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52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大概快有十天的样子没有读《谈美书简》,我认为读这样的书是要有一种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潜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来说明他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实用的、科学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也不是美感,考证、批评都不是美感的态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结合起来才谈的上美。
朱光潜先生在《依样画葫芦》这篇文章里,又谈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
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
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两种主义看起来相反,实则主张类似,“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写实主义以为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模仿;而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葫芦来模仿。
他把理想主义称为“精炼的写实主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
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
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再次强调了他认为的美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并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的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就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还是要“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谈美和写作还是有区别,写作之初,“依样画葫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2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
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
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
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
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
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
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
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
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
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
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
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
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美学著作。
初读此书,便被先生深入浅出的论述所吸引,书中的观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美的认知之路。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首先强调了美感经验的重要性。
他指出,美感经验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或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并非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脱现实的精神体验。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时,我们往往会忘却尘世的纷扰,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宁静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美感经验让我们暂时摆脱了实用的目的和理性的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感受之中。
朱光潜先生还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还能够超越现实,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世界。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比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一首动人的音乐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幅精美的绘画能够让我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此外,书中对于审美态度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需要一种无功利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不能带有实用的目的和功利的想法,而应该以一种纯粹的、超脱的心态去感受美。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朵花时,如果我们只是想着它的药用价值或者经济价值,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欣赏到它的美丽。
只有当我们摒弃这些功利的想法,专注于花的色彩、形态和香气,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花的美。
在谈到艺术创作时,朱光潜先生强调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其精湛的绘画技巧,更在于达芬奇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导读: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美的本质。
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
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
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
”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
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
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
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
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
尽管途径各不相同。
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
最直观的就是人。
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
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
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
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
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
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
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
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
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
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
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
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
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
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
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
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I谦"教学I!"#$%&'(上/202I/&'077拨云见月,思辨谈美——《谈美书简》整本书导读教学初探◎杨丽华杨丽华,广&市高级中学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共18个学习任务群组成,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语文课程的三个阶段,凸显了“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中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鉴赏能力、促进文化反思、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阅读“学术著作”,在“课读的建议”中了的《谈美书简》。
此书对处于思辨美能力逐阶段的高中生,一意义的书。
与此,学类由于的高、,也对高中生的阅读,提出了的~的学,以《谈美书简》谈谈学类作品的读方法,与。
一、教学的起点:构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结一方面谈美书简》美学类学性,在其学性,对阅读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一方面,高中生的阅读阅读能力,这类美学必学生。
个方面学了重重,高中阅读学中此类作品的教学,这对教学个的。
此,要指导学生展《谈美书简》的阅读,必个一,读的,读的。
“读”,助学生搭建阅读思维的脚手架,助学生解阅读方、阅读手段等方面的。
“读”,拉近学生与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与、与社会间的密切关系,助学生阅读价值的。
于思,谈美书简》的读学标可以设置为: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并理其观的涵;2.能运用文中美学观点对文学类文本进行阅读鉴赏,提升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的过程:课前、课堂、课后导读的有机统一(一)思维工支持课前导读1.把握构框架,精选读篇《谈美书简》“来信未复的朋友”写下的关于美学的统一回复,由十三封信结集而成,全书六万字。
首先从研究美学的经验出发,回复了青年朋友最关心的“怎样学美学”这一。
后在至六章中,出了当定历史在的美学研究误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对这些做了分析,厘清了美学研究一些质性。
什么是美?——《谈美书简》导读【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作品简介】《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品目录】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附: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1]【作品解读】《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常常想的是如何在教授一些美学知识、规律等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敞开心胸地感受美、灵动地创造美。
其实,作为教师,在认识学生方面何尝不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价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
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赞同三者眼中对古松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视角进行综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审视、去构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
就如我们作为教师,可以如植物学家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现状等去判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画家般去感受学生的个性、体味学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学生不被他人察觉的闪光点;如木材商那样规划学生的前途、思忖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
那样,不同的学生才真正地在教师的眼中鲜活起来、立体起来。
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才能真正地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开展与实施。
就如,有的教师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或特长,安排相对应的工作,使得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转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这既是对他自身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我们年轻朋友的一次回复。
13封书信结集而成的《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一种通俗化的形式娓娓道来,使美的探寻历程亲切自然,充满奥妙而易于接受。
一、美学:古老而年轻可以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美学思想的萌芽同人类自身的诞生一样古老,,但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非常年轻的。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架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谈人》)即人类的起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可以想见,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十分朴素而单一的,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于复杂和多样。
纹身的出现,是和原始民族的朦胧的审美感受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分不开的。
讲究“美观”或说某种装饰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德根源。
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老先生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额研究2中得来的。
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在其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是修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原始人类的这种朴素而朦胧的审美倾向,不等于自觉而明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追求,因为这些行为只是作为生活的某种“方式”而存在的,处于一种“潜存在”的状态。
艺术是美德集中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艺术品比较集中具体地表达了人类对美德看法。
自从艺术产生以后,人类便找到了对美进行全方位观照的最便捷的方式,艺术成为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