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伯牙绝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伯牙绝弦》的寓意。
(2)学会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提炼文章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懂得珍惜友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3)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故事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伯牙绝弦》的寓意。
(2)学会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提炼文章主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高山流水》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简要介绍《高山流水》的背景,引出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
(2)分析故事情节,提炼文章主题。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友谊的意义。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伯牙绝弦》两遍,加强记忆。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珍惜友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了解中国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理解“知音”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尊重他人、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理解“知音”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对伯牙与子期友谊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理解课文情境。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 教材:《伯牙绝弦》。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友谊。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解释“知音”的含义。
5.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不同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一、教案名称:《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伯牙绝弦》,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知音难遇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教学难点】1. 理解“绝弦”一词的含义。
2. 学会珍惜友谊,懂得知音难遇。
【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绝弦”一词的含义,以及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珍惜友谊。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珍惜身边的友谊,下节课分享。
二、教案名称:《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伯牙绝弦》,使学生能够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知音难遇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能够背诵课文。
2.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1. 学会表演课文,体会角色情感。
2. 理解并实践珍惜友谊的道理。
【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 PPT课件。
3. 角色扮演道具。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背诵课文: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检查背诵效果。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
4.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会角色情感。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感受友情与音乐的力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描述伯牙和子期的友情及伯牙弹琴而失去摇棒的故事;(2)歌曲欣赏:让学生听取《伯牙绝弦》的乐曲,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伯牙绝弦》的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欣赏或故事片段的播放引入话题;(2)讲解故事: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主要人物和事件;(3)讨论交流: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友情和音乐的理解;(4)总结反思:对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讨论内容;(3)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指导。
二、反思总结在教授《伯牙绝弦》这一主题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文化传承2.友情与音乐《伯牙绝弦》通过描绘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以及伯牙用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展现了友情和音乐的力量。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真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跨学科融合在教授《伯牙绝弦》时,可以将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听音乐、读文字、看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4.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伯牙绝弦》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的作品,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塑造。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伯牙绝弦优质教案一等奖1、伯牙绝弦优质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解题质疑:⑴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⑴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⑴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解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article/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了解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懂得珍惜友谊。
1.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2)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3 教学难点(1)理解“知音”的含义。
(2)学会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1.5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猜一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文《伯牙绝弦》。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4)朗读体会,感悟情感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特别是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情感。
(5)巩固拓展,提升认知讨论“知音”的含义,让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在朗读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高。
2.2 教学亮点(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课堂活力。
2.3 改进措施(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可以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加明白。
(2)在朗读教学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了解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懂得珍惜友谊。
3.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
(2)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伯牙绝弦》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3)了解成语“绝弦”的由来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人物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迁移拓展,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2)懂得尊重他人的才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3. 学会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及寓意;2. 品味诗句中的意境,体会人物情感;3. 迁移拓展,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诗句、图片等;2. 教材:《伯牙绝弦》原文及注释;3. 参考资料: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鉴赏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及作者;(2)学生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体会诗句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的主题及寓意。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感受人物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友谊、才华的认识。
5. 迁移拓展(1)教师出示相关成语,引导学生运用“绝弦”进行语言表达;(2)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绝弦”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才华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写一篇关于友谊、才华的感悟文章。
《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掌握简单的古文学习方法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掌握简单的古文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请同学来读,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样的话是文言,由这样的话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将接触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
二、解读课题
“弦”指的是什么?ppt出示琴弦,弦是琴之灵魂。
“绝”怎么解释?(断绝)
讲解读懂古文的方法一:借助注释
提问:那么课文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呢?
三、学习“资料袋”,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波阳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四、反复诵读,多读自悟
学生自读文章——老师示范读——个别读——小组竞赛读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都能将文章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对于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读自悟”
五、尝试翻译,读懂文意
老师先补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ppt出示两人图片,从身份地位分析从而引出“知音”这一关键词。
再请同学翻译全文
六、重点句子,重点讲解,深入走进课文
1、文中用一句话概括出了伯牙和子期的特点,是哪一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擅长
2、文中哪一句话具体讲了伯牙善鼓,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若:好像
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与上文的“善”有区别吗?你是怎样区别开来的呢?对啦,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
我们一起来看子期说话的特点?(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你们还能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徐徐清风皎皎明月袅袅炊烟淡淡轻烟
老师变换词语,学生根据变换的词语再读子期的话。
3、伯牙的琴声变化莫测又丰富多彩,子期却都能听出来,于是文中用了一
句总结性的话——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七、升华情感,感悟友情
也许世间也只有子期能读懂伯牙的琴声,所谓“千金易求,知音难觅”世事并不如人所愿。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起去年春天,在江边第一次看见你。
今天再来重游,不见了知己,只看见坟前的黄土,使我心伤,悲哀的感觉不断重复,忍不住留下泪水。
来时有多少欢乐离开时就有多少痛苦,江边的天空泛起的云朵好似我的愁绪一般。
这一曲(弹)完后(我)不会再弹琴了,三尺长的琴(古筝)将为您毁灭。
于是伯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谓:认为。
复:再,又。
八、与文本对话,内化情感
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九、结束语:
虽然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学习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个人,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份情感,也许他就是你的知音人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