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120.17 KB
- 文档页数:2
NEWS WORLD创造幽默的气氛。
幽默不在脚本、提纲和台词,而是在心里。
既然体育为人们送去了欢乐,那么体育解说员就是欢乐的使者。
体育比赛发展到今天,它体现了时代特征、大众心态、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
观众除了观赏运动员比赛中的精彩场面外,更希望从转播中获得知识,所以在如今“解说员+顾问”的评论模式下,双方之间的配合也不容忽视,要在默契中体现一定的特色和文化品位,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1]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斗[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2]李丰.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责编:姚少宝叶圣陶先生在谈及“语文”一词的由来时曾写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长期和“语”、“文”打交道,所做的工作,既包括直接的口语表述,也包括书面语的音声化。
播音员主持人使用的有声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的机械复制,威力被放大了。
他们如何使用口语、对文本的再创作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不仅关系着节目的好坏、媒体的生存,也关系到民族语言的发展前景。
“语言传播应该呈现‘三重空间’: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审美空间。
”[1]目前生存空间基本达到,规范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审美空间才刚开了头。
这不仅与广播电视语言运用中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认识和使用直接相关,也与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一、重文轻语传统的形成就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发展而言,如果把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放在整部中华语言史里考量,一般认为,语言的产生早于文字,最早是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张冰冰——以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为基点浅谈重文轻语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走向【摘要】语言最早是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重文轻语的文化传统,至广播电视出现始有改观。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视节目主持人向着视觉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发展,在推动电视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指通过语言,有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惊心动魄的、动态的、有吸引力的自然境界的表演艺术。
它涵盖了现代音乐、声乐、演讲、诗词朗诵、电视脱口秀等多种表达形式。
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来连接观众与节目,才能有效地传达出节目的有趣性。
作为一位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运用是把电视节目与观众连接起来的关键。
首先,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以便用流畅的口吻朗读出漂亮的文字,传递出节目的良好气氛。
另外,节目主持人还要有足够的自信,以更贴切的情感表达去传播。
另外,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有良好的视觉语言,如眼神、手势、表情等,以便和节目内容相结合,把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观众。
此外,电视节目主持人还应多学习各种文化素材、基本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地充实、丰富。
另外,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现场,适时融入合适的话题,使节目更具有趣味性。
由此可见,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也是电视节目不可缺少的一环。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不仅能够表
达主持人的情感、思想,而且能够传达节目的文化内涵,使节目更有意义。
只有良好地运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节目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把节目呈现给观众,并实现节目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浅论电视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作者:邹巧卫涛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03期每一档电视节目的主题思想都需要主持人用有声语言来精心表现,并进行二度创作。
因此,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已成为节目流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
如何做好这个环节呢?笔者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从自身素质着手,把握有声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完成节目的艺术表达。
电视有声语言表达的共性有声语言的共性主要是指广义的语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语境。
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具体对象的量和质、有声语言的内容形式、表达的出发点和归宿、前馈和反馈”①等等。
笔者认为电视有声语言表达的共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主持人的语言要生活化、口语化。
主持人的语言应当是强调规范性的大众口语、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以及讲究艺术、富于个性、应对得体的机智口语。
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应摒弃口语随意性的缺陷,保留口语的通俗性、简洁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并规范有序地加以运用。
二、主持人的语言要准确、简洁。
语言是思想和现实的反映,是一切实物和思想的外衣,只有准确简洁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具有说服力,达到与受众交流的目的。
在日常工作中,主持人要少用“大力开展”“广泛发动”“充分显示”“巨大鼓舞”等空话套话,更要谨慎地使用例如“大搞”“狠抓”“首创”“遍地”“处处”“人人”“雷锋式”泛滥的词句。
还有一些过分夸张、渲染的语言,也需要我们在主持节目时不断地修正。
“在监听时,不断将实际发出的声音和想要发出的声音作比较,并随时做必要的调整,使说话的效果符合自己的意图”②。
主持人的语言要实事求是,用词吐字做到冷静客观、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三、主持人语言要平实而鲜明。
所谓语言的平实而鲜明,就是要求主持人既不能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远,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能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太近,这样主持人就无法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有声语言传播社会功能的实践摘要:一、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性二、有声语言传播的实践方式三、有声语言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四、有声语言传播的未来发展正文:有声语言传播社会功能的实践有声语言传播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从古至今都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声语言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在社会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从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实践方式、社会功能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性有声语言传播是人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声语言传播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其次,有声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文化、知识、经验等得以传承和发扬。
最后,有声语言传播对于人类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二、有声语言传播的实践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声语言传播的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
传统的有声语言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播、广播、电视等。
现代的有声语言传播方式包括网络音频、播客、音频直播等。
这些传播方式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在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沟通需求。
三、有声语言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有声语言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递信息、教育、娱乐、文化传播等。
传递信息是有声语言传播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教育是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通过讲座、课程、演讲等方式进行。
娱乐是有声语言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例如音乐、相声、小品等。
文化传播是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有声语言传播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声语言传播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一方面,有声语言传播的技术手段将不断创新,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有助于提升有声语言传播的效果和体验。
另一方面,有声语言传播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论有声语言传播的严谨性作者:宋存杰来源:《声屏世界》 2018年第10期摘要:播音主持有声语言作为“声音的艺术”,当属象征性表现,它是艺术文本的外化形式。
播音语言具有及时性,且传播范围广,关注度高,所以在语言规范表达的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示范责任。
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传播过程中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包括语音的准确,发音的纯正和规范的表达。
关键词:有声语言严谨规范导向2018亳州国际马拉松赛在安徽省亳州市举行,这本是一个值得当地人开心骄傲的事情,然而,电视台播音员在播报当地马拉松比赛的时候却把亳(bó)州错读成了毫(háo)州,顿时让当地人表示愤愤不平。
从“亳”字来看,“亳”代表了一个地名,就指安徽省的亳州市,此外再别无它用。
亳州之“亳”从古至今只有一用,代表着商代的都城。
作为三千多年的文化古城,却不止一次的被播音员主持人“误伤”,这到底“尴尬”了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达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思,一旦播错就是失职的体现,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这就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注意传播的严谨性,避免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产生误差。
播音语言具有及时性,且传播范围广,关注度高,因此在语言规范表达的方面,具着义不容辞的示范责任。
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传播过程中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其中包括语音的准确、发音的纯正和规范的表达。
有声语言语音的准确性有声语言的表达规范诸多,但准确读音是最为根本的要求。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语音规范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同时具有导向趋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姓氏、笔画较多的文字在播读稿件时都要准确读音,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同时也是做到严谨性的第一步。
如果严谨性不够,就容易犯错。
例如:一、新华字典会随着年代的更替记录汉字读音的更换,“坐骑”的“骑”在新版字典中改成了qí,某台播出的节目中一播音员误读成了旧音jì。
有声语言是电视传播的一翼李晓梅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电视传播的特性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传播各类信息的讯号是各种连续动作的图像声音和文字。
利用图像、声音和文字这三大元素的不同组合,足以构成数不胜数的表达方式和节目型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又集百家之长,形成和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力。
因此,我们通常又把电视叫做具有独特的直观视听结构的视听艺术。
一般来说在电视作品中,画面是最重要的视觉造型因素,因此也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形态对作品的风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有声语言往往被当做画面的从属物,用来补充画面的不足。
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有声语言是最古老、最大量、最经常使用的讯号与通道。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流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宽容度。
屏幕上语言交流的各种型态及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运用,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都是最接近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
因此,语言在电视传播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语言,同画面造型一样,可以再现现实、再现空间。
笔者将其运用在电视作品编辑中,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服务。
如纪录片《绿山愚公》讲叙的是80岁高龄的看山老人于文山从1956年在荒山上栽下的第一棵树起,几十年来与绿色山林日夜相伴的故事。
为了表现人物与山林的特殊关系和情感,在该片的片头,我将看山老人“喊山”的吆喝声融进了莽莽林海的远景,随后又将于大爷匆匆追赶偷伐者的脚步声和喝斥声引入茂密山林的全景,而后镜头自然过渡到看山老人奔出丛林出现在山坡上。
尽管开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看山老人“喊山”的吆喝声带着空谷回音从悠远到真切,层层递进与画面表现出的运动自然和谐。
在激发观众想象的同时吸引观众的注意,使人如临其境,从而简洁生动地再现了看山老人的生活环境及人物特点,并且营造了一种看山老人与莽莽山林融为一体的意境。
浅谈广播的语言艺术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听众或观众的喜爱,其有声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广博的学识、敏捷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口才。
因为每档节目,主持人总是首先亮相。
并且穿针引线、贯穿始终。
可以说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果,对受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的作用。
因此,节目主持人必须时刻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修养,以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
1 节目中有声语言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对象之美。
”人世万物间的一切都是自然朴实的,古人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所以优美、动听、感人的节目语言也应该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作到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要做到这些,播音员或主持人应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而定,一般应该自然、亲切、朴实、大方、以情感人,特别是知识性、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更应如此。
我们在做节目时,应该以实际生活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不能照搬生活语言,否则会成为“大白话”,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曾在一段时期内,我认为亲切自然就是降调,一味追求“低、平、软”,可播出来的却是无精打采、死气沉沉、干巴巴的语言。
实践使我认识到,亲切自然不是矫揉造作讨好听众,也不是态度冷淡就事论事、给听众以轻率模糊之感。
要使我们的节目有亲和力,给听众以美的享受,就要求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从节目内容出发,自然朴实、亲切大方地对文章进行表述。
例如:大家熟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以亲切自然、甜润流畅、悦耳动人的声音,多次成功地主持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和各类文艺晚会。
她以稳重大方的台风,洒脱自如的举止,出口成章的语句,受到听众(观众)的好评及青睐,展示了她有声语言自然美的艺术魅力。
2 节目中有声语言的形象美“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象是人的思维所决定的。
”播音时,播音员必须把文字所描述的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先在自己脑中“活”起来,然后再说出去,使绘声绘色的声音送给听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形象来。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中的重文轻语现象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2月1日答滕万林的信中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从语言的角度看,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的音声化。
作为靠“说话”谋生的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与“语”、“文”打交道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工作。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是音、画、声的集合概念,涵盖了“语”和“文”两种元素。
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人类社会当中的权威性、影响力使得有声语言的价值在电子传播时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广播电视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视语言传播的领域,是口语最能实现其价值的领域之一。
由于社会生活中对于口语及口语发展的重视不够,以及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发展中的许多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有声语言质量令人不满的现状。
尤其在新闻节目等以完整文稿为创作素材的节目,书面语体色彩浓重,这与广播电视继承书面语音声化的传统、使用来自“新华体”为代表的报章语言影响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语音是最标准的,但新闻播音员的播音以书面语的音声化为主,仅语音就与日常口语存在差异,与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也存在差异,比如新闻播音的儿化处理就相当少,而口语中则多得多。
在用词、语句严整性、篇章段落的逻辑性等方面,书面语与口语也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不会因音声化转换而消弭。
但是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常常忽略这种差异。
这不仅给普通话推广带来麻烦,也给方言区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造成障碍。
在“重文轻语”传统影响下,广播电视主持人没有受到过或只受到过短时间的口语表达培训,生活口语向广播电视口语转化的能力不足,在广播电视口语中保留了一定的书面语色彩。
我们尚处于“重文轻语”的阶段,这一现象亟待改变,但也要谨慎走向“重语轻文”的极端。
重视口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大众传播领域的口语应该是怎样的口语,“口语至上”现象值得批判;另一个层面:娱乐时代,逻辑、意义匮乏的口语大行其道可能影响民族的思维习惯。
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研究电视播音主持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良好语言规范的工作。
在电视播音主持的工作中,语言规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观众的视听体验和传播效果。
对于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展开研究。
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体因素是影响语言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个人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一些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存在不足。
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会对语言规范产生影响,这可能导致一些主持人对语音语调等方面存在偏差。
专业素养不足也是导致语言规范问题的原因之一。
一些主持人在接受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在语言规范方面存在不足。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些主持人在紧张或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语言规范问题的发生。
针对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加强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
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提高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的水平。
引导主持人注意语言规范,针对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指导。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可以提高主持人在语言规范方面的素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可以帮助主持人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避免出现语言规范问题。
加强自身学习和自我修养。
主持人可以通过多听多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语言功底,提高自身在语言规范方面的水平。
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通过认真研究和有效解决,可以有力地提高电视播音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提升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水平做出贡献。
关于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有效性的思考作者:段巍来源:《今传媒》2021年第11期摘要:现阶段,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时常出现字词错误、古诗词滥用、腔调奇怪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严谨性与有效性。
本文简单分析了规范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性,阐述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特点,并针对怎样提高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提出相应策略,以期推动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52-03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媒体的语言传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至受众,影响力极大。
与网络语言不同,广播电视语言有着极强的技巧性与规范性,通过广播电视语言的应用效果便能看出该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与文学底蕴[1]。
随着网络平台逐渐成熟,影响广播电视语言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其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地提升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增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
一、规范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广播电视是一种信息载体,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2]。
广播电视语言最重要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因此语言运用需要时刻保证准确性和规范性,且不能落后于时代潮流,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果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被打破,则会对我国现有的社会语言生态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产生语言污染。
虽然如今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广播电视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然而,部分广播电视台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或采用方言形式播报,或是使用粗俗、外来词汇,此种不規范的广播电视语言大大降低了广播电视语言的魅力,相关人员应加以改进,端正对待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工作的态度。
广播电视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手段为有声语言,有声语言的规范性与节目的质量和传播公信力息息相关。
广播电视作为传播信息、引导群众的主要媒介,必须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是广播电视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同时也能够加强受众对广播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识,规范的广播电视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浅谈广播电视新闻语言随着我国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发展,抖音等各种潮流短视频的出现,收获了不少用户的追捧,广播电视想要突出重围,就必须在新闻语言上做出改变。
本文就从平民化、口语化、通俗化、规范化这四个方面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突破。
标签: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语言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涌现,新闻语言的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让数亿计的受众,从广播电视新闻中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信息,这一问题已经摆在新闻业内人士面前,而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本色还原”,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我认为,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平民化、口语化、通俗化、规范化。
一、平民化平民化就是要让新闻语言与老百姓(普通生活)保持一致。
即不要让新闻语言及播音总是对着普通百姓“发号施令”,以一种命令、机械式的方式灌入受众的思想。
播音员的形象要做到严谨规范、要具有亲和力、感召力、播音时要做到语言准确,语气明快自然,语速规整流畅,使广播电视新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所传达的信息让观众所接受。
即语句具有贴近性、群众性、可听性。
要从思想上将高姿态的架子放下来,主动亲近人民大众,找回自己亦是人民大众当中一员的理念,这是新闻表达的基础。
然后在技术操作上,无论是从文字稿及腹稿的形成上,还是在语言语气的表达上都要平和平易,尽量做到生活化,达到借百姓的口说百姓的事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口语化口语化,可以理解为我们日常的说话,我们经常说的娓娓道来更接近这种风格,它以语式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而深受广大受众欢迎,给人一种全新的亲切感觉。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广播电视新闻改革过程中始终追求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
电视新闻的艺术性表达之声音语言的运用【摘要】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声音语言作为电视新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声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并重点分析了声音语言的节奏与节拍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以及抑扬顿挫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还探讨了声音语言与背景音乐的搭配以及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视新闻的艺术性表达之声音语言的运用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电视新闻声音语言的发展趋势。
声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对于信息传达和新闻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艺术性、声音语言、运用、重要性、节奏、节拍、抑扬顿挫、背景音乐、表达技巧、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表达之声音语言的运用电视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声音语言作为电视新闻艺术性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运用在传播和表达信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音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朗读,更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能够通过声音的节奏、音调、语气等来传达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引导观众情绪等。
在电视新闻中,声音语言的运用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鲜明,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通过声音语言的节奏与节拍的变化,可以加强新闻报道的紧凑感和节奏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
而声音语言的抑扬顿挫运用得当,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富有情感和张力,引起观众的共鸣。
声音语言与背景音乐的搭配也是电视新闻中的常见手法,通过合理搭配背景音乐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氛围感和情感色彩,使整个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声音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语速、停顿、语调、音量等方面的运用都能够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感受。
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表达之声音语言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提升自身素质。
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及传播效果探索论文在广播影视艺术传播中,艺术信息的构成形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品所传达的艺术形象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呈现出来,并且以声音的符号形成可感的形态,这在语言艺术创作中,被称做作品的外部形式。
譬如,在文艺作品演播与影视剧的语言传播中,每一部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同它的内容一样,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正是由于这种艺术信息构成形式的独特性,便决定了作品与众不同的外在风貌和受众差异化的心理感知。
而艺术贵在独创,艺术传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效果的特别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语言艺术的外部形式并不一定等同于艺术信息的传播功能,然而却肯定地要影响到艺术传播的审美效果,亦即传播效果。
因此,研究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节奏与有声语言的形式美作为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节奏,对于作品意义的传达而言,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就声音符号的构成要素而言,节奏具有成为外部形式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然而在实践中,只有当它从属于特定的创造意图,成为具体形象的再现者,即按照形象的要求而被利用起来时,它们才能现实地起着构成作品的外部形式的作用,也才能反作用于艺术的构思过程,达到形式美的要求。
也就是说,有声语言的节奏控制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调控才能获得语言表达的形式美感。
节奏一词在希腊语中就是流动的意思。
节奏的本质就是运动、对比与变化。
节奏最早源于音乐。
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而今之节奏一词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并延伸出相互关联却又更丰富多彩的含义。
音乐艺术的节奏,体现为一定长短、强弱的音符交替出现,使音乐运动有了轻重缓急的变化,并以此感染听众;建筑艺术的节奏,体现为高低起伏、方圆曲直的主体结构安排,用以造 ___们视觉___的变化;美术作品的节奏,则体现在线条的安排、影调的搭配所造成的视觉停顿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有节奏,它是靠押韵、叠字、内容的张弛,字意的力度来体现的。
论述有声语言传播的功能1000字左右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通过语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共享知识、传承文化、形成共同认知等,对个体和社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首先,有声语言传播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语音可以直接传递信息,能够让人们了解真实事件、国内外新闻、科技进展等重要信息。
比如,新闻广播可以及时传递最新的新闻动态,为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
此外,有声语言还可用于紧急情况的警报和危机管理,以快速传达关键信息,保障人们的安全。
其次,有声语言传播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
通过语音的音调、语速和声音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的情感状态。
当我们听到有人哭泣、高兴或愤怒的声音时,会对其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传递可以增强人际关系,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亲近感。
第三,有声语言传播有助于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承。
通过有声书籍、音频讲座、广播节目等形式,人们可以以听的方式获取知识。
这对于那些不喜欢阅读或视力受限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另外,语音也可以传承文化,比如传统的口头文化传统、民间故事和谚语。
有声传播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有声语言传播有助于形成共同认知和建立社会共识。
人们通过听取和交流有声语言,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共同认知。
通过共享语音内容,人们的观点和价值观得以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语音也可以用来进行公共演讲、辩论和讨论,以促进社会对重大议题的共识。
综上所述,有声语言传播具有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承、形成共同认知等多种功能。
它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善用有声语言传播的方式,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社会的进步。
试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作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4年第03期广播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使它天然地承担了示范和推广规范语言的责任,对健康全社会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而强大的作用。
同时,它对发展语言科学提供了基础性的、实践性的研究材料并反射其发展的阶段、检验其发展的结果。
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受众并不反感广播电视语言规范。
受众把广播电视当作学习、沟通和自我检测的主要工具,对媒体的信任感比较高,广播电视语言规范对他们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十分必要。
这正是规范工作的基础所在,做好规范工作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受众的培养和提升。
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巨大的。
“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指的是媒体对社会语言生活发挥作用的大小。
”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语言影响的方面是不同的。
不同媒体或媒体栏目,对不同受众群落的语言影响力也有差别。
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拥有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和层次最为丰富的受众群体。
不同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有大有小。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与媒体使用语言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
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主要凭借有声语言才得以传递,有声语言运用的好坏、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
而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又关系到其语言的影响力。
重视有声语言的运用,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深化和加强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提高传播效率和增强传播的效果,对于完善、发展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理论和丰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变体,语言的社会变体尤以语言的职业变体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广播电视语言对不同的行业都可能涉及,广播电视节目的听众也来自各行各业,使得广播电视语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受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谈话背景、交流场合和交流形式下,要求语言表达产生相应的变异。
广播电视的特殊宣传形式,要求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