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安古城的风水意向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西安城墙导游词城墙上的风水传说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著名的西安城墙。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西安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西安城墙是明代皇城内的城墙,全长13.7公里,城墙高12米,顶宽15米。
它以其浑厚壮丽、严谨巧妙的建筑结构,成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西安市的城市标志和旅游胜地之一。
一、古城墙的历史和建筑风貌西安城墙修建于公元14世纪明朝,经过几次修缮后得以保存至今。
它采用了夯土和砖砌结合的建造方式,外表以青灰色砖砌成,整体显得极为坚固有力。
1. 城门与守卫西安城墙包括南门、北门、东门、西门和角楼。
其中,南门(永宁门)是西安城墙的主要入口,也是城墙上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北门(安定门)则是连接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远离城市的喧嚣,保持着宁静的风貌。
在古代,城墙上有专门的士兵驻扎,以保卫城市的安全。
城墙上的箭楼和敌楼不仅是较低的城防建筑,也是当时士兵训练和防御的基地。
2. 精妙结构与多样功能西安城墙的设计精妙,既有城墙本身的防御功能,又有城墙上的城头,使游客可以饱览城市美景。
登上城墙,您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繁华与宁静。
城墙上有一道完整的护城河,起到隔绝城内外的作用。
同时,城墙上还有众多的挡车墩和马车道,为过往车辆提供便利。
二、城墙上的风水传说除了其壮丽的建筑风貌,西安城墙还蕴含着丰富的风水文化。
风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相信通过调整环境和布局,可以带来好运和福祉。
1. 城门与方位西安城墙的四个门分别坐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南门对应口诀“南方有虞,兵虎盘桓”。
南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火,而虞指虞舜,被认为是“甲子以来吉凶一代人的总纲”。
因此,南门被视为吉门,传说有保护城墙免受火灾侵袭的作用。
北门(安定门)则对应口诀“苍龙咆哮,天下太平”。
苍龙代表水,北方在中国的风水学中属于水的象征。
古人认为水能养育万物,因此北门被视为吉门,象征着城市的安定和太平。
西安风水博物馆简介资料
西安风水博物馆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家专门展示和研究风水文化的博物馆。
下面是博物馆的简介资料:
名称:西安风水博物馆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展览内容:风水文化的历史、发展、理论与实践
展品:风水书籍、器物、艺术品、历史文献等相关文物
开放时间:上午9:00至下午5:00(周一闭馆)
联系方式:暂无,建议通过官方网站或其他渠道获取最新信息
馆内服务:导览讲解、文物展示、学术研究等
西安风水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风水文化的场所,通过展览和研究活动,向公众展示风水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请注意,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最准确和最新的资料。
三,西安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从龙砂穴水进行分析西安的风水特征我用十四个字概括:九山八水十二门九宫八卦十二神寻龙:山脉的统称叫龙,具体说,靠近水的山叫龙,不靠近水的山叫山。
现在寻龙,第一步,须登上太祖山,然后经过少祖山、父母山,看龙是怎样出身和剥换,行走,然后经过反复开帐,穿帐过峡,束气,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会阴阳交配,化气结穴,这一过程就是寻龙。
原则一:要得山,有真龙之气。
西安临边(古长安)有九座山:终南山、翠华山、骊山、关山(中条山)、玉华山、梁山、岐山(箭括岭)、天华山、太白山。
那么这些山有没有真龙之气呢?中国的真龙,发源于昆仑山脉,一路东来,在青藏高原和祁连山相接,祁连山再接秦岭,古代先贤就把西安放在了这有情有义的秦岭的怀抱里。
这九座山,也配合着秦岭呵护着西安。
原则二:要得水,龙有脉才有生气,才能称得上是活龙。
山为龙水为脉,龙脉不能分离,缺一不可。
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龙脉,可见这八水也是有情之水,滋润并养育着西安。
这九山八水使西安具备了藏风聚气的最佳格局。
原则三:易守难攻(砂)易守难攻方能长治久安,西安四面环山,背靠秦岭,只有东面有一个出口,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战略要地。
当年汉高祖建都西安就是张良的意见,张良认为,关中的风水是最好的。
为什么呢?关中(西安一带)三面环山。
而只有东面有一个开口,所以守着三面,只要派重兵守住这个(东面)关口的时候,里面就是最安全的,叫做四塞之固。
所以这个(关中)地方建都是最合适的。
那么刘邦就接受了这个意见。
北京大学建筑环境学系的教授于希贤说:三面环山,一面开口,这个风水上就叫做"安"。
所以中国地名就出现长安、西安和固安,所有跟安字有关的几十个地名,包括延安都是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风水地形。
点穴:古云:“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是言点穴之难。
西安何以成为古都的首选之地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2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132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西安何以如此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时期都城的首选之地,这需要从其周边的山川大势及独特的水土环境来进行说明,这就是传统的风水,被喻为中国古代地理之正宗。
一、地缘政治:高屋建瓴之地古人择都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要从地缘政治上考虑都城对全国的控制。
西安地处黄河中游,具有“制六合,高屋建瓴、俯瞰河东”的地缘政治优势。
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河道水路以行舟船,田园土路以行车马,此乃古代两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西安居于华北、中原的动脉黄河的中游,其战略地位是十分有利的。
当年刘邦为定都征询张良,张良对关中地理形势做了如下的评价:“阻三面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由于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西安地处黄河中游,犹如一个中国的制高点,在古代地理学中叫做“建瓴之势”。
田肯给刘邦分析关中的形势时曾指出:“秦,形胜之国也。
带河阻山,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辟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清代地理学家华湛恩在《天下形势考》里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都长安为建瓴之势”。
作为古代地理环境的风水说中也有类似的看法,风水说将山脉称为“龙”,关中则是中原的龙首。
明代学者缪希雍在《葬经翼》中指出:“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
风水说还认为,中原的龙脉皆发端于关中,所以长安高居龙首,占尽地利。
其实,把长安视为中原龙首并非风水的独创,民间早已有此传说,据郦道元《水经注》十九载,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了渭水,经过的路线后来变成山脉,长六十多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
汉朝时萧何建造未央宫,斩龙首而营之,头高二十丈,尾部逐渐降为五六丈。
由此可见,所谓龙首山就在西安的未央宫,龙首山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西安在全国地理形势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感受古城的历史厚重与庄严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仿佛穿越回到了千年前的唐朝,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与庄严。
西安古城墙是中国境内唯一完整、现存的古城墙,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它以其壮丽的气势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的驻足观赏。
一、古城墙概述西安古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370年),总长约13.7公里,平均宽度约宽15-18米,墙高12-16米,以及具有独特的城门、角楼、瓮城和箭楼等重要建筑构造。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二、历史厚重的回忆走在古城墙上,沿途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这些见证了西安悠久历史的宝贵遗迹令人敬畏。
例如,南门和北门是古城墙的两个主要入口,它们分别代表着唐朝和明朝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在城墙边上,还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角楼和瓮城,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三、庄严的守护者古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西安城市形象的象征。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墙曾经守护着这座城市,保护着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站在城墙上,俯视着四周,可以看到繁华的城市景象,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城墙庄严的气息,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威严与荣耀。
四、古城墙的保护与重建由于岁月的侵蚀和现代城市规划的需要,古城墙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被损毁和拆除。
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安市政府才意识到保护古城墙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如今,古城墙已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五、走进古城墙的心灵之旅除了欣赏古城墙的壮丽景色,你还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行,沿着城墙环游一周,感受到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的独特魅力。
走在宽阔的城墙上,吹着微风,眺望远方,可以看到整个西安城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能近距离接触古城墙的历史与文化,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的隧道,穿越到古代的辉煌时刻。
西安乐游原:隋唐帝都九五之地,长安风水最佳之处!西安市古名长安,久为帝都,称:'天府之国,帝王之资'。
地形险要,风水绝佳,人称:四塞之地。
【终南远翘】人言:皇权天授,首都关乎国运,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古时候的长安城早在咸阳城的时候就考虑到风水布局。
秦宫咸阳,《类编长安志》卷二京城:记载'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
汉刘邦建长安,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故汉长安城有'斗城'之称。
【长安龙脉】如果说汉朝长安城的风水是无奈而为的话,隋唐长安城的风水布局,就是有意为之。
到了隋朝,文帝杨坚一统天下,为了万世基业,决定定都长安。
怎能时隔百年,经董卓一把大火,汉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
随另选新址修建都城。
策马扬鞭出城门,上龙首原定,脱下战甲,挂于一颗老槐树上。
翘望眼前,渭水滔滔,一片开阔,随决定新都选于此地。
因文帝杨坚在此落马挂甲,随称此城为'杨甲城',天下本来就是姓杨的天下,故又称'杨家城'。
隋朝造作大匠宇文凯亲自监造,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赐名:大兴城。
【西安六爻】唐朝沿用大兴城,继续修建,易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在修建规划过程中就导入了'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长安城地形有'五塬、六岗。
八水、十一池'之说,自南朝北有一条龙脉,龙头就在龙首原处,龙尾在终南山,地形上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
依次称为九一之地龙首原,为'潜龙腾渊'之地,此地为禁地。
九二之地就是现在大明宫高岗一带、此地为'见龙在田'之地,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九三之地就是现在兴庆宫南岗一带、此地为'君子乾乾'之地,只能布局百官衙署。
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陵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皇陵之一。
其选址与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帝王尊严的崇敬,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本文将就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进行详细介绍。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翠华山南麓。
选址在当时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地理环境、风水、工程施工等。
秦始皇陵选址的考量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
秦始皇陵选址之处地理环境优越,四周环山,地形险峻,易于防御,具有很强的军事优势。
选址的风水布局也是很有讲究的,根据古代风水理论,秦始皇陵选址的骊山和翠华山形成龙脉,具有很强的凝聚和储气作用。
选址处地质结构稳定,水土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建造大型工程。
秦始皇陵的布局设计也是非常精巧的。
整个陵墓分为内外两重结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首先是外城区,外城面积广阔,正面有南北两端大型土山,东西两面则是护城河和护城墙。
外城内还有大量的陪葬坑以及宫殿、廊房等建筑,整体布局非常宏大。
外城区的设计旨在彰显皇家的尊严和威严,也为内城的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内城区位于外城的中心位置,内城正面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黑漆大门。
内城内主要分布着墓道、墓室以及大型的石雕和陪葬器物,整体布局紧凑有序。
而陵墓内部的布局更是精心设计,主墓室内铺有厚实的青铜皇帝观礼坐像、武士坑、兵马俑等,整体布局上象征着秦始皇在死后仍然统治着全国各地。
主墓室周围则还有许多陪葬室和墓道,陪葬的器物礼品也非常丰富。
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考虑周全,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帝王的尊崇,更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工程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文明水准。
无论是选址的地理环境、风水布局,还是陵墓内的外环内环设计,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帝王的崇敬和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
秦始皇陵的选址与布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西安南门一、简介西安南门,又称为永宁门,是西安市明城墙上的一个城门,位于城墙的南端,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西安历史悠久的门户之一,南门是连接古都西安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来西安旅游的游客必经之地。
二、历史西安南门建于明朝,初建于明景泰十二年(1451年),原名永宁门,意为“永远宁静”。
这座城门位于明城墙的南外广场,它面向南方,是连接西安与南方的交通要道。
南门建于城墙的最高点,造型雄伟壮观,在明代被誉为“一条太阳的光芒”。
南门还是明朝进贡的贵州省穿越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主要通道。
南门在明代遭到了一次重建,重建时改叫“万暑门”,有“瘿”字衔接,寓意良好的气流传递。
在清朝时期,因它的风水位置把皇城门面向南方。
南门也因此成为西安城墙上最重要的一座城门。
三、建筑风格西安南门城楼高12.6米,城门两侧各有一半圆形观察塔和拱门,城门上有两座炮楼,每座炮楼有4门,共8门。
城门头上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塔楼,塑有狮子、麒麟和仙人等各种神兽,塔楼前有一对石狮,石狮呈“粑粑”状,据说这对石狮子代表吉祥。
在南门墙壁上还保存了很多明代和清代的文字和石刻,古朴而精美。
南门始建于明代,属于明朝的城防工程之一,南门采用了明代典型的建筑样式,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门楼的上层上有很多石雕浮雕,描绘了明朝的农户、工匠和士兵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南门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价值。
四、文化意义西安南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西安历史悠久的门户之一,南门是连接古都西安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
南门所在的南大街是西安市中心的主要商业街之一,这里有很多传统的小吃和特色手工艺品。
在南门附近还有许多重要的旅游景点,如大明宫和永泰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南门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西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南门上面留下的石刻和浮雕记录了西安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文化传统。
西安古城的风水意向近年来,我考察过不少皇城,但中国皇都之大气,非13朝古都西安莫属。
而且其风水的易经思想运用以及宏观格局和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
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
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
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中部最高山峰。
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
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始,这里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二百多年的建都史。
为何西安成了首屈一指的皇都呢?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西安风水格局解析首先,西安是不是好风水,前提是要看在这里定都的人是谁,理论上而言,任何一个干支为吉的程度强势,都能够使这个人成为皇帝,所以西安风水上没什么问题,只是适合金水为吉的人在这定都。
西安风水大师严峻老师:永远记住,风水是为人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
西安市是在咸阳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咸阳在夏朝时期是氏族部落酋长居所,突出军事要塞防卫功能的特征,不能以风水论。
西安风水大师严峻老师:当时有邰氏和有扈氏的封地以渭水为界,咸阳作为有邰氏国都自然是以靠近水岸为主,背后是自己的封地,前面是与有扈氏的界河,据守天险、地平水丰,可居可战,才是最需要考虑的。
到周代武王以西安市为都城,是在咸阳、丰京和镐京等几个毗连城池的基础上营建的大城,优先考虑的仍旧是军事价值。
西安市南边是无法逾越的秦岭,北面是天险渭河,河对岸还有老城咸阳作为前哨,在军事上这是极其合理的选址。
西安风水大师严峻老师:战国时期犹重都城的防卫,在渭河平原两侧都有山,但南部的山高耸险峻无法逾越,适合背靠,北部的山平缓,犬戎沿河谷南下,较为便利,自然不能当做背靠的依仗。
故而秦孝公要迁都咸阳,把渭水以北的大面积开阔地带当做战略缓冲和农耕基地。
这些选择都是以军事为目的,不以风水为依据。
西安首席风水大师严峻老师讲:风水学在当时还不是很成型的学说,尤其是给一个城池定风水,是到晋代才完善起来的,夏商周三朝时期不大讲这个。
咸阳之名,在于其南首泾渭,背依九嵕,此二者俱为阳。
可是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关中乃至关中以外,九嵕山所在之北山与秦岭相比完全不算为山,泾渭虽汤,可是与秦岭以南诸水相比远远不算作水。
关中的特殊就在于秦岭,秦岭为中华龙脉,有类脊梁,太白、华岳、嵩高、中条、熊耳尽为其山系或支脉。
若言昆仑为“万山之大祖”,则秦岭为“众山之小祖”确是实至名归。
秦岭为中华南北分界线,山之两侧,气候水文风土人情截然不同。
总体而言,北方为旱,南方为润;北方为土,南方为水;北方地广千里而气势雄浑,南方山清水秀而温润柔美;北方作阳而南方表阴。
赞美西安古城七个字(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西安古城的历史背景2.西安古城的七个字特点:古老、文化、美食、风景、科技、活力、未来3.具体介绍每个特点4.结论:总结西安古城的独特魅力正文西安古城,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陕西省的省会。
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曾经是秦、汉、唐等 13 个朝代的首都,因此,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古城有着独特的七个字特点,它们分别是古老、文化、美食、风景、科技、活力和未来。
首先,西安古城古老。
它有着超过 3000 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西安古城中,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它们见证了西安古城的历史变迁,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其次,西安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西安古城中,有着许多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如秦腔、皮影戏、鼓乐等,它们展现了西安古城的文化魅力。
第三,西安古城是一个美食之都。
它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如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它们都是西安古城的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第四,西安古城有着美丽的风景。
它有着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它们都是西安古城的独特风景,让游客们感受到了西安古城的美丽。
第五,西安古城有着先进的科技。
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中心,有着许多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它们都是西安古城的科技支柱,推动了西安古城的发展。
第六,西安古城有着无限的活力。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有着许多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如西安国际马拉松、西安音乐节等,它们都是西安古城的活力源泉,让游客们感受到了西安古城的活力。
最后,西安古城有着美好的未来。
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等,它们都是西安古城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让西安古城的未来更加美好。
浅谈传统风水学与西安城市发展的联系作者:钱迅波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丰厚。
本文研究了整个西安市政府的周边环境构成与风水布局,推演信息与西安目前情况相吻合。
同时,西安市政府不是整个陕西省的一个典型风水布局,同时这也存在改善的空间。
关键词:传统风水学;西安;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TU238.2;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176-02一、前言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西安被誉为十三朝古都。
笔者认为西安的发展降速,而是因为杭州市民中心,因为代表城市最高权力机构的市民中心的位置格局決定了整个城市的地位和发展的气运,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二、城市布局,八卦类象根据传统风水学,着眼点放在西安政府的整个构架,根据卫星定位,发现政府地处西安市未央区。
(一)市委在东,党管发展在其东面是西安城市运动广场公园,运动公园里面有一个圈,中间是个岛,整个东面水木气场很强。
北面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边是文景路,南面是风城八路,西南有个民生百货和汉神购物广场。
东北是西安市体育馆,东南有一个张家堡广场,是一个大的枢纽。
其周边建筑环境布局如图1所示。
从整个城市规划布局来看,可以先定位西安市委,结合周边地形会发现西安市委在张家堡广场的东面,就是在西安市政府的东面,虽然还有一点距离,但在东面依旧是取木之象。
根据《周易》的哲理,城市发展所需的活力、生命力要看它的东面,因为东为震木之象,代表生发之气。
西安的布局是政府在市委党委的西面,市委党委在政府的东面。
中国帝都风水历代王朝定都之时都需要运用大量的风水术数,以便选定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以保帝位稳固,永葆天朝繁荣昌盛。
而在众多的帝都之中,成阳正是凭借自己的好风水成为中占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是王朝建都之地,西安、北京更是凭借自己的好风水成为多朝的帝都。
1.咸阳在秦始皇之所以选择在咸阳定都,是因为当时的咸阳城北面靠着高原,南面临近渭水,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控制着关中平原的枢纽,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因此,秦始皇修咸阳城时,在北面依山修建宫殿,以效仿天上的紫微宫,象征这里是皇帝的居所;横贯都城的渭水,则象征着天上的银河;南渡的横桥,象征着银河边的鹊桥。
然而,随着天道的循环,渭水在平原上摆动,在两千多年间,逐渐向北移动了约四公里,把秦咸阳城南部约四公里宽的城区冲掉了。
受到谓水侵蚀的成阳城,从此不再有往昔的辉煌,也丧失了大秦王朝时的绝佳风水。
2.西安从公元前1世纪周朝建都镐京起,到公元10世纪唐朝灭亡,在这两千多年间里,有14个朝代将都城定在了西安。
为什么这么多王朝选定西安为帝都?答案就是西安的绝佳风水。
风水学认为,西安有“山川之固”的地理优势:三面环山,东临黄河,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此外,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流众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使西安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当时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正是基于此。
唐时长安城北靠龙首山,南对终南山,另有满、滴、泾、渭、灞、沪、沣、潦八条河环绕在它的周围,形成了著名的“八水绕长安”之势,也是唐朝的发展达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
3.北京古代帝王讲究“面南青北”登基坐殿,要求的是背(北边)靠着山,面(南面)向着大河和平原。
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脉,南面是永定河,又面向着华北平原,正是帝王建都之地。
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因此多朝选则定都北京。
明成帝朱棣更是迁都北京,以阴阳八卦思想兴建北京城,更显天子之气。
【引言】风水学古称堪舆学,是中国古代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而创建形成,用于城镇及村落选址、宫殿和住宅建设,后来又发展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古代环境学理论。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在风水学的指导下,中国古代都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创意。
本文将浅析风水学是如何对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都城选址、风水学。
【正文】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为广川之上”,主要原因是大山之下有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广川之上有水源,具有较高的人口承载力,可以建设较大规模的城市。
从古至今,平原城市多大于山地城市,大城市多位于大江大河弯环处和入海处,充分说明了风水的科学性。
一:风水学中对城市选址的具体要求:《易经》最早论及建筑起源和基本功能,《易经.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所蕴含的数、义、理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阴阳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风水学选址的原则包括着立足整体、适中合宜、观形察势、顺乘生气、因地制宜、调谐自然、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以及地质检验、水质分析等。
这对于建筑、园林的选址乃至村落和城市的选址和规划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风水学对于城市选址的大致要求如下:1注重脉络的都城形势。
大小不同的城市在空间尺度上对脉络形势也各有差异。
2注重水在城市选址中所占的重要作用。
水能聚气特别是呈环抱状的水最能聚气。
3要求城市所处交往运输方便。
古代建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特别是风水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察和论证,务求尽善尽美二:西安的都城选址中蕴含的风水学:纵观中国历史,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多数在河流沿岸,从秦以后,各统一王朝的都城也好不例外的建在河流沿岸或靠近河流、山环水绕,并多处要塞、交通便利之地。
以众朝之都西安为例:在今西安建都的有10个朝代,亦有11朝,甚至14朝之说。
西安古城的风水意向近年来,我考察过不少皇城,但中国皇都之大气,非13朝古都西安莫属。
而且其风水的易经思想运用以及宏观格局和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
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
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
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中部最高山峰。
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
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始,这里有着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二百多年的建都史。
为何西安成了首屈一指的皇都呢?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唐长安城所处关中平原中部,南阻秦岭,北滨渭河,东南有曲江池,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
,具有两个突出的地理特点:一是雄奇险峻,易守难攻;二是险峻中尚有开阔肥沃的平原地带。
前者以军事地理优势呈现君临天下的雄健壮美,后者以经济地理优势呈现养育苍生的舒展优美。
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兴》之六,《全唐诗》卷二三〇)隋唐以前,曾有十一个王朝先后在关中立都,这里是所谓“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的“帝王之宅”。
不仅如此,关中地区还便于繁衍民生,养殖五谷,具有突出的经济地理优势,所谓:“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就微观地理环境而言,关中地区也非常适宜建造都城。
关中平原由北而南大体分为三个地理单元:第一个从渭滨至龙首原,第二个从龙首原至少陵原,第三个从少陵原至秦岭。
第一与第三单元均不利于建造都城。
第二单元东西近20公里,南北10余公里,高坡洼地交错且略有起伏,呈现出波澜壮阔又回旋变换的地理风貌,都城设计者有可能在平塬坡谷间寻求最大限度的拓展与纵深——唐长安城广大的面积已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特点。
作为一座十三朝都城,它还深藏了风水内涵。
首先它的龙脉意象就豪气冲天。
大凡都城或城镇选址非常重视龙脉。
《管氏地理指蒙》指出“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阳宅十书》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富,最为切要”。
风水认为山之延绵走向为“龙脉”,还说“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
”龙脉走势的原则为“夹于山脉有川,夹于川有山脉;水流,则山行;水合,则山止。
”由此可见,风水赋予了城镇背依的绵延山脉许多超自然的要素,认为山脉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未来的发展,这也是古城高度重视龙脉选择的原因。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
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郑樵《通志略·都邑略第一·都邑序》称:“建邦设都,皆凭险阻。
山川者,天之险阻也。
城池者,人之险阻也。
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
”关中地区南背秦岭,北对北山,又有潼关诸塞环绕周边,“潏滈经其南,泾渭绕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涝合其右”;“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西安都城处于这样的自然地理形势,在古代地缘政治角逐中当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再就是西安都城体现了易经思想。
古城镇在规划中遵守“法天象地”原则。
隋初,风水家、建筑家宇文恺在规划大兴城时,依据古城自南向北的不同高度,将大兴城划分为六条地带,以象征《周易》乾卦六爻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
《游城南记·永乐坊》说:“宇文恺城大兴,以城中有大土岗,东西横互,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元都观在荣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岗与永乐坊东西相宜。
”即宇文恺把土岗譬如成六条阳爻,由下往上,在第二条土岗修宫殿,第三条土岗修衙门,第五条土岗修寺庙。
这样的市局能与乾卦卦意达到一致。
后来唐长安城格局,也是严格按照风水模式修建。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城街坊布局是对天体的模仿和对人体自身的模拟,例如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似天上星星般罗列,108坊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宫殿布局体现传统自然观念和《易经》思想。
至于秦都城咸阳的规划,也是完美融合了易经“法天象地”思想,将渭河比作天上银河,咸阳宫象征天极,并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构造成“为政以德,譬如北极,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格局。
西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依《三辅黄图》之说为“斗城说”,认为有意模仿北斗建城。
考古发现穿越汉长安城的超长中轴线,北达朔方郡,南抵汉中郡,将天、地、陵墓、都城一以贯之,使之协调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汉长安城天地为廓的泱泱汉风。
其次,西安古城以中轴线为中心的整体布局美,也显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对于宫城居郭之西而市在郭北的传统都城制度而言,坐北朝南的格局是个重大突破。
它使宫城雄踞龙首原高坡,造成独尊全城的气势。
它符合天子据北而立,面南而治的儒家礼治思想,也是朝廷举行元旦大朝会的实际需要。
长安城还一改“城”、“郭”混居的旧制,在宫城之南专建皇城设置行政衙署,并大大扩展外郭城面积,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的界限与职能,形成北拥宫城,南临皇城,以南北向中轴线为准东西对称的棋盘式整体格局。
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
唐朝皇帝认为隋朝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偏低,便在东北龙首塬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
整个长安城布局工整,它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
长安城的格局对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响的。
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长安城兴建。
中国风水自古以来推行唯我独尊,于是一部风水史就是不断演绎风水斗法的戏剧,借风水做打压文章,重树自己的气场。
名闻世界的兴国三僚风水村,不少经典阴阳宅作品就是廖曾两姓或家族内部以风水为手段争名夺利的样板。
我站在西安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街的交会处钟楼下,思想穿越时空,浮现了当时得势的明代皇帝得意洋洋巡游古城时,看到钟楼的巍峨,就突奇想,要给它挪挪位。
于是,钟楼搬家。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钟楼原址在今天朝西300米的位置。
笔者认为,西安自古是帝王之都,乃真命天子的降生之地,朱元璋出生百姓,为保皇帝宝座,安钟楼于城中央,压制西安龙脉,以破西安风水和西安城之“皇气”,永保明朝的的千秋万代。
这在风水上来说就是换气,不破不立;另“钟楼”的“钟”有终止之意,期望建立钟楼后,西安不再出真龙天子。
历朝历代盛衰史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长盛不衰的政权,顺历史潮流而行,就能赢得民心,赢得民心就能赢得天下!世界的龙脉起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在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属于唐朝的西域旧地。
龙脉又分东西南北四龙,而昆仑则属中龙,居天下之中。
单从中国的龙脉来看,昆仑的左右龙和朝山是十分明显的:左青龙为阿尔金山,在阴山与北龙交会;右白虎为唐古拉山,向江南至南岭。
龙脉按中国的四大水脉分做三大干龙。
中国的三大山脉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齐聚于帕米尔高原,被古人称为“山祖”、“天柱”。
这三条山脉又被叫做“天龙”,其实“天龙”就是“土龙”,也就是山脉的走向与趋势,我们所说的“龙脉”就是这样来的。
北龙就是指昆仑山生发出的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
中龙是指自昆仑而下的巴颜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岭、大别山等。
南龙是指与昆仑山交接而去的唐古拉山、宁静山、横断山、云贵高原的大娄山、南岭、武夷山等。
因此,昆仑山才被谓之“横空出世”的“万山之祖”。
顺着昆仑山东延的中龙主脉,首先让先人们置都兴国的就是秦岭。
秦岭处于中龙的主干,东西方向绵延千里,西起甘肃、青海,以太白山为主峰;东至河南,西倾山、氓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与大巴山合承一气的支脉上。
因此,秦岭既成为渭河、淮河、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对于中国有着莫大的意义。
历史上对关中龙脉多有赞誉,认为是“天下之龙首”,而秦岭则是关中龙脉的主干。
秦岭在中国的地理上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和含义,与淮河并称“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两大“水龙”——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中轴。
中轴这个概念有着特殊的内涵,宇宙、地球、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轴心”,它是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找到了这个轴心,就掌握了揭开万物秘密的钥匙。
为此,人体工程学提出了人体中轴的理论,认为中轴是人体健康的总枢纽,它控制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关系。
我可以用人体工程学给大家形象的解释一下,中轴也就相当于人体的脊椎,脊椎对人体的意义,“相地如相人”,延伸到自然界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气脉进人咸阳后生发出了挺拔的九宗山,而渭河在宽阔的平原上穿流而过;九宗山对于咸阳有着特殊的意义,“咸阳”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它处于“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山南水北都属阳,所以才叫做“咸阳”,“咸”是“全、都”的意思。
当时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益强盛,都城就从栎阳迁到了咸阳。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天下十二万富户迁了过来,并开始在九宗山一脉的毕郢原一带修建皇陵,后来这里也有很多的皇帝把陵墓修在这里,前边提到过的咸阳湖工程就是围绕这里的五陵原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