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秦代:•“四十字诏书”: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撰写,内容在于诏告天下,秦朝统一全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发布全国的消息,这则消息是活字印刷。
因为这则诏书全文只有四十字,因此称为“四十字诏书”•唐代•★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朝报——唐朝开元年间,京城门口出现一系列向民众发布的条幅,这些条幅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每日发布,当时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经纬集》当中曾经提到他在襄樊一代看到过“数十条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证明了中国至少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到京城的进奏官发回到敦煌的,由于张淮深驻地在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是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因此称之为“敦煌进奏院状”。
今天一份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份在英国伦敦图书馆。
宋代•★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进奏院状(邸报):主要内容皇室的活动,大臣的奏折,官员的任免等等。
宋代的进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采写的消息是严格依照朝廷(皇帝)命令进行的。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夏商周时期,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木铎、金铎)“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朱熹2、“露布”:指的是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
3、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其性质接近于邸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也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没有固定的名称,也被称为"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4、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5、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甘肃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管理的加强。
7、《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报道不是由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
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常用作新闻事业的象征或者报纸的商标。
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
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
主要用帛,也有用板的,故又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
3、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
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
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一)本能的需求(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三)文化生活的需要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二)文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三)文字的产生及应用的历史意义第二个里程碑:四、古代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播(一)印刷术的发明(二)印刷术最初的应用(三)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第三个里程碑第二节中国封建官报一、“新闻”概念的形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唐代的封建官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朝政简报“开元杂报”。
(二)唐代中后期的进奏院状“新闻信”性质“敦煌进奏院状”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邸报”“定本”制度(六)宋代的非法小报。
小报产生的原因。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五、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批红”六、清代的官报与报房京报“辕门抄”七、封建官报在近代没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二、鸦片战争前的“外报”情况(一)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三)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勃兴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基地。
(二)外国人在香港办报的“三步曲”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报业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
五、外报的性质和影响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一)林则徐译报活动和《澳门新闻纸》(二)容闳及《汇报》(三)王韬及《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四)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