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剪纸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41
浅析陕西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者:王江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5期摘要:陕西民间剪纸艺术地域性非常明显,人民群众基础广泛,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自于百姓的生活的真实体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文章主要讲述民间剪纸的传统文化意义,以及它产生的背景,剪纸的应用、造型形式和美学意义,详细分析陕西汉代时期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及其民间剪纸设计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陕西;民间艺术;剪纸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65-01一、陕西民间剪纸的产生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黄帝时期,即使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但是祖先们已经会用简单载体来装点生活,美化生活,来表现农村当时生活的发展现状,例如在树皮、树叶、布、皮、革等材料上剪成各式各样的图案。
从黄陵桥山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简单的图案,和用兽皮、树叶制作的衣物上就可以得到证明,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原始的组合图案。
剪纸最早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期,那个时期的剪纸技术已经非常到位,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开始得到真正的繁荣。
汉代时期民间剪纸跟其它时期的剪纸一样也是多来源于庆祝节日、丰收、民间的戏曲故事、动植物等,既富有情趣而且又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非常广泛的百姓基础,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剪纸就是一种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间的艺术,与百姓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添色彩、喜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旧时的农村生活里,剪纸技术的高低成为评价媳妇智慧与心灵手巧的标志,所以大多说的农村妇女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民间剪纸的继承人。
二、产生的背景1.地理位置。
我们都知道陕西地处西北地区的干旱过度带,属大陆性气候,地形非常复杂,十三朝古都在此建立,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浑厚,十三朝古都在此建立,在这里陕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陕西人民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多出于性格粗犷、豪放的劳动者手中,所以剪纸形式也多以明朗、简练、质朴、粗犷呈现。
陕西剪纸艺术的介绍
陕西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陕西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陕西剪纸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剪纸艺术主要是用来装饰祭祀用品和庆祝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的剪纸艺术家们不仅在技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在题材和风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唐代的剪纸艺术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
陕西剪纸艺术的特点是线条简洁、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剪纸、涂色、装裱等。
其中,剪纸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需要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如花鸟、人物、动物、器物等。
剪纸的技巧非常高超,需要剪出各种复杂的曲线和细节,这需要剪纸艺术家具备极高的技术和耐心。
陕西剪纸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有历史人物和现代生活的场景。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寓意深刻,能够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陕西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
代表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陕西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陕西民间剪纸阅读答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
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
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
它是我们探寻木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
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
3.3.1陕西剪纸的常见题材陕西民间剪纸内容丰富,取材大多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建筑、花卉、场景、民间戏曲和故事等。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像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那样,创整理借助不同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用各种手法构成带有不同寓意的艺术画面,借物传情,以物言志,来表达整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审美感受,直接而大胆地反映出客观世界和理想追求。
如:一幅《龙凤呈祥》和《凤凰戏牡丹》,分别以传说中龙凤的形象和生活中常见的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为题材,表达了婚姻的幸福美满与神圣。
再如:每逢岁时节令,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朴俊秀的姑娘们围坐一起剪刻出不同的花样,农历年时,家家剪贴出不同大小、不同花卉或动物图案的窗花,表现一派喜庆的气氛。
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贴不同图案的剪纸,绚丽引人,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清明节时,剪贴"五毒",以之避疫。
重阳节时,剪贴重阳旗,寓意步步等高。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系列剪纸《陕西十大怪》以陕西人生活中常见的民俗现象为题材,如: "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等反映了陕西人一些典型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
另有常见的《十二生肖》系列剪纸,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题材,用阳刻或阴刻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构图形式剪出了鼠、牛、虎、兔等动物的不同姿态,反映了陕西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选取的这些不同题材不仅仅是单纯的客观生活,它首先反映了创整理对周围一些生活因素的关注和感受,体现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表现在这些作品里的题材,是创整理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触,并有意识地选取、提炼了的生活,是经过他们的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正如美学家黑格尔所言,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民间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而劳动者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切民俗事象,都是民间剪纸所要表现的内容,它是民间剪纸创作的源泉,是民间剪纸的基础,为民间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黄土地的艺术—延川剪纸延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延川镇,东有黄河大桥与山西省相通,西南距延安市政府所在地84公里。
延川县成立于隋开皇三年,至今已1400多年。
延川剪纸艺术兴起更早,它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以妇女为主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源起于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并与民族图腾文化等息息相关,也是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产物。
人文鼻祖伏羲曾长期在此活动,并创立太极八卦图,故这里的黄河文化积淀深厚。
延川剪纸分布广泛,遍及全境,近年来随着产品、技术、人才交流的不断频繁,延川剪纸名扬国内外。
题材、艺术特色与代表性传承人延川剪纸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源起于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与我国的民族图腾文化、生殖崇拜息息相关。
其产生背景主要有:审美观念。
爱美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本性。
剪纸源起于美化居室,叫窗花,初为家庭妇女的独创艺术形式。
延川历史上自然条件恶劣,又处于边陲之地,天灾人祸频发,人民生活贫困。
因此,剪纸不仅是当地最经济实惠的一种美化家居的艺术形式,也是妇女祈福驱祸、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内心表露。
延川当地黄河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寺庙众多、宗教活动频繁,人文鼻祖伏羲曾长期在境内生存活动,从黄河大转弯中得到启示,创立太极八卦图。
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延川剪纸。
延川剪纸虽起源较早,但长期以来未受重视,一直埋没于民间,至1985年才得以逐渐发展兴盛,上世纪90年代迈入成熟期。
新世纪涌现出剪纸艺术大师高风莲,名家郭如林、高河晓、刘洁琼、刘小娟、袁随花等10余位著名延川剪纸艺人,形成了15000人的庞大队伍。
1991年,延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22年,延川县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延川剪纸形式多样,主要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和礼花等,题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纺线织布、风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具有造型简练纯朴、粗犷浑厚、热情奔放之特点,堪称北方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陕北剪纸种类陕北剪纸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陕北剪纸的种类繁多,每一种剪纸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寓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陕北剪纸种类。
1. 春节剪纸春节剪纸是陕北剪纸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它以传统的中国春节文化为主题,通常剪纸上会出现福字、春联、灯笼等与春节相关的元素。
春节剪纸常用红色纸张制作,寓意喜庆吉祥。
这种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家庭和庆祝春节的场合。
2. 动物剪纸动物剪纸是陕北剪纸中另一种常见的主题,它以各种动物为创作对象,如猪、鸡、鱼等。
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猪代表着丰收和富饶,鸡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动物剪纸通常用来表达对生肖动物的喜爱和祝福。
3. 花鸟剪纸花鸟剪纸是陕北剪纸中一种非常优雅的剪纸形式,它以花卉和鸟类为主题,通过剪纸技巧展现出精致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
花鸟剪纸常常用来装饰家居或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4. 人物剪纸人物剪纸是陕北剪纸中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剪纸形式,它以各种人物形象为主题,如古代宫廷人物、农民、工匠等。
人物剪纸常常通过剪纸技巧展现出人物的特征和姿态,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人物剪纸可以用于装饰家居,也可以用来讲述故事和传承历史文化。
5. 民俗剪纸民俗剪纸是陕北剪纸中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形式,它以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如婚俗、节日庆典、民间故事等。
民俗剪纸常常通过剪纸技巧展现出民俗活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给人一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
民俗剪纸可以用来记录和传承地方文化,也可以用来装饰家居和作为礼品赠送。
总结起来,陕北剪纸种类繁多,每一种剪纸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寓意。
无论是春节剪纸、动物剪纸、花鸟剪纸、人物剪纸还是民俗剪纸,都展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陕北人民传承和宣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剪纸的技艺和创作,陕北人民将自己的故事、情感和祝福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身边的历史—陕西剪纸探究过程: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过年剪窗花的趣事,使我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此后我搜集许多剪纸艺术品,很想全面了解陕西剪纸的历史、种类、刻法。
于是在假期我走访了西安书院门,欣赏了更多剪纸艺术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大大开了拓眼界,并且上网搜集了有关资料,使我对剪纸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一、陕西剪纸简介: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陕西是民间艺术大省,窗花剪纸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的有:安塞、洛川、富县、旬邑、定边、靖边6个县,还有宝鸡、凤翔、千阳、澄城、华县、合阳、大荔、延长、黄陵、佳县、高陵等县,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有些剪纸艺术家被邀请出访法国、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二、陕西剪纸的常见题材:陕西民间剪纸内容丰富,取材大多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建筑、花卉、场景、民间戏曲和故事等。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像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那样,创作者借助不同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用各种手法构成带有不同寓意的艺术画面,借物传情,以物言志,来表达作者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审美感受,直接而大胆地反映出客观世界和理想追求。
每逢岁时节令,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朴俊秀的姑娘们围坐一起剪刻出不同的花样,农历年时,家家剪贴出不同大小、不同花卉或动物图案的窗花,表现一派喜庆的气氛。
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贴不同图案的剪纸,绚丽引人,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清明节时,剪贴"五毒",以之避疫。
重阳节时,剪贴重阳旗,寓意步步等高。
常见的《十二生肖》系列剪纸,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题材,用阳刻或阴刻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构图形式剪出了鼠、牛、虎、兔等动物的不同姿态,反映了陕西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一、陕西剪纸的背景及特点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能够表现人们的社会活动。
剪纸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
陕西剪纸是民间剪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的安塞剪纸。
陕西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剪纸风格,其剪纸画面表达的是陕西人民浑厚、淳朴的人文气息,同时又不乏精湛的工艺。
陕西剪纸整体风格比较古朴、粗犷,寓意明确,多表现社会活动,具有淳朴的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二、研究现状陕西剪纸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形式质朴,造型独特,通过不同的图形样式体现人们的生活百态。
笔者从美学角度入手,通过研究陕西剪纸整体的造型形态和发展状态,发现人们对于陕西剪纸造型结构及构图的美学特征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剪纸具体图形及应用的研究较少,对剪纸的构成与设计发展缺乏系统研究,这样很难有效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三、“蛇盘兔”剪纸的研究流程及图形设计1.“蛇盘兔”剪纸造型提取民间剪纸源于人们社会活动的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来表达美好的寓意。
自古以来,民间剪纸流传下吉祥美好、阴阳和谐、物种繁衍等图案,还有对宗族繁衍,血缘关系等的表达。
在剪纸的众多题材中,“蛇盘兔”不论从造型还是寓意上看,都是良好的图形代表,表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
后来这样的图形多被作为婚庆礼仪中的祥瑞图案。
2.“蛇盘兔”图形构成分析(1)形态构成方式剪纸属于平视构图,其制作材料是普通纸张,效果通过点、线、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加上特殊的装饰风格,形成完整的二维展示画面。
剪纸需要以简洁的线条传达图形的含义。
剪纸创作者运用创新思维,通过平面构成形式,在有限的空间上表达更为丰富的画面和人们的审美水平。
笔者通过常见的剪纸图形形态,分析几种“蛇盘兔”剪纸作品,能够明确看出剪纸图形的构图特征(图1)。
一是中心卷曲式,通过向中心卷曲的图形延展方式表达图形样式,盘旋的卷曲方式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延续。
3.3.1陕西剪纸的常见题材陕西民间剪纸内容丰富,取材大多源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建筑、花卉、场景、民间戏曲和故事等。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像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那样,创作者借助不同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用各种手法构成带有不同寓意的艺术画面,借物传情,以物言志,来表达作者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审美感受,直接而大胆地反映出客观世界和理想追求。
如:一幅《龙凤呈祥》和《凤凰戏牡丹》,分别以传说中龙凤的形象和生活中常见的象征富贵的牡丹花为题材,表达了婚姻的幸福美满与神圣。
再如:每逢岁时节令,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淳朴俊秀的姑娘们围坐一起剪刻出不同的花样,农历年时,家家剪贴出不同大小、不同花卉或动物图案的窗花,表现一派喜庆的气氛。
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贴不同图案的剪纸,绚丽引人,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清明节时,剪贴"五毒",以之避疫。
重阳节时,剪贴重阳旗,寓意步步等高。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系列剪纸《陕西十大怪》以陕西人生活中常见的民俗现象为题材,如: "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等反映了陕西人一些典型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
另有常见的《十二生肖》系列剪纸,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题材,用阳刻或阴刻等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构图形式剪出了鼠、牛、虎、兔等动物的不同姿态,反映了陕西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选取的这些不同题材不仅仅是单纯的客观生活,它首先反映了创作者对周围一些生活因素的关注和感受,体现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表现在这些作品里的题材,是创作者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触,并有意识地选取、提炼了的生活,是经过他们的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正如美学家黑格尔所言,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民间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而劳动者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切民俗事象,都是民间剪纸所要表现的内容,它是民间剪纸创作的源泉,是民间剪纸的基础,为民间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陕西剪纸的方法与技巧简介陕西剪纸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
它以纸张为材料,利用剪刀将纸张剪裁成各种形状,通过折叠、剪切等方式形成图案,是一种集剪、割、折、压等技法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下面将为您介绍陕西剪纸的方法与技巧。
一、纸张准备:陕西剪纸多使用牛皮纸作为剪纸材料,因其质地厚实、韧性强,适合剪刀剪裁。
首先,将牛皮纸剪裁成方形或长方形,大小根据设计需求而定。
接着,将牛皮纸折叠,形成多层叠放的纸堆,以增加图案的立体感。
二、设计构思:陕西剪纸的设计通常以动植物、人物、花鸟、山水等为主题,图案形象丰富多样。
在设计时,可以根据纸张的形状和大小选择适合的图案,并在纸张上运用线条、几何图形等元素进行构图。
设计图案时要注意整体的和谐美感,同时还要考虑到后续的剪裁和折叠。
三、剪刀运用:剪刀是剪纸的主要工具,剪纸师需要熟练掌握剪刀的运用技巧。
剪刀的力度要轻,剪口要准确,剪纸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剪口剪得整齐、平滑。
在剪刀操作时,可以以剪纸师的手腕为支点,通过手腕的灵活运动带动剪刀,控制剪刀的角度和力度,达到精准剪裁纸张的目的。
同时,剪刀的刀口要保持锋利,以便更好地进行剪裁。
四、折叠技法:陕西剪纸中经常采用折叠的方式,将纸张折叠成多层,形成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折叠时,要注意纸张的对称性和均匀性,确保折叠的各个角度相互连接,不出现翘起或脱离的情况。
折叠时可以利用骨折的方式,在折纸处加入硬物(如竹签、牙签等),增强折纸的强度。
五、剪纸纹样:陕西剪纸的纹样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动感,剪纸师通过剪刀的灵活操作,将纸张剪出各种曲线、弧线和直线。
线条的长度和密度、形状的大小和规则性都需要把握好。
同时,在剪纸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向心剪、反复剪等技法,进一步丰富纹样的效果。
六、装裱处理:剪纸完成后,需要进行装裱处理,以保护纸张和增加观赏价值。
装裱可以选择将剪纸作品贴在纸板上,并在周围加上纸框固定。
装裱时要注意纸张的平整和图案的对称,同时还要注重装裱材料的选择,以防止剪纸作品受潮、虫蛀等损坏。
陕西民间剪纸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
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
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
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
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
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
陕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
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窗花最为普遍。
每逢春节,不论那里的农村,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
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
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
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
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
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
他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仔细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文化陕西“华夏第一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明遗迹 半坡遗址1华夏始祖 黄帝陵2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
世界佛都 法门寺3皇家经院 大雁塔4亮点元素古老剧种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地区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及保护贾单妮【摘要】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装饰艺术,兼具审美价值和史学价值,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陕西地区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及保护为研究对象,概述剪纸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归纳总结了陕西地区民间剪纸的地域分布状况、艺术特色以及剪纸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分析陕西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试图为陕西地区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15【总页数】6页(P76-81)【关键词】陕西;剪纸;保护【作者】贾单妮【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8民间剪纸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母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存在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陕西,创作主体基本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大多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创作的剪纸作品质朴纯真,情感真挚,主要依靠口授相传的方式传承,剪纸的创作方法是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张上剪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或花样,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效果,寓意美好,它一方面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
民间剪纸因其制作方便、材料易得,方法易学,造型美观,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尤其在陕西地区极为流行。
根据用途的不同,剪纸艺术大体可以分为窗花、墙花、门笺、灯花、喜花、顶棚花、花样、春花、丧花等类别。
[1]31-45直至现今,逢年过节在陕西各地的集市或农户家里,仍然能够见到各种各样风格古朴粗犷、趣味横生、技艺精湛的剪纸作品,既装点了节日气氛,又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好运。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已故民间艺人库淑兰老师,被称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并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代表作《剪花娘子》可以称得上是剪纸艺术中的极品,颇受好评。
陕西剪纸的样式
陕西剪纸是中国传统剪纸之一,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和图案。
常见的陕西剪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花瓣剪纸:这是最常见的陕西剪纸样式之一,通常用来装饰花篮、鲜花等。
花瓣剪纸的形状各异,有的呈菊花形,有的呈玫瑰形,还有的呈葵花形等。
2. 窗花剪纸:窗花剪纸是在窗户上贴的一种装饰物,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色。
陕西窗花剪纸的图案有很多种,如龙凤、瑞兽、梅花、竹子、菊花等。
3. 物象剪纸:物象剪纸以生活中的物品、动物等为素材,剪出各种生动传神的形象。
例如刃器、马、牛、羊、兔、狗、猴等。
4. 字谜剪纸:字谜剪纸是将图案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剪纸,常用于婚礼、生日等场合。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等。
5. 民间故事剪纸:民间故事剪纸以民间传说和故事为主题,如神话故事《白蛇传》、《红楼梦》等。
以上是陕西剪纸常见的样式,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1神州文化浅析陕北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郭如林近年来陕北剪纸伴随陕北黄土黄河文化在不断的前行,它已是陕北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生活娱乐形式。
从母亲炕头上的针线铺篮里到包裹着各种鞋样、袜样、绣花底样及小窗花花样的包袱里,陕北剪纸由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用途,也包括妇女们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感受及不一样的寓意蕴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贴窗花是陕北人逢年过节美化环境生活最普遍的一种民间生活方式,也是剪纸在人们生活中引用最为广泛的形式之一。
陕北过大年,家家户户贴窗花、贴对联、放鞭炮,大大小小,红红绿绿。
从十二生肖到花鸟鱼虫,五彩纷呈。
但陕北贴窗花是有讲究的,六六三十六,吉祥蛇盘兔,四角对八卦,辈辈都能发。
最不能缺失的是对鸡,对虎它赋有消灾驱邪的神气,更寓意大吉大利的灵气。
包括贴在那眼窗格子里都是有讲究的,当然门贴花、门神花、碗柜花、灯笼花,财神灶君等都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寓意。
激发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引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项工艺正面临着现实的考验。
正是这样,传承和保护的工作迫在眉睫,因为只有传承好保护好,才能发展好。
一、陕北民间剪纸的传承提到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大家都会想到这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我个人多年来的亲身经历来说,我总结如下:(一)谁给我传与我给谁传的问题谁给我传的问题有人问过我,谁是我的老师,也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别人。
很多人都会说,奶奶传下来的,外婆传下来的,母亲传下来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
我是从小失去母亲,大半辈子过来了,没见过母亲和奶奶的面,我学剪纸是七八岁时,看见老姨(姨奶奶)偶尔的剪纸,萌生了喜欢剪纸的念头。
因为偷偷地拿起老姨的小剪刀试着剪剪纸,也遭到过老姨骂,老姨说:“男娃娃家,女风汉气象什么,不好好念书,好好受苦,指望这长大能过光景吗?”不论老姨也好父亲也好他们说什么,喜欢剪纸的心长在我身上,我总在偷偷的看,偷偷地模仿,偷偷地试着剪。
浅析千阳剪纸艺术技法及特色一、千阳剪纸的起源从千阳剪纸艺术传承的情形看,千阳剪纸的历史是相当久远古老的。
千阳民间有周成王剪玉圭的传说。
千阳和岐山仅有百里之遥,属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西周成王“剪叶”的故事看,剪纸之前的树叶、布帛等剪铰艺术可能很普遍了。
有关资料记载,文物工作者已在两千年前的西汉陵墓里,发现了异常小巧的用金箔剪成的虎、象、怪兽、鸟和云纹图案。
南朝《荆楚岁时记》言“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
”“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
”时至今日,千阳民间仍广泛使用剪纸来装饰面花礼馍、蜡烛、亭子、花账等。
《对猴》《对马》等题材的团花仍让是沿用至今的主要形式。
从千阳剪纸艺术传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千阳剪纸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千阳剪纸的种类千陽剪纸的种类很多:按照民宿用途来分,有节日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乔迁以及宗教习俗用剪纸;按照张贴空间区分,有窗花、炕围子花、顶棚花、边花、团花(也叫芯子花)以及各种器物用贴花;按照纸的色彩区分,有单色花、无色(白色)花、多色印染花、多色拼贴花(也叫套色);按照剪纸工具区分,有剪刀铰和刀子刻两种;按照技法区分,有阳剪法和阴剪法之别。
阴剪法不同于阳剪法之处,在于把展现图案的部位镂空去掉。
下面我们按照民俗用途具体介绍:(一)节日用剪纸千阳节日用剪纸主要是春节时的窗花及门楣上贴的镂空剪纸——门须吊子。
1.窗花春节为一元之始,窗花为一院之“脸面”,主人们为讨得新年吉利和千祥云集的好兆头,精心打扮、着重烘托“红火”景象(图1)。
剪纸全部采用彩色或染色,力求与红对联、花炕围、五彩斑斓的花门须吊子相映生辉,起到装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窗花的题材也十分广泛,这与主人的擅长、性格、爱好和地方民情风俗紧密相关。
千阳春节窗花的特点是:老年妇女喜欢间古代孝悌故事图案;中年妇女爱铰福禄寿、勤俭持家等图案;青年妇女多喜爱剪表现美好爱情、多子多福愿望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