 第四章 城市体系的结构和演化 4.1 中心地带理论与城市体系 4.1.1 中心地带理论 4.1.2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理论 4.2 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4.2.1 外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4.2.2 内生城市工业结构模型 4.2.3 异质家庭的城市体系模型与城市收入差异分析 4.3 城市体系: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3.1对规模-等级规则的再回顾 4.3.2 城市体系理论和规模-等级规则 4.3.3 城市体系的随机增长模型:规模-等级规则的另一个解释 第五章 城市的经济增长 5.1 基本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5.1.1经济基础模型 5.1.2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5.1.3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5.2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的讨论 5.2.1增长乘数效应分析 5.2.2 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5.2.3 城市经济增长的累积因果效应 5.3 城市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 5.3.1 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5.3.2城市经济增长:政策分析 第六章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 6.1 城市土地 6.1.1城市土地的涵义 6.1.2城市土地的特征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城市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2009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机制,深化职称改革,促进我省土建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湘人发[2004]74号《关于土建工程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技术资格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本考试大纲是全省城市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及专业实务三个考试科目。 第三条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从事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城市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 第四条城市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省土建工程专业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 第二章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科目 第五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范围包括规划与建筑识图基本知识、地形图识别与应用以及应试者必须具备的建筑学、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等专业基础知识。 第六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方式与题型:

(1)测试方式为闭卷 (2)试卷满分为120分 (3)测试时限为90分钟 (4)试题类型为客观性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七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测评要素: (1)要求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2)能识读和绘制一般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图 (3)能识别与应用一般的地形图 第八条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内容: 一、地形图的识别与应用 1、测量基础知识 测量学基本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大地水准面地面点的高程地面点坐标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及对水平距离及高层的影响测量的基本工作 2、地形图基本知识 地形图比例尺图名图号图廊接合图表地物符号地貌符号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地形测量的实质地形图的绘制要求 4、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图的识读求图上点的坐标求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求点的高程求两点间的直坡度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场地平整、面积计算 二、建筑制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