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竞赛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8.47 KB
- 文档页数:8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黑板上的鱼儿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鱼儿的了解和喜爱。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教师给予指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出示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3.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总结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通过总结拓展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或提问。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来历和原因。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聚精会神”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眼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来历和原因。
3.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聚精会神”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比喻意义。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聚精会神”造句。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奇怪的现象?(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鱼游到纸上,是因为画家用心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画到了纸上,让鱼仿佛在纸上游动。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讲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比喻意义。
(3)引导学生理解“聚精会神”的用法,并造句。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2)学生用“聚精会神”造句。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鱼游到纸上的原因,以及如何用心观察生活。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
(2)用“聚精会神”造句。
(3)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下节课分享。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鱼游到了纸上》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知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想不想看看?(播放鱼在水中游的视频)你们看到里什么?是啊,鱼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啊!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是不是这里的鱼会魔法?要不它怎么会游到纸上呢?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不要忘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3)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1、刚才老师在下面走得时候发现咱们班的学生越来越会学习了,有的同学不但把生字、新词找出来了,而且还查字典把词语的意思查出来了,有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了,可见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
那老师要检查你们预习的情况,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2、检查生字词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3、生字词同学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中的“鱼游到了纸上”出现了几次?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三、品读体验1、看来同学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作为奖励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去看一看吧!在看的过程中同学们别忘了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题:27.鱼游到了纸上备课人:张太斌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了我们的心里”之间的关系.3.体会青年勤奋好学,专注投入的品质,并从青年的身上得到启发.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了我们的心里”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学习活动过程活动及名称关键问题活动程序活动要求设计意图补充修改活动 1.导入 1.游在水中的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1.各自思考。
自己思考,各抒己见回答问题.初解课文活动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问:对字词有那些质疑?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提出质疑.1.读文学习字词的方法,小组讨论提出疑难.掌握字词活动 3.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1.细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1.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理解内容活动4.细读促思1,他爱鱼爱到望我的境界?1.小组归纳。
1.选出代表汇报。
加深理解谈收获,升华情感.1.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1.从思想收获,观察方法点拨。
1.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升华体会小结青年身上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点拨提问.总结回答板书设计27.鱼游到了纸上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因为)(所以)观鱼:老是、呆呆、静静忘我境界{画鱼:工笔细描、一丝不苟}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融为一体忘记忘记作业设计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_____.他有时_____,把金鱼每个部位_______,像___________那样细致;有时又___________,很快地画出金鱼的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教后反思。
公开课《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和独特的想象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作者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和独特的想象力。
2.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表达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画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和独特的想象力。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课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想象描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表达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尝试运用本课所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用文字或绘画表达出来。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准备想象描绘的作业模板,方便学生完成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想象描绘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案教材分析:《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鱼儿游到纸上的情景描写,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事物都有它适合的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意义;掌握含有复合结构的句子的解读与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意义,抓住重点细节。
2.学习和运用含有复合结构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文、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
学案准备:教学设计、听力练习、阅读理解练习、复习与拓展练习、评价反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和特点。
2.教师提问:鱼游到了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二、讲授新课(15分钟)1.呈现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听读一遍,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回答以下问题:(1)鱼游到了纸上怎么办?(2)叶子支撑不住鱼怎么办?(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后来鱼怎么样了?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三、复习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提问:怎样解决了鱼游到纸上的问题?2.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鱼游到纸上的情景,一幅是杯子的情景,请学生描述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鱼儿在纸上应该是什么样子?(2)杯子在纸上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展示(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连线,复习课文中的句子。
(1)鱼向前游。
”(2)鱼游到了纸上。
”(3)鱼感到很难受。
”2.学生朗读句子,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二、讲授新课(15分钟)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听读一遍,学生跟读。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精选17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篇1一学习目标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聋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课文。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联系。
三学习准备:学生可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1 (板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推测“游”字的含义。
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 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又是谁说的呢?请带着问题自由读书,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主读书1 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
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互助。
2 检查认读情况,指导写字。
注意笔画较多的字:港澈壶缸徽聋3 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
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 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5 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一回顾复习1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2 上节课我们有什么问题没解决?指名(师板书)二读书讨论,解决疑问1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勾画。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有什么联系?三重点研读1 读5------7自然段,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2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1)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2)细致的动作描写也是在赞叹他。
(3)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倾听。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倾听。
1. 课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
2. 课文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多媒体课件或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并描述鱼游到了纸上的情景。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发挥想象力,创作出鱼游到了纸上的画面。
(2)各组展示作品,分享观察和创作心得。
4.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观察方法、想象力等方面。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讲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情景。
(2)学生结合家人或朋友的经历,创作一篇关于“鱼游到了纸上”的小故事。
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画作,可以是鱼游到了纸上的情景,也可以是其他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动植物,学会关爱和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鱼游到了纸上》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鱼缸,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引导学生说出鱼在鱼缸里的样子。
(二)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上台演示生字词的书写。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原因。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
3.教师讲解比喻、拟人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植物,尝试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表达,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聚精会神”、“根据”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学会欣赏人物的优秀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聚精会神”、“根据”等词语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 学会欣赏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2)学生齐读课题(3)提问:“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奇怪的?引出课文学习。
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位青年产生敬佩之情?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画出生字词(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4. 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理解“聚精会神”、“根据”等词语的含义(2)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青年的优秀品质?5. 品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聚精会神”、“根据”等词语造句。
3.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写一写他们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本课的生字词,正确使用“聚精会神”、“根据”等词语造句。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并描述身边人物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学会欣赏和描述人物的品质。
八、课外拓展1. 推荐阅读:《大自然的画册》2.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鱼游到了纸上》竞赛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师简介】
闫君燕,女,1979年5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从教以来,始终坚持在边远的农村学校工作。
“做专业化教师,做幸福课堂的建构者”是她追寻的教育理想。
2010-2014年,连续获得“七彩语文杯”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天津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一等奖;天津市第八届“双优课”评比一等奖。
曾获津南区“最美教师”“课改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参与《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的研究》等市、区级课题。
所撰写的《追寻有效预设,为高效课堂导航》《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等论文获国家、市级奖项,并在各级刊物发表。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7课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第一小学闫君燕
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学画非常刻苦。
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
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单元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两个: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立足重点段落,抓住人物行为表现体会人物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但是对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关注不够。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比较有难度的是体会观鱼、画鱼两段话中,作者抓住青年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
因此,指导学生在多读、读好的基础上,采用片段引入,群文阅读的方法,反三归一,帮助学生既感悟文本意蕴,又领悟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理解“聋哑、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结构段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画鱼青年的特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教学准备: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二)通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1)生字、词语认读
(2)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找出认为难写的生字,相互提示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书写。
(3)学习重点词语:
①认读词语
②先说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语
(三)指导初读,理清层次
1.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写了他的
什么事?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理清课文的记叙层次:按照“观鱼、画鱼、交谈”把课文划分为三个结构段。
3.按照结构段,指名朗读课文,练习概括段落大意。
(四)把握内容,初识青年
1.指导学生把结构段的大意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青年的初步印象。
(五)回归文题,初步释疑
1.联系入课环节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2.略读课文,找一找“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圈画相关语句。
3.想一想:“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参赛课)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叙事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2.留心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二、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熟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关系
2.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的拓展学习单,拓展阅读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2.交流初读收获:说说通过初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根据学生发言,回顾课文脉络:
(1)板书叙事线索:观鱼——画鱼——交谈
(2)把握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1.探究:从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的心里
默读“观鱼”部分,思考:鱼为什么能游到青年的心里?圈画重点语句。
引导交流: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段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举止特别”
(3)联系青年观鱼时的特别举止,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忘我的、投入的做事态度。
(4)通过朗读想象“观鱼”的情景,体会青年的特点
2.探究:为什么通过作者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感受到青年画鱼的认真、专注
默读“画鱼”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你体会到“鱼游到了纸上”?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随机出示青年画鱼的段落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体会“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言语表达效果,指导学生读出“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节奏变化。
(3)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1.阅读“拓展学习单”中的语段
2.小组合作阅读,探究问题
3.组织汇报交流
(四)畅谈启示,交流总结
1.启发学生从阅读和习作的角度谈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况
天津闫君燕
课前谈话:
1.诵读歌谣,校歌歌词.
2.打招呼,指名介绍桂林最美的景色,教师简笔画画出桂林山水和倒影,指名上台画出水中的鱼.其他同学看看这鱼是怎么游到黑板上来的.学生夸奖画画的同学.老师再画几条鱼,学生评价,问:看到这些鱼你想到什么?
教学过程:
1一.直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跟写课题。
学生质疑。
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结合课前初读,读懂了什么?理清内容,板书:心—纸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圈画鱼游到青年心理的句子,反馈交流,出示相应句子,指出重点词语,理解“忘我”,青年会忘记什么?从来没有忘记的又是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从课文那里可以看出很多次?指名说(老是),小结,指导朗读,知名读。
2、过渡:鱼是怎么游到纸头上的?自读课文,圈画句子。
指名反馈,体会“工笔细描”,“挥笔素描”,从句子中找到意思,指名读。
师生轮流读,问:同学所读的部分由什么不一样?(看到的想到的)提问:这样写好在哪?(比喻)体会比喻的妙处。
指读第二句,课件出示金鱼游动录像。
你看到了金鱼怎么游?
3、小结:板书:看想
4、到文中找出这样写法的另两处句子。
指名反馈交流,分别读
读看到的和想到的句子。
体会他为什么会和鱼融为一体?联系前面看到的回答,提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指名说。
小结写作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写法。
5、迁移。
出示:《全神贯注》语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6、要写好想到的,有点难,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联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这些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
7、迁移运用。
出示学生跳绳语段。
点评,用添加符号,给这段话添加想的部分。
师生合作读。
三、总结
不仅关注情节,还要学习写作方法,要在观察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
这40分钟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寄给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