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曹丕心腹大臣曹魏四友简介 曹魏四友结局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5.06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曹魏谋士名臣程昱到底是怎么死的
导语:程昱怎么死的程昱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谋士,前期跟随曹操四处南征北战,他应该是三国里面死因比较正常的一个了。
程昱像程昱是在曹丕称帝之
程昱怎么死的
程昱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谋士,前期跟随曹操四处南征北战,他应该是三国里面死因比较正常的一个了。
程昱像
程昱是在曹丕称帝之后,老死在他的封地的,享年八十岁。
这样的死因在三国中应该是难得的一个寿终正寝的了。
毕竟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随着南征北战,随时都有可能死亡,而纵观三国人物,能从一开始撑到最后天下初定,最后才慢慢的老死的也是寥寥无几的。
程昱是曹操在攻打兖州时辟招的一员部下,程昱并没有辜负曹孟德的一番厚爱,既能领兵打仗,又能出谋划策,虽比不上郭嘉等人,也算是足智多谋。
曹操征战徐州时,他与荀彧留守后方,吕布趁机夺取了兖州,程昱却拼死保住了鄄城、范县、东阿,曹操得胜归来后封他为东平相,等到曹操与袁绍决战于仓亭,程昱又献上“十面埋伏”之计,曹军背水一战,将袁绍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一败涂地。
程昱这个人虽然尚有谋略,但是性格刚戾孤僻,辅佐曹操时与人多有不和,言语激烈下得罪了不少人,遭到曹操其他部下不满,其中就有人向曹操进言说他谋反,希望曹操能够冷落于他,不想曹孟德却一点也不在乎依然对程昱十分信任,奉他为上宾。
在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的时候,封他为安乡侯,同年,程昱因为年事已高,老死在曹丕给他的封地里,算是真正的寿终正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魏三征分别是哪三个人?结局都是什么导语:曹魏三征:王昶、胡遵、毌丘俭,皆乃魏朝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
曹魏大臣、将领。
少曹魏三征:王昶、胡遵、毌丘俭,皆乃魏朝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
曹魏大臣、将领。
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
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
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
镇压毌丘俭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而升任司空。
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
死后谥号穆侯。
胡遵,字以道,汉建安十一年(206)丙申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魏卫将军。
景初二年(238),辽东公孙渊反,司马懿遣遵等击破其将卑衍、杨祚。
嘉平四年(252)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
十二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
不利而还。
正元二年(255)七月,以遵为卫将军。
甘露元年(256)秋七月己卯,遵薨。
毌丘俭(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
继承父毌丘兴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
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升为荆州刺史。
238年从司马懿攻灭公孙渊;244年至245年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刻石纪功而还;253年击退吴国诸葛恪的大举进犯,战功累累。
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公元255年发动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王淩、毌丘俭、诸葛诞)之一,惜准备不足,兵败身亡。
生活常识分享。
曹魏四大谋士在曹操的智囊团中,应当特别提出的是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这四大谋士。
他们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建立了殊勋,既替曹氏奠定了基业,也成就了自己的英名。
郭嘉:郭嘉的智谋(确切的是争王霸天下的智谋术)在曹营是出类拔萃,他足智多谋,屡出奇计,替曹操规划灭吕布,破刘备,斗二袁,讨乌恒,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郭嘉多谋善断在帮助曹操平定北方时多有功绩,郭嘉向曹操进言“急攻吕布”。
“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身为骁勇善战一代名将,却在郭嘉言下被当作北征袁绍路上忙里偷闲顺手搞定的小角色,事实也证明,曹操“征吕布,三战破之”。
英雄人物驰骋风云的外表之下究竟有几斤几两,都逃不过郭嘉明澈的双眼。
就连陈寿也在《三国志。
郭嘉传》中也大拍马屁,美言曰:“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赤壁若有郭嘉,怎使曹公至此耶?曹操对他的病故也是异常的悲痛:“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
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十一年间两封侯,遗计定辽鬼神愁。
运筹帷幄决千里,江山已定尚温酒。
荀彧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每每出征荀彧留守后方,“常居中持重”。
经常与曹操纵论时局,制定战略,起谋善计,无不言中,使得曹操的事业迅速发展。
公元196年荀彧建议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着高棋。
从此,曹操在政治上居高临下,天下无敌。
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决战,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处于僵持状态。
曹军缺乏粮食,使得曹操失去了信心,打算退军。
多亏荀彧指出:“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
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
”还指出正是“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深然其计,奇袭乌巢袁军屯粮,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荀彧从公元191年到213年,前后23年在曹操营垒中出谋划策,主持防务,举荐贤才,所立功勋,卓越无比。
曹操曾高度评价荀或的功劳,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又说:“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曹魏的五谋臣智囊团与斗争曹魏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曹魏王朝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曹魏王朝建立了一支由智囊组成的“五谋臣”团队,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王朝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曹魏的历史中,这五位谋士分别是荀彧、郭嘉、荀攸、程昱和司马懿。
下面将从各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在曹魏的斗争中的智慧和贡献。
荀彧,字文若,他是曹操身边最早的智囊之一,被誉为“文质彬彬,谈吐有度”。
荀彧善于分析形势,提出与其他谋士观点不同的看法。
他主张借鉴他国制度的优点,以加强曹魏体制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视人才选拔的谋士,他主张通过开放政治机制,吸纳各方面的人才来充实曹魏的智囊团队。
郭嘉,字奉孝,他以聪明才智而著称。
郭嘉独具慧眼,能够准确地判断当前的局势,并提出一些独特的策略和建议。
他曾建议曹操联合袁绍,共同对抗东吴,遭到了曹操的否决。
但郭嘉在曹魏的斗争中依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智慧和观察力使得他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在曹魏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攸,字公达,他个性严谨而谦逊,是曹魏中的治国重臣。
荀攸主张“以礼待人,以政治人”,他提倡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治理的公正与廉洁。
荀攸注重推行依法治国,他的一些建议对曹魏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攸的聪明才智加上他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使得他在曹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程昱,字仲德,他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才智而闻名。
程昱是曹魏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为曹魏王朝制定了稳固的军事战略和政治策略。
他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兵馑作为调控政策的启示。
他深刻理解农民的需要,提倡恢复家族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
程昱的这些观点为曹魏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司马懿,字仲达,他是曹魏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谋士之一。
司马懿精通兵法,并擅长谋略计划,他建议曹魏争取与东吴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司马懿善于观察和分析敌军的弱点,并据此提出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
曹魏五谋臣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
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
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精英。
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荀彧荀彧(163-212年),字文若,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1]荀攸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
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
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
正始年间追谥为敬侯。
[2]贾诩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魏文帝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枭雄曹操之子。
生于公元187年,死于公元226年,享年四十岁,于公元220年登基,在位六年,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最后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
天生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经典古籍早已了然于心,八岁便已熟练掌握射箭骑马,从叛军中骑马逃脱时年仅十岁。
随着年龄增长,就已经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攻破邺城,战绩斐然。
曹丕善于玩弄权术,建安二十二年,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赢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此时汉朝早已岌岌可危,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取汉为魏,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魏朝自此建立,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言语通俗清新。
此外他找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的《典论.论文》更是开创了文学批判的先河。
曹丕驴叫出自一个典故。
古代魏国时流传一个怪事,说是有人喜欢听驴叫,而且觉得驴叫的声音非常美妙,特别享受。
相传当时魏国很多文人名士甚至朝臣都喜爱驴叫,而且还争相模仿驴的叫声。
这在现代人看来,非常荒唐至极。
但是就像现在的有些怪异时尚风潮一样,学驴叫或许就是那时候的时尚。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重视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且在文学领域均有所成就。
魏王如此,其它文人更是争相推崇。
当时曹操为了追求文学还建造了一个铜雀台,相当于现在的别墅,专门用来提供文人活动的场所。
三曹是当时文坛领袖,其他才子又有建安七子的名号。
曹丕夺继承权的时候,更加广招人才,结交文人,为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
建安七子里有一个叫王粲的,和曹丕相交甚好。
王粲是建安七子里的文豪,才华卓绝,为人率性幽默。
他就常以模仿驴叫,逗趣友人。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带王粲随从征讨孙吴。
次年,王粲病死。
曹丕为王粲举办了十分奢侈的葬礼,他带领一众文人好友去祭拜王粲。
三国最强谋臣的人生结局,2人善终,4人病逝,4人被杀熟读三国历史,诸侯混战,人才辈出,无论是谋臣,还是战将,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削平群雄而三分天下,基本依靠的是谋臣和武将。
说到三国谋臣,大家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排名榜,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荀彧、荀攸、贾诩、法正、郭嘉、沮授、田丰、司马懿、陈宫、鲁肃。
他们的人生结局又是怎么样呢?top 1 荀彧荀彧、字文若,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因政治思想与曹操不一致,反对曹操晋魏公,惹怒曹操,被曹操冷落逼死,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top 2 荀攸荀攸,字公达,曹操的谋主,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top 3 贾诩贾诩,字文和,曹魏著名谋臣,早期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贾诩在曹营比较低调,每次献计基本成功,是曹操一统北方的大功臣,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善终。
top 4 法正法正,字孝直,刘备手下头号谋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入川时候,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病逝。
top 5 郭嘉郭嘉,字奉孝,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top 6 沮授沮授,袁绍手下谋臣,少有大志,擅于谋略,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
经常对袁绍提出良策,但很多时候袁绍并不听从。
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因拒降被曹操处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丕心腹吴质简介曹魏四友之一吴质怎么死的导语: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
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
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
为人放诞不羁,怙威肆行,卒后被谥为“丑侯”。
其子吴应数次上疏申辩称枉,正元年间方改谥为“威侯”。
吴质出身“单家”,又不能取“与乡里相浮沉”的态度,所以不能跻身汉末的名士派之列,得以在政治领域大显头脚;纵然后来曹丕征吴质到洛阳,亦“不为乡里所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其文学才力不能与建安七子相匹敌,所以不能以文学实绩显名于建安文坛。
《三国志·魏志·吴质传》曾称:吴质“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究其实,其中当有更复杂的政治原因。
曹操喜欢延纳文学之士,曹丕、曹植亦有乃父之风,除交结建安七子之外,身边还集结着一批年轻的文士,曹操立嗣问题不明朗时,曹丕、曹植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还能相得以处;当曹操立嗣问题突出来后,双方就各自施展方略尖锐对立起来。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
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
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
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
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
’世子生活常识分享。
曹魏四友,指的是哪四个人
在三国时候,有四个人,被称之为“曹魏四友”,又叫“太子四友”,顾名思义,根据这两个称号,就能分析出,这四个人,和曹魏的某个太子有关。
事实上的确如此。
曹魏四友,指的是曹丕手下的四个大臣,早在东汉末年,曹操还是魏王的时候,这四个人因为共同辅佐曹丕,并为了能让曹丕顺利当曹操的接班人而努力,为此,这四个人被叫做“曹魏四友”,又叫“太子四友”。
这四个人:
1、司马懿。
四个人里面隐藏最深的巨无霸人物,他是曹魏后期,曹魏帝国真正的最高领袖,他的孙子司马炎开创了西晋王朝,并统一了中国;
2、陈群。
当世奇才,纵横文学、法学等领域,出生于名士家族,祖上几代都是当世名士,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面,没少记载他祖上的那些事情,后来他成为曹魏重臣;
3、吴质。
著名文人,曾经对曹魏局面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人比较势利眼,因此,口碑不怎么地,对于当代来说,也没啥知名度;
4、朱铄。
曹魏将领,虽然身为将领,但是智谋不亚于司马懿。
曹丕心腹大臣曹魏四友简介曹魏四友结局是什么导语: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
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陈群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公元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
后又转任参丞相军事。
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魏国的御史中丞,后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
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
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次年,曹丕驾崩,陈群受诏辅政。
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晋封颍阴侯,增邑五百户。
公元237年病逝,谥靖侯。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撰有《集》五卷,今已佚失。
其余见于《全三国文》。
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
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曹丕心腹大臣曹魏四友简介曹魏四友结局是什么
导语: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
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
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
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陈群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公元198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
后又转任参丞相军事。
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魏国的御史中丞,后任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
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
公元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
次年,曹丕驾崩,陈群受诏辅政。
曹叡即位,任司空,录尚书事,晋封颍阴侯,增邑五百户。
公元237年病逝,谥靖侯。
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撰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