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6逍遥游 第4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3
6.《逍遥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达到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可分三步走:读。
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宇词意思和读音,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
找。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比喻来说理,找出文中的寓言和比喻。
理。
理清材料(寓言、比喻等)与说理的关系;理清3个自然段说理的层次关系。
2.通过比较,归纳庄子散文的特点。
如与同样善于用比的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作比较。
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形象生动,又加强了说服力。
但庄子取象更大胆夸张。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蝉、斑鸠、燕雀会嘲笑别人。
这比其他诸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
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
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逍遥游》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周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大体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行文多为寓言(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善于虚构,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气势波澜壮阔,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3、背景介绍庄子天才卓绝,无所不窥,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为伍。
人世浑浊,而他追求心灵自由,只能在想象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居《庄子8226;内篇》之首,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先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然后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所待,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解题“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逍遥游》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流程】一、知识储备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公元前369-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2、同学们还知道其它几位先秦著名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吗?儒家:孔子(孔丘)--《论语》孟子(孟轲)--《孟子》荀子(荀况)--《荀子》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无为而治。
)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二、研读课文。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语文必修《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掌握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先秦散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是《庄子》的特点。
2、关于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3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预习案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案
翻译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翻译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合作与探究
1.细读第一段,品味作者回家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2.这种心情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研读第二节
1.陶渊明从哪些方面写了隐居后的生活。
2.这一段中提到了“松”、“菊”有什么象征意义?。
《逍遥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增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
2.把握文旨,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领略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思想纵横,气势非凡,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 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 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3.①想象、对比手法的运用。
②寓言的特色。
③浪漫主义色彩。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其拒绝。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2.写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与之为伍;“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此景,他写出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解题:《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一书有52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逍遥游》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理清文章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资料链接】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4、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学案(30分钟)1.翻译课文第一段北冥..(北海)有鱼,其(代它的)名为(叫做)鲲。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之(主谓之间)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十分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化(变化)而为(成为)鸟,其名为鹏。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之(助词的)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而飞,其翼若(好像)垂天之云。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
是(这)鸟也,海运则将徙(迁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天池。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名状)击三千里,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抟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去)以(凭借)六月息(大风)者也。
”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
野马(山野间的雾气)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表反问)正色邪?其远而无所(没有)至极邪?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且夫..(再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负载)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
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
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
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
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王兴业【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标记到原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
2.自主阅读“助读资料包”勾画出重要信息,并补充到课本上。
3.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规定内容,再做本预习案。
)4.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小组长在上课之前必须组织大家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与大家一起对课文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5.重点掌握的知识有文学常识、文言知识,运用的学习方法是“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诵读”。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重点积累“置”“志”“名”“息”“其”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质疑、讨论明白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了解庄子与《庄子》,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第一步:自主阅读并翻译全文,遇到不了解的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的方法进行推断,并用铅笔标注,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第二步:精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资料包”和课下注释正音、释义。
要求落实到字、词、句上,并用红笔对第一遍理解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第三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走进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 ”。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将重点的字音、字形在教材上圈点出来,保证默写的正确性)2.在完成第二遍阅读后,自主完成下列问题:①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并注意其字形: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蓬蒿()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②自主完成《世纪金榜•课时讲练通》“本文自主预习”内容。
《逍遥游》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故夫知效(胜任)一官,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
行(品性)比(顺合)一乡,
,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
德合(符合)一君而(通耐:能)征(信任. )一国者,
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
且举(全)世而誉(赞美)之而不加劝(奋勉),
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沮丧),
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
定乎内外之分,辩(通辩辨别)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拼命追求的样子)也。
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
虽(虽然)然(这样),犹有未树也。
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笑的样子)善也。
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
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凭借)者也。
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
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何)乎待哉?
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探究案
1.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
3.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作业案
一、默写: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_________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 。
2.适莽苍者,______ ,________ ;适百里者,_______ ;适千里者,
_______ 。
二.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mínɡ)鲲鹏(kūn)抟扶摇(chuán)坳堂(āo)
B.夭阏(â)蜩鸠(tiáo)决起(juã)榆枋(fānɡ)
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蟪蛄(huì)大椿(chūn)
D.斥鴳(yàn)蓬蒿(hāo)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
答案:D 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â;C.朝菌zhāo。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1)垂陲边际 (2)知智智慧 (3)反返返回 (4)知智才智(5)辩辨区别 (6)辩变变化 (7)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反返返回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略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