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改革30年的变化_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20
卢志浩1151746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我的家乡在邵阳市新邵县寸石镇的一个小乡村花桥村,自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家乡一步一步脱离贫困,奔向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进外资,首先发展东部经济,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拉开,东部繁荣,西部贫困,经济差距险峻。
国家就出台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西部的经济得到的快速的发展。
发展西部,又开始了中部崛起,这个中部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这让中部的能过引进大量外资来发展经济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中部的区的竞争实力。
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使得它有更多的资源来开发地区资源,城市就不断向农村蔓延,农村经济的到了发展。
新农村计划的实施真正改农村朋友们带来了福音,政府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奖罚措施,鼓励农村发出生态自主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系,政府采取措施将城市人才引进农村,给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农村将会以另一种全新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农村的旗帜在飞扬,为了了解家乡向新农村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巨变,展开了此次调查。
以衣、食、住、行来看。
衣: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收入增加。
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求新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行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人们接受。
食:以前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
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但老一辈人的这方面有所欠缺,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蔬菜、水果四季常有。
居民家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主食细粮4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消费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
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
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
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
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
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
改革开放30年我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姓名:班级:学号:系别:专业:而且交通很不发达,有时工作还得走好远的路,没有钱供孩子上学……。
现在,我们没有吃不饱这个概念,每家每户至少必有一荤一素,逢年过年过节,餐桌上必摆满大鱼大肉,而且都不想吃。
以前,要是哪家有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那家肯定坐满了人,因为好奇,因为……。
现在别说是是黑白电视机了,彩电那是每家每户必有的,还不想看,觉得电视太乏味了。
洗衣机、冰箱也是很常见的。
交通也变得很发达了,大部分人家只有一出门就可以坐到车,以前去一趟市里面都是骑自行车,而且路还不好走,现在坐公车也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市里面去,现在去市里面也是经常的事也是经常的是事,既方便又快。
我们村背着,和运城市就只隔一条死海死海,去市里面的时候路都比较难走,现再到我们存的那条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出行十分方便。
另外家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事可做,有工资可拿。
每家每户从以前的土砖房变成现在的红砖房,而且都装修得可漂亮了。
总的来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真是个好政策!改革开放30年,河东运城今胜昔。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人民乘改革开放东风,团结奋进,努力拼搏,艰苦创业,争先发展,河东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整个社会经济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改革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1.6倍,年均递增10.8%,比改革开放前的30年快4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41.2:26.4:32.4 优化为11.4:54.4:34.2。
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过渡,以冶金、焦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支撑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30年征文:喜看家乡巨变收集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来我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化。
我村全村总面积3.25平方公里, 6个村民小组,560农户,村民1XXX人。
我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2亩,而且地势低洼,上世纪50年代初是一个“一年三熟两头荒,雨天一片白茫茫”的贫困村。
1978年,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元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村民们怀着“土地回家”的喜悦,迸发出无穷的生产活力,敢于向不利条件挑战,种好责任田,向土地要金,走致富道路。
武乡村坚持改革开放奋斗30年,由一个穷困的农业村一跃成为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多业并举发展的特色村。
人均收入和劳均收入达11XXX元和19XXX元。
近几年以来,我村党支部,把土地是生命之源放在首位,大搞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出生率、增加人均占有使用耕地面积的比重。
加快治理耕地,实现农业率先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注重科学管理,以发展养殖为龙头。
在技术措施和主攻方向上,实施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通过整治田地,加厚了活土层、培肥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蓄水功能。
在全村推广优良品种,今年京9428强筋小麦XXX亩,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培训,该村在全县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达到预期的效益,平均亩产达到390公斤。
这一效益的取得,极大地调动了该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为今后全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了科学基础,据统计,今年该村小麦种植面积可突破1XXX亩大关。
在这30年中,我村发生的主要变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亦可见一斑。
30年前,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泥路也是又窄又小。
遇上雨天,讲究点、条件稍微好点的村民穿着雨鞋,在烂泥里一脚一个坑,没钱的村民就光着脚,一步一滑地在烂泥小路上小心的行走。
所以,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泞,给村民的出行带来的极大的不便。
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
2019年,注定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那一刻,奥运会即将在北京
举行,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这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硕果的展现。
三十年前,我的家乡红城人民还穿着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人们还吃着
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
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
路,一辆辆“奔驰”“本田”替代了那
些破旧的自行车,吸尘器吸走了扫帚,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的家乡也在进步。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载着我们的梦想翱翔太空。
我们国家主办奥运会,也不在是梦想。
让我们为奥运加油,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而喝彩!让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腾飞的这条巨龙将会更加迅猛,用他那独
有的气势震惊全世界!
指导教师:何连胜
2019年03月05日。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家乡变化——莆田常太有一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她有着“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她就是我美丽的家乡——莆田常太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正是这一伟大的决策,一扇尘封五千年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中华大地重新焕发了生命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正是这一伟大的决策,中国旺盛的生命力找到了新的出口,寻着早春的气息蓬勃生长,不断壮大。
正是这一伟大决策,我们这一小小农业县,也在祖国母亲的哺育下,享受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结出累累硕果。
曾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情景:能吃饱已是莫大的愿望,更不要提我爸那年轻的时代了。
家家靠种田维生,家里有黑白的电视和自行车已是相当不错了。
但转瞬之间,房子由土楼变成了一栋栋的别墅,为了方便运输水果出去,道路在05年政府出资铺了水泥路,交通便利了,路上跑的车辆也多了。
手机、液晶彩电、空调、电脑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汽车已进入许多普通人的家庭。
这一切的变化与改革密不可分,我们引进了枇杷,并推广普及。
是它给我们带来第一桶金。
在99年我们举办了“全国枇杷节”。
获得“福建现代农村示范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常太的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群众医疗、生活保障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的老百姓不再为几千年不变、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
从前有的都养不起孩子,更不用说上学了。
现在孩子上学学费都免了。
许多家长为了追求好的教育环境都把孩子送到城里好的学校里。
现在的年轻人多数是在外读书和工作。
形成致富道路的又一变化,不再依靠种植果树来赚钱。
县里还在06年开发了九龙谷森林公园,并在07年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给镇里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引领人们生活观念不断更新。
是改革开放赋予了人们独有的精神!我看到了常太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
我的家乡在汉中,这里人民朴素、勤劳、善良。
城市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其发展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小小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话、电冰箱各类电器和生活用品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在不经意间,我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步入了新的生活水准,物质生活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那个让民族惧怕,人民浑噩的时代已被远远的甩在了,不复存在的过去;人民在欢声笑语中劳动,在劳动中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社会按劳分配,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得到相应的劳资,大家心里甜、容颜悦。
听爸爸说:过去我们这座小城积贫积弱、电话不灵、道路不平。
城里的街道弯弯曲曲,十分狭窄,起伏不平,我们学校门前的路以前就是一段很高的坡。
小街小巷是土路或用石子铺成,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那时每家每户都要用小玻璃瓶自制一个煤油灯,电就像一个未曾知晓的神物,只有政府办公楼有一丝微弱的灯光,和几部老式的电话。
为了打个个长途电话要到邮电局排队等候。
更别说到个远方了,交通工具十分有限,道路多数是泥泞的小道,汽车、火车、飞机更是只是个听人说过的新闻,大部分作物都是由肩挑背抗,农民劳作机械化更是群众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了。
往事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泥泞的马路已是宽阔的硬化运输公路,周边农田大部分实行了机械化种植,交通工具更是多不胜数,大道小路通向家家户户,方便千万家,告别了曾经那低效的生产力,破旧的吊脚楼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弯曲狭小的街道变成了宽敞的大道,盖了公园、建了大桥,道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改革开放30年家乡转变征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振臂高呼党贤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白河县双河乡发生了猛烈的转变。
那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改革开放以来,专门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进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仁慈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农人明白啥?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农人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实验实在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的兴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进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人增收。
过去农人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
现在农人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十年大难片面追求“反资防修、一大二公”,轻忽人们的大体生存需求,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前极少动工建新房,农村农人大多住在泥地、泥墙、泥瓦搭稻草棚的古老房宅里,人口多面积窄生活十分不便,如哪户人家有一台老式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必然会引发世人围观看喧闹。
此刻,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完全实现了昔时毛主席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人吃的啥?每日三餐“瓜菜代”。
现在农人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
老人讲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不时讲”的年代,讲得食物匮乏饥肠漉漉,本来就没钱,即便有钱,也买不到米油盐酱醋肉鱼,粮票、油票、糖票、菜票等成为大伙儿眼中金贵紧俏的香饽饽。
改革开放了,“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人种粮种菜的踊跃性,再加上科技含量高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被普遍利用,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助扶持政策,农人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助、养猪补助、免疫补助、学杂生活费补助……,增进了食物类的快速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5篇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这是参考------------------------------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变化与成就如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绝大多数学校的校舍都非常简陋,平房是那个时代教室的主流。
然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5年,昆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市镇校三级联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仅1995年至2007年,全市用于教育的投入约25亿元,其中校舍建设经费约20.5亿元,设备添置经费约4.5亿元。
目前全市平均1.3个教室就拥有一套多媒体设备。
我出生在1978年11月,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可以说,我们这一拨人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人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现在已经三十岁了,女人天生怕老,怕老就不愿回忆,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放到改革开放中的大环境中去回忆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我们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我们,是幸福的。
通过回忆,我确信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之所以说确信,是因为常常忘记。
当我从超市买回一大堆东西,还抱怨西瓜不甜、米饭不香时,我忘记了小时候会为了把两个橘子省到过年吃而把它偷偷存到衣柜里,直到发现它干瘪痛心的在墙角抹眼泪;当我们痛批考试制度时,我忘记了正是国家考试政策恢复,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了最根本的考试权,也获得了一个普通人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通过考试,我从偏僻的山丹到了兰州,通过高考我从兰州到了北京,通过公务员招考我进入了国家机关;当我们抱怨高校扩招、竞争激烈时,我忘记了我自己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取得了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使竞争趋于公平。
回忆让我更加感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因改革开放而获得的远远超过父辈们的机会和选择,我们的前几代人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实践者和推动者,而我们这一代首先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