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阅读理解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 KB
- 文档页数:1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词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D(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
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吧。
”他说,“我相信你能行!”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2.B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石鲁把西洋画的构图、透视、明暗等等表现方法融进他的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
B.“不,”邓伟说,“是你的作品,你的为人感动了我。
”C.他要用他的照相机——他租来的照相机——留下一代文化人的风采。
D.钱锺书痛快地指着屋子的这儿那儿:“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3.D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想知道你喜欢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吗?B.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C.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D.彭德怀边走边说:“少奇同志,快问问那个睡着的小同志,周团长去什么地方了”?4.B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A.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B.《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
C.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D.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我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在设立过去一年中,XXX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绥(súi)靖区,以XXX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B.“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cuàn)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zè)歪了一下。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piě)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面对何种情况他都会沉着应对,不会XXX失措。
B.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被捣毁。
C.“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体建筑,XXX,富丽堂皇。
D.据报道:褐藻胶还有阻止生物肠胃对放射性锶的吸收作用。
由此可见,海带是位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因寒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
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B.她挂花了。
(负伤流血)C.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赞美)表面上是“赞誉”,实际上文中都是在批判,所以具有反讽的表达作用。
D.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祗和将军,而XXX确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2011年树河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答案与试卷分析A卷(共10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大.(dà)王差.(chāi)使削.(xuē)笔匀称.(chân)B.镂.(nîu)空伧.(chānɡ)俗盟.(mïnɡ)誓蔷.(qánɡ)薇C.池沼.(zhǎo)埋. (mán) 怨嫉.(jí)妒憎.(zēnɡ)恶D.杀戮.(lù) 迁徙.(tú)颓.(tuí)唐轩榭.(xìe)试题说明:A组考查多音字;B组考查声母辨正和韵母的拼写;C组考查容易读错的字词;D组考查难认字,重点是形似字的误读和拼写规则的错误。
所有词语均在课本及练习册上出现过。
正确答案:大dài王、削xiāo笔、镂lîu空、伧cānɡ俗、盟mãnɡ誓、蔷qiánɡ薇、迁徙xǐ、轩榭xiâ阅卷统计:A.狼藉销魂交头接耳穷愁潦倒B.烦燥妥贴世外桃园名符其实C.脏款制裁锐不可挡惟妙惟肖D.竞赛脑怒因地致宜张皇失错试题说明:主要考查最容易写错并在课文及练习册上出现过的词语。
正确写法是:烦躁、妥帖、世外桃源、赃款、锐不可当、恼怒、因地制宜、张皇失措。
阅卷统计: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A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B.(他)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
(赋闲:失业在家)C.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踌躇:犹豫)D.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孤独无助)试题说明:主要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D项中“寂寞”的意思是“单调冷清”。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专题六标点符号及运用考纲测评解读考点梳理类题题型中考指数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运用辨识选择题★★★修改添加填空题★★3年中考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类题1:运用辨识1. (2014·山东滨州·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B.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C.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D. 5月19 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2. (2014·湖北鄂州·3,2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 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B. 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D. 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环节屡禁不止。
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3. (2014·四川宜宾·6,2分)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B. 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主人公。
C. 《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醉翁亭记》……等几篇文章中,《曹刿论战》写作的年代最早。
D. 语文笑着告诉我:“学习语文,你可以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学习语文,你可以体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测试题及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二. 重点、难点:《蜡烛》1.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三. 新课讲解:《蜡烛》1. 正音、解词:瓦砾地窖匍匐揣鞠躬闪烁肃穆颤巍巍永垂不朽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3. 课文背景资料简介: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亲爱的爸爸妈妈》疑难解析1、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对比描写的写作意图。
分析: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
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
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辩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
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
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解答:作者特别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个日本人的发言,前者是真诚的忏悔,后者是自私的狡辩。
一方面是为了对比,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解析:⑴从文章的立意考虑,看看它与中心和主题的关系;⑵从内容本身的对比关系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意图;⑶再从这两人的特殊身份去分析,认识事件的倾向性。
2、体会迪桑卡的诗句。
分析: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
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
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
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解答: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仅供参考)解析:⑴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局部。
从全文对纳粹残忍地杀害无辜孩童的控诉上,我们才能深沉地感受到作者引用这些诗句时内心的沉重。
⑵在生与死、天真与残暴的强烈反差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诅咒罪恶的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3、体会萨特的名言。
分析:萨特的话非常精辟,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跟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致之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引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精读精练(附答案)(3)《亲爱的爸爸妈妈》精读精练(附答案)(3)文章来自: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了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
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着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解析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
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
无论何时,..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①开头为何要引用萨特的话?有何好处?)——萨特【段析】写作者参观克拉库耶伐次的总体感受。
这段话是全文的一个引子,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品味】“发泄”写出了纳粹惨绝人寰的本性。
“沉重”写出了作者对克拉库耶伐次事件的沉重悲哀的心理。
“美丽”写出了作者对这一事件中南斯拉夫人民表现出的英勇的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一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②连用了四个句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段析】描写当天的天气,渲染了悲哀的气氛。
【品味】“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
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
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段析】交代300个孩子被纳粹残杀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们来到纪念地的情形。
【品味】“一群群”写出人数之多。
“涌向”写出人潮之大。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的人从四面八方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
”莫马告诉我。
【段析】交代南斯拉夫人民开始纪念这一沉痛事件的时间,表明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一沉痛的历史。
【品味】“成千上万”,指人的数量之多。
“四面八方”,指范围之广。
破折号表示话语的中断。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班级:姓名:满分:100分得分:一、语言运用(20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B)A.环绕.(rǎo)悠.闲(yiōu)B.锐.不可当(ruǐ) 舀.水(yǎo)C.横.渡(hènɡ) 溃.退(kuì)D.鞠.躬(jū)奇迹.(jì)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D)A.制栽赃物B.富丽唐皇拂晓C.丝绒精彩D.尖利鬼鬼崇崇3.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C)A.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6.判断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2分)(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
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历史,现实,在雨中()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
”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雨下得更大了。
乐队奏起了音乐。
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的人儿,急切地回答艰难的问题: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书包装满了练习簿,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很久,很久直到任务了结时。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在我们眼前。
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和对自由的()——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
天地亦与人同哀。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
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1、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1、融合;呈现;反抗;执著2、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
3、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4、排比。
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5、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使我30万同胞被杀害。
作者想到自己对受害者的感情,也就能完全理解南斯拉夫人对受害者的怀念之情。
6、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
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7、通过音乐会,重现残酷而沉重的历史,表达了人民的哀悼之情。
(以上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