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常用概念监测数据的五性
- 格式:docx
- 大小:26.26 KB
- 文档页数:8
常规五参数水质检测仪可以同时测量哪五个参数水质检测是保障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紧要环节,而常规五参数水质检测仪则是一种常用的工具,能够同时测量多个关键参数,以评估水体的质量。
常规五参数水质检测仪可以同时测量的五个参数包含pH值、溶解氧(DO)浓度、电导率(EC)、温度和悬浮物或浊度。
这些参数是水体质量评价的紧要指标,对于了解水体的酸碱性、氧气含量、离子浓度、温度变更以及悬浮物浓度都具有紧要意义。
这些参数对水质具有不同的影响,实在如下:1、pH值:pH值反映了水体的酸碱性。
不同的水体pH值对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有紧要影响。
例如,水体的酸性或碱性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生物死亡,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影响溶解氧和其他化学反应的速率。
传感器通常采纳玻璃电极,测量时将电极置于水中,依据水中的氢离子浓度来确定pH值。
2、溶解氧(DO):溶解氧是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
对于水体的生物生存和水质健康特别紧要。
充足的溶解氧可以维持水体中的生物呼吸需求,并支持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低溶解氧水体可能导致缺氧、腐败产物积累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
膜覆电极通过氧分子在膜上的扩散来测量溶解氧的浓度,而电极极化则用于供给电势差。
3、电导率(EC):电导率是测量水体中离子含量的指标。
它可以用来评估水质的纯洁度、盐度和污染程度。
高电导率可能暗示着较高的盐度或溶解物质浓度,而低电导率则可能表示水体中溶解物质的含量较低。
电极之间的电流与水中的离子浓度成正比,从而反映了水体的电导率。
4、温度:水体的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直接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本领,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水温也会影响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速率。
这些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电压或红外辐射来确定水体的温度。
5、悬浮物或浊度:悬浮物或浊度表示水中悬浮颗粒物质的浓度。
浑浊的水体可能含有悬浮物、泥沙、藻类等,这些物质会影响水体透亮度和光线穿透性。
浊度的加添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和觅食行为,而且降低水体的可用光能。
四类水质监测五参数标准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中各种物质、微生物和其他指标的监测和分析,以确保水质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水质监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五参数标准是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就四类水质(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生活饮用水)监测中的五参数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表水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之一,地表水质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表水的五参数标准包括pH值、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总氮。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通常地表水的pH值应保持在6.5-8.5之间;浊度是表征水质清澈程度的指标,通常地表水的浊度不应超过5 NTU;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指标,其标准值应在6-9mg/L之间;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则是反映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值应分别控制在15mg/L和1mg/L以内。
二、地下水地下水是地表水之外的重要水源,因其相对稳定的水质受到广泛关注。
地下水的五参数标准同样包括pH值、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总氮。
不同的是,地下水的pH值通常应保持在7.0-8.5之间,相对地表水要求更为严格;浊度应控制在2 NTU以下;溶解氧的标准值在5-7mg/L之间;而化学需氧量和总氮标准值分别在10mg/L和0.5mg/L以内。
三、海水海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之一,其水质受海洋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海水的五参数标准同样包括pH值、浊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总氮。
海水的pH值标准范围应在7.5-8.4之间;浊度应维持在5 NTU以下;溶解氧一般应在5-7mg/L之间;化学需氧量控制在5mg/L以内;总氮标准值在0.5mg/L以内。
四、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是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水源之一,其水质监测尤为重要。
生活饮用水的五参数标准包括pH值、浊度、余氯、氨氮和微生物指标。
pH值标准范围应在6.5-8.5之间;浊度应控制在1 NTU以下;余氯是消毒剂残留的指标,标准值在0.5-2.0mg/L之间;氨氮标准值应在0.15mg/L以下;微生物指标包括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其标准值分别在100cfu/mL和1000cfu/mL以内。
四类水质监测五参数标准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而水质监测中的五项参数主要包括溶解氧、pH值、浊度、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这五个参数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项参数的监测标准。
一、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含量。
通常来说,溶解氧的标准是根据水体的种类和用途而定,比如对于饮用水和一般水体,溶解氧的标准范围是5-9毫克/升。
而对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而言,溶解氧的标准范围一般要更高一些,为6-11毫克/升。
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还需要根据水温、季节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更为具体的标准。
二、pH值pH值是指水体中溶解性氢离子的浓度,是反映水质酸碱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pH值在7左右是中性的,小于7是酸性,大于7是碱性。
对于不同水域的水质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饮用水,pH值的标准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
对于水产养殖等用水,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pH值标准。
三、浊度浊度是指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和大小所导致的水体混浊程度的指标。
在水质监测中,浊度可通过测定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数量或者利用浊度计直接测量水体的浊度来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饮用水的浊度标准范围是1-5 NTU(浊度单位),而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浊度标准范围则有所不同。
四、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指水体中溶解氧和氧化剂在化学氧化条件下,用于氧化有机物质的化学需求量。
化学需氧量的标准一般按照水域的类别和用途来制定,比如对于饮用水的化学需氧量标准一般在15毫克/升以下。
而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标准则会有所不同。
五、氨氮氨氮是指水体中存在的氨和氨基化合物形式的氮的总和。
氨氮是水体中的一种重要氮源,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饮用水中氨氮的标准一般在0.15毫克/升以下,而对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则有更为具体的标准。
四类水质监测五参数标准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的过程。
水质监测的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质监测通常基于一系列的指标,其中五参数水质标准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五参数水质标准是指以水温、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为指标,用于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
水温是指水体的温度,它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活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浓度,它是细菌、浮游植物和鱼类等生物呼吸的重要来源。
氨氮是指水体中的氨态氮浓度,它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物质,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水体中高锰酸盐消耗量的浓度,它是评价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之一。
总磷是指水体中总磷浓度,它是水体中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这五个参数结合起来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个参数的标准和其对水质的评价意义。
首先是水温。
水温是水体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表示。
不同的水生态系统对水温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超出生物的耐受范围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过高会导致氧气溶解度变低,影响水中生物的生活活动,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低温也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繁殖。
其次是溶解氧。
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浓度,通常以毫克/升表示。
生物呼吸需要氧气,而溶解氧的浓度过低会导致水中生物窒息,严重时会造成生物死亡。
溶解氧的浓度通常受到温度、光照、水体污染和水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越高、有机物浓度越高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溶解氧的浓度就越低。
第三是氨氮。
氨氮是水体中氨态氮的浓度,通常以毫克/升表示。
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通常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市区生活污水等。
高浓度的氨氮对水生生物有毒性影响,会抑制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严重时会导致生物死亡。
氨氮的浓度通常受到温度、pH值、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水质监测五参数标准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体中的各种物质和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了解水质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水质监测的五参数标准是指监测水体中的五个主要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浊度、电导率和氨氮。
这些参数对于评价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对这五个参数的监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含量。
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水体中的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和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一般地表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应不低于6毫克/升,富营养化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则应不低于4毫克/升。
其次,pH值是指水体中的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
pH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体中的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同时也会影响水中的溶解物质的化学形态和活性。
根据国家标准,地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富营养化水体的pH值则应在7.0-9.0之间。
再次,浊度是指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和大小。
浊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的透明度和光照条件,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地表水的浊度应不超过5NTU,富营养化水体的浊度则应不超过10NTU。
此外,电导率是指水中电导性离子的含量和活性。
电导率的高低反映了水体中的盐度和离子含量,对水生生物的适应性和生长环境有重要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地表水的电导率应不超过300μS/cm,富营养化水体的电导率则应不超过500μS/cm。
最后,氨氮是指水体中的氨和氨态氮的含量。
氨氮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盐,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
但过高的氨氮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地表水中氨氮的含量应不超过0.15毫克/升,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则应不超过0.5毫克/升。
综上所述,水质监测五参数标准是对水体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溶解氧、pH值、浊度、电导率和氨氮等参数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为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常规五项
地表水常规五项是指地表水的常规监测项目,用于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
常规五项包括水温、溶解氧、浑浊度、pH值和电导率。
1. 水温:水温是指水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摄氏度进行表示。
水温是地表水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2. 溶解氧: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数量。
水体中的溶解氧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非常重要,因此溶解氧水平是评估水体富氧程度的重要指标。
3. 浑浊度: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反映了水体的透明度。
高浑浊度会导致水中的光线散射,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
4. pH值:pH值是用来表示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它反映了水体的酸碱度。
不同生物对水体的pH值有不同的适应性,所以pH值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5.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水体中电导电流通过的能力,它反映了水体中溶解物质(如盐类和无机离子)的含量。
高电导率通常表示水体中溶解物质含量较高,可能存在水质污染。
浅谈实际工作中遵循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环境保护工作依赖于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管理,而环境监测工作在数据审核方面则依赖于监测数据的五性,即:原始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及监测效率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监测环境、人员能力、仪器设备、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监测数据出现错误。
环境污染案件中对污染源的监测数据出现错误,可想而之会给环境案件处理的后续工作带来错误的导向。
所以要想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就必须保证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好监测数据的五性,并做好对监测数据的审核,是环境监测及数据审核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遗漏的重要工作之一。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者面对庞大数据无从下手以往只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如果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建立起严格和审核制度,找到有效的审核方法和技巧,那么在对数据审核中才能达到其真正作用。
环境监测人员要依据对数据“五性”的角度来具体操作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精准的反映所测水质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用“五性”的标准来审核环境监测结果是保证所测数据最有效的办法。
1、代表性: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有效样品。
所采集的样品必须能反映水质总体的真实状况,监测数据能真实代表某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和水质状况。
2、准确性:准确性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从试样的现场固定、保存、传输,到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影响。
准确度常用以度量一个特定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假定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3、精密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是监测分析结果的固有属性,必须按照所用方法的特性来使之正确实现。
是表现为测定值有无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4、可比性:指用不同测定方法同一水样的某污染物时,所得出结果的吻合程序。
水质监测常用概念监测
数据的五性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水质监测常用概念(1)
一、监测数据的五性
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
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
整性。
环境监测结果的“五性”反映了对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1.代表性(representataion)
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有效样品。
所采集
的样品必须能反映水质总体的真实状况,监测数据能真实代表某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和水质状况。
任何污染物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十分均匀的,因此要使监测数据如实反映环境质量
现状和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必须充分考虑到所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首先要优化布设采样
点位,使所采集的水样具有代表性。
2.准确性(accuracy)
准确性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从试样的现场固定、保存、
传输,到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影响。
一般以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来表征。
准确度常用以度量一个特定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或重复测定值的
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系统的准确度是反映
该方法或该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它决定着这个分析结果的可
靠性。
准确度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准确度的评价方法:
可用测量标准样品或以标准样品做回收率测定的办法评价分析方法和测量系统的准确
度。
(1)标准样品分析
通过分析标准样品,由所得结果了解分析的准确度。
(2)回收率测定
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标准物质测其回收率,这是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确定准确度的方
法,从多次回收试验的结果中,还可以发现方法的系统误差。
按下式计算回收率P:
回收率p(%)=(加标试样测定值-试样测定值)/加标量×100%
(3)不同方法的比较
通常认为,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具有相同的不准确性的可能性极小,当对同一样品用
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测定,并获得一致的测定结果时,可将其作为真值的最佳估计。
当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测定时,若所得结果一致,或经统计检验表明
其差异不显着时,则可认为这些方法都具有较好的准确度,若所得结果呈现显着性差异,
则应以被公认的可靠方法为准。
3.精密性(precision)
精密性和准确性是监测分析结果的固有属性,必须按照所用方法的特性使之正确实现。
数据的准确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而其精密性则表现为测定值有无良好的重复
性和再现性。
精密性以监测数据的精密度表征,是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
样品所得测定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测试结果的随机误差越小,测试的精密度越高。
精密度通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标准
偏差在数理统计中属于无偏估计量而常被采用。
为满足某些特殊需要,引用下述三个精密度的专用术语。
平行性(replicability或parallelism) 在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
析时间都相同时,用同一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
程度。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在同一实验室中,当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中的任
一项不相同时,用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样测定结果之间的符合程
度。
再现性(reprodudbility) 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样品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单个结果
之间的一致程度,不同条件是指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不同(或相同)
时间。
在考查精密性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有关,因此,必要时应取两个或两
个以上不同浓度水平的样品进行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检查。
②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通常由一整批分析结果中得到的
精密度,往往高于分散在一段较长时间里的结果的精密度,如可能,最好将组成固定的样
品分为若干批分散在适当长的时期内进行分析。
⑨标准偏差的可靠程度受测量次数的影响,因此,对标准偏差作较好估计时(如确定
某种方法的精密度)需要足够多的测量次数。
④通常以分析标准溶液的办法了解方法的精密度,这与分析实际样品的精密度可能存
在一定的差异。
⑤准确度良好的数据必须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精密度差的数据则难以判别其准确程度。
4.可比性(compatibility)
指用不同测定方法测量同一水样的某污染物时,所得出结果的吻合程度。
在环境标准
样品的定值时,使用不同标准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应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可比性不仅要求
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应相互可比,也要求每个实验室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
果应该达到相关项目之间的数据可比,相同项目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历年同期的数据也是
可比的。
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标准物质的量值传递与溯源,以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
据一致、可比,以及大的环境区域之间、不同时间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
例如,用离子色谱法测定NO3-—N的结果与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的结果应基本一致;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苯类的结果应与气相色谱一质谱法的结果相近。
过去我国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这一方法与红外法测定结果就没有可比性。
因为紫外法使用的石油醚萃取剂与红外法使用的四氯化碳萃取效果不同,其次紫外法的吸
收波长与红外法也不同,它们所测定的是不同的石油成分。
5.完整性(completeness)
完整性强调工作总体规划的切实完成,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
效样品,而且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只有达到这“五性”质量指标的监测结果,才是真正正确可靠的,也才能在使用中具
有权威性(authoritativeness)和法律性(lawfulness)。
人们常说:“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
”为获得质量可靠的监测结果,世界各国
都在积极制定和推行质量保证计划,正如工业产品的质量必须达到质量要求才能取得客观
的承认一样,环境监测结果的良好质量,必然是在切实执行质量保证计划的基础上方能达
到。
只有取得合乎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
环境、治理环境的行动,摆脱因对环境状况的盲目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就是实施环境
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