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统计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本章学习要点(一)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调查对象搜集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就是各个体的标志表现)的活动过程,也包括搜集次级资料。
统计调查是对总体认识的起点,是统计整理与分析的前提。
统计调查必须达到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三个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通常就是普查。
非全面调查则是对研究对象总体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主要是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几种调查方法。
统计调查按调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科学推算。
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和网上调查等几种。
(二)统计调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制定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地点、调查方式方法、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内容。
(三)问卷是依统计研究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问题、项目、备选答案及说明所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搜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在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和民意测验中被广泛采用。
问卷按是否由被调查者自填可分为自填式问卷与代填式问卷两种,前者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后者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填写。
问卷一般由引言和注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问题和答案、结语四个部分组成。
问题设计是问卷设计的关键。
根据所搜集资料的内容不同,问题可分为事实性问题、意见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根据回答的方式不同,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问题设计的原则有: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太多;必须是被调查者有能力回答的;避免直接提禁忌的或敏感性的问题;不能有诱导性或倾向性;内容要具体单一;用语要标准规范易懂;排列要讲究逻辑性等等。
第二章统计调查学习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基本要求以及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制定;掌握统计报表和各种专门统计调查方法的内容、特点与应用,并能够结合统计实践进行统计调查的案例分析。
重点: 统计调查基本要求以及设计方案。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统计调查,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统计设计的项目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具体一点说,就是按照统计设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有关标志的大量原始资料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原始资料,是指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经过整理而过渡到总体的个体统计资料。
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最原始的统计信息,是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调查的要求是统计资料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原始统计资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如果在统计调查阶段,在搜集原始统计资料的阶段,出现较大差错,或者资料零碎不全,那无论其后如何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也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由此可见,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统计调查有时也包括搜集经过加工整理的次级资料。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一)按对调查对象的观察范围不同,可将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所有单位无一遗漏地进行观察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
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
(二)按对调查对象观察登记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可将统计调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登记的一种调查的方式。
一次性调查也称为一时性调查,它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一次调查的方式。
(三)按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将统计调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制度是按国家规定的内容和形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统一上报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某些专门的问题而特意组织的调查。
它大多属于一次性调查,常采用的形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四)按照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不同,可将统计调查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及网络调查法等。
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直接清点、检验、计算、测量的一种方法。
报告法是由调查单位按照隶属关系系统逐级向上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
采访法是指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提问,根据被调查者对调查项目的回答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它包括个别询问法、开调查会和自填法三种。
(1)个别询问法是由调查人员通过向被调查者逐项提问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由于对调查项目有统一的理解,因此可以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这是人口普查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2)开调查会法是调查人员邀请熟悉情况的人员座谈来取得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该法的优点是,参加座谈的人员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保证座谈能取得较为可靠的资料。
(3)自填法指调查机构把调查表分发给被调查者,说明填报要求和方法,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然后收回取得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但调查资料的质量与被调查者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有关,调查的结果常因对调查问题及其要求的理解不一致而受到影响。
网络调查法是传统调查方式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上的应用。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一、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对客观现象进行调查,首先应明确统计调查的目的。
即明确进行这样一项调查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因为统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着统计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搜集资料的方法,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不同,调查的对象、范围、方法也就不同。
在设计统计调查目的时,应尽量的简明扼要,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概括说明。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所谓统计调查对象,就是指统计调查的总体。
它是根据统计调查目的和任务而确定的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客观现象的总体。
因此,习惯上也称调查对象为调查总体。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调查总体和统计总体的概念。
统计总体是一般意义下,统计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高度理论化的概念。
调查总体是具体到某一次调查活动所针对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对于统计调查对象的内涵,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说明。
能用一个定义说明的,应尽量用简捷的文字加以说明。
例如,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人”;再如,对工业企业设备普查的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其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企业;等等。
对于不能象这种用一个定义说明的问题,要采用列举的办法逐一列举清楚。
统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调查单位是组成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单位。
它是统计调查内容的承担者,即是指统计调查中需要登记的具体标志的承担者。
例如,上述工业企业设备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所有工业企业中的每一台设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统计填报单位是指提供统计资料的单位。
例如,上述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指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则是指每一个家庭“户”(即人口普查是以户为单位登记的)。
而上述工业企业设备普查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的填报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可见,统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统计调查所要登记的标志。
它包括所有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在设计调查项目时,对调查项目的涵义要作明确的说明。
对于用一个定义无法表达清楚的,要采用列举的办法逐一列举。
例如,企业职工的学历,如果用一个定义就无法表达清楚,我们可以逐一列举:文盲、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等。
在设计调查项目时,是选择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选择多少标志,要根据调查目的和被研究现象本身的特点来确定。
在设计调查项目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拟定的项目应当是满足调查目的所必需的,可有可无的项目或备而不用的项目不应列入;(2)拟定调查项目应本着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只能列出能得到确切答案的项目,对项目的提法要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3)确定的项目之间应尽可能做到互相联系,以便于核对答案的准确性;(4)调查项目中问题的提法应尽可能是被调查者能回答的问题。
例如,“荒山面积”这一指标,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是无法给予准确回答的,如果把它列入农村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发到农村生产作业小组,是得不到准确的调查结果的;(5)调查项目中所提的问题要是被调查者愿意回答的问题,尽量避免被调查者的抵触情绪,否则即使被调查者回答了,也会得出不尽不实的答案;(6)调查项目中问题的提法应尽量不带倾向性。
例如,我们为了安排一家电视机厂的生产比率进行一次调查,该厂生产黑白和彩色两种电视机。
如果我们问题设计为:您喜欢哪一种电视机?a.黑白的。
b.彩色的。
被调查者回答的结果可想而知,该厂若按这样的调查结果安排生产,将会导致彩色电视机的大量积压,黑色电视机供不应求,使企业陷于困境。
如果我们把问题设计为:A.您明年打算买电视机吗?a.打算买。
b.不打算买。
B.如果打算买,买哪一种? a.黑白的。
b.彩色的。
若按这样的调查结果安排生产,效果就与前一种调查结果安排生产大不一样;(7)要明确规定调查项目的答案形式(如文字式、数字式、是否式等),注意本次调查项目与过去同类调查项目之间的衔接,以便进行动态对比。
调查表,是把所要调查的标志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成的表格。
它是调查内容的表现形式。
它一般是将调查项目进行分类、设计成各种表格,以便于填写数字与汇总整理。
调查表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重要内容,是统计工作中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
调查表的设计应科学,项目不宜过多,排列要注意逻辑顺序。
未列入表的项目要另写文字提要。
调查表由表头、表体、表脚三个部分组成。
表头:在表的中间主要部位标明调查表的名称,左上角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等。
表名要力求简明,填写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地址也应详尽。
右上角应注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备案机关和批准备案文号。
这些项目通常不用于统计分析,只在核实和复查调查单位时用。
表体:是调查表的主体部分,它表现为表格形式,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包括统计调查所要说明的客观现象的项目、栏号、计算单位等。
其结构的基本形式呈“干”字形,如表3.1所示。
按一般习惯,调查表的纵列叫做“栏”,横行叫做“行”。
表3.1 调查表的基本结构主语谓语体现主语特征的标志及计算单位体现谓语特征的标志值和资料表脚:一般填写调查人员或填报人的姓名、签章、填报日期等,有的还要填写报告单位负责人的姓名、签章等,用以明确责任,发现问题,便于查询。
调查表拟定以后,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和统一性,需要编写填表说明和指标解释,其内容包括每个指标的涵义、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分类目录及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调查表的形式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
单一表每份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它的优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而且便于分类和汇总整理。
基层统计报表一般采用单一表的形式。
一览表则一张表上可以登记许多调查单位的资料,但是调查内容不能过多。
例如,人口普查登记表便是一览表,每张表可以登记5个人的资料。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的所属时间,即指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现象客观存在的时间。
这里有两种情况:(1)资料的所属时间是一段时期,即调查资料所反映的客观现象发生过程的起迄时间。
如产品产量、利润总额等,要明确规定调查时间的长短,如一天、一月、一季、一年,或者要明确从何年何月何日起至何年何月何日止。
(2)资料的所属时间是一个时点,即调查资料反映的客观现象某一时点上的状态。
如职工人数、产品库存数等,要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如某年12月31日24时,或另一年的1月1日零时。
我国人口普查一般规定为7月1日零时。
调查工作的期限简称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如上述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要求在7月10日以前完成,则调查期限是十天,而调查时间(即资料的所属时间)是7月1日零时。
一般说来,任何一项调查都应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调查工作期限,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及时性。
调查时间则需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等情况,慎审研究确定。
所谓调查方法,是指搜集统计资料的具体方法。
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访问法、报告法、问卷法和卫星遥感法等。
五、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为保证统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制订出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主要包括:(1)组织领导在调查组织实施计划中要明确由什么机关组织领导调查工作以及对调查人员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