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哺乳动物?
- 格式:pdf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2
为什么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它比较简单,但是为了让你能够得到更透彻的理解,我从头说起:要问光的三原色为什么是红绿蓝,先要问颜色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颜色的不同就是可见光波长或频率的不同,如图01所示:图01单色光波长进一步地讲,可见光之所以可见,就是因为它们的光子轰击到视网膜上之后,能够引起感光细胞内的感光色素的光化学反应,这一原理同胶片照相机的原理完全一样:光子的本质是电磁力的量子,化学键的本质是就是电磁相互作用,能量足够的光子轰击到溴化银或者其它感光材料上,就会改变化学键的,甚至破坏化学键。
在溴化银底片上,发生的是这个光分解反应:AgBr=Ag+Br那么在人眼视网膜上发生了什么呢?这里先看人视网膜的结构:附加图03 电子显微镜下人视网膜的显微照片,颜色是后期处理图02 视网膜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图02里视网膜有非常明显的三层细胞,标上了1、2、3,现在只需要讨论标着1的那层细胞,它们就是人眼的感光细胞。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层细胞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细长形、表示成蓝色的视杆细胞(Rod cell)也就是附加图03里数量较多的柱状细胞,另一种是用过的避孕套形、表示成橙色的视锥细胞(Cone cell),也就是附加图03里前排的尖头细胞。
它们含有不同的感光色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占多数的是视杆细胞,它们有一个细长的头部,里面有层叠的内质网:附加图01 视杆细胞结构示意图在外端的Outer Segment,内质网上镶嵌着一种蛋白质色素,叫做视紫红质(rhodopsin),由视蛋白(opsin)和视黄醛(retinal)组成,如下图所示:图03 视紫红质分子结构螺旋形的是视蛋白,中央的一团小球是视黄醛其中,视蛋白嵌在内质网膜上,像一个管子;视黄醛嵌在中央。
视黄醛又叫维生素A醛,是视黄醇——也就是维生素A——氧化后得到的衍生物,它不但是形成视觉的关键物质,也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对维持上皮结构完整、维持牙齿坚固、维持头发正常生长和儿童骨骼生长也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食物获得,食物中的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一个β-胡萝卜素分子是由两个维生素A分子缩合而成,当β-胡萝卜素在体内氧化断裂,人体就得到了二倍的维生素A。
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考点1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分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比较。
考点2 种子植物(1)种子植物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2)我们平时所见的一些植物,如油松、侧柏、苏铁,它们的种子是裸露着的,无果皮包被,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有些植物,如豌豆、荔枝、木瓜,必须剥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是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4)被子植物分类:被子植物按照其种子中可分为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和双子叶植物(无胚乳)。
(5)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级保护植物有龙棕、红桧、荷叶铁线蕨等。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考点1 无脊椎动物1.动物根据其有无脊柱可将其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考点 1.1 腔肠动物①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两胚层,有口无肛门,身体中央有消化腔,出现了细胞外消化;开始出现组织分化,具特有的刺细胞。
②常见动物有水螅、水母、海葵、珊瑚虫等。
③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地。
考点1.2 扁形动物①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三胚层,有口无肛门,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②常见动物有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等。
考点1.3 线形动物①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身体不分节;有口有肛门。
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生活。
②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③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的线形动物,是人类研究遗传发育等过程的重要实验生物。
盘点自然界10种绿色动物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一些动物来说,“变成绿色”并不只是为了好看,事实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绿色动物穿着自己挑选的绿色“外套”,绿色象征着生命,但在我们人类眼里,动物选择这种颜色,看上去至少很迷人。
1.绿色昆虫昆虫是最原始的绿色拟态动物其中体型最大、颜色最绿,最有手段的一种昆虫是螳螂。
昆虫是最原始的绿色拟态动物,它们通过进化,颜色慢慢变得跟周围的植物越来越像,它们通过这种方法避开天敌,同时也不易被它们的猎物发现,更易于捕食,这对生存有利。
甲虫、毛虫、蜘蛛、苍蝇,它们的外骨骼和皮肤里包含更多绿色天然色素,这是它们在数亿年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法宝。
其中体型最大、颜色最绿,最有手段的一种昆虫是螳螂。
目前已经识别出的螳螂大约有2200种,所有都是名副其实的食肉动物。
大家知道,较大的螳螂可以吃掉青蛙、蜥蜴、蛇、啮齿动物,甚至小鸟。
当然,螳螂成名的主要原因,是雄性吸引雌性交配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
就如唐·狄克逊在向任何种类的雌性螳螂表示敬意时所说的那样:“它(雌性)急切想要它(雄性)的身体,于是它吃掉了它的脑袋。
”2. 绿海龟绿海龟虽然绿海龟的颜色比其他大型海龟的颜色更绿,但是它们并非因其外表而得名,而是因其内在而得名。
在世界各地更加温暖的海水里都能找到绿海龟,据估计,这种动物的寿命最长可达80年,它们体型巨大,记录在案的最重体重是395公斤。
真正的海龟,四肢是鳍状肢,绿海龟可以进行长途迁徙,从它们的觅食地迁移到它们用来筑巢的海岸。
虽然绿海龟的颜色比其他大型海龟的颜色更绿,但是它们并非因其外表而得名,而是因其内在而得名。
从它们的甲壳内部到它们的内脏上,有一层绿色油脂,它们由此得名。
3. 绿鱼绿鱼有些绿色海洋动物是个例外,例如海蛞蝓Elysia Chlorotica。
与那些生活在翠绿的植物丛间的昆虫喜欢绿色相比,那些生活在海洋、湖泊和江河里的动物,也钟情于绿色。
全球性濒危物种中国唯一原生绿孔雀作者:杨晓君来源:《中国周刊》2018年第04期孔雀,被认为是百鸟之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绿孔雀被誉为高贵和圣洁之物。
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还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图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都源自于绿孔雀。
然而现在的人们也常常将绿孔雀简称为孔雀,并且认为孔雀数量很多,是在动物园景区内最常见的动物,甚至连一些度假山庄都能看到。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三种雉类叫孔雀:刚果孔雀、蓝孔雀、绿孔雀,这三种孔雀中,仅绿孔雀在中国有野外分布,是我国的原生物种。
事实上,人们在动物园能看到的基本是人工饲养的蓝孔雀,或基因混乱的蓝、绿杂交孔雀,并不是绿孔雀。
蓝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原产地分布广数量大,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它在世界上野外种群数量很多,又受到宗教的保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低危(LC)等级(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6)。
相对来说,绿孑L雀就要珍稀许多,它被IUCN列為全球性濒危(EN)物种等级,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入附录Ⅱ中。
那么,怎么区别绿孔雀与蓝孔雀呢?从分类学上看,绿孔雀和蓝孔雀主要从冠羽上区分。
绿孔雀的冠羽是直直的簇形,矗立在头顶,冠羽的各羽毛像柳叶,蓝孔雀羽冠则是散开,像个打开的小扇子,每个羽毛又似一个微型的羽毛球拍;另外,绿孔雀的颈部绿色,带有铜钱样的斑纹,而蓝孔雀颈部蓝色,羽毛似丝状;蓝孔雀的翅膀有花纹,而绿孔雀翅膀是带海蓝色或绿色;绿孔雀的脸颊为黄色和宝蓝色,蓝孔雀的是白色,从羽冠、脸颊、颈部和翅膀这几方面就可以直观的分清绿孔雀和蓝孔雀。
因此,从羽冠和冠羽羽毛的外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白孔雀是蓝孔雀的白化型。
过去,绿孔雀的分布区非常广泛,从中国经东南亚到马来半岛都有分布,它分为三个亚种:印度亚种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至缅甸西北部;云南亚种主要分布于缅甸南部,向东至泰国东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向北一直到中国的南部;还有一个亚种分布于爪哇、马来西亚半岛和泰国的一部分。
动物世界认识不同动物的名称和特征动物世界:认识不同动物的名称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生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无论是陆地上的猛兽,还是水中的鱼类,每种动物都具有独特的名称和特征。
本文将带您进入动物的世界,认识一些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种能够分泌乳汁喂养幼崽的动物,它们的身体通常覆盖着毛发。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哺乳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 狗:狗是人类的忠诚伴侣,它们有着多种品种和尺寸。
狗的特征包括四只腿、尖利的牙齿和发达的嗅觉。
- 猫:猫是一种优雅的动物,常被养作宠物。
猫的特征包括灵活的身体、锋利的爪子和敏锐的听力。
- 猩猩:猩猩是灵长类动物之一,它们具有发达的躯干和强壮的四肢。
猩猩的特征包括长臂、强壮的下颚以及灰褐色的皮毛。
2. 鸟类鸟类是一类具有羽毛和两只翅膀的动物,它们通常能够飞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鸟类以及它们的特征:- 鹰:鹰是一种捕食性鸟类,它们有着锋利的爪子和强壮的翅膀。
鹰的特征包括锐利的视力、优秀的飞行能力和棕黑色的羽毛。
- 孔雀: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们拥有绚丽的尾巴。
孔雀的特征包括蓝色的羽毛、独特的蓝绿色眼睛和优雅的舞姿。
- 鸽子:鸽子是一种城市中常见的鸟类,它们具有温和的性情和强健的飞行能力。
鸽子的特征包括白色、灰色或黑色的羽毛,以及圆胖的身体。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冷血动物,它们通常会爬行而不是行走或跳跃。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 鳄鱼:鳄鱼是水生爬行动物,它们具有强壮的尾巴和锋利的牙齿。
鳄鱼的特征包括坚硬的鳞片、长而窄的嘴以及强大的颌肌。
- 蜥蜴:蜥蜴是陆生爬行动物,它们有着长长的尾巴和四肢。
蜥蜴的特征包括鳞片覆盖的皮肤、灵活的舌头以及能够变色的能力。
- 乌龟:乌龟是一种慢性动物,它们有着坚硬的外壳和爪状的四肢。
乌龟的特征包括长寿的寿命、灰褐色的外壳和慢而稳定的移动方式。
4. 鱼类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通常有鳞片和鳍来帮助它们游泳。
为什么没有绿色哺乳动物?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42期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动物,似乎从没见过绿色皮毛的哺乳动物。
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田鼠,基本围绕着绿色植物生活,它们周围都潜伏了无数的危险天敌。
如果它们是绿色的,就能隐身到四周环境背景中。
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哺乳动物是棕色、灰色或别的什么颜色。
在自然界中,哺乳动物与其他类别的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昆虫、青蛙、蜥蜴、鸟类等非哺乳动物,它们中的某些种类进化出了绿色的皮毛和皮肤。
变色龙就常常用“善变”的体色来巧妙伪装,融合到环境中,不易被敌人发现。
但是为什么偏偏哺乳动物不这么做呢?既然绿色是眼睛看到的,那么先从眼睛来分析。
其实,除了人类等少数的灵长类动物之外,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天敌也是哺乳动物。
人类眼睛有3种类型的颜色传感器:红色的、绿色的和蓝色的。
而狐狸等哺乳动物只有2种颜色传感器:绿色的和蓝色的。
这说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视觉效果跟人类不一样,它们无法将绿色和其他颜色分辨开来。
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更容易分辨的是色彩的强弱,只要皮毛颜色不过于显眼,就不会被捕食者发觉。
此外,一些动物学家认为,需要在树丛中伪装自己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大都生活在地面,在各种垃圾和枯枝败叶中觅食,所需要的保护色正好是灰色或褐色而不是绿色。
其次,从远处看去,树叶其实并非是纯粹的绿色,而是带有斑点的暗绿色。
因此,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皮毛以棕色、灰色为基本色,并夹杂着其他颜色的条纹和斑点。
自然界也有很多绿色的动物,就像前面提到的青蛙、蜥蜴等。
动物想让自己变成绿色的话,有两种办法:一是自己合成绿色的色素,某些昆虫和腔肠类动物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比如水螅、毛毛虫和螳螂。
可是哺乳动物的毛发中并没有绿色的色素。
哺乳动物的皮毛中只具有两种色素: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黑色或褐色,另一种色素使毛发呈黄色或橙黄色。
另有一些白毛动物,则是由于它们的毛发内有无数细微的气泡,能将光线散射开去的缘故。
哺乳动物的特点与分类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一类独特而广泛分布的生物。
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适应能力,以及多样化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帮助读者对这一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哺乳动物的特点1. 毛发和皮肤:哺乳动物通常具有毛发覆盖全身,这有助于调节体温和提供保护。
除了少数没有毛发的物种,如鲸鱼和海豚,它们的皮肤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皱褶和纹理。
2. 恒温性: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能够自我调节体温,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这使得它们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并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3. 哺乳腺:哺乳动物的母体具有哺乳腺,可以分泌乳汁来哺育幼崽。
这是哺乳动物独有的特征,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4. 多样化的牙齿:哺乳动物的牙齿具有多样性,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和摄食习惯。
有些物种的牙齿适合咀嚼植物材料,而另一些则适合捕食和啃咬其他动物。
5. 高级智力:哺乳动物在智力上相对发达,具有复杂的行为和学习能力。
一些物种,如人类、大猩猩和海豚,甚至能够学习和使用工具。
二、哺乳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原兽目(Monotremata):此类动物产卵,雌性通过腹部的皮肤孵化。
代表性的物种有鸭嘴兽和针鼹。
2. 有袋目(Marsupialia):这类动物的雌性具有一个类似袋状的结构,用来哺育幼崽。
代表性的物种有袋鼠和袋熊。
3. 食肉目(Carnivora):这一类别包括食肉动物,如狮子、狼和海豹。
它们具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适应于捕食其他动物。
4. 灵长目(Primates):灵长目是哺乳动物中最进化的一类,包括人类、大猩猩和猴子等。
这类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能够使用工具、社会结构复杂。
5. 啮齿目(Rodentia):啮齿目包括大多数啮齿动物,如松鼠和仓鼠。
它们的牙齿特化为不断生长,以适应于不断啃咬和咀嚼植物材料。
6. 鲸目(Cetacea):鲸目是半水栖哺乳动物,包括鲸鱼、海豚和鲸。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吴宇婷【摘要】哺乳动物拥有丰富多彩的毛色,对于多种多样的动物毛色,影响其形成的可能原因较多,遗传物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本文针对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及褐黑色素、真黑色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分析了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的可能机制,并对研究不同毛色动物的同种动物遗传差异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5页(P1003-1007)【关键词】毛色;形成机制;褐黑色素;真黑色素【作者】吴宇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Q954哺乳动物斑斓的毛色组成了这个世界神奇而又丰富的色彩。
不同的毛色已成为一些动物亚种(或品种)区分的标志之一。
例如,猪的毛色可以大致分为纯黑、纯白、红棕、污白、野生型、花猪等多种毛色类型(方美英等,2002)。
牛、鼠、马等也有多种多样的突变毛色及固定毛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丰富多彩的毛色,又是什么决定着黑色与红棕色的转变呢?本文对多种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加以综述,就黑色素和真黑色素的合成以及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相关的基因、环境因素等对动物毛色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哺乳动物毛色成因进行探讨。
哺乳动物毛色是由体内色素决定的。
虽然哺乳动物体内的色素有很多种,但现有研究表明:决定哺乳动物毛色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酪氨酸源性色素,即黑色素及其衍生物;同时,这些色素的空间分布和时空表达也影响到了哺乳动物毛色的深浅和花纹组成(里德等,1989;张俊珍等,2006;王乐等,2009a;苗永旺等,2009)。
黑色素细胞主要位于表皮和毛囊中(Thierry et al.,2005)。
黑色素包括真黑色素(eumelanin)和褐黑色素(pheomelanin)。
褐黑色素为溶于碱的圆形红色颗粒,能使皮肤或毛发表现为黄色和红色;真黑色素比褐色素难溶,能使皮肤或毛发表现为褐色和黑色(庞有志,2008)。
科学
25 我们身边有很多哺乳动物,比如“喵星人”、“汪星人”。
可是留神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没有绿色的哺乳动物。
而事实上不光绿色,除了鲜血的红色和毛发的金黄色,哺乳动物缺乏所有鲜艳的颜色——相比其他脊椎动物,这的确有些例外。
脊椎动物界可以说是色彩斑斓,有各种颜色的动物。
例如,花斑连鳍,俗称七彩麒麟,它是广受欢迎的海水水族箱观赏鱼;红犁足蛙,俗称马达加斯加彩虹蟾蜍,因为太鲜艳而陷入宠物贸易的深渊,已经濒临灭绝;豹变色龙俗称七彩变色龙,通常是绿色,但在繁殖期间会变成鲜艳的彩虹色;七彩文雀俗称胡锦鸟,是优派显示器的商标图案,因为宠物贸易已在野外濒危;印度巨松鼠身上红紫相间,在哺乳动物的色彩上已经堪称极致。
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哺乳动物?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生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适应性有关。
首先我们要大致明白动物的鲜艳颜色来自哪里。
通常来说,动物身上鲜艳的暖色调几乎都来自类胡萝卜素和蝶酸等色素,它们能吸收较短波长的可见光,表现出红橙黄色。
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它们原本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的辅助色素,动物本身缺乏合成它们的能力,但可以通过食物链大量富集。
所以,如果用缺乏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喂养动物,它们就会褪色。
詹姆斯火烈鸟是动物通过食物链富集类胡萝卜素最经典的例子:甲壳动物滤食藻类,将类胡萝卜素转化为虾青素;火烈鸟又滤食甲壳动物,虾青素从结合蛋白中分离出来,富集在羽毛中,显出鲜艳的红色。
为什么没有绿色的哺乳动物?
/
大象公会
科学26
蓝紫色则通常不是色素,而来自各种各样的光学结构,典型的比如鸟类羽毛上细小结构产生的衍射光栅,或者某些细胞里嘌呤结晶产生的光子晶体。
白腹紫椋鸟的羽毛能衍射出强烈的蓝紫色,并与少许类胡萝卜素混合成非常艳丽的紫色。
鱼类鲜艳的蓝色与它们表皮细胞内的鸟嘌呤晶体有关,这种蓝色常有金属光泽。
而绿色有些特殊,仅就脊椎动物来说,它们通常会综合两种显色方案,在体表用色素显出黄色,再用光学结构显出蓝色,二者叠加,就成了绿色——比如青蛙就是这样。
华莱士飞蛙是一种运动能力非常强的青蛙,几乎终生不落地,而且能在树冠中滑翔。
但它们和所有绿色青蛙一样,都有三层色素细胞,即下层是黑色素细胞,中间是黄色素细胞,最上层是富含鸟嘌呤晶体的虹彩细胞,通过反射和干涉产生明亮的蓝色,三种颜色最终混合成有深浅变化的绿色。
在哺乳动物身上,产生绿色最大的难度在光学色的部分上:相比鳞片、羽毛,或者裸露的表皮细胞,哺乳动物的角蛋白毛发虽然非常适合保温,但也缺乏精细的微观结构,表面只有一层粗糙的毛鳞片,很难让可见光发生规律的干涉和衍射,这让它们失去了制造蓝色和紫色的能力。
但仍有极少数脊椎动物能合成绿色素积累在体表,比如焦鹃科的鸟类,但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开发出类似的代谢途径,甚至不像其他脊椎动物那样通过食物链富集类胡萝卜素,连唾手可得的红橙色也放弃了——这就涉及到了适应性的问题。
天蓝丛蛙是一种箭毒蛙,它们失去了黄色素细胞,露出了鲜艳的蓝色,用来警示鸟类和爬行类捕食者:我有毒。
可哺乳动物有所不同。
在中生代,我们的共同的祖先经历了一段穴居和夜行的日子,而感受颜色的视锥细胞需要很多光子才能激活,所以控制色觉的基因在黑暗中不再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压力,无法剔除有害的突变。
到新生代早期,我们的视锥细胞已经只剩下绿和蓝两种,根本看不见鲜艳的红橙色,缤纷世界在我们眼中只有深浅不同的黄色和蓝色。
因此,哺乳动物不需要为了吸引异性制造鲜艳的婚姻色,甚至不需要鲜艳的警戒色和绿色的伪装色,因为哺乳动物的天敌通常也是哺乳动物,猎物也通常是哺乳动物,只需要棕黄色就能蒙混过关——比如老虎黄黑相间的条纹,在鹿的眼里就和大森林一个样,所以鹿通常都很难发现附近的老虎。
当然,这个规律也有例外,比如灵长动物是一个完全树栖,并以嫩叶和果实为生的热带哺乳动物类群,识别不同状态的植物非常重要,所以旧大陆的灵长动物,以及新大陆的雌性灵长动物,就分别通过基因重复和等位基因多态获得了红色视觉,建立了三原色——我们既然能看见红色和绿色,就能进化出一些红色和绿色信息。
然而这段进化历史还不够长,尚未出现给毛发染上绿色的门道,只出现了很多裸露青绿色皮肤,这主要通过血液的瑞利散射和丁达尔效应,叠加一小部分黑色素构成,原理类似人的青筋,典型的比如山魈的脸。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因为出现在《狮子王》里而著名,它们的雄性头领会在鼻翼附近长出鲜艳的红色、蓝色、青绿色皮肤。
另一个典型是非洲的绿猴,它们的雄性有绿色的阴囊和红色的阴茎,它们喜欢时常摆弄,炫耀给雌性。
最后,平心而论,人类从来没有跳出进化的掌握,如果树懒因为身上长满绿藻也算作绿色的哺乳动物,那么因为文化而变得缤纷的人类当然要在“最鲜艳的动物”里占有一席之地。
毫无疑问,人类的婚姻色是动物界最鲜艳的——即便我们比鸽子少看到一两种颜色。
饶晋艺摘自中国画报出版社《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科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