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透过日源外来词看中日文化流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35卷 第4期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Vol.35No.4 2018年4月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Apr. 2018收稿日期:2017 11 10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社会历史变迁的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语的研究”(JAS150652)作者简介:张国峰(1986 ),男,河南焦作人,宁德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文法、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 2853(2018)04 0037 05从历史文化视角看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张国峰(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宁德352100)摘要: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中,文字层面的交流贯穿整个过程,并且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技术、政治制度、教育等诸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迅速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日本学者利用日语中的汉字词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事物,这些译词被当时的中国在日留学生以及中国学者引入汉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
语言的流动方向也是两国文化势位差的表现。
因此,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势位,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语;历史文化;明治维新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志码:A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8.04.010 每一个词语都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外来语就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种子,外来语是研究如何吸收外国文化的重要资料[1]。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中,文字层面的交流贯穿整个过程,并且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
一般而言,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信息流一般由高势位向低势位流动,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召唤力。
反过来,落后文化主动学习先进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互通有无[2]。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形式主要是中国向日本输出当时先进的文明成果。
从日本外来语发展看日本文化日语当中外来语如此之多,使用如此之频繁。
可以看出日本人不仅学习外国的语言,还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事物,并善于将学来的东西加以整合利用,从而为自身创造方便。
本文将从外来语出发,分析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借鉴情况。
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
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
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关于外来语】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
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生活,商业,学术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
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
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
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
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语言和文化都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着。
在现在已经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中,随处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像。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作为世界上主要语言之一的日语,在过去几十年间对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探讨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借词现象的历史渊源从历史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国古代的交流。
随着日本与中国的接触日益频繁,汉语对于日本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入。
在古代,日本大量借用了汉语词汇,使得日语在词汇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
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入,日语对汉语的借词现象逐渐增多。
二. 文化因素对借词现象的影响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风俗习惯、艺术表达等方面,也表现在语言交流中。
许多日语借词正是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
例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日语中的运用,使得许多日语词汇与汉语的对应词汇较为相似。
而且,随着日本传统文化的流行,像“和服”、“歌舞伎”等词汇也逐渐进入到中国的日常语言中。
三. 经济影响对借词现象的推动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大国,在经济交流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因素对借词现象的产生和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日本的经济崛起,许多日本的商品和服务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比如,“寿司”、“拉面”等食品以及“卡拉OK”、“动漫”等娱乐形式都成为了中国人熟悉的词汇。
这些借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两国经济交流搭建了桥梁。
四. 影响和借用的双向性在借词现象中,不仅仅是汉语受到了日语的影响,而且汉语的部分词汇也渗透到了日语中。
例如,“功夫”、“青花瓷”等词汇起源于中国文化,如今已经成为了日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这种双向的借词现象不仅增强了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 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词汇层面上,还对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产生了影响。
由日语外来语透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特征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3-24 15:24:00 ] 作者:闫志章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日语外采语文化特征论文摘要:在现代日语中,外来语及其丰富。
外来语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日本吸收外国文化的丰富程度和积极态度。
通过对日语外来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
日语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合语。
日语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他民族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汇。
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语言也随之进入国际化。
据统计,日语中的外来语占到词汇总量的 10.1%,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日语的基本词汇。
这些外来语的传入不但丰富日语词汇,同时也折射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一、语外来语的定义“外来语就是从外国语言中吸收、同化,作为日语使用的词语。
……从中国传来的汉语是广义上的外来语,但是在日本一般不称为外来语。
”卯所谓外来语就是他民族的词汇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被吸收进来,成为本族语言的一部分日语中的外来语通常是音译而来,用片假名进行标注。
狭义的日语外来语不包括近代以前从中国吸收的汉语,是以欧美语言中吸收的词汇。
但是近代之后从中国吸收的“一、/”(麻将)、“芋j一”(饺子)、“多才于工一”(老酒)、“、/”(面子)等被看作是外来语。
广义的日语外来语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词汇,作为日语词汇的一部分进行使用。
因此外来语有两个特点:一是原语是外语;另一个当作日语进行使用。
从这一点来看,日语中的汉语同样属于外来语,汉语不是日语固有的词汇 (和语),它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产物。
二吸收外来语的原因外来语进入日语的速度快,数量大,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心理背景。
从客观上讲,日本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愈来愈频繁与密切,日本对世界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及其关注,由此使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外来语进入日语。
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日本通过对本国的文化的宣传来加大日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语脱胎于中国的汉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备。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化日语方面论文篇1浅析日语寒暄语表达中的日本文化摘要: 寒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
分析日语寒暄语表达的独特性可以管窥到日本民族的深层社会文化。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语言特征文化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
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
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
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
“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
”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
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亲吻等。
“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
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增进感情,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寒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
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
在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摘要:日本是个岛国,但日本人善于学习、接受外来事物,包括外国的语言文字,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为己所用。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吸收借鉴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体。
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一些与外来文化相连的独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来语,它是各种国家、民族的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扬弃、发展、创新而产生的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利用和发展。
日语当中外来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
对此,笔者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一、日语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和本国语言一样使用。
”(《大辞源》)从广义上说,外来语包括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从亚洲其他国家吸收过来的词汇;从狭义上说,外来语就是指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吸收而来的外来词汇,且多用片假名表记。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译来吸收外来语,这部分的词语一般被称为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語とは外来語の単語を音訳され、その国の言葉の音韻体系に組み込まれて、表記意味、発音などの点でその国の言葉の語彙体系の一部とな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代日本语词汇学》)这个定义,很清楚的阐释了日语中的外来语的引入方式。
例如:アメリカ(America)、コーヒー(coffee)、ビール(beer)、トラック(truck)、ゴルフ(golf)、バイオリン(violin)等。
其次是和制外来语,也就是日本人为了迎合本国的使用习惯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本没有什么瓜葛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并人为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例如:マイカー(词源My+car、英语Private car)、ナイター(词源Night+er、英语Nighte game)等。
这样的语言在语源国家没有出现,却在日本非常流行。
好像来自各国的不同词汇在日语集合里进行了一次大拼盘游戏。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从外来语译法剖析中日文化特质日本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其文化特质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语言中的外来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对外界文化和知识的接纳与吸收。
本文旨在从外来语译法的角度来探讨日本文化的特质。
一、外来语在日语中的使用外来语在日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外来语主要来自于英语、法语、德语等欧美语言,以及汉语等亚洲语言。
这些外来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语用功能,为日语的表达提供了便利。
二、外来语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外来语的过程中,日本人往往采用的是直接音译的方式。
直接音译不仅可以保留外来语原有的发音和语素结构,还能够快速传达外来词汇的含义。
例如,从英语中引入的“コンピュータ”(计算机)一词,通过直接音译的方式,日本人便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计算机这个概念。
三、外来语译法的背后文化特质外来语译法的选择与日本文化的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但又积极吸纳外界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因此,日本人在翻译外来语时,往往希望保持原词的语音和形态,以体现其独特性和外来性。
这一特点也反映了日本文化对多样性的包容与融合。
四、外来语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外来语的存在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来语丰富了日本人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准确、更简洁地表达意思。
其次,外来语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再次,外来语的使用促进了日本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得日本文化更具国际化的特点。
五、外来语译法的挑战与发展尽管外来语在日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外来语译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外来语的直接音译不一定能够完全传达原词的意义和内涵,有时会存在歧义。
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外来词汇不断涌现,对外来语的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综上所述,外来语作为日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日本文化对外界文化的积极吸收和融合。
从日源外来词透析中日文化流向作者:王丽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摘要:语言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中日两国的交流史来看,文化的交流始于语言。
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来看,语言是从生产力较高、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流向低处的。
落后的国家从先进的国家学习技术、理念、制度以及语言。
本文旨在通过日源外来词的定义与分类、意义等方面,深入考察语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日源外来词对中日文化流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文化;流向作者简介:王丽莎(1985.1—)女,河北衡水,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64-01一、日源外来词的定义与分类1、外来词是从其他的语言中借用、并把其当成本国语言的一部分来使用的词汇。
日源外来词是指以所谓的“和制汉语”为基础的汉字词汇,是在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和制汉语”是一个有着微妙语感的词汇。
“汉语”中的“汉”一字表示中国,“汉语”本来是指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词汇,但是现在日语中的“汉语”里也有日本创造的词汇,这种就叫做“和制汉语”。
这些以“和制汉语”为表现形式的外来词,因为是用汉字书写,所以很容易向中国反输入进来,对中国的近代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至于这部分词汇的起源,目前还未能一一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多数中国学者都把它们定义为日源外来词。
2、现代汉语研究中对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始于1950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高名凯、刘正琰的《现代汉语的外来词研究》(1984年)和王立达的《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1958年)等。
以此为依据,日源外来词大致分为以下三种:⑴日本人用古代汉语词汇来翻译西方词汇,据此给汉语增加新的含义,如“理性”、“思想”、“意识”等等。
⑵翻译印度和欧洲词汇用汉字造出新词,实际是利用古代汉语创造出新的日语词汇,这些词又直接流入中国,如“哲学”“共产”等等。
日本传入中国日源外来语论文摘要:通过对日源外来语整体上的分析与考察,对于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与影响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随着全球化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深入,外来语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发展与变化,而日源外来语将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一、引言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萌”“宅男”“正太”“腐女”“萝莉”等网络语言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络和门户网站上,并慢慢走出网络,走进日常生活。
然而这些词语并非“土生土长”的中文,而是由日本传入的外来语。
这些词语已完全融入汉语中,人们极其自然地使用着这些词语,然而对于这一事实却知之甚少。
因此本文将对日源外来语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试从整体上把握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及其影响。
二、日源外来语的定义《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词语。
”因此日源外来语便可以理解为“从日语吸收来的词语。
”日源外来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借用现成中国古汉语词汇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与用法,如:革命、经济、文化等。
二是日本用汉字自创的汉语词汇,如:美术、茶道、物语、手续等。
据《汉语外来语词典》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其中大部分都属第一类,而目前学术界对第一类是否属日源外来语还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虽然第一类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有典可考,然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如“经济”一词,古汉语为“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意,而现代汉语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因此,本文中所指的日源外来语含第一类。
三、日源外来语的传入时期、方式与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在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频繁交流往来。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两国语言的交流史。
汉字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朝廷正式的公文全部由汉字书写,这时的汉字更是达官显贵们的奢侈品与身份的象征。
然而,汉语作为外来语使用起来还是有诸多不便,于是日本先人开始用汉字来记录日语的发音,这便是万叶假名。
浅析明治维新序号:64 班级:混合1202 学号:1200000215 姓名:程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张,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样地扔掉了曾经虔诚地学习、模仿过的大陆文化。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
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这是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
新政府取代幕府之后,一方面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另一方面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积极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向西方国家学习,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走富国强兵之路。
早在讨幕过程中,新政府就着手制订各项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为进行改革做好准备。
在政治上,明治政府提倡破旧立新,组织御亲兵,实施“废藩置县”制。
1869~1872年间,明治政府连续颁布法令,废封建身份制度,士民平等,并取消了武士特权,推行“四民平等”。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还派遣使节团学习资本主义制度。
1871年日本使节赴欧美进行了为期1年10个月的考察。
在经济上,明治政府着手实施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到1879年逐渐完成的地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从地税改革中获取的庞大资金,为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必要的财政基础。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对官宦工厂投入大量资金,输入先进设备,在铁路、矿山、造船、机械、水泥、玻璃、纺织、制丝等产业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工厂。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仿效政府投资近代工业、兴办工厂。
在思想文化上,明治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本国人才,发展自主教育。
在国家派出的留学生队伍中,还出现了皇族、僧人以及高级官员的身影。
同时,明治政府还引进、招聘外国专家来日任教。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传入了日本。
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
第二年,仿效法国制定了同意的学制。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多文化共生下日本外来语的发展动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日本外来语的使用在日本社会中变得日益普遍。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多文化共生下的日本外来语发展动向,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一、日本外来语的定义和特点日本外来语是指日本文化、社会和语言中从外国引进并融入日语之中的词汇。
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到外国文化和技术的影响,有些外来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他自然语言相似,日本外来语具有借用的特点,即通过借词的方式来丰富和发展本土语言。
二、日本外来语的历史和发展日本的外来语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的奈良时代。
那时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这些词汇成为了后来日本语言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逐渐与其他国家发展交流,西方文化和技术开始影响着日本社会。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对西方知识的渴望导致了大量的西方外来语的引进。
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现代化进程中,日本进一步接触到了全球各国的文化和技术,外来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
三、多文化共生对日本外来语的影响多文化共生的理念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也为日本外来语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日本社会开始更加开放,外来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泛应用。
外来语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表示特定的事物或概念,更是表达文化交流和多元共生的一种方式。
外来语能够帮助日本人更好地与国际社会互动,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日本外来语的分类和发展趋势日本外来语可以按照来源和用途进行分类。
来源上可以分为:中国外来语、西方外来语、拉丁外来语、英语外来语等。
而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语、科技术语、商务用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不断变迁,新的外来语不断涌现,一些旧的外来语也逐渐淘汰。
五、日本外来语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日本外来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词汇层面的变化,还涉及到语法、发音和文化的因素。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对比论文范文中日之间的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日文化对比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日文化对比论文篇一:《浅谈中日企业文化对比分析》【文章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在不断的增长和扩大,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合理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但就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与近郊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有效梳理,结合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特点,取其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精华之处,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对比分析;启示众所周知,日本不仅在亚洲范围内是经济强国,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具影响力,日本企业发展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
日本企业的发展如此旺盛,与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梳理,找出同日本企业文化存在的差距,借鉴其企业文化的精华之处,进而改进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中日企业文化对比1.1 日本企业文化1.1.1“经营即教育”的企业理念就世界范围而言,日本对待教育问题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企业,企业领导人往往会将企业员工教育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以提高员工素质来培养和巩固企业文化,进而促使企业的发展。
鼎鼎大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所倡导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经营即教育”,即将员工的教育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育员工,提升员工素质,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在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有效运行。
试透过日源外来词看中日文化流向摘要:语言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对近代中国西学中用以及中日两国交流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词语借用的历史性、社会性背景的比较,深入考察语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日源外来词对中日文化流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交流一、历史上日源外来词的两次高峰期及成因1、中国最早大规模的吸收日语,是在清末民初的二三十年间。
这个期间吸收的新词汇数量众多而且遍及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鸦片战争后落后的清政府开始鼓励本国民积极学习西洋文化。
于是中国开始频繁的翻译西洋的书籍和派遣留学生。
与此同时日本早却就开始了吸收西洋近代文化的活动。
日本以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于是,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和文字共通,日本就成了最优先的留学目的地。
日本人翻译的书籍也被毫无差别感地被国人所吸收。
第二次高峰期是在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实施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新的思想、事物、概念等等也伴随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而出现。
这样就迎来了外来语输入的另一个高峰期。
1978年以后,象征着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电器、机动车、医疗用品等大量涌入中国,与之相关的词汇也跟着传人中国。
虽然这个时期从日本传入的汉字词汇比较少,但是对社会、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却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随着日本的漫画、游戏、音乐、时尚以及日企在中国的进出,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着大量的新造词。
日本雄厚的经济实力、媒体上的高品质商品宣传、动画和电视剧、以及世界第一的儿童动画,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生活及娱乐方式等等。
2、最近,汉语中外来语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音译词的增加。
即使是原有的意译词汇,最近也有被新的音译词汇所取代的倾向。
如“的士”“迷你裙”“nba”“mtv”等。
社会的开放、人们价值观的变化、香港、台湾的影响等等都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
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是一个比日本大好几倍的国家。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
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而我们如今却一切向西方看齐,肆意抛弃自己的文化、随便贬低东方传统文化,这使我感到痛心与无力,同时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局也仿照唐朝长安,甚至城门名称也一样。
近几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影响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日两方文化相互渗透、了解、认知,中文传入日本后对丰富日语及其文化带来了积极影响,对日语中有关发音、构词构句等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国近几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本外来词不断传入中国,中文中逐渐引入了日语词汇以示时髦或者填补空白,中日两方语言交互影响,有关日本外来词词素化与语法化的现象也在本文中有所体现。
我国的语言文化在日本外来词汇的不断影响之下,逐步地进行自我创新,同时也广泛应用在大众之间关键词,日语外来词,装饰性效果,词素化,语法化日本国家语言是从我国的盛唐时期传入日本,汉字对于日本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不仅在文字的书写上,还在文字的发音上起到了一定影响,汉字在扩充了日本语言词汇量的同时,也构建了日语相对完整的语言体系,而后期发展日益完善的日语文化也对中文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者语言的交流体现出语言文化的融合是相互的,相互认知、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
现今在中文中新型的日语词汇被国人引入,即便日文结构与中文结构有所不同,但在日语词汇引入中文的过程当中,其具体的构造方法也同样遵循中文的构词方法。
语言1文化的交流不仅是大势所趋,同样也是文化创新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一、日语外来词进入中文原因新型,,国的语言词汇传入国内实为大势所趋,从其他民族所引进新型的外来词汇,是为了促进自身国家语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充本国语言的词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双方国家之间的具体文化交流,除此以外还能够进行自我语言的不断创新来凸显时代特点,追求时髦,跟上时代的步伐。
早在日本的鼎盛发展时期之一―明治维新时期,充满求知欲的日本学者已经开始深入西方,了解、认识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文化习俗、科学技术、经济境况等,引入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当时日本国家的大势。
而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接受新技术、吸纳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学者逐步踏出国界,去拜访外来国家譬如日本,求教其具体的文化与先进的技术,而促进国家间交流的媒介便是语言,中日语言文化的广泛交互与互相渗透,使得双方国家之间的词汇量不断地被丰富,旧词换新词,词组的重组,新颖词汇的直接空白填补,使得各国自身的词汇处在创新的新阶段二、中文对日语外来词的吸收,一,来源日本的外来词汇,主要有三种起源方式,其一,日本外2来词汇大部分是通过学者们研习中国的经典文化来完成的,大多数中日文化的传播者能够借鉴文化古籍,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时期,学者们通过翻译其中的语句进而使国家的词汇不断地被创新,其二,汉语词汇当中的汉字能够被重新组合,与单个汉字进行反复的重组同理,能够组成一个新型的汉字或者词汇,其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大相同,其三,西方外来新型词汇能够在西方的某些著作当中被学者创造出,因日本学者在翻译著作的同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其中所造成的词汇空白需要创造新词汇来填补,以确保翻译的顺利,二,方式中文受到日语外来词的影响,日语的发音与中文的发音不大相同,而日语的某些文字书写形式与汉语大体相同,个别日语字体模仿了中文的口型与发音。
试透过日源外来词看中日文化流向摘要:语言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对近代中国西学中用以及中日两国交流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词语借用的历史性、社会性背景的比较,深入考察语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日源外来词对中日文化流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交流
一、历史上日源外来词的两次高峰期及成因
1、中国最早大规模的吸收日语,是在清末民初的二三十年间。
这个期间吸收的新词汇数量众多而且遍及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鸦片战争后落后的清政府开始鼓励本国民积极学习西洋文化。
于是中国开始频繁的翻译西洋的书籍和派遣留学生。
与此同时日本早却就开始了吸收西洋近代文化的活动。
日本以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于是,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和文字共通,日本就成了最优先的留学目的地。
日本人翻译的书籍也被毫无差别感地被国人所吸收。
第二次高峰期是在1978年以后。
改革开放实施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新的思想、事物、概念等等也伴随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而出现。
这样就迎来了外来语输入的另一个高峰期。
1978年以后,象征着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电器、机动车、医疗用品等大量涌入中国,与之相关的词汇也跟着传人中
国。
虽然这个时期从日本传入的汉字词汇比较少,但是对社会、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却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随着日本的漫画、游戏、音乐、时尚以及日企在中国的进出,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着大量的新造词。
日本雄厚的经济实力、媒体上的高品质商品宣传、动画和电视剧、以及世界第一的儿童动画,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生活及娱乐方式等等。
2、最近,汉语中外来语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音译词的增加。
即使是原有的意译词汇,最近也有被新的音译词汇所取代的倾向。
如“的士”“迷你裙”“nba”“mtv”等。
社会的开放、人们价值观的变化、香港、台湾的影响等等都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伴随着国民生活的丰富化,人们对社会生活、文化、体育、时尚等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二、日源外来词的意义
日源外来词最早是带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的,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它们已经逐渐渗透并且融入了汉语当中。
现代汉语中的日源词汇数量非常之多,据统计,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词汇有70%都是日源词汇。
这些都是日本的译词,传人中国后被国人广泛使用。
我们每天都在用东方的方式讨论、思考西方的概念,但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些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日语词汇通过大量的翻译与引用流入汉语,并且迅速充斥到几乎各种行业当中。
他们有的是现代日本的创新词汇,有的是给原来的汉语词汇增添了新的含义。
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进程,是一个语言变得丰富
和精准,使人感觉焕然一新的变化过程,这其中日语词汇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名凯先生对此这样评价:“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日语词汇是现代汉语词汇最主要的和最大的出处。
很多欧美词汇都是通过日语重新翻译后进入中国的。
”
中国从日本或者说通过日本开始学习欧美的先进文化,这样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模式至今已经有了超过百年的历史,大量表现欧美现代科学思想的和制汉语融入汉语当中,不仅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更改变了汉语的表现方式。
现在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借用的极其丰富的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打造了非常重要的平台。
我们所使用的西方的概念,基本都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中国和西方,永远都会夹着一个日本。
虽然汉字起源于中国但是中国却通过和制汉语来认知世界,向世界学习。
可以说日源外来词的大量输入,对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交流的方向
语言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中日两国的交流史来看,文化的交流始于语言。
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来看,语言是从生产力较高、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流向低处的。
落后的国家从先进的国家学习技术、理念、制度以及语言。
无论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翻译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人文知识、管理理念,还是中国直接引用和制汉语,虽然其历史背景复杂,但是都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和综合国力相关。
但是,如今日本已经结束其高速成长时期,其政治军事不得不依靠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政治飞速发展,在世界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言方面,日语不再大量翻译新词,而倾向于用片假名直接标记外来语。
中国则从经济技术发达的香港台湾地区直接引入新词汇,另外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直接吸收外国文化反而更加容易。
实际上,我们一般都认为国际交流的法则多数是从先进的国家流向落后的国家,但也不尽然。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很早之前就开始了频繁的交流。
古代主要是日本学习中国,近代主要是中国学习日本。
日源外来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例子。
现在,中日交流进入了新的时代,双方都在互相学习。
比如中餐频繁摆上日本的餐桌,日本的电子设备在中国盛行等等。
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学习。
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才能共同成长。
我相信只要时代发展的脚步不停止,中日两国的交流也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2004年
[2]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4]王秀文《日本语言语跨文化交际》[m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李玉,汤重山《21世纪日本和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北京中国语文1958年
[7]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