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08.52 KB
- 文档页数:3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研究综述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指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来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方法论。
它于1990年代初在管理领域迅速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实践案例。
一、研究背景企业流程再造的研究背景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分工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理论框架企业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两个核心概念:核心业务流程和纵向组织。
核心业务流程是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活动链,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纵向组织是指企业内部的横切业务流程,与分工、职责和组织结构有关。
流程再造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核心业务流程来实现业务流程重构,以改进效率、质量、客户满意度和成本效益。
在流程再造中,需要透彻地理解和分析现有的业务流程,识别瓶颈和浪费的环节,并重新设计流程来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
三、方法论诊断阶段是对现有业务流程的诊断和分析,主要通过流程图、价值链分析和SWOT分析等方法,识别问题和改进机会。
设计阶段是根据诊断结果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主要通过全面重构或部分优化的方式来实现。
实施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业务流程付诸实施,包括改变组织结构、引入新的技术和培训员工等。
评估阶段是对重新设计后的业务流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实践案例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全面的流程再造,实施了“福特生成系统”,通过重新设计核心业务流程和优化销售渠道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项工作使福特汽车公司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当时美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总结:企业流程再造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灵活性,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企业家理论研究是对企业家及其行为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企业家的特征、行为模式和创业过程,对企业家精神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解析和评价。
企业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研究对于指导实践、优化政策、培育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企业家理论研究意义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1.理论指导实践。
规范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重要功能。
企业家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创业实践者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创业者理解企业家精神及其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增加创业成功率。
2.改善经济政策。
企业家的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依据,优化经济政策,激励创新和创业活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企业家理论研究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企业家的特征和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各类企业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
二、企业家理论的分类1.人格学派理论。
人格学派关注企业家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主要代表有麦卡洛克的创业特质理论和贝尔的创业个性理论。
前者认为创业者具有自信、坚持、决策能力等特质,后者强调创业者的决策风格和个性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2.环境学派理论。
环境学派关注企业家的外部环境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行为的影响。
主要代表有舒尔茨的文化传统理论和韦伯的社会结构理论。
前者认为创业者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后者认为社会结构对创业的制约和促进作用是重要的。
3.行为学派理论。
行为学派关注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和创业过程,主要代表有奖-琼斯的变革与创业观和贝里-耶纳的创业过程模型。
前者认为创业是一种主动适应变化的行为,后者将创业过程划分为发现、评估和执行三个阶段,强调创业过程的逻辑和演进。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针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展开实证研究综述。
在研究背景部分,探讨了异质性企业在贸易领域的重要性;研究意义部分指出了深入了解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对于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则是为了揭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际效应。
在详细介绍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了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实证研究方法部分说明了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和模型,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不同案例下的实证结果和结论。
最后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政策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传统的贸易理论往往假设企业之间是同质的,然而实际上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表现在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兴起源于对贸易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往往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研究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之间的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建议。
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的阐述将为我们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异质性企业是指在生产技术、市场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异质性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资源理论综述摘要:竞争优势的来源永远是企业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企业资源理论是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且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整理理论家们的研究内容,重点对企业资源理论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和存在缺陷进行阐述。
关键词:企业资源理论竞争优势资源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学派越来越多的缺陷,悄悄地兴起了企业资源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资源理论逐渐地形成了体系,该理论注重剖析企业内部资源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伴随着众多学者的努力,企业资源理论逐渐成为竞争优势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也逐渐成为研究竞争优势来源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企业资源理论的提出背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众多学者纷繁复杂的观点,结合理论发展的背景,对于竞争优势的来源解释有三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产业结构学派的观点和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零竞争优势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中的企业是同质的,无所谓竞争优势。
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所有企业都拥有完全和充分的信息,生产要素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
在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使下,每一企业最终都会形成相同的要素组合,获得相同的利润。
其结果是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有企业经济利润为零。
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无法说明这一问题。
事实上,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并不总是均衡的,而是存在着结构性差异。
这就引出了以波特为首的产业结构学派的观点。
产业结构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其所处的产业环境决定,在这一点上结构学派的分析秉承了SCP范式的分析传统。
运用这一范式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产业内存在的进入和退出障碍、市场集中状况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分析来选择一个总体盈利水平较高的产业,然后在进入的产业中通过实施一定的竞争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
NAND 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当·斯唐志强1,2,周秀兰1(1.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73400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18)摘要:企业理论是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经济学意义的理论。
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有:新古典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
关键词:企业边界;企业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3-0018-03收稿日期:2013-01-05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企业营销道德与营销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11XGL014)作者简介:唐志强(1972-),男,甘肃张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企业理论是研究企业的本质、边界和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
企业理论的开创者是科斯,后继者主要包括奥利弗-威廉姆森、Klein 、O liver Ha rt 、Bengt Ho lm stro m 、Jean Tirole 等人。
与企业理论有关的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创立者为威廉姆森)、企业的产权理论(创立者为Ha rt )、企业的激励理论(创立者为Ho lm s tro m 和Milgro m )以及其他非主流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其与现实不相符合的理想假定———完全理性和充分信息而把企业看作“技术的黑箱”。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假设前提的日趋现实化的改进和新的分析工具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最新的模型被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发展。
有关企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条脉络展开。
一、关于企业的起源问题研究(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观科斯(1937)年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他进一步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企业的规模,“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现代企业理论综述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这种原因,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茵等、詹森和麦克林、利兰和派尔、罗斯、张无常、格罗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哈特和莫尔、阿根亚和博尔腾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
最新的模型是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
这一派理论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
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为间接定价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间接定价”理论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张无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
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两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
⏹张五常“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张无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
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了要素市场上来。
基于科斯和张无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93、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
企业承载力研究理论综述作者:张太海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企业承载力反映的是企业所能承受的荷载能力,其载体是组织管理体系。
本文从企业承载力理论研究背景、企业承载力的内涵、企业承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指出研究企业承载力理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承载力企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企业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背景(一)承载力理论的起源企业承载力这一概念,源于承载力理论。
在人口统计学方面,Malthus(1798)的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尔萨斯人口论反映了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粮食)之间的关系,认为生物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自然因素是有限的,生物的增长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承载力起源的另外一个里程碑是承载力理论数学表达公式逻辑斯蒂方程的提出。
比利时数学家 Pierre F.Verhulst(1838)第一次用 Logistic数学公式表达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承载力理论提供了数学模型。
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的Raymond Pearl和LowellJ.Reed (1920)在并不知道 Verhulst研究工作的情况下同样独立地提出了logistic增长曲线方程。
Odum(1953)第一次把承载力的概念和逻辑斯蒂曲线的理论最大值常数联系起来,将承载力概念定义为“种群数量增长的上限”,即逻辑斯蒂方程中的常数K。
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的学者分别从人口统计学、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的角度,对生物在某一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进行了描述,提出生物种群增长的数学表达式,分析研究了生物种群增长的调控机理,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罗马俱乐部(1972)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中虽然并没有明确使用承载力这一概念,但这项研究却是这一阶段以及整个人类承载力研究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牌,认为地球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能力的有限性不能支持人类经济的无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