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鲁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试卷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3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泽头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周末,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到摩尔春天广场去买运动鞋,他站在商场匀速上楼的自动扶梯上,听到楼下传来小伙伴们熟悉的声音.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扶梯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B.小明受到的重力和扶梯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明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D.小伙伴们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2.对下列情景,解释合理的是()A.用手推墙,人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紧固锤头,是利用锤头受到惯性的作用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为了减少摩擦D.跳高运动员将竿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在如图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A.B.C.D.4.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A.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的B.“踢足球”时,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足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D.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5.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6.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7.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B.⑤①②③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①②④③⑥8.把一石块浸没在盛满煤油的杯子中,从杯中溢出了10cm3的煤油.若将该石=0.8×103 kg/m3)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子中,则溢出水的体积和质量()(ρ煤油A.10 cm3、12.5g B.8cm3、8g C.10cm3、10g D.12.5cm3、12g9.“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10.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A.B.C.D.二、填空:20分11.(4分)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上写有“4L”字样,这通食用油的质量是Kg,要匀速提起这通油至少要用N的力.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2.(2分)1kg的水凝固成冰,其质量是kg,体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3.(2分)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展示了一个近乎正球形的大水球,透过水球我们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此时满足的原理;而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水珠一般都是扁球形的,这是由于地球上的水珠受到了的作用.14.(2分)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甲、乙各运动8米,所用时间相差秒.15.(6分)百米赛跑时,裁判员计时是“(看白烟”,“听声音”)开始计时,否则计时会(“早”、“晚”)s.运动员鞋底与跑道间的摩擦属(填“有害”或“有益”)摩擦,跟踪拍摄运动员的摄像机与运动员是相对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不会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16.(2分)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人应面对(镜或视力表)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m.17.(2分)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现象.三、画图探究4+12*2=2818.(2分)在如图中完成光路19.(2分)如图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画图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20.(12分)小明学习小组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首先要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直线上,然后点燃蜡烛,调整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这样做的目的是,当蜡烛移到距透镜一定距离范围内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只能看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大小变化的圆形光斑,这时小明一定是把物距调在范围内.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若要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像.你认为应如何操作?为了能在屏上得到实像,他们调整了物距,并分别用两只凸透镜进行研究,记录数据如表.请你分析并回答:序号焦距/cm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1 10 35 14 倒立、缩小、实像2 10 30 15 倒立、缩小、实像3 10 25 16.7 倒立、缩小、实像4 10 15(1)在表格的空缺处填上像距、像的性质.(2)比较(1)、(2)、(3)组得出的规律是.21.(12分)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固态物质做实验,且甲、乙都是长方体形状.实验时,他们用刻度尺和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甲物质(固态)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1 9 102 18 203 27 30表二乙物质(固态)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4 11 105 22 206 33 30(1)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①比较1、2、3或者(4、5、6),结论.②比较1、4或者2、5或者3、6,结论:③比较表一和表二,结论:(2)根据这些数据绘出图象,如图四幅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甲“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图象是,能正确表示甲“密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象是四、计算(22分)22.(12分)某同学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8min,问:(1)从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3.(10分)小华家的晒谷场有一堆稻谷,体积为4.5m3,为了估测这堆稻谷的质量,他用一只质量1kg的桶,平平地装满一桶稻谷,测得桶和的稻谷的总质量11kg,再用这只桶装满水,水的质量是10kg,那么,这堆稻谷的总质量为多少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泽头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周末,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到摩尔春天广场去买运动鞋,他站在商场匀速上楼的自动扶梯上,听到楼下传来小伙伴们熟悉的声音.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扶梯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B.小明受到的重力和扶梯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明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D.小伙伴们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衡力的辨别;声音的传播条件;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2)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3)两种形式的能相互转化时,一种形式的能减小,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大;(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选扶梯为参照物时,小明和扶梯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小明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B、小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小明受到的重力和扶梯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不符合题意;C、小明上升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增大,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C符合题意;D、人们周围充满空气,小伙伴们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1)根据参照物能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由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能选择参照物;(2)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3)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对下列情景,解释合理的是()A.用手推墙,人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紧固锤头,是利用锤头受到惯性的作用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为了减少摩擦D.跳高运动员将竿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运动和力.【分析】(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但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力的作用;(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4)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答】解:A、用手推墙,手对墙施加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墙对手施加反作用力,所以人会向后退.此选项合理;B、将锤柄在板凳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但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此选项不合理;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防滑粉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此选项不合理;D、跳高运动员将竿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此选项不合理.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比赛项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广泛性.3.在如图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A.B.C.D.【考点】物理常识.【专题】其他综合题.【分析】交通标志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对我们的安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我们对于各种交通标志的了解来作答.【解答】解:A、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是为了安全.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是挂在学校前的提示牌,是为了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选项不符合题意;C、图表示的是此地距常州还有20km.选项不符合题意;D、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为了减少噪声的污染,能用于环境保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交通标志牌含义的了解,是一道常识题,同时也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物理理念.4.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A.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的B.“踢足球”时,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足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D.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专题】比较思想;运动和力.【分析】利用以下知识分析判断:①生活中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常用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者快;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者快.②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③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答】解:A、百米赛跑时路程相同,裁判员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快慢,即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故A正确.B、头球攻门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方向,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故C错误.D、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车由运动变为静止,故D 正确.故选C.【点评】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身边实际现象是考试的重点,也反应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因此在平时学习时注意联系生活,多分析、多解释.5.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计算.【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和存在的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由图得出,当体积为2cm3时,a、b、c的质量利用ρ=求出各自的密度,进行判断.【解答】解: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体积为2cm3时,a的质量为3.5g,b的质量为2g,c的质量是1g,由ρ=得ρa==1.75g/cm3,ρb==1g/cm3,ρc==0.5g/cm3,可见:A、a的密度最大,故A错;B、a的密度是c的密度的3.5倍,故B错;C、ρb=1g/cm3=1.0×103kg/m3,故C正确;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与质量无关,故D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从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6.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考点】天平的使用.【专题】质量及其测量.【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解答】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B、C、D 错误,故选A.【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7.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B.⑤①②③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①②④③⑥【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这样算出的质量便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从而避免因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而使盐水的体积偏小.【解答】解:先测空烧杯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液体烧杯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因烧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故选A.【点评】液体密度的测量需考虑可能的误差,如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故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采用此法减小误差.8.把一石块浸没在盛满煤油的杯子中,从杯中溢出了10cm3的煤油.若将该石=0.8×103 kg/m3)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子中,则溢出水的体积和质量()(ρ煤油A.10 cm3、12.5g B.8cm3、8g C.10cm3、10g D.12.5cm3、12g【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分析】石块的体积等于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题意求出石块排开水的体积,然后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排开水的质量.【解答】解:石块的体积等于石块浸没在煤油中时排开煤油的体积,由题意知,石块的体积:V=10cm3,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则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子=V=10cm3,中,则溢出水的体积:V水由密度公式:ρ=可知,排开水的质量:m=ρV=1g/cm3×10cm3=10g,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石块排开水的体积、排开水的质量,石块浸没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石块自身的体积,应用密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9.“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考点】光的反射.【专题】应用题.【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水中月”、“镜中花”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水中月”、“镜中花”都属于平面镜成像,因此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现象,此类型的关键是对光学现象进行分类记忆,此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常见.10.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A.B.C.D.【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首先要明确幻灯机的制成原理,然后根据其原理确定幻灯片的放置方法.【解答】解: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倒立不仅包括上下颠倒,也包括左右颠倒.由此可知为了使像呈现F字样,因此要按照A选项的方法去放置幻灯片.故选A.【点评】明确凸透镜成像中倒立的包括:上下倒、左右倒两方面的含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二、填空:20分11.(4分)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上写有“4L”字样,这通食用油的质量是 3.2 Kg,要匀速提起这通油至少要用31.36N的力.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计算题;比较思想;密度及其应用.【分析】(1)已知瓶子的容积和食用油的密度,根据公式ρ=变形可求食用油的质量;(2)要匀速提起这通油至少要用的力与这桶油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据此得出力的大小;(3)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所以从密度定义可以知道物质密度所表达的意义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解答】解:(1)油桶的容积即为食用油的体积,则V=4L=4dm3=4×10﹣3m3,根据ρ=可得,油的质量为m=ρV=0.8×103kg/m3×4×10﹣3m3=3.2kg,油的重力G=mg=3.2kg×9.8N/kg=31.36N,(2)根据力的平衡可知,要匀速提起这通油至少要用的力为F=G=31.36N;(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所以,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由密度定义可知,它的物理意义是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故答案为:3.2;31.36;不变;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12.(2分)1kg的水凝固成冰,其质量是1kg,体积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分析】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体积等于质量与密度的比值.【解答】解:将1kg水完全凝固成冰后,因为质量不随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质量不变,还是1kg;水凝固成冰后密度变小,由V=可知,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故答案为:1;变大.【点评】正确理解质量的不变性、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密度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3.(2分)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展示了一个近乎正球形的大水球,透过水球我们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此时满足照相机的原理;而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水珠一般都是扁球形的,这是由于地球上的水珠受到了重力的作用.【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重力.【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解答】解:(1)透过水球我们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2)地球上的水珠一般是扁球形的,是因为地球上的水珠受到重力的作用;“天宫一号”上的水珠处于失重状态,所以近乎是正球形;故答案为:照相机;重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力学应用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像距和像之间的关系,重力的存在等,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4.(2分)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选填“静止”或“运动”);甲、乙各运动8米,所用时间相差9秒.【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由图象判断出甲、乙二者的运动状态,求出它们的速度;由图象求出甲与乙相遇的时间差.【解答】解: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象知,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求出,甲的速度v甲==8m/12s=2/3m/s,乙的速度v乙===8/3m/s.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如果以甲为参照物,则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不断变化,乙是运动的.甲,乙各运动8米,甲所需时间t甲=12s,乙所用时间t乙=3s,则它们相遇时的时间差是12s﹣3s=9s.故答案为:运动;9.【点评】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物理量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物理量间的关系、反应物理规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掌握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15.(6分)百米赛跑时,裁判员计时是看白烟“(看白烟”,“听声音”)开始计时,否则计时会晚(“早”、“晚”)0.29s.运动员鞋底与跑道间的摩擦属有益(填“有害”或“有益”)摩擦,跟踪拍摄运动员的摄像机与运动员是相对静止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不会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考点】声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惯性;摩擦力的种类.【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运动和力.【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公式v=变形后可求出时间t;由于裁判员开始计时的时间延后,故运动员的成绩会提高;(2)凡是利用摩擦力为我们服务的摩擦就是有益摩擦,那些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对机器零件有磨损的摩擦大多是有害的摩擦;(3)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4)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解答】解:(1)根据v=可知,声音传播100m所需的时间为:t==≈0.29s;故裁判员听到发令枪声响后开始按表计时,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就会提高0.29s;所以百米赛跑时,裁判员计时是看白烟开始计时;(2)跑步时,运动员就依靠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此,鞋底往往有花纹,用来增大这个摩擦,故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3)跟踪拍摄运动员的摄像机与运动员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用摄像机与运动员是相对静止的;(4)运动员到达终点前处于运动状态,撞线后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不能立即停下来.故答案为:看白烟;晚;0.29;有益;静止;具有惯性.【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摩擦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惯性的应用.16.(2分)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的距离要求为5m,由于医务室房间太小,医生首先将视力表贴在一面墙上,然后在对面墙上正对着视力表挂一大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检查视力时,人应面对镜(镜或视力表)而坐,人与镜的距离为2m.【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专题】实验题;实验分析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视力表离平面镜为3m,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离镜子也是3m,所以人离镜子2m时,视力表的像离人距离为3m+2m=5m,正好符合要求.分析过程示意图如下:。
鲁教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铁块从图(甲)所示的实线位置(此时该立方体的下表面恰与水面齐平),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则能正确反映铁块所受水的浮力的大小F和铁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A.B.C.D.2 . 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前发现,横梁上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为使天平平衡,应采取的措施是()A.适当移动一下游码B.适当移动一下天平的位置C.旋转横梁上的螺母向右移动D.旋转横梁上的螺母向左移动3 . 对下列物理量的认识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令人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B.一般中性笔的长度约为15cmC.一台手机受到的重力约为10N D.家用电风扇的额定功率约为1000W4 . 下列物体中重力最接近1 N的是A.一袋方便面B.一张学生桌C.一枚大头针D.一辆小汽车5 . 下列关于一般中学生的估算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重约为100NB.正常步行速度为10km/hC.双站立于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是5000PaD.游泳漂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是500N6 . 炎炎夏日,玻璃杯中装有水和冰块冰块漂浮在水面不考虑水的蒸发及温度变化对体积的影响,当杯中的冰完全烧化后,杯中的水面与开始时刻杯中的水面相比A.高了B.低了C.没变D.以上皆有可能7 . 用手压气球,气球形变.下列关于弹力说法正确的是A.手对气球有弹力作用,气球对手没有弹力作用B.气球对手有弹力作用,手对气球没有弹力作用C.气球对手的弹力是气球发生形变产生的D.手对气球的弹力是气球发生形变产生的8 . 给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加压,当压强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 万倍时,即使钢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依然能从瓶壁里渗透出来,这是因为()A.构成钢瓶的分子间有空隙B.油分子被压小了C.油分子间有斥力D.金属原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9 . 小明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拉力,同时水桶对他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A.都相同B.大小、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C.只有大小相同D.作用点、大小相同,方向不同10 . 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加了力,桌子对手没有施加力B.越靠近门轴推门越费力,最主要是因为力的方向不同C.弹簧被拉伸时产生弹力,被压缩时不产生弹力D.人坐沙发使沙发凹陷下去,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1 . 下列静止在斜面上的木块所受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12 . 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将三个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小球,分别沉入三个容器的底部,当小球静止时,容器受到小球的压力的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一样大二、填空题13 .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桌面上静止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当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2N 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当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4N时,木块恰好作匀速直线运动;当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6N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N,木块的运动状态(选填“改变”或“不改变”).14 . 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____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经典物理学体系,从而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大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期中试卷【完整版】(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如图,2020年7月23日,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计划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并通过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着陆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任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相对地球地面是运动的B .“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相对运载火箭是静止的C .“天问一号”围绕火星飞行时,相对火星地面是静止的D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过程中,相对火星地面是运动的2、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小明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B .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旁边的列车为参照物C .小明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是以自己乘坐的列车为参照物D .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3、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A .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B .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C .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D .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4、图是小车和卡车在某时刻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车的位置变成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 .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C .以卡车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D .以路牌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5、今年4月在我国的东海上空举行了战斗机空中加油的演习,获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是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则此时()A .加油机A和战斗机B是相对静止的B .加油机A相对地面匀速飞行,战斗机B相对地面静止C .加油机A相对地面静止,战斗机B相对地面匀速飞行D .两飞机在空中相对地面静止,加完油后继续飞行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 B.3:2 C.2:3 D.1:3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18.(1分)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19.(1分)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20.(2分)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21.(2分)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填“吸”或“放”)热.22.(2分)小芳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是18km/h,她在50m短跑的体育测试中成绩是8s,跑完50m的平均速度是m/s,这个速度比她骑自行上学的速度.23.(3分)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4.(2分)护士帮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器处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25.(2分)双脚绑着弹性橡皮绳的蹦极爱好者从高台上自由跳下,3s内下降24m到达最低点,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m/s;这一过程中,高台上的人相对于蹦极爱好者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6.(2分)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选填“声波”或“电磁波”),这种波在真空中传播.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5分)27.(4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如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直线运动,乙球做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s.甲球所用时间乙球所用时间(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8.(10分)小东同学研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2)小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3)请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写出两点):特点一:特点二:(4)小冬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9.(9分)下表是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的实验记录: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32 36 40 44 48 48 48 48 50 52 54 56(1)在图中作出该物质的熔化图象;(2)根据熔化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属于(“晶体”、“非晶体”);(3)从计时开始,经过10min此时物体的状态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4)从熔化图象还可以看出该物质态(“固”、“液”)时吸热温度升高得快.30.(6分)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 冰3230水(15℃)1470 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1480 软木500海水(25℃)1531 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31.(6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车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司机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车厢;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路面、树木和房屋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司机应该是运动的.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考点:响度.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所以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注意带有“高低”字眼的不一定指响度,例如高声喧哗、高谈阔论等,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考点: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也不例外,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C、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雪人变小是在低温下雪从固体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湖水干涸是水发生的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体状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判断.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解答:解:根据1μm=10﹣6m,则2.5μm=2.5×10﹣6m.故选C.点评:物理量单位换算时,注意“先换后算”﹣﹣先换单位,再算结果.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A.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C、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D、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A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表面相平,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二是通过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利用图象显示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结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由于物体在从6分钟到12分钟这个过程中,物体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升高,结合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这种物质是晶体.故A说法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80.5℃,故其熔点为80.5℃.而不是沸点,故B说法错误.C、由图知,加热8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温度是80.5℃,故C说法正确;D、由图象知,CD段该物质完全熔化完,为液态,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 B.3:2 C.2:3 D.1:3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分别求出10s经过的路程,然后比较即可.解答:解:由v=得:甲车经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5m/s×10s=150m;乙车经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0m/s×10s=100m.∴==.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速度公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不同的人在说话或唱歌时,由于声带结构的差异,发声的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不会完全相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音色的应用,类似的还有区分不同的乐器、根据敲击声判断瓷器的品质等.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①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解答:解: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水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是利用了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的缘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2015届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解答:解: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和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36.5℃.。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鲁教版五四制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鲁教版五四制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鲁教版五四制2的全部内容。
山东省龙口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1。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C.全新的2B铅笔长约0。
18dm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2.小华同学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 B.向上游C.向对岸吹去 D.从对岸吹来3。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图2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图1图24。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5。
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一定不同 B.响度一定不同C。
音色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C.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7.生活中的声音非常丰富,非常美妙,你认为下列正确的是:( )A.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动听的声音;B。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B.3:2C.2:3D.1:3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18.(1分)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19.(1分)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20.(2分)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21.(2分)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填“吸”或“放”)热.22.(2分)小芳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是18km/h,她在50m短跑的体育测试中成绩是8s,跑完50m的平均速度是m/s,这个速度比她骑自行上学的速度.23.(3分)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4.(2分)护士帮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器处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25.(2分)双脚绑着弹性橡皮绳的蹦极爱好者从高台上自由跳下,3s内下降24m到达最低点,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m/s;这一过程中,高台上的人相对于蹦极爱好者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6.(2分)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选填“声波”或“电磁波”),这种波在真空中传播.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5分)27.(4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如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直线运动,乙球做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s.甲球所用时间乙球所用时间(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8.(10分)小东同学研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2)小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3)请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写出两点):特点一:特点二:(4)小冬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9.(9分)下表是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的实验记录:时间/分0246810121416182022…温度/℃323640444848484850525456(1)在图中作出该物质的熔化图象;(2)根据熔化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属于(“晶体”、“非晶体”);(3)从计时开始,经过10min此时物体的状态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4)从熔化图象还可以看出该物质态(“固”、“液”)时吸热温度升高得快.30.(6分)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冰3230水(15℃)1470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1480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31.(6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车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司机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车厢;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路面、树木和房屋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司机应该是运动的.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考点:响度.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所以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注意带有“高低”字眼的不一定指响度,例如高声喧哗、高谈阔论等,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考点: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也不例外,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C、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雪人变小是在低温下雪从固体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湖水干涸是水发生的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体状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判断.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解答:解:根据1μm=10﹣6m,则2.5μm=2.5×10﹣6m.故选C.点评:物理量单位换算时,注意“先换后算”﹣﹣先换单位,再算结果.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A.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C、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D、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A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表面相平,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二是通过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利用图象显示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结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由于物体在从6分钟到12分钟这个过程中,物体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升高,结合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这种物质是晶体.故A说法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80.5℃,故其熔点为80.5℃.而不是沸点,故B说法错误.C、由图知,加热8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温度是80.5℃,故C说法正确;D、由图象知,CD段该物质完全熔化完,为液态,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B.3:2C.2:3D.1:3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分别求出10s经过的路程,然后比较即可.解答:解:由v=得:甲车经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5m/s×10s=150m;乙车经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0m/s×10s=100m.℃==.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速度公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不同的人在说话或唱歌时,由于声带结构的差异,发声的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不会完全相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音色的应用,类似的还有区分不同的乐器、根据敲击声判断瓷器的品质等.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①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解答:解: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水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是利用了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的缘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2015届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解答:解: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点评: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和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36.5℃.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解答:解: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由图知:此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5℃.故答案为:36.5.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读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包括体温计在内的温度计,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18.(1分)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4.95cm.。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期中考试卷A4打印(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宋代诗人陈与义乘小船春游时,对沿途的风景有感而发,题写了《襄邑道中》一诗:“飞花两岸照船红,不知云与我俱东。
”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中()①“云不动”是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的②“云不动”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③“云与我俱东”是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的④“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为参照物的A .只有①③正确B .只有①④正确C .只有②③正确D .只有②④正确2、如图所示,三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向东匀速行驶,三辆小车的速度如图所示。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A .标志牌静止B .乙车向东运动C .乙车向西运动D .丙车向西运动3、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
由图像可知()A .0~3s内,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B .0~5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5m/sC .0~3s内,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D .第5s时甲追上乙4、如图所示是同学们站在站台上送别小明的情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以站牌为参照物,同学们是运动的B .以车厢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C .以车厢为参照物,同学们是静止的D .以小明为参照物,车厢是运动的5、飞机研制中,需将飞机模型固定在“风洞”中,让风迎面吹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B .风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C .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是运动的D .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6、能说明教室座位上的小欢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A .地面B .课桌C .窗户D .从她身旁走过的老师7、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A .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测量误差B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C .“五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D .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8、一只蜜蜂和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同样大小速度并列运动,如果这只蜜蜂眼睛盯着汽车车轮边缘上某一点(如粘着的一块口香糖),那么它看到的这一点的运动轨迹是()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1、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成功对接,航天员们成功进入天和核心2、2021年5月29日,我国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自主交会对接。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鲁科版五四制:期中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PM2.5”颗粒物是造成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其中的“2.5”表示颗粒物直径的数值。
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毫米 B.纳米 C.微米 D.厘米2.以下是小明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A.教室的门高为1.80 m B.小明本人的身高为165 dmC.一张光盘的厚度为1.2 cm D.物理课本的宽度为18.5 cm3.某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比赛中,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
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A.2.5 m/s B.3.3 m/s C.7.0 m/s D.11.1 m/s4.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线运动。
下列st图象中能反映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是( )5.如图所示,为了防止人员扎堆聚集,管理人员利用多功能手持便携式喊话器进行动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利用它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了音色B.增大了响度C.提高了音调D.防止噪声产生6.下列不是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结石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8.学完声现象后某同学归纳出下列知识结构,其中错误的是( )A .乐音的特性⎩⎪⎨⎪⎧音调音色频率B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C .声现象⎩⎪⎨⎪⎧产生传播声速D .声音的种类⎩⎪⎨⎪⎧乐音噪声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
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同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 .音乐会上,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10.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 B.3:2 C.2:3 D.1:3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18.(1分)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19.(1分)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20.(2分)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21.(2分)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填“吸”或“放”)热.22.(2分)小芳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是18km/h,她在50m短跑的体育测试中成绩是8s,跑完50m的平均速度是m/s,这个速度比她骑自行上学的速度.23.(3分)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4.(2分)护士帮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器处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25.(2分)双脚绑着弹性橡皮绳的蹦极爱好者从高台上自由跳下,3s内下降24m到达最低点,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m/s;这一过程中,高台上的人相对于蹦极爱好者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6.(2分)最近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选填“声波”或“电磁波”),这种波在真空中传播.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5分)27.(4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如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直线运动,乙球做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s.甲球所用时间乙球所用时间(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8.(10分)小东同学研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2)小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3)请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写出两点):特点一:特点二:(4)小冬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给小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29.(9分)下表是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的实验记录: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32 36 40 44 48 48 48 48 50 52 54 56(1)在图中作出该物质的熔化图象;(2)根据熔化图象可以判断该物质属于(“晶体”、“非晶体”);(3)从计时开始,经过10min此时物体的状态是(“固态”、“液态”、“固液共存”)(4)从熔化图象还可以看出该物质态(“固”、“液”)时吸热温度升高得快.30.(6分)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介质v/(m•s﹣1)介质v/(m•s﹣1)水(5℃)1450 冰3230水(15℃)1470 软橡胶(常温)40至50水1480 软木500海水(25℃)1531 铁(棒)5200(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米?31.(6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1.(3分)如图所示为动车组正在运行的情景,我们说:司机是静止的.“静止”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路面B.树木C.车厢D.房屋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车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司机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车厢;对于正在运行的动车组,司机相对于路面、树木和房屋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司机应该是运动的.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2.(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考点:响度.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所以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注意带有“高低”字眼的不一定指响度,例如高声喧哗、高谈阔论等,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考点: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也不例外,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C、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4.(3分)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雪人变小C.草叶上的露珠D.湖水干涸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雪人变小是在低温下雪从固体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湖水干涸是水发生的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物体状态,结合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判断.5.(3分)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微粒.它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其中2.5μm相当于()A.2.5×10﹣1m B.2.5×10﹣3m C.2.5×10﹣6m D.2.5×10﹣9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然后依据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解答:解:根据1μm=10﹣6m,则2.5μm=2.5×10﹣6m.故选C.点评:物理量单位换算时,注意“先换后算”﹣﹣先换单位,再算结果.6.(3分)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解答: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A.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7.(3分)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薄雾缥缈C.冬天,霜打枝头D.秋天,露水晶莹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依据各选项中的物态变化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C、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D、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判断出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8.(3分)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C、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9.(3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考点:水的三态变化.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10.(3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A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表面相平,故C正确;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二是通过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1.(3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B.该物质的沸点为80.5℃C.加热8min时物质的温度是80.5℃D.C 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利用图象显示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结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由于物体在从6分钟到12分钟这个过程中,物体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升高,结合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这种物质是晶体.故A说法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80.5℃,故其熔点为80.5℃.而不是沸点,故B说法错误.C、由图知,加热8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温度是80.5℃,故C说法正确;D、由图象知,CD段该物质完全熔化完,为液态,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12.(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0m/s,则两车都运动10s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A.1:1 B.3:2 C.2:3 D.1:3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分别求出10s经过的路程,然后比较即可.解答:解:由v=得:甲车经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5m/s×10s=150m;乙车经过的路程为s乙=v乙t=10m/s×10s=100m.∴==.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速度公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13.(3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考点:音色.专题:声现象.分析: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不同的人在说话或唱歌时,由于声带结构的差异,发声的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不会完全相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音色的应用,类似的还有区分不同的乐器、根据敲击声判断瓷器的品质等.14.(3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白气”生成,这是液化现象B.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①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解答:解: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白气”.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水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是利用了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的缘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2015届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15.(3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解答:解: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填空题(共11小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16.(2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和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17.(1分)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