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10.3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问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

1、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

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要顾及基础性,例

如学习“诗歌散文系列”要顾及“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学习,当然必修

课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强调

基础知识的落实。

2、在教学中应强调对总体目标的把握。“教材无非是例子”,确立目

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建把握。以必修课教材内容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教材内容为

“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必要的

辅助与变通,并非异想天开闹“独立”,更非“花花架子”“打醉拳”。

它当然是不惟“应试”,而是更有弹性的与“必修”相关并具有亲合力的

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3、在教学操作中,选修课当然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

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

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

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

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4、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例如,选修的内容同高考

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特别

是高考命题中24分选做题目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选修教材的重视。

但实际操作时有些矛盾会凸现出来。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留意书本知识的状况。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新课程改革将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体现为以活生生的情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综合。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往往相互渗透,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6)发展评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

(7)全球概念。过去,我们的教材对外国的介绍和理解常常出现偏差,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差别,脱离了国际主流社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因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新教师观和学生观下,如何协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爱、尊重、理解和宽容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元素。众所周知: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可见,教育的力量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教学活动中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一个教师如果能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洒遍每一个心灵,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在生活上给予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自己的老师。这样,师生间情感对流、相互交融,师生的心理就能相通,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理解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来对待。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像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见,与朋友相知,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情谊。另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同时要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和宽容学生偶尔犯下的错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然后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为习惯。瑞士着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需要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还说:“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对学生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