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 KB
- 文档页数:3
《“美极了”和“糟透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
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设计理念】《“美极了”与“糟透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相互联系”为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父亲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文章前一部分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富有哲理,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空间。
基于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导——读——悟——品——拓”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具体解读)教材简析《“美极了”与“糟透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1首诗赐予迥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设计主要实行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尝文章的内涵,感受并相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形成学习实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段落。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相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4、相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相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1、父母的爱是宏大而神圣的,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更加英勇、自信,才能健康地成长。
“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含义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极了”与“糟透了”》。
(板书课题)2、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3、师生梳理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索,激发学习爱好。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带着问题读课文,留意读通句子,读懂问题;画出不相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弄明白。
2、同桌沟通读书收获。
3、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名说一说。
4、文章是按什么依次写的?(时间依次)按这样的依次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三部分)师生沟通。
5、老师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词语,通过自读、互读,把课文读通读懂,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自读课文,品尝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一个人童年的经验往往对他将来的胜利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再来细读一下巴德童年的这段经验。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0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对“美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对”糟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
显然,此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
几年后,作者认识到父亲原来的评价是对的。
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
“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后的他深刻认识到虽然父母评价的表现方式不同,但是蕴含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师:板书“美极了”“糟透了”,谁想来读一读?词语本身具有感情色彩,读时要有感情。
(指名)观察这两个词语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带引号)把别人的话拿来用叫做引用。
这是谁说的话?这两句话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又是同一件事上,会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板书:10、与齐读课题新课:一、课文主要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父母对小巴德这首诗的评价截然相反,八岁的小巴德面对两种不同的评价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两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两种评价都是爱。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讲解、研讨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通过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
二、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进行填空?(课件)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的将来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去走进课文,去品读、感悟作者8岁童年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出示自学提示:“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找出相关段落和语句,在文中做标注。
汇报:1、“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此时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师:多么高兴的母亲啊!多么兴奋的母亲啊!她的每一个细胞都那么开心无比。
谁来读?2、“我”的表现如何?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期待得到爸爸的赞扬)3、过渡:时间过得可真慢啊,我等啊等,好不容易等到7点半,爸爸终于回来了。
爸爸又是怎样评价他的诗的?(直截了当地评判:糟透了)“直截了当”是什么意思?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找出动词,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什么?4、师:(课件)前后对比,多么可怜的小巴德,本来听了妈妈的评价无比骄傲,期待也能得到爸爸的认可,可等来的是爸爸的打击,他伤心、难过,无法接受。
你能把小巴德的这种心理的变体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师范读,生读)5、讨论:父亲是故意打击孩子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当时会怎么想的?6、真是太神奇,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完全相反。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美极了”与“糟透了”》叙述了作者在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美极了”和“糟透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
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
2、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理解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1、看到你们一张张的笑脸我觉得美极了!(板书:美极了)在你的心目中还有什么事物“美极了”?美极了是夸奖、赞美的话语,和它意思相反的词语就是(板书:“糟透了”)这节语文课我们来学习“美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2、读过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梳理问题)(二)整体感知,按需识写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划出本课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朗读还有你课前的预习,你认为有哪些生字不容易记或者不容易写,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呜咽”掌握“咽”字的三个读音;将生字“竭”、“揭”、“渴”、“喝”联系起来识记;指导书写“某”、“骚”、“勉”的书写,注意笔顺。
)3、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也读通了句子,现在谁能说说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三)细读研悟1、学习1——14自然段。
(1)提问:那么通过刚才的读文,你认为妈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2)从妈妈说的话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我从“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这句话中的“嚷’字感受到了妈妈兴奋的心情。
《“美极了”与“糟透了”》优质教案《“美极了”与“糟透了”》优质教案教材简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读为本,要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道理,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认识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相关阅读材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借题激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你的表现,你们有信心展现你最优秀的一面吗?从你们充满笑容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把你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我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笑容是什么词语?(2)“美极了”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美极了”这个词呢?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对待同一件事会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既用美极了也用到糟透了呢?(3)今年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做了同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齐读课题——《“美极了”与“糟透了”》。
(板书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题目新颖别致,“美极了”与“遭透了”对比鲜明,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更多的猜想。
二、查预习,感知课文1、课前你们已对课文有了预习,发现没有题目当中有个标点符号——引号?为什么课文题目中有引号?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体会。
教科版《“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与了截然不同的评判,这两种评判对他的人一辈子产生了专门大的阻碍,作者从这两种评判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目标:1.认识1个正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重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判方式间的联系。
第一节时刻过程:一谈话导入,借题激取。
看到那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也能够师生轮读,互相评判,通过激发爱好,展开竞赛等形式鼓舞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到品读“童年的故事”。
自读,摸索: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如何样评判的,“我”又如何样表现的,父亲是如何样评判的“我”又有什么反应?2.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明白得或感爱好的问题和大伙儿讨论。
四、再读课文,总结收成。
细体会细腻的描写方法的学习。
五、小结:你喜爱课文中那几句话,说一说。
六、作业:背诵课文,选语句抄写。
板书设计10.“美极了”与“糟透了”“我”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不同的评判“美极了”与“糟透了”第二节时刻过程一.拓展延伸,学习表达方法。
拓展阅读: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谈感受,体会表达方法,拓展交流文后第2题。
拓展练笔: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个片段写下来。
二.积存内化1.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能够摘抄文中的相关词语,连词成段,写一个关于小小孩神态或心理活动的片段。
2.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迁移练习1.认读生字将生字“竭”、“渴”、“喝”等联系起来识记。
2指导书写9个生字。
本课需要重点指导的生字有:某:共9笔;勉:共9笔四.作业:自选板书:“美极了”与“糟透了”一.作者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二.“我’的作品开始得到父亲有限的确信“美极了”与“糟透了”三.父母对我的评判的作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优秀4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一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把握文章大意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题目是(生齐说课题),板书“精彩极了”,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板书“糟糕透了”,问本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吗?(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中心、题目特点等不同角度去谈。
)二、理清文章思路1、你们预习得很好,把握了文章的大意,那课文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的呢?我们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生速读课文理思路。
3、集体汇报交流:⑴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你觉得每部分划到哪,就读到那个自然段停止,告诉同学们。
⑴指明读文划分层次。
(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部分。
)注:在生读文过程中将读错或不好读的字词写在黑板上,理完文章层次后,让生再读黑板上的字词,纠正读音。
三、再读质疑1、下面我们逐段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解决不了的在书上标注,一会儿小组合作解决。
2、生读书思考,边想边标注。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写在问题卡上。
4、梳理问题:请各组组长带着问题,到前面读题展示。
在组长读完题后,教师要将题型分类,如文章内容方面的、思想方面的及写法方面的。
5、教师找出两个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问题,让同桌同学相互商讨解决。
6、同桌互学。
7、指名回答。
8、解决其它问题:教师出示各组问题,请同学们解答。
四、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课堂练习,积累重点词句完成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课文最后一节节选。
)六、布置作业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认读誊、励等七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联系生活经历,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验巴迪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情感变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选5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良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1、板书课题,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读了课文,你们的疑问都可以得到解答。
实话实说,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评价?相信同学们读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这篇文章后,对这两种评价会有新的认识。
二、学生汇报自渎收获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翻开书再看看,想想,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2、我们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勾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加上批注。
再看看自己勾画的语句和批注,再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等会儿向大家汇报。
3、愿意讲讲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吗?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如果你的看法和谁的不一致,还可以站起来争论。
4、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不过有的同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相信通过进一步阅读同学们会弄明白的。
三、发现问题,小组探究1、读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发现问题了吗?请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讨论。
还没发现问题的同学可以根据课后问题和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鼓励质疑,全班交流1、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一定解决了不少问题吧!有没有通过小组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好吗?2、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⑴同一首诗,为什么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⑴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孩子起到了什么作用?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他很幸运?⑴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⑴什么是“两股风”?3、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理解问题首先需要分析问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反思(共含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逐步感悟母亲和父亲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爱,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糟糕透了” 对“精彩极了”和两种完全不同评价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师: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你认为这个“爱”都包含了什么样的爱?你认为那些表现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相信大家一定会进一步理解爱的真谛。
二、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1、学习“童年故事”这部分内容: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了解了些什么?⑵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童年故事”这部分的内容,并勾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⑶ 全班交流,各抒己见:学情预测:教师适时点拨。
生1: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和激动呢?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和自豪。
生2:“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给与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目标:1.认识1个正字,会写9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重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
第一节
时间
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题激取。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也可以师生轮读,互相评价,通过激发兴趣,展开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到品读童年的故事。
自读,思考: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怎样表现的,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2.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得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四、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细体会细腻的描写方法的学习。
五、小结:你喜欢课文中那几句话,说一说。
六、作业:背诵课文,选语句抄写。
板书设计 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我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不同的评价
美极了与糟透了
第二节
时间
过程
一.拓展延伸,学习表达方法。
拓展阅读: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谈感受,体会表达方法,拓展交流文后第2题。
拓展练笔:借鉴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通过一个片段写下来。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摘抄文中的相关词语,连词成段,写一个关于小孩子神态或心理活动的片段。
2.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
将生字竭、渴、喝等联系起来识记。
2指导书写9个生字。
本课需要重点指导的生字有:
某:共9笔;勉:共9笔
四.作业:自选
板书:美极了与糟透了
一.作者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二.我的作品开始得到父亲有限的肯定美极了与糟透了
三.父母对我的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