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性质可以发生变化。
(2)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组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性质
的变化。
二、物质的构成
1.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
(2)原子可以组合成分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单位。
三、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1)物质可以按其组成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
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四、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决定的。
(2)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形状、质量、状态、溶解性、比重、热量等。
五、物质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
(1)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组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性质的变化。
四上科学内容四上科学内容是指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的特征、机械与自然、水的利用和循环、电的产生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一、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特征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一个重点。
通过学习,我们将了解到生命有呼吸、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生长发育等基本特征。
了解生命的特征,可以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生命的特征首先包括呼吸。
我们了解到,生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从而维持生物体内外的气体平衡。
其次是吸收营养。
生物通过吞咽、吸管吸取液体、进食等方式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物体内物质的平衡。
此外还有排泄废物。
生物通过排尿、排便等方式将体内废物排除体外,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最后是生长发育。
生物体能够经历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不断变化、生长和发育,这是生物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方式和个体发展的规律。
二、机械与自然机械与自然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二大板块。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学习机械的工作原理、机械与力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力等内容。
首先,我们会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
机械是由各种零件组成的,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实践和运用机械。
其次,机械与力的关系也是这个板块的重点。
我们将学习机械是如何通过力产生运动的,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机械运动的影响,进而掌握机械的使用和操作。
此外,我们还会学习自然界的力。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力的作用,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了解自然界的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力。
通过学习机械与自然,我们将培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增强对机械和自然的理解和应用。
三、水的利用和循环水的利用和循环是四上科学内容的第三板块。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学习水的重要性、水的用途、水的循环等知识。
首先,我们会学习水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1-1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 .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 0 级、微风是 1 级、大风是 3 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 10~24.9 毫米是中雨,25~49.9 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 10 毫米是小雨。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声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有高、低、强、弱之分。
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做声带。
声带变紧时,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固体>液体>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人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2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应知应会一、位置和运动1.足球比赛中,同学们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2.相对于球门,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3.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4.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乘客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答:汽车行驶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乘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乘客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方式1.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
2.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及从树上落下的苹果的运动方式都是直线运动。
3.转弯的火车、转动的风车、荡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铅球和颠簸的木马的运动方式都是曲线运动。
4.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轮胎的运动包括旋转和滚动等运动方式。
三、运动的快慢1.完成相同距离的运动,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时间越长,运动越慢。
运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是:雨燕、猎豹、短跑运动员、蜗牛。
2.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物体运动的也就越快。
3.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常用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或千米/ 小时(km/h)。
我们出行通常要使用交通工具。
四、运动和力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发生变化。
3.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吸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4.给小车施加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力可以使小车加速运动;给小车施加与运动方向不同的力可以使小车转弯,给小车施加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可以使小车停止运动。
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蚂蚁的身体结构2.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4.蚂蚁的种类很多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等。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这就是在描述。
5怎样预防蚊虫叮咬到蚊虫比较多的地方时穿长裤、长袖衣服;喷涂驱蚊液;不直接触碰昆虫。
6 被蚊虫叮咬了怎么办用肥皂水涂抹被叮咬的部位;涂抹风油精;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
如果局部瘙痒得厉害,可以外涂一些专门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
如果被叮咬的面积较大,并且瘙痒、水肿等症状明显,就需要内服药物治疗。
如果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要及时就医。
第2课鱼5.鱼的身体结构6.鱼鳍辅助鱼运动;鱼靠鱼鳃呼吸。
7.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鳃盖中流动情况的实验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8.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9.鱼类用鳃呼吸,而鲸鱼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这就是在推理。
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鱼鳍作用: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第3课鸟10.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1.鸟不一定都会飞,例如企鹅.鸵鸟。
会飞的动物也不一定是鸟,例如蝙蝠。
第4课哺乳动物12.像猫.狗.兔子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4.像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15.像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16.海豚因为是胎生繁殖,哺乳方式养育后代,所以是海豚是哺乳动物。
17.鸭嘴兽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1. 空气是有质量的。
就像我们吹气球,气球里的空气越多,气球就越重,这就说明空气是有重量、有质量的哟。
2. 热空气会上升。
比如孔明灯,它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飞起来的,是不是很神奇?
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像我们敲鼓,鼓面振动就发出了“咚咚”声。
4.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水里,我们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呢。
5.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比如把盐放到水里,盐会慢慢消失,就是溶解在水里啦。
6.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
煮糖水的时候搅拌一下,糖就溶解得更快啦。
7. 人的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想想我们的身体,要是没有骨骼,那不就软塌塌的啦。
8. 关节能让身体灵活运动。
像我们的膝盖关节,让我们能跑能跳。
9. 运动能让我们的骨骼和肌肉更加强壮。
多运动的小朋友长得更高更结实哟。
10.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食物,来获取这些营养,让身体棒棒的!
怎么样,这些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呀?。
四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归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天地人和社会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对四年级上册科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种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常见的物质种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他们需要学会观察、描述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学生应该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他们还需要了解物质的可压缩性、可延展性、导电性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认识到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比如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等。
他们应该能够描述这些变化的过程,并理解其中的原理。
4. 物质的制备: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比如水的净化、酸碱中和等。
他们还需要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导热实验、酸碱实验等。
二、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比如鸟类的羽毛、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等。
他们还需要理解不同动物之间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比如叶子、茎、根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3. 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分类关系。
他们还需要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归类。
4. 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他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
三、天地人和社会1.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生应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等基本知识。
他们还需要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天文现象: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星座等。
他们需要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拥有基本的天文观测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1.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到地面的量。
降水量可以用雨量计来测量。
2.雨量计是一种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它能够准确地测量出某个时间段内的降水量。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降水量。
3.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湿度和植物的生长。
因此,了解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非常重要。
4.降水量的变化与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在天气观察中,我们要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5.通过观察和记录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降水季节、降水量的多少以及降水的规律,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1.降水是天气的重要特征,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2.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水量的装置,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气象学家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4.层云是一种靠近地表的扁平云层,通常呈灰色。
它们经常覆盖整个天空,当它们变厚时,会带来XXX、大雨或雪,因此也被称为雨层云。
5.积云看起来像棉花堆,通常与好天气联系在一起,但也可能发展成积雨云,导致雷阵雨。
6.卷云是一种纤细的羽状云,只能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7.经过观察和整理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生活产生影响。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
8.风速等级表包括13个等级,从烟垂直上升到暴力性破坏。
简化版的等级表只有3个等级。
9.降水量等级表包括6个等级,从XXX到特大暴雨,根据24小时内的降水量进行分类。
三、XXX。
1.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天气和气候是不同的概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降雨等情况;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个地区的气象特征,如常年的气温、降雨等。
因此,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程度和时间尺度不同。
2.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答: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温度计是易碎品,需要轻拿轻放;二是应将温度计放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以获得准确的温度读数;三是读数时应保持视线和温度计液面水平,避免视觉误差。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总结第1单元认识空气1.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空着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2.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4.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
5.空气是有质量的,实验时可以用电子天平帮助我们测量。
6.使用电子天平时要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0”。
7.17世纪,伽利略做实验验证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8.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的。
10. 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11.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2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我知道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蚯蚓、屎壳郎……3.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土壤变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4.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5.搅拌以后,你看到水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沉淀物分成三层,水底上层颗粒是黏土,下层颗粒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6.土壤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7.土壤分成三类,沙质土、黏土、壤土。
8.用放大镜看:沙质土颗粒更大,黏质土颜色更深。
用手捻一捻:沙质土颗粒更硬,而黏质土更细腻。
和点水握一握:黏质土能握团,沙质土不能握成团。
加点水搓一搓:黏质土能搓成条。
9.在比较渗水性的实验中,渗水性更好的是沙质土,最差的黏质土。
10.沙质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芝麻、花生、仙人球……黏质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荷花、芦苇、水稻……壤土适宜生长的植物:蚕豆、苹果树……11.表层土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供给植物的养分少多了。
四年级科学复习总结知识点第⼀单元植物的⼀⽣1、种⼦⾥⾯都有(胚),(胚)能⽣长发育成⼀株植物。
2、种⼦的结构:(种⽪、⼦叶、胚)。
(种⽪)起到保护种⼦内部的作⽤。
⼦叶分为单⼦叶和双⼦叶。
3、种⼦萌发需要(温度、空⽓、⽔)三个条件。
4、花盆底部垫⽡⽚的主要作⽤是(保证⽔分能够缓缓流出,⼜使泥⼟不会堵塞排⽔孔保证空⽓及⽔分的流通)。
5、(在透明的玻璃杯⾥播种)便于观察种⼦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萌发之后应把幼苗移植到花盆⾥。
1 / 226、植物⽣长的“证据”:(⼩苗的⾼度、叶⼦的⼤⼩、宽窄、数量、茎的⼤⼩、分枝的多少、开花、结果)等。
7、植物⼀⽣所经历的过程:(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8、统计植物开多少花,我的办法是(给花套上⼀个⼩袋⼦,数花的多少)。
9、观察果实时应该观察果实的(⽣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10、植物的果实⽐花(少)。
11、有的果实对(⽪肤)和(眼睛)有(刺激)。
12、低温使植物⽣长减慢。
植物⼀般2--3天浇⼀次⽔。
第⼆单元⽣⽣不息2 / 221、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组成。
解剖花时⽤到(镊⼦)。
2、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
植物可以利⽤传粉的⽅式繁殖后代。
(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
3、不同的传粉⽅式: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花传粉(如:⿊麦花、⼤⾖花);有的是⾍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麦花);为了提⾼农作物的产量⼈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辅助授粉。
⼈⼯辅助授粉的⽅法有(⽤⼯具给植物授粉)和(直接⽤雄花给雌花授粉)。
3 / 224、⼤部分植物可以通过(种⼦)繁殖后代,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叶)繁殖后代。
如:⼤蒜、马铃薯利⽤(茎)繁殖后代,榕树⽤⽓⽣根繁殖后代、秋海棠⽤叶繁殖后代等。
5、扦插: 剪除部分叶⼦是为了减少⽔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便于与⼟壤充分接触,在⼟中挖⼩坑的作⽤是防⽌擦伤植物的新断⾯。
2020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1.制作昆虫模型,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橡皮泥.牙签橡皮泥.牙签等。
2.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头.胸.腹了部分,头部有1对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妈蚁的种类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
4像蚂蚁.蝴蝶.蝗虫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5.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鳗呼吸。
鳞片,有鳍,用鳏呼吸。
6.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7.鱼类用鲸鳏呼吸,而鲸用肺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就是在推理。
8.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鳏盖中流动情况的实3佥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鳗,然后由鳏盖的后缘流出。
9.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羽毛,有喙,卵生。
10.像鸡.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后代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鸡.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后代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11.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12.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毛,胎生,哺乳。
13.像猫.狗这样后代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胎生。
14.每年4月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15.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16.熊猫熊猫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退。
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知识点1.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温度有关。
2.常见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温度表示。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温度计。
4.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摄氏度〃,用"〃表5.测水温时,要将水温计的玻璃泡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 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3. 动物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4. 生命的基本特征:呼吸、摄取食物、排泄废物等。
5.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 动物的身体结构:头、躯干、四肢等。
7.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习性。
8. 生态平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和生物圈。
9. 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重点难点解析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需要重点理解。
2. 动物的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需要理解食物链的结构和作用,以及人类对食物链的影响。
3. 生态平衡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需要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三、学习方法建议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可以在家中种植一些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或者观察一些小动物的行为习性。
2. 分类归纳: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例如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3. 联系实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食物链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关系相联系,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
纳汇总
1. 海洋与陆地
- 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
-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大部分,陆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 海洋中有海水,陆地上有淡水和地下水。
2. 水的存在形态
- 水可以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态存在。
- 0°C以下的水是固体,称为冰。
- 0°C到100°C的水是液体。
- 100°C以上的水是气体,称为水蒸气。
3. 空气和水蒸气
- 空气是我们周围的气体层,无色、无味、无形。
- 空气中有水蒸气,但我们看不见。
- 水蒸气是水在气体形态下的存在,可以变成云、雨等。
4. 太阳的作用
- 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 太阳的光线可以使我们看到东西,给我们光明。
- 太阳的热量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云、雨等。
5. 月亮的特点
- 月亮是太阳照射下的一个天体。
- 月亮没有自己的光源,只能反射太阳的光线给我们看。
- 月亮有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汇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复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填空题
1、我们按照食物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按照味道可分为(苦)(甜)(酸)(辣)(咸)五类。
2、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
(维生素)(矿物质)(水)七类营养素。
3、根据合理的健康饮食计划,我们把每天吃的食物分为10份,其中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蔬菜、水果应占(4)份,米、面食应占(4)份。
4、淀粉有遇到(碘)变成蓝色的性质,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5、通过实验我们得知,(搅拌)(加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6、净化水的三种方法是(沉淀)(过滤)和(消毒)。
7、目前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植物种类有(30多万)种,像苹果树这样的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8、植物根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
用力拔植物,不易拔出,说明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根主要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9、树皮里运输养料的管子叫(筛管),它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把绿叶制造的养料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早在9世纪人们用(孔明灯)作为军事信号,这是最早的热气球现象。
中国比欧洲提前(9)世纪。
11、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升空的。
喷气式飞机、火箭升空都是利用了(反冲力)的作用,救生圈、橡皮艇是利用了空气压缩后有(浮力)的作用,皮球、充气蹦蹦床是利用空气压缩后有(弹力)的作用。
12、水流力量与(水流高度)(水流速度)、(水流量)等有关。
13、2002年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利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实验。
14、大气层有(2000~3000千米)厚,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5、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集热器)、(循环管道)、(水箱)三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
1、我们使用酒精灯的时候,一般用( A )加热。
A、外焰B、内焰C、焰心
2、下面各项中,反应大气压力现象的是(A )A、钢笔吸墨水B、瀑布流水
3、热是怎样传播的(A)A、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B、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4、气体和水的热方式是(A)A、对流B、辐射C、传导
5、下列哪种蔬菜中含有的纤维素多(A )A、韭菜B 、黄瓜
6、热气球升空是因为(A )A、热空气比冷空气轻B、空气的反冲力
7、下列哪种物质容易溶解(A)A、食盐B、泥土
8、植物树干里,运输水分的细管叫(A ),它是(自下而上)把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A、导管B、筛管
9、太阳的热是通过(A )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A、辐射B、对流C、传导
10、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应该边吃饭边看书,这种说法合理吗?(B )A、合理B、不合理
11、下面属于根的是(AEF );
属于茎的是( B C D )。
A、地瓜B、马铃薯C、洋葱D、藕E、大蒜F、胡萝卜
三、简答题
1、我们为什么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答: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饮食计划。
2、蒸腾作用的定义是什么?蒸腾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答: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
意义:蒸腾作用不仅使空气变得湿润,还能促使植物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3、光合作用的定义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答: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4、你能解释一下瓶子吞鸡蛋的秘密吗?
答:瓶子里的纸团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的气压降低,外面的大气压力把鸡蛋压入瓶中。
5、天冷了带上棉手套为什么会觉得热乎,手套会生热吗?
答:棉手套不会生热,但是能保温,所以戴上手套会感觉到热乎。
6、为什么人们夏天穿浅色衣服,冬天穿深色衣服?
答:因为深色衣服比浅色衣服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