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7: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6.38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问题讨论探究:1、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有哪些特性?3、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4、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又是不透明的,所以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回答】略。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和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地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出问题:“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表面,地球还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部分?”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介绍地震波教师讲解地震波的概念和分类(纵波和横波),并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两种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结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变化的位置,从而得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在此基础上,明确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
(3)各圈层的特点地壳:通过图片和数据,介绍地壳的厚度(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组成物质(岩石)等特点。
地幔:讲解地幔的范围、物质状态(固态)和主要成分(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展示大气圈的图片,介绍大气圈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厚度和作用(提供生命所需的氧气、保护地球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来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新课导入:展示天宫一号图片,众所周知,上天容易,下地无门。
你认为科学家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对地震波的研究。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知识:地震波的概念、性质、分类、传播特点以及研究地震波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
(1)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能量波: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弹性波: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
(3)分类: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
(4)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
总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
巩固练习: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和海上的人分别有什么感受?
(5)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可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还可以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看到这地球的内部不同位置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以此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那么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
(2)不连续面
a.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1.26和图1.27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教师总结:
(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探究:请同学们讨论软流层的状态(为固态,熔融状态)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探究:请同学们讨论外核的状态。
(可能是液态)
教师补充: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一般只在大陆地壳部分存在,是一个不连续圈层;下层为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因此地壳的结构特征主要有厚度不均衡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的结构进行了解。
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看书上的图, 说明地球外部包含有哪些圈层呢?
总结: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提供氧气,水循环载体
水圈——生命之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区分三个外部圈层:
师: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具体学习,今天只做简单了解。
小结: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
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自觉地保护它、爱护它、珍惜它。
板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