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写作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的区别

目前我们新闻界,包括央视各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媒体区分度把握不足。同样的一篇报道,报纸可以用,广播加上几句采访后也可以用,电视再配上点同期声照样还可以使用。这就说明各媒体没有各司其职,而是统一做成了国家通告和决议的报道。比如我们的广播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报纸文字稿的有声版;而电视,尤其是《新闻联播》,用“听电视”来描述可能会更确切些。从本质上说这都是违背媒体传播规律的,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强化新闻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埋怨声音的断裂性缺点和画面的多释性局限,只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导致我们的广播电视与报纸在写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如果通过阅读广播电视的文稿就可以清楚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几乎全部信息,那么广播和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功能体现在哪里?所以虽然我们广播电视的解说词更能如报纸般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的更具有广播和电视的特性,何乐而不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广播和电视的区别,这首先要从二者的传播符号说起。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就是声音,而电视的传播符号则是视听一体的,除了声音外,更重要的是画面,所以二者的区别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画面。画面,包括图像、图画、字幕、动画、示意图、图表等等,画面的阐述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多介绍,着重对二者在写作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广播要“为听而写”,电视要“为看而写”。

第一,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是二者最基础的区别,也是区分写作的先决条件。广播是听觉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着重发挥的是声音的叙事表意功能,锻炼的是听觉思维能力;而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媒体,记者运用的是画面叙事表意的能力,锻炼的是视觉思维。比如邻近2012春节,记者要去各地采访群众的庆祝活动。除了通过正常的采访了解信息之外,对于广播记者来说,他着重要观察和录制的是连续的、震耳的锣鼓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交谈声等;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他着重要采录的则是群众表演和观看的阵势、热情等视觉所能传达的信息,要通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各个景别和不同的拍摄角度去表现场面的整体气势和有特点的个人化的表情和动作,而对于声音的采集往往是在拍摄画面的

同时录制下来的。从此点可以看出,广播记者关注的重点是声音,他要通过现场的音响和后期文稿的配合,用听觉语言向听众传递现场的听觉感、视觉感、触觉感和嗅觉感等所有形象化和抽象性的信息,锻炼的主要是声音思维;电视记者关注的重点则是画面,他要尽可能的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画面、听声音,而解说词的功能则是引导观众收看收听,主要传递的是非形象化的内容,锻炼的主要是形象思维。长期固定的训练方式,可以增强记者某方面能力的专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其另外能力的缺失。但在流水化大生产的作业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在现今这个效率优先的社会应该培养的。

第二,段落过渡的方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文稿连贯性的区别。

这是二者在整体写作上的明显区别。广播新闻的所有信息都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广播对所有信息的解读全都要依赖声音,别无它径。所以广播的文字稿(包括采访等内在音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文的,并且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文章写作规律的。其起承转合处,可以用解说词或音响等方式过渡,但都不影响整体效果,可以作为独立文章阅读。而电视节目的段落过渡,在电视上的专业术语叫做转场。转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空镜头转场、特写转场、相似体转场等等大都属于画面转场,而声音转场,比如解说词转场等只属于其中极小部分。比如描写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钻研业务问题彻夜不眠,连续三天三夜,终于顺利解决。广播的过渡方式可能是用鸡鸣声来交代日夜,用笑声来交代成功,或者直接通过文稿播报方式来阐述。但不管如何,在听觉上文稿是通顺的。电视则不同,直接通过几个日出日落的镜头就足以表现日夜交替,冥思到微笑就足以交代成功,无须言语。由此这段情节前后的解说词,其上下文就是断裂的,是不成文的。在电视写作中这样完全可以,因为观众完全可以通过画面进行上下文的自然沟通和连贯,而无需文稿的一体性。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正因为如此,电视解说词只是传达部分信息,不要追求解说自身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上的特点。

第三,文字表达内容的不同。

这是二者具体表达方面的区别。广播节目是以“听”为主,因此所有信息都需要用听觉信息传达出来,包括具体的新闻细节,包括抽象的新闻要素、背景信息、理论升华等。而电视则“以看为主”,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解说词的写作要蕴含这样的潜台词“请看画面、请听声音”。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避免“看图说话”,对于画面上能够表达出来的形象化的东西无须赘述,解说应交代画面之外的更多信息。比如对于某个区人大代表投票选举现场的会场不知情况,广播文稿要交代展板、投票箱、选票等的具体位置、大小甚至颜色;而电视画面对此已经交代详细,所以解说对于此类内容的介绍可以简略,除非是为了进行特殊强调。由此可见,广播的文稿要富含更多的信息,而电视因为画面的原因,可以在形象性方面较少用力,只需用解说词吸引观众关注画面。

第四,对指示性代词的使用情况不同。

这是二者在细节方面区别的具体呈现之一。在现代汉语中,指示性代词“他”、“她”、“它”以及“他们”、“她们”、“它们”在发音上完全相同,如果在广播稿件中使用了多个第三人称代词,听众很难正确区分。因此在广播稿件的写作中,对代词的使用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对于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人更是要慎用。但是在电视稿件的写作中,因为解说词是为画面服务的,所以观众完全可以通过画面知晓“ta”是指的“他”、“她”还是“它”。

并且由于电视解说词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去看画面,所以也习惯于经常性的使用指示性代词(除“他”、“她”、“它”之外,还有诸如“这”、“那”等)去提示观众收看画面,而这其实也是符合我们日常交流特点的。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之上,省略了对画面细节的重复描述,同时,为解说其他内容提供了画面的基础和支点。代词,是指引、是省略、是悬念,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了依据。比如今年已经确定要参加2012央视春晚的我们山东菏泽单县农民朱之文,初次山东综艺《我是大明星》选秀节目时,穿戴有些破烂,穿着军大衣,戴着绒线帽。如果我们今天要在新闻节目中对当时的情形进行回顾,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