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隆到坤博隆:老挝佬族与我国壮傣民族的源流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0
作者: 岑仲勉
出版物刊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71页
主题词: 柬埔寨;西南夷;昆明池;切韵;云南民族;南迁;中南半岛;夜郎;汉书;大学学报
摘要: <正> 缅族祖先之试探缅的祖先,来历不明,哈威氏缅甸史也不能追溯其缘起,偶因研究云南民族,略有所悟。
《史记》一一六西南夷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其下又云:“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听,劳浸、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
”劳浸、《汉书》九五作劳深。
王叔武氏以为劳浸、靡莫在滇池区域不过从《史记》文面意想得之。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作者:郝国强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02期【摘要】苗族起源于中国,后经云南逐渐向东南亚迁徙,但具体时间与迁徙路线一直存疑。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的方法,认为苗族进入老挝的时间自明朝开始,而大量迁徙发生在1800年左右,并且是分批次分阶段从中国向老挝迁徙的:一部分通过云南沿三条路径迁入老挝;一部分通过越南进入。
在迁徙的过程中苗族形成了集尚武、追求自由、祖先崇拜为一体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也逐渐内化为族群的无形边界。
【关键词】老挝苗族;分布格局;迁徙;民族精神【作者】郝国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2-0057-008一、问题的提出澳大利亚著名民族学家格迪斯在《山地移民》一书中写道:“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1]1除了同样苦难深重之外,苗族和犹太族都是国际性民族,横跨两半球,分布在诸多国家和地区。
苗族从中国起源,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大迁徙。
据专家考证,中国苗族历经5次大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桂(广西)等地。
部分苗族于十九世纪开始经过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各国。
[2]211-2221975年老挝“秘密战争”结束后,老挝苗族经过泰国难民营向美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避难,完成了由中国传统民族向国际性民族的转变。
然而作为邻国,我们对老挝苗族的认识和研究有待深入。
国内学术界自1990年代以来,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章探讨海外苗族。
比如熊玉有[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国内外苗族进行比较研究,孙宗鲁[4]、刘君卫[5]描述了苗族的跨国迁徙,吴晓萍[6]、高望[7]对美国苗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分析、张晓[8]从跨国认同的角度探讨苗族认同,罗有亮[9]、郝国强[10]对老挝苗族概况及跨国婚姻进行了探析等等。
ª 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期 2007年 Communication o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Issue 1COM. on C. A. 1:e3, 2007 !第十三卷增刊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y Birth & Child Care 13(S):7-21从父系遗传结构分析壮族的起源与分类陈晶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实验室,中国 南宁 530023摘要: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广泛分布的泰老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研究中地位非常特殊。
然而,由于壮民族缺乏通用的本族文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壮民族内部人群的迁徙融合及交流状况很难在现有的文字资料中有所发现。
仅有的材料是从语言上将壮族人群区分为壮语北部方言组和南部方言组。
为了解壮族人群的内部遗传结构,我们从父系遗传物质Y染色体入手,根据东亚人群特异的18个Y染色体双等位标记,7个Y-STR标记,对壮族各个支系共八个人群的DNA样本进行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酶切、荧光PCR确定SNP、STR等实验技术分析,及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分子方差分析等多种遗传学分析技术,调查了壮族各个支系的DNA多样性,分别确定其Y-SNP、Y-STR,揭示壮族的内部遗传结构。
结果发现,壮族的主要Y染色体单倍群为O*、O2a、O1。
壮族的遗传结构中有几个层次,最早的O*、O2a成分普遍出现在各个支系中,第二层是由东部来的百越核心成分O1,第三层是北方来的汉族成分O3,与壮族的历史事件和其他人类学研究基本一致。
壮族支系遗传结构体现出以红水河支系为中心从东往西的梯度变化过程。
传统的对壮族按方言分为南北二组的分类方法并没有在遗传学上获得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Y染色体;壮族;内部遗传结构;多起源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 of Zhuang Analyzed by P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CHEN JingSynthetic Labo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Guangxi, Nanning 530023, ChinaABSTRACT: The Zhuang nationality, the largest minority in China, is quite close to the Thai and the Lao in culture, and therefo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tic structure study of the East Asian population. However, without a formal written language,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trace the origins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Zhuang with the existenting Chinese records. The only classification of Zhuang populations is by language. Zhuang peopl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northern and southern groups based on their dialec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Zhuang's in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the DNA diversity of eight Zhuang branche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determining their Y chromosome haplotypes that represent paternal inheritance with 18 East Asia specific Y-chromosome biallelic markers, 7 Y-chromosome STR markers. RFLP, fluorescence-PCR techniques and detail genetics analys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d AMOV A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 As a result, on Y-chromosome, O*, O2a and O1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common haplogroups in Zhuang populations. Here O* and O2a were the native component; O1, the core component of Baiyue from eastern China, was brought to Zhuang later; and finally, O3 from northern Han was introduced. This result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and other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ddition, a Hongshuihe-centric, east-to-west gradient change rather than an expected south-north profile was observed i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Zhuang, whereas various genet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indicating that the traditionally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Zhuang groups is short of genetic support.Key words: Y chromosome; Zhuang; In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Multiple origin在中国南部,从古至今屹立着一群人,他们今天是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
第一节壮侗语族民族分布壮侗(侗台)语族民族是世界上比较大的族群,其分布及人口状况在中国国内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壮族16,926,381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广东、贵州和湖南。
(2)布依族2,870,03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四川省。
(3)傣族1,261,311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滇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云南各县。
(4)侗族2,879,97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怀化市和广西柳州市的一些县。
(5)仫佬族216,257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河池市的其他一些县。
(6)毛南族101,192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及河池市的其他县。
温馨推荐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享受更优阅读体验不去了立即体验(7)仡佬族550,74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北部的道真、务川等县。
(8)水族411,84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荔波、独山县等地。
(9)黎族1,463,064人,分布在海南省的西南部的五指山(通什)、保亭一带。
(11)临高人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临高县一带。
(12)佯僙人2万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13)锦人3000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14)莫人3000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15)标人7万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16)拉基人2000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17)普标人600人,分布在贵州省。
(18)布央人4000多人,分布在贵州省。
总共约2760多万人。
约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25%左右。
壮侗语族在国际上多称为侗台语族,其在东南亚的人口和分布状况是:(1)泰国泰族2700多万人。
(2)泰国老族2300多万人。
(3)缅甸掸族300多万人。
横Crossroads:Southeast Asian Studies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卫彦雄李富强欧江玲※摘要:老挝拥有各种类型的铜鼓/虽然多寡不一,但种类齐全,而且与中国及其他相关国家的铜鼓相比,其纹饰既有共同性,又有一些地方与民族特色。
综观老挝铜鼓资料,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老挝人在相当于中国汉代或稍后的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铜鼓。
老挝最初使用铜鼓的可能是老龙系民族,大量使用铜鼓的可能是中国唐代之后的老听系的一些民族。
后来,老松系的一些民族迁到老挝后,也加入了使用铜鼓的老挝民族之列。
老挝现代民然有许多代铜鼓,特别是在北方比较多。
现在还使用铜鼓的民族包族族族、族族,民铜鼓最多且时常使用铜鼓的民族是族。
克木族使用铜鼓的仪式和习俗等代表了当代老挝的铜鼓的主体T关老挝铜鼓民族[中图分类号]G1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20)04-097-07A Survey of the Culture of Bronze Drums in LaosWEI Yanxiong,LI Fuqiang,OU JianglingAbstract:Laos has various types of bronze drums.Their number may vary,but the range is pared with those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their decoration has both commonalities,and some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It can be,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Laotian bronze drum,roughly inferred that the Lao people began to use the bronze drum in China's Han Dynasty or later.The earliest use of bronze drums in Laos may have been from the Lao Loum ethnic group.The extensive use of it may have occurred after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masters were some ethnic groups of the Lao Theung ter,some ethnic groups of the Lao Sung family moved to Laos and joined the group that used bronze drums in Laos.There are still many ancient bronze drums in modern Laos,especially in the north.At present,some ethnic groups that still keep and use bronze drums include Khmu,Thai,Lamei,Miao and Yao.The ritual and custom of the Khmu people using the bronze drum represent the main body of the“living”bronze dru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Laos.Key Words:Lao;Bronze Drums;History;Ethnicity;Culture老挝旧称“寮国”,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邻越南,西北与缅甸接壤,西南毗连泰国,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交流互动发展史研究 (项目编号:15ZDB122)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张媚玲ꎬ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㊁博士ꎬ研究方向: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史ꎻ邹念琴ꎬ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ꎮ云南昆明㊀650500㊀㊀滇藏缅印交角区ꎬ主要包括滇西㊁滇西北和藏东南地区ꎬ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地区ꎮ这一区域是中印缅古代民族的迁徙走廊与多种类型族群分化演变的 蓄水池 ꎬ历史以来ꎬ泰-傣诸族群就在该区域活动ꎬ主动或被动地在该区域迁徙流动ꎬ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ꎬ形成现今中国云南的傣族㊁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洪姆人ꎬ他们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ꎮ但是ꎬ学界对其还没有形成统一称谓ꎬ本文将其称为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 ꎮ学界关于这一区域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研究已经有120余年历史ꎮ100多年来ꎬ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的泰-傣诸族群的起源㊁民族迁徙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结论次第登场ꎬ争讼不断ꎮ一方面是因为关于泰-傣诸族群的古代历史文献鲜有明确的记载ꎬ只能依靠其他学科的材料来对其 前文字 时代历史进行构思ꎬ这无疑增加了学术研究的难度ꎻ另一方面ꎬ是因为19世纪以来ꎬ各种政治思潮风起云涌ꎬ学者自觉不自觉卷入其中ꎬ这也影响滇藏缅印交角区的泰-傣诸族群族源㊁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的研究进程ꎮ本文拟就学界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起源㊁民族迁徙和族际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ꎬ以便能为相关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辨清现状㊁铺陈前路ꎮ一㊁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起源研究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主要是包括中国云南的傣族㊁缅甸的掸族和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阿洪姆人ꎬ他们与泰国的泰族㊁老挝的老族在史学界被称之为 泰-傣民族 ꎮ近代以来ꎬ伴随着西景栋㊁西双版纳㊁云南直到沿海ꎬ通过实地考察ꎬ于1909年出版了«泰族 中国人的兄长»一书ꎬ指出: 泰族属蒙古血统ꎬ是一个比希伯来族和汉族还要古老的民族ꎮ泰族被称为 哀牢 或大蒙 ꎬ远在公元前2200年中国人到来之前ꎬ他们就已经是中国土地上的主人了ꎮ所以ꎬ才被逐步从北方迁入中国ꎬ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又从中国中部大规模迁徙到南部ꎬ再从中国南部迁入印度支那ꎮ [2]于是ꎬ西方学者的观点引起泰国学界的极大兴趣ꎬ其中以丹隆 拉差奴帕亲王㊁历史学家銮威集瓦他干㊁披耶阿努曼叻差吞㊁披耶波里汗贴他尼等为代表ꎬ对拉古伯里泰族源于中国四川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述ꎮ丹隆 拉差奴帕亲王1924年在朱拉隆功大学的演讲和1934年出版的«论古代暹罗统治的性质»一书中得出结论: 现今泰国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着拉佤族㊁孟族和高棉语族ꎬ泰族则生息在和中国接壤的西藏(指现今四川)ꎬ大约在公元43年被中国人驱赶才迁徙到中国南部的云南ꎮ云南的西面是寮和掸ꎬ南面是西双楚泰ꎬ以下是兰那和南掌 ꎮ[3]披耶阿努曼叻差吞在研究前人关于泰族的族源土著ꎮ最早提出土著说的是英国探险家阿克巴尔.R.柯奎松ꎬ他从中国南部的广东出发到缅甸的曼德勒ꎬ将考察的结果写成«CHRYSE»一书ꎬ该书于1885年出版ꎬ书中写道: 他所经过的地方都居住着傣族 ꎮ[8]后期研究泰族的历史著作中ꎬ比较重要的是法国殖民地问题研究会负责人E.艾莫涅撰写的«柬埔寨»一书ꎬ他在书中写道: 泰族的 泰 意思是自由或自由人ꎬ他们包括若干个血缘和语言相近的民族ꎬ较大的有掸族㊁老族和暹罗族ꎮ公元前若干年代以来ꎬ他们就住居在云南高原 [9]ꎻ其次ꎬ还有1915年出版的«掸族»一书中ꎬ作者Cohrane认为: 泰族的称呼虽然各有不同ꎬ但他们都是同一民族ꎬ其分布远比印度支那的其他民族为广ꎬ其范围从阿萨姆邦一直到中缅边境一线 [10]ꎮ在泰族起源问题研究上ꎬ另一部较为著名的是«暹罗㊁泰㊁老㊁吉篾称谓的由来»一书ꎬ该书作者采用语言学的对比方法ꎬ分析研究了泰国北部的地方志并结合对邻国碑名的考证而写成ꎬ认为: 泰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㊁泰国㊁老挝㊁高棉㊁缅甸的北部地区和印度阿萨姆邦ꎮ [11]另外ꎬ泰国学者披耶巴差吉格叻㊁菲德里克 莫特㊁法国学者L.盟ꎮ 陈吕范先生在«泰族起源问题研究»一书中ꎬ提出了自己关于泰-傣诸族群起源的观点:泰族起源于中印半岛北部和云南南部的峡谷平原地带ꎬ这个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区ꎬ海拔不到1000米ꎬ气候炎热㊁雨量充沛ꎬ自古以来泰族先民 古掸人就在那里繁衍和生息ꎮ[16]黄惠焜先生也认为ꎬ泰族的祖先是越人ꎬ 泰民族的形成不是迁徙的结果而是就地演变的结果ꎮ [17]5此外ꎬ王懿之㊁许肇林㊁申旭㊁侯方岳㊁李景煜也持有与上述学者相似的观点ꎮ西迁说ꎬ最早是由英国情报官戴维斯提出的ꎬ其主要观点是泰傣诸族群是由原居于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周边一带的越人西迁形成的ꎮ戴维斯作为英国在印度殖民政府的工作人员ꎬ从1898年开始几次深入云南地区ꎬ对云南的山川地形㊁物产资源㊁交通道路㊁风土人情进行了 深入 ㊁广泛的调查ꎬ戴维斯说: 有一个时期ꎬ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中国都住有掸族ꎬ但他们中许多人现在已被汉族同化了ꎮ掸族和广东的汉族的体型相似是显著的ꎬ看来后者的血液主要是掸族的 ꎮ[18]1935年ꎬ德国学者威廉.克勒纳在«文化与地理:在云南大理地区进行的圣敏[21]㊁黄兴球[22]㊁潘其旭[23]等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ꎬ 西迁说 广泛得到学界的认可ꎬ以下学者亦皆持此说ꎮ关于泰傣诸族群起源研究的集大成者当属何平教授ꎮ他在«泰傣民族起源再探»写道: 傣泰民族主要是从今天的广西㊁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即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地区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的ꎮ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这一地区才是傣泰民族的发祥地ꎮ今天的傣泰民族是从这一地区迁徙出去的古越人群体与当时居住在今天傣泰民族分布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以后才逐渐形成的ꎮ [24]罗美珍«泰傣民族起源和迁徙问题补证»[25]㊁王文光«掸泰民族源流问题述论»[26]文章中也支持了 西迁说 的观点ꎮ总体而言ꎬ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未能对泰-傣诸族群的起源问题达成共识ꎬ但仍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二、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迁徙流动研究随着学者们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者利用古籍记载和这一区域关于泰傣诸族群的神话传说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进行对比研究ꎬ并有一系列著作相继问世ꎮ1978年ꎬ陈吕范和杜玉亭«忽必烈平定大理国是否引起泰族大量南迁»[30]一文ꎬ充分利用元代的史料ꎬ驳斥了忽必烈平定大理国引起泰族大量南迁的观点ꎮ随后ꎬ陈吕范先生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①ꎬ彻底廓清了南诏国与泰傣诸族群的关系ꎬ但遗憾的是陈吕范先生未对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进行论述ꎮ国内最早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际迁徙路线进行论述的是梁敏㊁张均如所著«侗台语族概论»一书ꎬ该书认为 泰㊁佬㊁掸等民族是在多次移民的浪潮中ꎬ经过越南北部㊁老挝北部和云南边境地区往西迁徙的ꎬ他们首先到达泰国北部和缅甸掸邦一带ꎬ在那里定居繁衍ꎮ后来有一部分人逐渐向北沿着澜沧江和怒江(萨尔温江)进入我国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和西南部的德宏地区ꎬ并逐渐往内地扩散ꎬ逐渐发展成我国的傣族ꎻ一部分人向西北方向迁徙到达印度的阿萨姆邦发展成为阿洪人㊁坎提人ꎮ [31]范宏贵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 掸诸族民族自身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研究探索ꎬ明确指出 在中缅两国各个时期的历届政府的统治下ꎬ傣掸民族这个原先同源ꎬ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仍还是同一个民族的群体逐渐发生了分化ꎬ分别形成了中国和缅甸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 ꎬ 印度东北部的阿洪姆人(也称阿豪马㊁阿萨姆人)是从中国云南直接迁徙过去的ꎬ是云南傣族的一支ꎮ他们西迁的时间是13世纪ꎬ最早也不会早于公元12世纪ꎬ更不是当地的土著ꎬ而迁徙的始发地就在云南德宏州一带 ꎮ[36]380-396他在«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㊁老㊁泰㊁掸诸民族的形成»[37]一文中ꎬ更加明确地勾勒了泰语民族的迁徙路线和迁徙过程ꎮ范宏贵在«缅甸掸族及西进的印度阿洪姆人»一文中ꎬ也认为: 缅甸的掸族与我国的傣族在族称(他称)上不同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度ꎮ从理论上说是两个不同的民族ꎬ但他们的自称却是相同的ꎬ都称为taiꎬ音译为 代 ꎮ从历史文献和现代民族学资料看ꎬ他们之间血脉相通ꎬ实际上是一个实体 ꎬ 进入印度阿萨姆的傣人ꎬ是傣人自北朝南迁移后ꎬ又转向由东向西的迁徙过程 ꎮ[38]目前ꎬ这个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民族自己的传说ꎬ他们的势力抵达瑞丽江一带及今缅甸境内掸邦地区的时间最早也只是在6世纪 [42]的看法ꎮ郑晓云则认为泰-傣诸族群迁徙进入缅甸是在6世纪ꎬ13世纪进入了印度阿萨姆地区ꎮ[43]与刘稚㊁徐松石㊁罗美珍等学者所持观点一致ꎮ因此ꎬ学界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路线和时间ꎬ众说纷纭ꎮ但是ꎬ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ꎬ缅甸的掸族与印度的阿洪姆人与中国的傣族有着同源异流的关系ꎬ缅甸的掸族与印度的阿洪姆人都是从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迁徙过去的ꎮ三㊁滇藏缅印交角区泰 掸诸族群族际关系研究有着同源异流关系的中国傣族㊁缅甸掸族和印度的阿洪姆人ꎬ在长时间的民族迁徙和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滇藏缅印区域内的泰-傣文化圈ꎮ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泰 掸诸族群的交流互动ꎬ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最早应起源于汉代ꎬ中国史料中关于 掸国 来汉王朝朝贡的族际交往ꎬ 永元九年春正月ꎬ永昌徼外蛮夷部ꎬ接近我国云南边境 ꎬ而掸族 自公元一世纪前后以至现在ꎬ可以说是不断的居住在这个地方 ꎮ[29]2-620世纪80年代初ꎬ傣族史专家也认为:«后汉书 和帝本纪»中记载的 永昌徼外的 掸国 的 掸人 就是现今傣掸民族的先民ꎮ [46]陈吕范根据详实的史料㊁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ꎬ结合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泰族起源问题研究»ꎬ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ꎬ泰傣先民掸人就活动在今天缅甸掸邦和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地区ꎬ到东汉时建立了松散的部落联盟 掸国ꎬ也肯定了东汉时泰掸民族就已经进行了族际间的交往ꎮ[16]14-16随后ꎬ黄惠焜在其著作«从泰人到越人»中ꎬ也认可缅甸掸族与中国傣族的交往始于东汉时期ꎬ并认为掸国就是滇越ꎬ滇越因与越人同俗共源被中国史书称之为 越 ꎬ掸国则因地处滇藏缅泰印之间被周围各族称之为 掸 ꎮ[17]45-53但是ꎬ以上学者只是对傣掸民族的族际交往的起始时间进行论证ꎬ而对于傣掸民族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民族互动并未进行叙述ꎮ范宏贵认为 掸这个族始于公元前1世纪ꎬ1-2世纪的掸国ꎬ就是以掸邦为中心ꎬ地域在永国应该就是罗马帝国ꎮ张双志在结合中外史料和掸国途径的永昌道㊁日南道路线研究ꎬ得出 掸国是印度次大陆上天竺国的一个中㊁小国家 [52]ꎮ何平则从傣掸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学的角度提出质疑ꎬ否定掸国位于中南半岛地区ꎬ认为 掸国 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 大秦 以东和 流沙 及 县度 以西一带地区ꎮ[42][53]此外ꎬ他所撰«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缅甸掸族的由来»一文ꎬ对中国傣族与缅甸掸族从唐至近代以前的族际间的交往进行论述ꎬ[54]为研究傣掸民族的族际关系提供重要线索ꎮ从上述梳理可知ꎬ学界对 掸国 所处具体位置尚未达成共识ꎬ存在诸种不同看法ꎮ另外ꎬ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域的泰-傣诸族群的族际互动研究中ꎬ中国的傣族与印度阿洪姆人的族际交往研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ꎮ此方面成果最为显著的仍然是何平教授ꎬ其系列文章的核心观点:阿洪姆人确是从13世纪中国云南德宏地区迁去的ꎬ率领阿洪姆人西迁的领袖可能是一位叫做苏卡法或者三隆法的领导者ꎬ并且迁入印度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与他们的故土孟卯(今德宏瑞丽一带)还保持着联区泰-傣民族建立的国家 展开了讨论ꎮ国内ꎬ杨永生« 乘象国滇越 考»一文认为:傣族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个 达光王国 ꎬ其国建立于公元前364年ꎬ到公元233年ꎬ国都南迁蒲甘ꎬ该王国结束ꎬ其王族共传了26世ꎮ[63]后又在«傣族达光及果占壁王国研究»中ꎬ对 达光王国 进行了进一步论述ꎬ把 达光王国 建国的时间提前到公元前5世纪ꎬ再把结束时间延后到了公元6世纪ꎮ[64]在国外ꎬ英国学者哈威«缅甸史»[65]和由缅文译成的缅甸著名史籍«琉璃宫史»[66]都肯定了缅甸掸族历史上存在一个 太公王国 ꎮ同时ꎬ根据学者考证ꎬ中国史籍中的 达光王国 与缅甸史籍记载的 太公王国 是同一个国家ꎮ然而ꎬ何平却对泰-傣诸族群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 达光王国 和 太公王国 提出了质疑ꎬ相继发表了«傣族文献中的 达光王国 与缅甸传说中的 太公王国 »等系列文章ꎬ认为: 傣文献中关于 达光王国 的记载ꎬ实际上就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 傣化 后写进了傣文献史籍关于缅甸历史上的 太公王国 及蒲甘王朝早期的传说故事ꎬ无论是中国的傣族还是缅甸掸族ꎬ历史上的ꎮ 之后ꎬ黎道纲撰文支持了何平的观点ꎮ此外ꎬ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滇藏缅印交角区的泰-傣诸族群的族际关系进行了整体研究ꎮ20世纪80年代ꎬ江应樑的«傣族史»是研究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族际交往的重要著作ꎬ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以来历代王朝统治下泰-傣民族的政治㊁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ꎬ并对关于泰-傣诸族群历史上的一些谬误进行考证ꎬ认为 南诏不是傣族建立的国家 掸国也不是泰-傣民族建立的国家 [13]ꎮ21世纪以来ꎬ范宏贵对滇藏缅印交角区缅甸掸族及西进的印度阿洪姆人的族际关系与族际交往的问题进行专门论述[40]36-59[32]203-206ꎬ为研究其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ꎮ当然ꎬ何平在«从云南到阿萨姆 傣 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中南半岛民族的渊源与流变»[76]和«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77]三部著作中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 掸民族的政治㊁经济和文化互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论述ꎬ杨煜达认为«从云南到阿萨姆 傣 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这部著作 重构了傣 泰民族复杂而又模糊的进行考察和探究ꎬ无疑是泰-傣诸族群研究朝着新的学术生长点推进的新领域ꎮ具体而言ꎬ如下所论:(一)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总的来看ꎬ关于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民族起源问题的讨论已经有100多年ꎬ持 南迁说 学者主要深受西方学者的政治偏见影响与泰国国内民族主义的思潮的影响ꎻ二战后ꎬ随着亚洲各国建立民族国家后ꎬ为了探寻自身民族 国家 疆域的合法性ꎬ 土著说 便应运而生ꎬ其主要依据源自«后汉书 和帝本纪»载: 永元九年(97年)春正月ꎬ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ꎮ [44]183由此认为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 掸国 是泰傣先民所建立的国家ꎬ并与泰傣民族的一些传说相融合ꎬ从而勾勒出泰傣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现居住地土著的图景ꎮ质疑 土著说 的学者们也由此着手ꎬ通过一系列对比研究ꎬ证明 掸国 并非是泰傣人民所建ꎬ并且认为史籍记载的掸国应在 西亚 地区ꎬ进而提出 西迁说 ꎮ近年来ꎬ持上述三种观点的学者们亦是争讼不断ꎬ在国内ꎬ 土著说 和 西迁说 及其之争则占据学术主流ꎮ因此ꎬ关于滇藏印治辐射力在西南边缘区域的伸缩为动态背景ꎬ同时紧扣此交角区位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文明㊁印度文明㊁东南亚文明及沿滇西南㊁滇西至滇西北一线文化交汇区为相对常态背景ꎬ将泰傣诸族群在此区域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ꎬ进行一个长时段的梳理和认识ꎮ(三)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㊁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总体而言ꎬ从19世纪开始ꎬ就有一些西方学者对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进行关注ꎮ20世纪30年代后ꎬ中国学者包括一些泰国和缅甸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ꎬ但由于问题的复杂和史料的缺乏ꎬ特别是一些道听途说甚至是错讹的史料混杂其中ꎬ使得学界对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㊁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的认识ꎬ还有许多疑问和缺环ꎮ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ꎬ以区域性或者特定泰-傣诸族群中的特定民族为研究核心ꎬ多为对单个民族或族群的纵向深入的研究ꎮ历史因素及研究的状况致使形成了该区域整体研究获取文献资料的困难ꎬ有限的资料更分散在各细碎的研究领域ꎬ且以古汉语㊁英文ꎬ甚至巴利文等关系ꎬ但是对于两个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ꎬ及其与周边各族群的族际关系ꎬ则少有学者着眼关注ꎬ尤其是将其纳入小尺度分布地域空间ꎬ历经长时段互动渐而疏远㊁分异的微观研究阙如ꎬ近现代以来民族国家格局形成以来的研究尤其要紧ꎮ(五)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基于当今学术研究所呈现的多学科交叉态势及其对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学术生长点的助益ꎬ可借助民族学㊁政治学㊁地理学㊁考古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ꎮ这与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发合作的深入和 一带一路 的推进和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ꎮ探索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文化渊源㊁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ꎬ既是一项立足于学术的基础研究ꎬ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现实任务ꎬ梳理㊁打通现有研究格局和局限ꎬ重建长时段整体历史背景下该区域诸族群共同的记忆将为中国与南亚㊁东南亚相交区域的共处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支撑ꎬ这一研究有利于助推中缅印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关系发展ꎬ使各方走上合作㊁共赢的发展之路ꎮ版)[M]//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94.[6][泰]吴迪.暹罗史[M].陈礼颂ꎬ译.台北:商务印书馆ꎬ1988.[7][泰]銮威集玛达拉.泰国的基柱(第5版)[M].曼谷:刹沙旺印刷厂ꎬ1967.[8][英]阿克巴尔.R.柯奎松.CHRYSE[M]//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102.[9][法]E.艾莫涅.柬埔寨[M]//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103.[10]W.W.Cohrane.TheShans[M].Ran ̄goon:SuperintendentGovernmentPrintingꎬ1915:11.[11][泰]集 普密萨.暹罗㊁泰㊁老㊁吉篾称谓的由来[M]//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105.[12]方国瑜.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1958:6.同源走向异流[J].广西民族研究ꎬ2001(1).[24]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ꎬ2006(5).[25]罗美珍.泰傣民族起源和迁徙问题补证[J].民族研究ꎬ2006(5).[26]王文光ꎬ周芳.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ꎬ2006(3).[27][美]杜德.泰族七次南迁[C]//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42-48.[28]陈吕范.所谓 泰族七次南迁说 剖析[J]ꎬ东南亚ꎬ1989(1).[29]陈序经.掸泰古史初稿(铅印本)[M].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ꎬ1962:10.[30]陈吕范ꎬ杜玉亭.忽必烈平定大理国是否引起泰族大量南迁[J].历史研究ꎬ1978(2).[31]梁敏ꎬ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6:29.[32]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ꎬ2013.[33]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ꎬ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ꎬ1990(3).[42]何平.一个涉及中国和中南半岛诸国多民族历史的讹误 关于 掸国 的最新研究与结论[J].世界民族ꎬ2000(1).[43]郑晓云.傣泰民族先民从云南向东南亚的迁徙与傣泰文化圈的形成[C]//陈吕范.泰族起源与南诏国研究文集(下册)[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2004:234.[4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帝纪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5:163.[45]R.BoileauPemberton.ReportontheEasternFrontierofBritishIndia[M].Calcuttaꎬ1835:112.[46]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ꎬ1986:4.[47]范宏贵.缅甸掸族与中国德宏傣族的渊源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96(1).[48]江应樑.傣族史涉及东汉掸国的商榷[J].云南社会科学ꎬ1982(2).的历史文化变迁[J].东南亚南亚研究ꎬ2009(1).[59]罗美珍.印度阿洪语文与我国傣语文的关系[J].民族语文ꎬ1995(4).[60]杨光远.从干支名称看我国德宏傣族同印度阿洪傣族之间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6(6).[61]庞海红.印度阿洪姆王国的政治制度初探[J].世界民族ꎬ2006(3).[62]潘汁.阿洪王国的历史与变迁 印度东北部侗台语民族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ꎬ2007(1).[63]杨永生. 乘象国滇越 考[J].思想战线ꎬ1995(1).[64]杨永生.傣族达光及果占壁王国研究(讨论稿)[M].德宏:德宏州傣学学会编印ꎬ2003:1.[65][英]戈 埃 哈威.缅甸史(上册) [M].姚梓良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73.[66][缅]琉璃宫史[M].李谋ꎬ等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7:307.[67]何平.傣族文献中的 达光王国 与缅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
老挝苗族是老挝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分布于老挝的北部和中部地区。
苗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迁徙路径的研究对于理解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和迁徙路径,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老挝的北部和中部地区。
根据相关研究,老挝苗族主
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博乐省和老挝中部的巴色省等地。
博乐省是老挝苗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苗族人口在该地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巴色省也是老挝苗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除了这些
地区,老挝苗族还分布在老挝的其他地方,如老挝东北部的南奔省和老挝中部的纳闽省等地。
老挝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老挝苗族最早起
源于中国云南地区。
在古代,他们自云南地区开始向南迁徙,逐渐进入今天的老挝地区。
在迁徙过程中,老挝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不可避免,这对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挝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通过多种因素解释。
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
老挝地处热
带雨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老挝苗族选
择在此地区定居,应该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和经济因素也是考虑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老挝曾受到中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这也促使了老挝苗族的迁徙和
分布。
一.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东南亚操侗-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
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 、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 、中国两广起源说 、印度尼西亚起源说 、泰国土著说 。
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
作者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
作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
论据如下:注释:1.见杜德的《泰族——中国人的兄长》W。
C。
Dodd The Tai Race,Elder Brother of the Chinese,Iowa,USA 1923。
2. 见柯奎翁著《在掸族间》导言,A。
R。
Colquhoun,Amongst the Shans,London,1885。
3.见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六月。
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7年。
4.颂萨。
素旺那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暹罗学会上提出。
5.见清。
裕里的《泰国的史前时代》和索。
登延“班清族显英魂会有什么感想呢!”刊于泰文《札督腊周刊》1976年62期。
(一)人种探索一个民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其最早所属的原始人种。
根据考古发現和历史研究 。
中國大陸是蒙古利亚人种的发祥地。
在已发現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遺骸上,已呈現南北异形的現象。
华北地区的“山頂洞人”1属于蒙古人种的北方类型;广西“柳江人”的一些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
马來人种就是在蒙古人种主干上的南支的发展。
据古书记载,岭南地区很早就有马來人活动,称其为海佬。
炎徼紀闻:“马人本林邑蛮,相传随马援南征,散处南海”。
老挝苗族的分布格局迁徙路径研究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苗族是老挝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博乔地区,占据着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苗族人口约为40万至50万人,占老挝总人口的约5%。
苗族的迁徙路径研究是对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考察。
根据史书记载,苗族祖先起源于中国南方,经过长期的迁徙才来到了老挝。
在迁徙过程中,苗族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和定居,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在苗族迁徙的早期阶段,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地区,后来又逐渐向南迁移到老挝地区。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地理环境角度来考察。
老挝北部的博乔地区是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多样,适合苗族的生存和发展。
苗族在迁徙过程中选择了这样一个地理环境适宜的地方定居,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苗族的迁徙路径可以从文化交流角度来考察。
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影响他们的迁徙路径。
苗族与邻近的泰族、瑶族等民族之间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也促进了苗族的迁徙和分布。
苗族的迁徙路径还可以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考察。
苗族的分布格局与其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这些经济活动也会影响他们的迁徙和定居。
苗族的迁徙路径研究是了解苗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苗族的迁徙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苗族的起源、历史和文化,为苗族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老挝佬族与我国壮傣民族的源流问题韦健锋*云南昆明650118[摘要]和其他傣泰民族一样,老挝主体民族——佬族的族源问题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一般认为,佬族起源于中国的百越,主要由广西、云南等地经景洪、越南北部、老挝东北顺流而下进入现在的居住地。
中老两国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记载论证了这一观点:我国的《越人歌》能够同时被壮、老、泰等语言破译,说明老挝佬族与我国百越同源;我国南方葫芦神话与老挝葫芦造人传说、九隆神话与老挝坤博隆传说的如出一辙如,为我们勾勒了佬族先民由我国南方地区自北而南迁徙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老挝佬族族源问题From JiuLong to Khunbolum:the Filiations Between the Lao and the Zhuang-Dai nationalityAbstract: There are disputable in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filiations between the main ethnic group of Lao and the Zhuang-Dai nationality. I n general, It‟s belief that Lao ethnic group originate from Chinese BaiYue nationality, the progenitor of Zhuang and Dai nationality. The ancestors of Lao started from GuangXi and Yunnan, by way of Jinghong, north of Vietnam and north-east of Lao, to nowad ays‟ residential region. Folk literature of the tow country China and Lao have demonstrated this standpoint, for example: t he Folk Song of YUE People, the Fairytale of Calabash, the Folktale of JiuLong, the Khunbolum, and so forth.Keywords: Lao ethnic group; Zhuang-Dai nationality; Relations*韦健锋,男,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讲师、博士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进化派、播化派、社会学年刊派等西方民族学理论的大发展,研究民族包括民族起源问题愈来愈引起人类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
伴随着殖民统治的到来,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研究被西方列强以“探险”的名义率先进行,并由此挑起了一百多年来莫衷一是、目前尚无最终定论的泰族族源之争。
作为和泰国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地域相连的老挝,其民族源流问题亦颇受研究壮泰民族的学者们的关注。
我们知道,老挝通常按居住地的高低将其民族划分为老龙、老听、老松三大族系,其中老龙族又称为泰-老族群,包括“佬、泰考、泰岱、泰登、泰丹、泰永、普泰、泰梅、泰蔑、泰听、泰兰、泰勒、泐、藏族和满族等17个民族”[1](p38)。
老龙族是人口最多的族系,而佬族又是老龙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老挝当然的主体民族,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数据为28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3%※。
因此,探讨老挝的族源问题,自然撇不开佬族这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民族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古今民族(族群)的发展并非完全是古代的甲民族发展到今天的甲民族,即民族的发展往往非一对一的等同关系,而是复杂的多种模式[2](p16)。
常见的情况是:古代的甲民族发展到现在仅仅只是甲、乙、丙、丁、戊等等民族(甚至没有甲)其中的一种,“百越”正是这方面的例子。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老挝的佬族和我国的壮族、傣族以及越南、缅甸、泰国的侬、岱、掸、泰等民族,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它们是同根生的民族,均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百越族群。
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所指出:“寮人(即佬族),使用老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泰语相近。
……佬族与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以及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
” [3](p248)大多学者都认同上述观点。
我国著名民族学家黄惠焜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
古代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则是越人诞生的摇篮。
越人文化相同,言语相通,支系繁杂,被称为“百越”, “就泰族来源而言,他的祖先是越人” [4](p5,p29)。
壮学学者潘其旭教授也说,“不但壮族和泰族有着同源关系,其他的东南亚国家的不少民族如越南的侬族、岱侬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邦、阿含人等都和壮族有同源关系。
” [5]申旭研究员则指出,“老挝的老、泰各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其先民为百越。
” [6](p16)云南大学的何平教授也持同样观点。
他说,“一般认为,傣族及与之有关的境外掸族、老族、泰族均由古代的…百越‟族群演化而来,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7](p86)傣学学者征鹏先生甚至称,“傣、泰、老、掸、阿洪泰等民族,不仅在历史上同源于百越,而且在今天仍是同一个民族。
” [8](p8)老挝佬族源出我国百越族群的观点,得到了语言学的强有力支持。
已故民族学家罗香林先生对古越族语言进行研究后,认为古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而速急,名词的音缀有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和副词置于名词之后(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
现在的老、泰、掸等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有与古越语相同或相近似的地方。
通过对壮语、佬语、傣语、泰语一些基本词汇的比较,我们发现这几种语言的基本词汇相同或近似的部分多达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且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
如罗美珍研究员在傣、泰、壮三种语言的词汇中找到了数百个和汉语相近或有对应的词(不包括新借词),“这些词是傣、泰、壮三族人民未分化前的祖先和汉族所共同使用的词。
这三种语言同汉语,以及汉藏语系语言的这种密切的关系,说明操这些语言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共同的生活、密切有交往。
就地域来说,根据汉、泰目前的距离,很难设想在历史上会使用如此相近的语言。
由于距离的障碍,也很难设想汉语对泰语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如果从使用共同或相似语言的民族必然曾经居住于共同或相近的区域这种观点出发,傣、泰、壮三族人民必然同汉族,以及汉藏语系的各民族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居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区。
也就是说从语言上来看,傣、泰、壮三族发源于中国,应该是有根据的。
”[9](p58)罗美珍研究员这里所说的泰族,包括了泰族、佬族等泰老族群内的各民族。
近年来,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已发现,中国的壮族学者到老挝、泰国访问,无需翻译也可利用壮语同当地人进行沟通。
这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壮泰族群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
如果说语言的相同或相近只能说明壮泰民族的同源问题,那么《越人歌》相继被泰、壮、老等语言破译,则是它们同源于百越族群的佐证。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里记载: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老挝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数字※可参阅:张公谨《傣语与国境外的近亲语言》,罗美珍《从语言让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陶红《壮语与老挝民族固有词汇比较研究》,范宏贵《壮族与傣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壮族与老挝老龙族泰族的渊源关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便是著名的《越人歌》。
韦庆稳先生曾首先利用壮语和泰语对《越人歌》进行了破译,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0]。
后来,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利用泰语将《越人歌》的古越语版译读为:夜晚哎欢乐相会夜晚我好害羞,我善摇船摇船渡越,摇船悠悠啊,高兴喜欢鄙陋如我啊,王子殿下竟高兴结识隐藏心里在不断思恋哪另一位语言学家周流溪先生参考郑张尚芳的译读,对照楚译文,利用壮侗语言活材料,并参照傣语、水语、布依语等,重新进行古音构拟,借助古汉语的同源词,复原了《越人歌》的全文,他的释读结果被认为较为接近越人歌的原貌[11]。
笔者的同学、广西民族大学的潘岳老师也曾用龙州壮语对照越人歌,“发现歌中的23个字(《越人歌》共有32字,除去重复的,仅有23字)中有17个与龙州壮语相同,比例达73.9%;若用佬语对译,则有20个字相同,比例达86.9%。
” [12](184)也就是说,用龙州壮语和老挝的佬语均能对译出《越人歌》。
二以上我们指出并以《越人歌》论证了包括老挝佬族在内的壮泰民族同源于百越的观点。
关于佬族与其他壮泰民族的源流问题,还可通过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及鼻饮、文身、居干栏、龙崇拜(老挝称“那伽”信仰)等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推论,本文则意图从民间文学的视野来阐释佬族与我国壮傣民族间的渊源及其自北而南的迁徙型态。
相对于众说纷纭的泰族族源问题,佬族作为单一的民族,其起源问题极少有人专门探讨,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泰语民族的一个支系从总体上加以考察。
所谓的泰语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相当广泛的群体,它不仅包括今天泰国系》以及覃圣敏的《壮泰族群的渊源》等。
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和越南的泰族以及这些民族的众多支系,而且还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傣族,甚至有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个词时还包括了中国的壮族、侗族、黎族、水族等几乎所有侗泰语的民族。
” [13](p216)我们知道,国际泰学界对于泰族起源问题,主要有“中国川北陕南说”、“阿尔泰山起源说”、“中国南方和两广云贵起源说”、“印尼群岛起源说”和“泰国土著居民说”等观点[14]。
那么,老挝的佬族究竟属于哪种起源说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掸傣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地区,其先民是后来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阿洪泰等民族。
” [15](p121)前述我们已指出,佬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
从百越族群的分布及其变迁上看,“中国南方和两广云贵起源说”应该更符合佬族的实际情况。
中老两国的有关传说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
“人类的起源问题是古代人们十分关心并设法解释的一个大问题。
这在各国、各民族神话故事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16](p34)在老挝,流传最广的人类起源神话叫《葫芦瓜》(又译《葫芦传人的故事》)。
这则神话版本很多,但主干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