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多样的动物第1课鸟和哺乳动物1. 鸡、鸭、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都属于(鸟类),因为它们都有(两足)和(羽毛),都善于(飞翔)。
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形,都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鳞片)。
2. 鸟的身体都有(头)、(身)、(翼)、(足)、(尾)五个部分。
鸟的前肢变成了(翅膀)。
3. 我们在观察鸟时,发现身体表面都覆盖了(羽毛)。
还发现鸟的羽毛主要有(正羽)和(绒羽)两种,其中(翼)与鸟的飞行能力有关系。
4. 鹰的喙有尖锐的弯钩,足有尖锐的爪,适于捕食(动物);啄木鸟的喙像锥子,适于捕食(树里的昆虫);绿头鸭的喙扁平,足间有蹼,生活在(水里),适于捕食(鱼虾)。
所以鸟的身体特征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是(有关系)的。
5. 猫、兔、绵羊、梅花鹿都属于(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表面都有(毛),都用(乳)喂养后代,都是胎生的。
6. 哺乳动物的身体都有(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
7. 我还知道(鸵鸟)、(绿头鸭)、(雕)、(企鹅)也是鸟。
8. 我还知道(蝙蝠)、(鲸)、(河马)、(海豚)也是哺乳动物。
还知道能飞的哺乳动物有(蝙蝠),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有(鲸),能滑翔的哺乳动物有(鼯猴)。
第2课动物的分类1. 动物可以分鸟类、(昆虫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和其它动物。
2. 鲤鱼和鲨鱼属于(鱼)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都有(鳞片),用(鳃)呼吸,用(尾部的摆动、鳍:)游行。
3. 蝗虫和蝴蝶属于(昆虫)类,它们的身体都有(腹部)、(胸部)、(头部)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腹部有(三对)足。
4. 观察鱼和猫的骨骼,发现它们都有(脊柱)。
脊柱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是身体的支柱,但并不是每种动物都有。
5. 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鱼、鸟、哺乳动物属于(脊椎)动物。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11.水结冰了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液态的水会转变为固态的冰。
条件:水结冰需要达到冰点,即0摄氏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固定的。
二、水结冰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理解水结冰的条件和温度变化。
实验材料:纯净水、碎冰、食盐、烧杯、试管、水温计等。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并用水温计测量其初始温度。
2. 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适量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3. 将试管插入碎冰和食盐混合物中,每隔一段时间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变化。
4. 当水温降至0℃时,观察水是否开始结冰。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降低,试管内的水逐渐变得浑浊,最终凝固成冰。
实验结论:水在0℃时会结冰,这是水的物理性质之一。
三、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降温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水温逐渐降低,直至达到0℃。
结冰点:当水温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
此时,水温会保持在0℃一段时间,直到水完全结冰。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其体积会增大。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导致体积膨胀。
四、水结冰的应用与影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水结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冬天时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水会结冰。
生活应用:水结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冰箱和冰柜利用制冷剂降低温度,使食物中的水结冰,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环境影响:水结冰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冰冻的河流和湖泊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冰雪覆盖的地面也会影响交通和气候。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涵盖了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实验探究、温度变化以及应用与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蚂蚁的身体结构2.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4.蚂蚁的种类很多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等。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这就是在描述。
5怎样预防蚊虫叮咬到蚊虫比较多的地方时穿长裤、长袖衣服;喷涂驱蚊液;不直接触碰昆虫。
6 被蚊虫叮咬了怎么办用肥皂水涂抹被叮咬的部位;涂抹风油精;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
如果局部瘙痒得厉害,可以外涂一些专门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
如果被叮咬的面积较大,并且瘙痒、水肿等症状明显,就需要内服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
第2课鱼5.鱼的身体结构6.鱼鳍辅助鱼运动;鱼靠鱼鳃呼吸。
7.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鳃盖中流动情况的实验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8.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9.鱼类用鳃呼吸,而鲸鱼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这就是在推理。
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鱼鳍作用: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第3课鸟10.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1.鸟不一定都会飞,例如企鹅.鸵鸟。
会飞的动物也不一定是鸟,例如蝙蝠。
第4课哺乳动物12.像猫.狗.兔子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4.像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5.像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6.海豚因为是胎生繁殖,哺乳方式养育后代,所以是海豚是哺乳动物。
17.鸭嘴兽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一、生命和生物1. 生物的共性特征生物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长变化、生物的呼吸与运动、生物的繁殖方式等2. 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3. 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守恒性生物的营养需求、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等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性质、物质的凝固和溶解、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等2. 简单机械与能源转化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能量转化及节约能源的意义等3. 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动能与势能、声能与光能、电能与热能等能量形式及其应用三、运动和力1. 运动和静止的认识与描述运动的概念与特点、运动和静止的比较与描述等2. 力的作用与影响力的方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效果、合力与分力等基本概念与分析3. 动力与速度动力的大小与方向、力对物体速度的影响、简单机械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四、天地和太阳1. 太阳的位置与角度变化太阳的位置与升起、直射地区与非直射地区、季节变化与天气关系等2. 星星的观察与辨认不同时间和季节星星的变化、星座的观察与辨认等3. 天气与节气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认知与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等五、环境和资源1.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水的重要性与节约用水、空气的保护与污染防治、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等2. 环保知识与实践分类垃圾的意义与方法、植物和树木的保护、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等3. 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物质与材料的选择、简单机械的使用与效用、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等六、生活与科技1. 科技与生活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家居用品等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与便利性等2.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书籍与互联网等信息来源的利用、简单的信息处理与表达等3. 简单机械与设计简单机械的应用与自主创新、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等七、身体和健康1. 基本卫生与健康习惯手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基本卫生习惯的养成与重要性2. 健康与运动锻炼和休息的平衡、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与保持健康等3. 常见疾病和急救常识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和急救知识的了解与处理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生命与生物、物质与能量、运动与力、天地与太阳、环境与资源、生活与科技、身体和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1、与一年前相比,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等都有所增加,但我们的指纹、血型、DNA都不会发生改变,另外头部相貌变化不明显。
2、预测并不是随意想象,科学合理的预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3、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需要选定另外一个物体作参照物。
如果选定的参照物不同,那么对同一个物体的位置描述结果有可能不相同。
“在”字后面的事物就是参照物。
如:升旗台在校门的对面,“在”字后面是“校门”,那么“校门”就是参照物。
4、要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弄清楚方向是很重要的。
面向东方(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站立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5、根据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三类。
定滑轮的支架是固定不动的。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动滑轮连同支架是可以移动的,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6、物体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造成太阳位置变化形成的。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物体影子指向西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物体影子指向东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正午,物体的影子指向正北方,此时影长最短,温度为一天中最高。
上午影子由长变短,温度由低升高,下午影子由短变长,温度由高降低。
7、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所有的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个它适应的环境中,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蚂蚁是用触角进行交流的。
它们力气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喜欢吃甜食,不会游泳。
9、蝗虫、蝴蝶、蜻蜓、蟋蟀、蚊子、苍蝇都和蚂蚁的特点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电子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是孩子们科学探索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下是本学期科学课程中一些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首先,我们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四个阶段。
蒸发是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凝结则是水蒸气在遇到冷物体表面时变成水滴的过程;降水是水滴从云层中落下,形成雨、雪或冰雹;径流则是降水后,水沿着地表流动,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接着,我们探讨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氧气,同时释放出葡萄糖供自身生长使用。
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不同的功能,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叶则负责光合作用。
我们还学习了动物的分类。
动物可以根据其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根据生活环境,动物可以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根据形态特征,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脊柱,如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此外,我们了解了地球和月球的关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自然卫星。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和月球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月球的引力对地球产生了潮汐力,影响着地球上的海洋潮汐。
最后,我们探讨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在这三种状态之间转换。
例如,冰在加热时会融化成水,水在加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这个过程称为相变。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和探索科学的奥秘。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太阳与我们
- 太阳是地球的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太阳光照下,地球白天亮,夜晚暗
-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地理方位有关
- 太阳的光照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和氧气给人类和其他生物
- 太阳的热能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形成云和雨
第二单元:水
-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有无色、无味、无臭等特征- 水可以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转化
- 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水来生存
- 水有很多用途,如饮用、洗涤、种植等
- 人们应当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第三单元:空气
- 空气是地球上的一种气体
-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 空气中有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氧气呼吸
- 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和微粒,有利于维持地球的温度和天气- 空气污染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我们应当注重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 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
- 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 人类的很多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知识
-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我们应当积极研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整理复习1. 动物世界- 动物的生活性和特征- 栖息地和食物性- 行动方式和身体特征- 哺乳动物- 门牙、犬齿、臼齿的特征- 不同哺乳动物的特点- 鸟类- 羽毛和翅膀的作用- 不同鸟类的特点和性- 爬行动物- 不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水生动物- 不同水生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性2. 植物的奇妙世界- 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不同种类的种子和特征- 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繁殖方式- 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植物的繁殖方式- 植物的生长需要- 光、水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根、茎、叶和花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作用3. 天气和季节- 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风和雪等天气现象- 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和气候变化- 天气和人类的影响- 天气对人类生活、农业和交通的影响4. 物质与变化- 物质的属性和分类-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物质的可溶性和燃烧性等属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溶解和凝固等变化-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和氧化性等性质- 环境对物质的影响- 温度、光线和湿度对物质的影响{...}这份文档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内容,包括动物世界、植物的奇妙世界、天气和季节以及物质与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能帮助同学们全面复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科学课可有趣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第三单元那也是充满了好多奇妙的知识呢。
声音的产生就很神奇。
你看啊,像咱们平常敲桌子,就能听到声音。
为啥会有声音呢?其实是因为物体振动啦。
桌子被敲的时候,它就会振动,这个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就像我们的喉咙,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喉咙里的声带也在振动呢。
这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也就不一样啦。
高音和低音的区别就在这儿,高音的时候振动得可快啦,低音的时候振动就相对慢些。
声音的传播也有不少讲究。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大家都知道吧。
你在这边喊一声,那边的人能听到,就是声音通过空气这个介质传播过去的。
不过声音可不止能在空气中传播哦,它在固体、液体里也能传播。
你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让别人在桌子的另一头轻轻敲,你会发现听到的声音比在空气中听更清晰,这就说明声音在固体里传播得更好。
在水里也是,水里的鱼听到的声音就是通过水传播的。
再说说声音的强弱吧。
这个和啥有关呢?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你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就大,发出的声音就强,也就是声音比较响亮。
要是轻轻敲,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啦。
这就像我们人说话,大声喊的时候,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幅度大,小声说的时候振动幅度小。
还有啊,噪声这个东西可讨厌了。
什么是噪声呢?那些让人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就是噪声。
比如说马路上汽车喇叭一直响个不停,那就是噪声。
噪声对我们可没好处,长期处在噪声环境里,会影响我们的听力,还会让我们心烦意乱呢。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减少噪声。
像在一些工厂里,会给机器装上隔音罩,这就能减少噪声传播啦。
在家里,我们也可以关上窗户,这样外面的噪声就会小很多。
在这个单元里,还有关于耳的结构的知识。
我们的耳朵可精巧啦,外耳就像一个小喇叭,负责收集声音。
声音收集进来之后,就会通过耳道传到中耳,中耳里有鼓膜这些小部件,它们会把声音进一步传递和处理,最后到内耳,内耳就像一个小小的处理器,能把声音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啦。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日历:1、记录天气情况。
(温度、云、风向和风速、降水情况等)2、一周的天气变化趋势。
2、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室外温度。
2、注意:在记录气温时,我们应该同时记录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云量和雨量的观察要实事求是;风的观测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3、风的测量:1、借助风向标等物品测量。
2、注意:在观测风向时我们不仅要知道风吹来的方向,还要知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观测风速时,可以用一秒内风经过的长度来表示风速的快慢。
4、云的观测:1、认识常见的云,并能够根据云的特点将云分为三种类别:晴天、多云和阴天。
2、注意:在观察云量的时候,我们只要观察天空中被云遮住的部分有多少就可以了。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现象:1、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状态均匀分布。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物质的变化:1、通过加入物质,观察水的变化。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严谨地得出正确结论。
3、分离食盐与水:1、通过加热、蒸发食盐水,观察食盐从水中分离的过程。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水蒸气烫伤。
第三单元宇宙1、天文知识:1、太阳系中包括八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注意:在表述行星的顺序时,我们可以借助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来记忆。
2、太阳系模型:1、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和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制作太阳系的模型。
3、月相变化:1、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的。
2、注意:在观察月相时,要按照观察顺序,记录下月相、时间和位置等要素;在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时,要考虑到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电路1、简单电路:1、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2、注意: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不要接反,小灯泡的金属点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灯泡的连接点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第一单元天气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1-3.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二单元溶解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问题解答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在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一系列丰富而有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册科学教材中涵盖的一些核心知识点: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生们将学习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环节。
通过这一知识点,学生可以了解到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资源,并且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 植物的生长条件:学生们将探究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能够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并且认识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 动物的分类:学生们将学习到动物可以根据其特征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通过这一知识点,学生们能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4. 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学生们将探索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以及月相的变化。
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5. 物质的三态变化:学生们将学习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即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物质状态的变化,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6. 力和运动:学生们将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包括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们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学会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 简单机械:学生们将学习到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通过动手制作和使用这些简单机械,学生们能够理解机械是如何帮助我们更省力地完成工作的。
8. 电和磁:学生们将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如电荷、电流、磁场等。
通过实验,学生们能够了解电和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动机和电磁铁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天气我们关心天气,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天气可以用气温、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来描述。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风向是指风来自哪个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
云量和降水量是描述天空状况的指标,可以用云量和雨量器来测量。
天气预报中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风向、风速、云量和降水量等信息。
第二单元:水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有淡水、咸水、冰等。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可以流动、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很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的三态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水的浮力是指水对物体的向上的力,与物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水的压力是指水对物体表面的向下的力,与水的深度和物体的表面积有关。
水的流动性和粘性是水的两个重要特性。
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水的浮力可以用来托起物体,例如船只和气球。
水的压力可以用来推动物体,例如水车和液压系统。
水的流动性和粘性可以用来传递能量和物质,例如河流和水泵。
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例如用淘米水浇花、洗车时使用循环水等。
第三单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
躯干包括胸部和腹部,腹部包括胃、肝、脾、肠等器官。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每个肢体的末端是手或脚。
我们的身体有许多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它们协同工作,使我们的身体能够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我们应该合理膳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光,光发了了了马伊琍效益。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重点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节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2、声音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第2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3、拨动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我们喉咙的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5、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6、吹竖笛的时候是里面的空气在振动。
第3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8、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第4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大部分,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与听觉神经构成。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3、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4、耳郭的作用: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音到鼓膜;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对)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错)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二、溶解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对)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错)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二、溶解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8、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二、判断题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错)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错)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错)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错)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错)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对)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错)8、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错)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对)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错)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错)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1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18、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三、声音一、填空题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耳朵)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它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的单位是(赫兹)。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13、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二、判断题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错)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错)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对)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对)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对)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错)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对)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对)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对)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错)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对)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对)四、我们的身体一、填空题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了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或者是(切牙)、(尖牙)、(磨牙)。
10、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12、心脏的心肌收缩时,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时,血液(流进)心脏.二、判断题1、身体工作时,需要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对)2、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错)3、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错)4、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
(对)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回到心脏。
(对)6、食物进入人体后,先后经过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错)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对)8、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次数会增加。
(对)9、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对)10、食物中的养分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错)12、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对)13、在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错)14、消化食物时,不需要消耗氧气。
(错)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或()的方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