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_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近代史纲要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沉重的历史,承载着战争与灾难,记录了中华名族用鲜血书写的无数悲歌。
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先近代化的凯歌。
近代以来,中国就承担着两个历史重任。
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幸福。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百年的水深火热中,社会各阶层奋起反抗,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的运动。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强,在摸爬滚打中为探索着强国之路。
他们的尝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都为寻找正确的救国方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在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经过三十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必然的历史规律。
而从这百年的兴衰沉浮之路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近代社会现实客观上需要新的国家出路的探索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具体的失败探索。
①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末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它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其纲领性文件的创道性。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虽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中的大部分条款并未能付诸实施,但这也反映出进步意义。
此外,太平天国起义还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但农民阶级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且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内部腐败现象日益增长,也无法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些局限性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结果。
②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考研政治十六期知识点: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此知识点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开始的,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许多领导人物,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一致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中国近代史纲要》阅读笔记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阀: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世觊任北洋大臣,军队称北洋军。
1912年,袁世觊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意义:一场前所未有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一场前所未有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会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
批判孔学,是为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示: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4、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史纲第一章的重点总结: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a、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c、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名师。
(1841年编成《海国图志》);b、在1843年编成的《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史纲第二章的重点总结: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a、《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