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新城_产城融合_的研究_以青浦新城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7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产城融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一种模式。
同时,创造高品质生活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践行产城融合、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典范案例。
该案例发生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
该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该园区产城融合的思路十分清晰,即将优秀的产业与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该园区的创新主题包括:创新、环保、现代化、开放、国际化、文化。
这些主题贯穿于整个园区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中。
首先,该园区注重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从一开始,该园区就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引进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高科技企业。
例如,IBM、索尼、三星、英特尔、富士康等公司都在该园区设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这些企业的成功落户,带动了该园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其次,该园区注重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该园区将城市的环境、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规划内的各个区域拥有完善的文化、体育和教育设施,且各区域之间互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体系。
以东港区为例,其建有高端商业街、城市公园、度假酒店等设施,打造了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体验。
园区内还建有各类公共设施,包括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使园区居住者享有便利的公共服务。
最后,该园区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园区将绿色环保人居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政策。
在园区内,绿化率高达40%,空气质量优良,水系完整。
而且,该园区还建有大型公园和水系景区,例如阳澄湖风景区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风景区对园区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健康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苏州工业园区是一种践行产城融合、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典范案例。
该园区注重产业引进和培育、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上海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拓展城市空间的探索中,青浦“一城两翼”建设符合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的主线,将成为上海引领长三角创新发展的战略性区域。
一、上海市的创新产业地图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上海致力于打造追求卓越的全球科创城市,目前已形成张江核心区、临港、大虹桥、杨浦、漕河泾、紫竹、安亭等创新功能集聚区。
张江:以科研为主,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等;临港:以集成电路、整车制造、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等为主;大虹桥:大商务、大会展、大科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国际商务区;安亭:世界级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发展汽车全产业链;紫竹:科研、科教相结合,发展集成电路与软件、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内容等;漕河泾:聚焦“0-1”环节科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杨浦集聚区:以双创经济为主,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在线新经济;松江:依托松江大学城打造双创经济,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淀山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
二、青浦区构建“一城两翼”空间布局青浦区定位为“上海之门、国际枢纽”,规划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功能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特色功能区、沪湖轴线上的区域性节点城市。
随着上海西向发展轴的快速发展,青浦正成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链接全球/联动区域的战略性区域。
目前,青浦区正在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包括青浦新城、东翼的大虹桥区域及西翼的淀山湖区域,两翼将分别依托虹桥枢纽港和湖区资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青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增长极。
青浦物流平台青浦新城在原规划范围基础上,将56平方公里的青浦工业园区整体纳入,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生态居住业,形成产业对新城发展的支撑。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核心区战略定位与规划设计——以
邢东新区为例
张丽娟;张健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9
【摘要】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河北省邢台市邢东新区为例,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对其核心区进行规划设计。
通过
分析邢东新区核心区的战略困境,明确其城市新核、产业引擎、战略绿芯、枢纽门
户的战略定位,确定空间发展采取组团放射发展模式和“双核引领、轴线驱动、一
带串联”的规划设计。
本文为在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下进行空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张丽娟;张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为例
2."金科产城"融合视角下的高新区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以肇庆国家高新区为例
3.产城融合视角下新区空间规划研究——以沈抚新区白沙岛为例
4.面向管理的“产城融合”
园区规划编制实践——以重庆两江新区中韩产业园核心区控规为例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新区生物多样性设计应对——以滇中新区小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5.18•【字号】沪府办发〔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5月18日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基础支撑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高端制造引领功能大幅提升。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
——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显著增强。
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一)全力推动“一城两翼”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力推动“一城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基本形成构架合理、产城互动、均衡发展的区域统筹发展格局。
通过淀山湖新城、环淀山湖地区以及西虹桥地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地区发展的动力引擎,进一步优化区域职能分工,形成东西联动、协调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
(1)“一城”“一城”,是指淀山湖新城,是青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郊区新城之一,淀山湖新城应充分发挥地处沿沪宁和沪杭甬发展轴线关键节点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新城功能、提升产业能级,积极拓展青浦在西翼组合新城群中的职能分工,力争成为上海西翼空间发展的重要引擎。
淀山湖新城建设应秉承“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宜居的湖滨新城,努力建设青浦“调结构、促转型”的示范点。
(2)“两翼”“两翼”,是指“东翼”的西虹桥地区和“西翼”的环淀山湖地区。
“东翼”依托临近中心城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应积极接受上海中心城区的辐射,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和产业外溢,同时应把握住虹桥商务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大力拓展以商务、商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徐泾、赵巷地区的城乡发展,构筑青东地区的发展新高地。
“西翼”依托天然湖泊资源和朱家角、金泽、练塘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应进一步拓展以休闲旅游业、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高端商务服务产业、生态居住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湖区经济,打造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知名湖区,提升“绿色青浦”的品牌知名度。
同时,东西两翼应形成产业上互补、空间上互动、公共资源共享的联动发展态势。
(二)持续优化城乡体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期间,青浦应抓住上海城乡空间重构的战略转型期,充分利用淀山湖新城被列入重点发展郊区新城、金泽镇和练塘镇被纳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发展契机,全力推进淀山湖新城的开发建设,进而带动金泽、练塘等新市镇的跨越式发展,辐射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城乡体系构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上海2035年规划的5⼤新城,看看你最看好哪⼀个?在上海2017-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特别提出了5⼤新城的概念,这5⼤新城未来打造成城市副中⼼,实现以点带⾯,增加上海城区的辐射能⼒。
那么这个规划的提出已经两年多了,那么你最看好哪个城区的未来发展那松江新城主要是围绕G60沪杭发展廊这个主轴,这是松江区最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廊,也是产城深度融合的⽰范带。
松江着⼒打造的是产业和⽣态体,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如⼤⼒发展旅游和⾼科技园区。
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区相对⽐较近,受到虹吸效应也⽐较明显。
嘉定新城⼯业发达,特别是嘉定汽车城,规模上来讲在全国也是独⼀⽆⼆的,⽽且对接同样拿了⼗年百强县之⾸的昆⼭,⾄于说是谁带动了谁傻傻分不清楚,这种强者恒强的状态还是很有利于打造好的企业环境的。
在交通⽅⾯的话同样处于独⼀⽆⼆的优势,嘉定既有全世界最长的跨省地铁线,也有明年就开通试运营的轨交14号线,这两条线路贯穿整个上海市区,是嘉定发展的助推器。
已审批待开⼯的嘉闵线,始发于嘉定北贯穿整个上海西部的南北城际⾼铁嘉青松⾦线;铁路⽅⾯有沪通铁路⼆期⽀线到安亭,对接沪宁铁路。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为嘉定⼯业发展铺路。
从基础建设这⼀个维度来讲已经把其它新城甩在了后⾯。
青浦新城笔者个⼈也⽐较看好,从17号线通车之前就提出了产城⼀体的概念。
产业布局⽆⾮就是青浦新城和重固华新徐泾产业带及新城产业带,虽然有些起步晚但是起点⾼呀,招商引资的都是世界知名企业,你⽐如华为产业园。
交通⽅⾯有规划建设的城际⾼铁嘉青松⾦线,更为重要的是崧泽⾼架明年就会通车,从漕盈路到到虹桥枢纽也就⼗多分钟的路程,媲美市区了。
青浦是唯⼀⼀个有两个城市副中⼼的概念的城区,背靠⼤虹桥和国展中⼼的虹吸效应,青浦未来发展不可⼩觑。
奉贤的南桥新城主要定位是⽣态休闲和⽂化,跟其它三⼤新城有着很⼤的区别,所以去奉贤旅游绝对是⼀个很好的选择。
交通⽅⾯除了已经有轨交5号线这条⽣命线外,在最新的规划中还有嘉闵⾼架会延伸到奉贤城区,这也会⼤⼤缓解了奉贤的交通压⼒,为新城建设提能。
上海青浦的区位优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上海青浦地处上海市西部,处于上海市中心和江苏省苏州市之间,是上海的后花园,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青浦区位优势明显,给了这里独特的发展机遇。
首先,青浦与上海市中心交通便利。
青浦区紧邻上海市区,不仅距离市中心近,在交通方面也十分便利。
青浦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贯穿,例如G50沪渝高速、沪杭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等,方便了青浦与上海市中心之间的交通往来。
此外,青浦还有多条地铁线路经过,包括11号线和17号线,将青浦与上海市区连接起来,方便居民出行。
其次,青浦区紧邻水域资源丰富。
青浦区位于黄浦江下游支流松江,靠近太湖,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青浦拥有多个湖泊,如淀山湖、朱家角湿地等,这些水域资源丰富,为青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青浦还有许多水上旅游项目,如划船、垂钓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再次,青浦区周边拥有优质土地资源。
青浦区地处上海市郊,周边都是农田和丘陵,拥有大片的良田。
青浦的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
青浦还有许多原生态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为青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最后,青浦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青浦是上海的文化名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青浦有许多古镇古村,如朱家角、金泽镇等,这些古镇古村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青浦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如古建筑群天马山和明清古建筑群古漕运码头等,这些历史遗迹为青浦的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总的来说,青浦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便利、水域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优质、文化底蕴深厚,给了青浦独特的发展机遇。
青浦正以其独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居住旅游,相信青浦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示例:坐落在上海西南部的青浦区,是上海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也是上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县之一。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刘厚莲【摘要】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52)006【总页数】9页(P93-101)【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发展路径;人口市民化【作者】刘厚莲【作者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郊区建设和打造了一批经济产业发展的亮点区域,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专业产业园区等。
这些园区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增补了重要动力,但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这些园区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城市功能薄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各类园区的基础上逐渐成立建设了一批城市新区,如浦东新区(1992年成立)、滨海新区(2005年成立)、两江新区(2010年成立)等,截至2016年6月,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8个。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就如何推进新区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联系、产业与城镇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口分布相协调,即促进产城融合已成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
为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产城融合的内涵,判断我国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状态,探讨分析未来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等。
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作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第03期编者按: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是“现代都市产住一体的协调布局与功能适配”,共有5篇文章,内容涉及产城分离困境的破解与组合战略、城市拥挤与机动化的理性策略、产住分离的改善对策、城市“社区化”的新回归模式及郊区新城的发展借鉴。
每位专家立足当下城市化新成长阶段的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化新特征新需求作了详细的剖析,并为如何充分发挥城市化的引领作用设计了积极有效的实践路径。
导读:由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的脱节,人口规划和市政建设等配套体系的相对滞后,虽也引进一些优质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但在人员配置尤其是仪器设备装置等方面依然存在难以满足的需求,导致产业规划和人口布局脱钩,就业地与居住地间的空间分离——“产城分离”现象加剧。
因此,居住与就业、产业与城市功能、产业化与城市化、人与自然这四方面的融合理念,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
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中心,在带动区域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同时,城市自身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郊区农村城镇化,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全面推进区域城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与产业的空间优化调整紧密相连,成为生态文明、转型发展、创新振兴的重要组成领域。
但是多年来,“产城分离”一直作为上海发展中的负和博弈,始终阻挠上海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发展,并对上海的住房、交通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稳定发展的问题。
本文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分析,并就“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未来趋势作学理上的探究,以期能真正实现上海高效的低碳经济环境。
一、上海“产城分离”的类型伴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中心城—郊区、中心区—外围区—郊区的功能分化,在推进人口郊区化的同时,就业空间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制造业就业人口由集中城区至分散郊区,工业和商业等产业空间及其居住空间之间由混杂趋于相互分离,由此导致产城脱节、职居分离和结构失衡等“产城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城市“空心化”和“夜空心化”等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新型城镇化发展案例—上海5篇范文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发展案例—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案例—上海城镇化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浦东开发开放以前,第二阶段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至本世纪以前,第三阶段是本世纪以来的历史阶段。
经过30多年大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的整体水平、郊区经济发展水平、郊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郊区公共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
数据显示,非农人口占上海户籍人口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58.7%上升至2012年的89.8%;市辖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250平方公里上升至2010年的866平方公里;2012年上海郊区9个区县(其中浦东新区仅计算郊区部分)实现增加值79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9.3%,是2005年的2.4倍,2010年的1.2倍;除浦东新区以外,2012年上海8个郊县区级财政收入为614.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9.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绝对而言,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相对而言,农民生活水平的增速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始终呈上升趋势,自1990年的1.31∶1上升至2012年的2.31∶1。
另外,在郊区公共服务供给上仍显不足。
一是郊区教育资源缺乏。
从教育设施等硬件条件看,表面上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并不明显。
二是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仍需提高。
从常住人口千人拥有床位数看,一些远郊区县医疗硬件条件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青浦为2.32张,远低于全市4.60张的平均水平。
从每千人配备医师数量看,郊区医疗服务的软件水平也不理想。
除浦东新区以外的上海郊区区县2012年每千人拥有医师1.46人,远低于全市2.28的平均水平。
两种模式的利弊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简单地把上海郊区各区县划分为近郊和远郊,近郊地区直接与上海中心城区接壤,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远郊地区则不与中心城区接壤,分别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和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