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4
《光的传播》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学情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人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光既熟悉又陌生。
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光,但是对光的性质和组成都是不熟悉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要引导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4.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
难点:1.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评价任务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各种光源的图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寻找光源1.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在你身边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吗?先把你知道的会发光的物体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会发光的物体有:太阳、火把、蜡烛、电灯、闪电、萤火虫……2.提问:月亮本身发光吗?生:有的说发,有的说不发。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引言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光的传播方式影响着我们看到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概念与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关。
这篇科学教案将带领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本质。
一、概念讲解1. 光的速度:光的速度指的是光线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它大约是每秒299,792,458米,通常用“c”表示。
2. 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和一些物质中传播。
在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远远快于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在物质中,由于光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光传播的速度会降低。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02,547米,而在水中速度约为每秒225,000,000米。
二、实验探究1. 材料:手电筒、透明杯、水、尺子2. 步骤:a. 将透明杯装满水。
b. 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杯子上。
c. 观察光线在杯子中的传播方式。
d. 用尺子测量水中的光线传播距离。
e. 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空气中,再用尺子测量光线传播距离。
3. 分析和解释:a. 当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它的速度比在水中的速度快得多。
在同样的时间内,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要比在水中传播的距离更远。
b. 当光线在水中传播时,它会被水分子散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光在水中直线传播的原因。
c.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取决于光与介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由于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在将光线转换到另一个介质时,光线的路径会发生折射。
三、知识总结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认识到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的不同。
他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密度不同的物质中光传播的速度也不同。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路径受介质的折射和散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每秒299,792,458米)2.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多少?(答案:每秒299,702,547米)3. 在哪些物质中光可以传播?(答案:在真空和一些物质中)4. 光在哪些物质中传播速度较慢?(答案:在物质中)5. 光在物质中传播会受到哪些影响?(答案:光在物质中传播会受到介质的折射和散射的影响)结论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的概念,并且能够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光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谁能告诉老师在你身边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吗?
(二)寻找光源
1.找出周围发光的物体(生回答)
注意: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
2.光源的分类
1)天然光源
2)人造光源
(三)我看见了光
1.先猜一猜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动手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把它的结果记录下来。
3.设计一个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举例说说人们的日常生与光的密切关系(P24)。
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单元的首篇内容。
这一单元继续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统一概念, 引领学生探究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
本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 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
通过“寻找光源”, 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 启发学生对发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并启发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学生分析:光在学生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离不开的, 学习本课他们可能对一些生物能够发光感兴趣, 有些学生还可能认为月亮是发光物体,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知。
三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够对光传播的路线提出自己的猜想。
3. 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蜡烛, 蚊香, 带小孔的硬纸卡与底座, 手电筒, 厚玻璃, 激光灯。
学生准备:本课学具材料, 蜡烛, 手电筒, 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 同学们, 每天我们一走进教室, 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来, 老师就能看到大家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现在请同学们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 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 你发现什么?把眼睛闭上, 你能看见周围吗?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生:教室里黑暗, 没有光, 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 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现在, 我们的教师里可是一片光明, 可你能看见东西吗?这又是因为什么?生: 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同样什么也看不见。
师: 我们要想看到东西, 必须要有光, 而且光必须进入我们的眼睛。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光的传播与反射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案:光的传播与反射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凸透镜、平面镜、光源、白纸、黑纸、直尺、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凸透镜、平面镜、光源、白纸、黑纸、直尺、铅笔等器材准备好。
2. 实验一:光的传播(1)将光源放在黑纸的一侧,用白纸接收光线。
(2)将凸透镜放在光线的路径上,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3)用铅笔在白纸上标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3. 实验二:光的反射(1)将光源放在黑纸的一侧,用白纸接收光线。
(2)将平面镜放在光线的路径上,观察光线的反射情况。
(3)用铅笔在白纸上标出光线的反射路径。
四、实验结果1. 实验一:光的传播(1)观察到光线在凸透镜中心处经过时,光线不发生偏折,直线传播。
(2)观察到光线在凸透镜边缘处经过时,光线发生偏折,弯曲传播。
2. 实验二:光的反射(1)观察到光线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观察到光线的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对称。
五、实验分析1. 实验一:光的传播(1)当光线经过凸透镜中心处时,光线不发生偏折,直线传播。
这是因为凸透镜中心处的曲率半径为无穷大,所以光线经过该处时不会发生偏折。
(2)当光线经过凸透镜边缘处时,光线发生偏折,弯曲传播。
这是因为凸透镜边缘处的曲率半径较小,所以光线经过该处时会发生偏折。
2. 实验二:光的反射(1)当光线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是因为平面镜的表面是光滑的,光线在表面上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2)当光线在平面镜上反射时,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对称。
这是因为平面镜的表面是光滑的,光线在表面上反射时,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对称。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本实验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光学知识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