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犯罪心理学 (1)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22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大全变态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犯罪者心理特征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测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或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变态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选择题1.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犯罪行为的预防B. 犯罪者的法律定罪C.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D.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犯罪动机分析B. 犯罪者心理评估C. 犯罪现场重建D. 犯罪者心理治疗答案:C3.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犯罪预防B. 犯罪预测C. 犯罪动机解释D. 犯罪现场分析答案:C二、判断题1. 变态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总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
(对/错)答案:错2. 变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执法机构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
(对/错)答案:对3. 变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仅限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对/错)答案:错三、简答题1. 简述变态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
答案:变态犯罪心理学专注于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疾病等。
而普通心理学则研究更广泛的人类心理现象,如感知、学习、记忆、情感等,不特定于犯罪行为。
2. 描述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画像”技术。
答案:心理画像是一种技术,通过分析犯罪行为和犯罪现场的证据,推断犯罪者可能的心理特征、动机和行为模式。
这种技术有助于执法机构缩小嫌疑人范围,甚至预测犯罪者的未来行为。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一名连环杀手在多个城市作案,每次作案后都会在现场留下一朵玫瑰。
请分析这名杀手可能的心理特征。
答案:这名连环杀手可能具有高度的控制欲和权力欲,通过重复的作案模式来展示其对受害者和执法机构的控制。
留下玫瑰可能是其个人标志,表明其对犯罪行为的认同和自豪感。
此外,这种行为也可能是一种仪式化的表现,反映出其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1.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变态"一词通常指的是什么?A. 犯罪行为的极端形式B. 个体心理的异常状态C. 犯罪动机的非理性D. 犯罪手段的残忍性2. 以下哪项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B. 犯罪行为的预防C. 犯罪现场的物理证据D. 犯罪者的心理动机3.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理画像"技术主要用于:A. 确定犯罪者的性别B. 预测犯罪者的行为模式C. 收集犯罪现场的证据D. 制定犯罪预防策略4. 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A. 没有直接关系B.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C. 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增加犯罪行为的风险D. 只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才会犯罪5.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的"心理病态"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 偏执狂B. 妄想症C. 强迫症D. 社交恐惧症6. 变态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可能包括以下哪些因素?A. 经济利益B. 社会地位C. 心理冲突D. 所有选项都可能7.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犯罪者的心理发展可能经历了哪些阶段?A. 正常心理发展B. 心理创伤C. 心理扭曲D. 所有选项都是8.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影响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A. 社会环境B. 家庭背景C. 个人经历D. 遗传基因9. 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A. 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B. 惩罚犯罪者C. 研究犯罪动机D. 收集犯罪证据10.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格"通常指的是:A. 犯罪者的社会身份B.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C. 犯罪者的法律地位D. 犯罪者的行为模式请注意,这些测试题旨在考察对变态犯罪心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 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变态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那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变态或畸形特征的人。
一、变态犯罪的定义变态犯罪是指那些以性取向、行为、欲望、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严重畸形或变态特征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杀人、恶魔儿童等。
变态犯罪表现出对他人造成严重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强烈欲望,违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变态犯罪的心理特征1. 内在冲动变态犯罪的人常常有内在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与性欲相关的。
他们可能会在犯罪前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2. 出于控制和支配的欲望变态犯罪的心理中常常存在一种强烈的支配欲望。
他们希望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受害者,通过施加身体或心理上的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对权力的渴望变态犯罪者通常对权力和支配感充满渴望。
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追求他们心中的权力感和支配感。
4. 对他人的无视和冷漠变态犯罪者通常对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缺乏共情心。
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人的痛苦和后果,只关注满足自己的欲望。
5. 奇特的恋物癖变态犯罪者还可能表现出奇特的恋物癖,对于特定对象或物品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变态犯罪的成因1. 环境因素变态犯罪的成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荒谬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变态犯罪者在成年后表现出畸形的性癖好。
2. 学习和社交因素个体的学习和社交经历也会对其形成性取向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圈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可能会引发变态犯罪的意愿。
3. 精神问题一些变态犯罪者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妄想症等,这些精神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做出严重伤害的行为。
四、变态犯罪的预防和治疗1.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变态犯罪的认知和警惕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宁方面,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选拔并培养出优秀的特工人才,FBI经常采用各种测试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道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并提供答案。
1. 题目一:犯罪心理定律犯罪心理定律有很多种,以下哪一种被称为“Bauer定律”?A. 持续暴力将逐步升级B. 具有侵犯行为的个体与时间和地点无关C. 杀人犯具有天生的狡猾智慧D. 犯罪个体在犯罪期间体验到一种性兴奋感答案:B. Bauer定律是“具有侵犯行为的个体与时间和地点无关”。
该定律表明犯罪行为与环境背景无关,而是与犯罪个体自身的特质和倾向相关。
2. 题目二:犯罪心理术语以下哪一项术语用来描述犯罪个体在犯罪前暗示性行为和行为模式的变化?A. 序列杀手B. 犯罪嗜好者C. 犯罪模仿者D. 犯罪嫉妒者答案:A. 序列杀手。
序列杀手是指在一段时间里多次犯罪的连续作案者。
他们具有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和特征,研究这些模式和特征可以帮助犯罪学家预测和识别正在活动中的序列杀手。
3. 题目三: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犯罪场景和犯罪现场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
以下哪一项是犯罪现场分析的核心要素?A. 案发地点B. 凶器选择C. 受害人特征D. 遗留物证答案:B. 凶器选择。
凶器选择反映了犯罪者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特征,通过分析凶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可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模式和可能的受害者偏好。
4. 题目四:心理分析技巧以下哪一项是心理学家用来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的有效技巧?A. 身体语言识别B. 外貌特征观察C. 表情分析D. 言语内容评估答案:A. 身体语言识别。
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姿势、眼神、手势等非语言线索。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被测对象的身体语言,心理学家可以辅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有关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一:浅议电影《七宗罪》中的犯罪心理学一、整体心得在接触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
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
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
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二、对于电影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电影中的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电影中犯罪人的意志、意图、反映以及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心理的联系。
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平时接触到的犯罪大多通过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但是影视作品中的犯罪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一些电影中的犯罪往往是现实生活犯罪放大化的产物,也同时包含艺术上的夸张从而达到复杂戏剧性而适宜观赏。
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一个真实的案件在还原时可能会有误差,但是在电影中都可以近乎完美的透彻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全过程与发展变化过程,所以很多犯罪题材的电影喜欢倒叙或插叙。
正是因为电影的贴近生活与夸张性,我觉得可以通俗易懂的将犯罪心理最基础的框架与例子相结合加以阐述。
三、分析《七宗罪》中的犯罪心理学刚开始看《七宗罪》其实令我挺难理解的,可能是自己生活在一个无神论国家的原因,无法理解为了传教,至于杀这么多人,甚至搭上自己的命吗?而且,我觉得他的想法就是有问题的。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相应的答案。
通过这份测试,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了解,并引起对这一重要领域的关注。
请您仔细阅读以下的测试题,并在心理上做出最真实的回答。
测试题一:当你遇到一个弱势群体的人时,你会有怎样的反应?A)我会关注并提供帮助,试图改善他们的处境。
B)我会觉得同情,但不一定会采取实际行动去帮助。
C)我不会介意,他们自找的。
测试题二:对于暴力或恶意行为,你会对其产生何种感受?A)我会感到愤怒和厌恶,认为这种行为应受到谴责。
B)我会感到困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做出这种行为。
C)我觉得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人们只是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
测试题三:你曾或经常表现出以下哪种行为?A)对动物和弱小的生物充满善意,呵护它们。
B)对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保持尊重和关心。
C)欣赏或表现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和言辞。
测试题四:你对于戴有面具的人是否感到害怕或不信任?A)不会感到害怕,面具只是一种装饰或表演道具。
B)会感到有些不自在,但不会全然拒绝和他们交流。
C)感到非常害怕,并且会尽量远离他们。
测试题五:以下哪个情景你会感到最不舒适?A)亲密接触和拥抱一个陌生人。
B)跟陌生人进行正常的对话和交流。
C)主动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地盘。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答案部分。
请注意,并非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代表您是一个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或潜在患者。
这些答案只是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一些特征。
答案解析:问题一:答案选择A代表您有关爱和助人的情感,善于理解和关怀他人;选择B表示您对该群体的处境有同情心,但未必会采取实际行动;选择C则代表您对他人持有歧视和冷漠的态度。
问题二:选择A表示您对暴力行为持有谴责和消极的态度;选择B 则代表您对暴力行为感到困惑和不解;选择C反映出您对暴力行为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高。
问题三:选择A代表您有善待他人和关爱动物的倾向;选择B则表明您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选择C可能意味着您对伤害他人的行为保持一定的兴趣或倾向。
人性的黑暗面犯罪心理学分析(一)引言概述:人性的黑暗面是指人类内在存在着各种负面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面。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分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科学。
本文将分析人性的黑暗面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并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一、社会背景对人性的黑暗面的影响1.社会压力和不平等对人性的黑暗面的激发2.文化和传统对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塑造的影响3.媒体和互联网对人性的黑暗面的强化和扩散4.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黑暗面的培养和抑制5.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对人性的黑暗面的约束和惩罚二、心理因素对人性的黑暗面的影响1.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对黑暗面的激发2.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对黑暗面的扩大和暴露3.个体心理防御机制对黑暗面的掩盖和压抑4.心理创伤和虐待对人性的黑暗面的培养5.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对黑暗面的调控和抑制三、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诱发和引导1.社会排斥和歧视对犯罪行为的刺激2.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对犯罪行为的影响3.犯罪团伙和犯罪文化对犯罪行为的传播和加剧4.贫困和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对犯罪行为的催生5.社会评价和奖励制度对犯罪行为的引导和改变四、犯罪动机与心理学分析1.欲望的满足和物质诱惑对犯罪动机的影响2.权力和控制欲望对犯罪动机的驱使3.报复心理和充血的自我对犯罪动机的激发4.心理扭曲和变态欲望对犯罪动机的塑造5.自由意志和选择对犯罪动机的调控和抑制五、心理疏导和社会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1.心理咨询和治疗对黑暗面的探索和纠正2.教育和宣传对黑暗面的预警和引导3.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对黑暗面的缓解和改变4.社会支持和帮助对黑暗面的治愈和转变5.法律监管和社会正义对黑暗面的遏制和惩治总结:在这个世界上,人性的黑暗面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犯罪动机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然而,通过心理疏导和社会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减少人性的黑暗面所带来的犯罪行为,为社会和个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哪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背景?A. 经济犯罪B. 暴力犯罪C. 政治犯罪D. 性犯罪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3. 变态犯罪者通常具有哪些心理特征?A. 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B. 缺乏同情心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良好的道德判断力4.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一词通常指的是什么?A. 心理疾病B. 心理异常C. 心理变态犯罪D. 心理变态行为5.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为犯罪者辩护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C. 增加犯罪率D. 惩罚犯罪者答案解析1. 答案:B. 暴力犯罪。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那些具有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者,特别是暴力犯罪者,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2. 答案:C.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个体在认知不一致时的心理状态,并不常用于变态犯罪心理学。
3. 答案:B. 缺乏同情心。
变态犯罪者通常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冲动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特征。
4. 答案:C. 心理变态犯罪。
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通常指的是那些表现出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行为。
5. 答案: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变态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来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减少社会危害。
结束语变态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还为预防和治疗犯罪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测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习者对变态犯罪心理学的兴趣,并加深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论文摘要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论文关键词犯罪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女性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概述一犯罪尽管不同国家、同学者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犯罪的概念都应该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所决定并且由刑法加以明确的。
我国《刑法》第13条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特征的有机结合上,科学地界定了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以及应受刑法惩罚性的实质性内涵,是关于犯罪的一种科学定义。
“犯罪”亦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种核心概念。
缘于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须以犯罪概念为理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正确把握决定了学科的严谨性以及学科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延大于刑法学概念中犯罪的外延。
它是以犯罪发生前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它应该是指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二犯罪人对犯罪人的认识是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中得来的,两者具有实质上的相关性。
具体来说,“犯罪人”就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并被法院定罪判刑的人。
犯罪人作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犯罪现象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对犯罪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每个犯罪人产生具体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对分析整个犯罪心理的结构特征,具有长远的意义。
不同的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
正像理性选择论者所说,犯罪人是有理性的,在许多情况下,犯罪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犯罪是犯罪人在权衡犯罪的风险与回报、犯罪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和决定的结果。
从黄勇案看“变态杀手”及社会管理的缺失与重建摘要: 对付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人。
而了解犯罪人, 则首先要研究犯罪心理现象。
河南平舆黄勇系列杀人案属于典型的变态系列性杀人案,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也暴露出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温情感等方面; 同时, 广大公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群中存在的不健全人格和心理缺陷也是酿成惨案的原因之一。
文章将对黄勇进行进一步分析来探讨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黄勇案、变态杀人犯、社会管理、重建2002年11月, 电视新闻、报刊新闻和网络新闻都报道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 河南一犯罪嫌疑人黄勇在普通的村庄中、在自己简陋的住房里,竟然在三年内诱杀了17人。
请看相关报道:犯罪嫌疑人黄勇, 男, 现年29岁, 是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委大黄村人, 初中毕业在家务农。
经突, 犯罪嫌疑人黄勇供述了本人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 自感杀人刺激, 自2001年9月以来, 被告人黄勇将家中面条机架改装为杀人器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精心策划后,采取欺骗手段, 将受害人从录像厅、网吧、游戏厅等场所骗至家中, 先后杀死青少年17人, 杀伤1人, 并将死者尸体掩埋在自己室内和院内的犯罪事实。
许多人在听到这类案件时, 最初的一个疑问就是: 杀人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有着怎样的犯罪心理? 这类犯罪案件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 其犯罪动机令人费解! 因为, 犯罪人似乎没有常人理解的图财、追求性满足、或达到某种报复的目的。
当时的记者仔细查看了一下周围环境, 也发现尽管村子相当僻静, 但凶手住所与其周围邻居家距离也就两三米之遥, 何以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这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凶杀案, 邻居们却一无所知? 一位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黄勇的屋子是独门独院, 他也经常不在家, 跟邻居们也不怎么来往, 如果不是那天警察来,我们都不知道他干了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问起对凶手的印象, 不止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黄勇就住在村里, 还没有结婚, 表面上看他很正常, 还有点老实, 并不凶残。
犯罪心理学(升级版)(一)引言概述:犯罪心理学(升级版)是对犯罪心理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犯罪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本文以五个大点为主线,分别从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犯罪心理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
正文:1. 犯罪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2. 犯罪人群的分类和特征- 犯罪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犯罪人群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 犯罪人群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 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3. 犯罪行为的动机- 生物学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动机分类:经济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 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行为的解释4. 犯罪心理的变化与干预- 犯罪心理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的变化因素- 犯罪心理的干预方法:心理矫治、心理辅导等- 犯罪心理的预防策略与措施5.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 受害者心理援助与支持- 犯罪证据分析与鉴定- 犯罪心理学在审讯过程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全面阐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为预防和处理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刑事司法系统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并为犯罪防控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类犯罪行为?A. 经济犯罪B. 暴力犯罪C. 性犯罪D. 政治犯罪答案:C2. 变态犯罪心理的成因通常包括哪些因素?A. 社会环境B. 遗传因素C. 心理因素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3. 以下哪种心理疾病与变态犯罪行为有较高的关联性?A. 抑郁症B. 焦虑症C. 反社会人格障碍D. 强迫症答案:C4. 变态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A. 加强社会监管B.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C. 忽视个体心理问题D. 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答案:C5. 变态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A. 极度恐慌B. 极度兴奋C. 极度冷静D. 极度愤怒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犯罪动机分析B. 犯罪行为模式C. 犯罪心理评估D. 犯罪预防策略答案:ABCD7. 变态犯罪心理评估的方法包括?A. 心理测试B. 行为观察C. 犯罪记录分析D. 社会背景调查答案:ABCD8. 变态犯罪者可能表现出以下哪些行为特征?A. 缺乏同情心B. 冲动控制障碍C. 强烈的支配欲D. 社交能力低下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9. 简述变态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作用。
变态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侦查人员理解犯罪动机和行为模式,为犯罪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在审判过程中,为法官提供量刑参考;在矫正过程中,为犯罪者提供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
10. 变态犯罪心理评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变态犯罪心理评估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准确识别犯罪者的潜在危险,为预防再次犯罪提供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矫正计划,提高矫正效果;为犯罪者提供心理支持,促进其社会适应和再社会化。
结束语:变态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领域,它不仅涉及犯罪行为的分析和预防,还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矫正。
变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概述●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性变态与犯罪行为●精神病与犯罪行为变态犯罪心理概述变态心理概述概念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型变态心理概念:广义:指离开正常范围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是指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自我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别能力或控制能力。
狭义:特指人格障碍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常识性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统计学标准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身心疾病;轻度的心理变态;人格障碍与性变态严重的心理变态;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身心疾病:一种内在的心理异常,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对人身体的各器官、各系统正常的生理活动机能有所影响,最终导致各生理器官、组织出现病变。
(例如,心因性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神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胃溃疡)轻度的心理变态: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而表现出异常,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轻度的歪曲,人际关系不太协调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正常有所认识,通常会主动就医,有所改善各种神经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人格障碍和性变态:各种人格障碍:偏执型、反社会型和情感型人格障碍等各种性变态:恋物癖、露阴癖、性施虐癖、恋童癖等(狭义上犯罪心理中的心理变态主要是指这些内容)严重的心理变态:个体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几乎完全的破坏,心理活动各个方面不协调,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丧失辨别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无责任能力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责任能力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中轻度弱智完全责任能力精神病已愈,或缓解处于间歇期,无病或诈病幻灯片122004年8月4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血案,导致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歹徒砍伤,其中1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在审查中了解到,涉案犯罪嫌疑人徐和平,1999年5月11日至9月24日,因病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
经与医院核实,医生诊断徐和平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幻灯片13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由于大脑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精神发育不全和盲、聋、哑、肢残等躯体缺陷所导致的心理变态大脑病变、躯体残缺往往会导致人性情大变,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以及一些智力低下、冲动控制问题聋哑人的急躁、低能者的冲动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由于某些精神药物、酒精中毒、咖啡因、致幻剂等作用下产生的心理变态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化学活动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言语、情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躁狂抑郁与单基因显性遗传的因素有关舌样痴呆则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遗传病(2)神经生化因素躁狂症患者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明显增多5-HT多羟色胺功能低下——忧郁症、亢进——躁狂症脑内茶酚胺过多——抑郁症、不足导致躁狂症多巴胺过多——精神分裂症相关,缺乏——老年痴呆症(3)后天因素主要是脑损伤和躯体疾病2、环境因素(1)问题家庭主要包括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地位不平等、父母离异等(2)不良的教育影响(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现象概况( 2000年全世界精神疾病患者总数接近两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感知觉障碍(感知觉过敏、迟钝、错觉、幻觉)注意和记忆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弱、注意涣散、记忆增强、记忆减弱、遗忘、健忘症、记忆虚构、)思维障碍(思维过程异常、联想过程异常)情绪情感障碍(过激性的、低落性的和情绪倒错)意志、智能障碍(意志增强、被动服从与色情行为、智力落后、痴呆)意识障碍(意识朦胧、自知力下降、神游症)感知觉障碍和犯罪行为:感知觉过敏和感知觉迟钝主要在精神病人、神经衰弱病人等身上错觉:对现实事物的歪曲知觉意志障碍患者幻觉:幻视、幻听等注意记忆障碍和犯罪行为:注意增强:在异常心理状态下,人把注意力反常的集中在某一些事物或某一些活动上,如被害妄想患者还包括注意减轻、注意转移、随境转移,主要在精神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增强:对已经遗忘很久、长时间不记起的事情,突然记忆犹新,通常在躁狂症病人身上出现还包括记忆减弱、遗忘、健忘症、记忆错构、记忆虚构等,多出现在器质性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和犯罪行为:包括思维过程异常、联想过程异常和思维逻辑进程异常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疑病妄想;发明妄想;被制约妄想;非血统妄想;自罪妄想情绪情感障碍和犯罪行为:情绪情感变态:过激性、低落性、情绪情感倒错A 过激性情绪情感:情绪高涨、欣快感、情绪焦虑、恐怖症情绪B 低落性情绪情感:情绪低落和情感淡漠C 情绪情感倒错:内心体验和外在表情动作不协调,如强制性哭笑意志智能障碍和犯罪行为:意志行动变态者的自觉调节、控制下产生的能力丧失或减弱,涉及性犯罪、暴力犯罪等智能变态者:智力落后、痴呆,涉及偷窃、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等意识障碍和犯罪行为: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状态缺乏正确认识的状态意识蒙眬状态、神游症、意识错乱、定向和自知力障碍变态心理患者犯罪的基本特点:变态心理犯罪的一般特点表现:1、变态心理者的犯罪动机:几种动机:无动机或动机不明—严重意识障碍如精神错乱状态下实施的犯罪病理性动机—主要存在幻觉、妄想、逻辑倒错性思维障碍的变态心理者(动机明显)现实动机—即使出于现实性动机也存在病理性的心理基础混合动机—注意总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2、变态心理者犯罪的行为特征:病理性、情境性、离奇性、固定性、低保护性、残忍性、反复性、自我肯定性、公开性、单独性(92起凶杀案的变态心理者,只有2起是因病态暗示互相配合)、冲动性强烈(犯罪不分场合、不择手段、不计后果)3、变态心理者犯罪后的一般表现:自我保护方面:大多数不会采取自我保护或者不能采取比较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案件容易侦破对犯罪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甚至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但是认为被害人的过错更大等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人格障碍的概述:人格障碍:也称人格变态、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
是一种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都有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观念、理智、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缺陷。
出现明显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给自己、他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危害人格障碍的特征:人格障碍是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在某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反常表现。
青春期开始明显,一般不迟于15岁人格结构某些成分过分或畸形发展,人格严重偏离正常。
(顽固执拗、情感不稳定、易怒、冷酷无情)人格障碍者对自己的人格缺陷一般无足够的自知之明。
(不能用正确的认识、观念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动)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顽固。
(可能在成年中晚期35岁之后有所缓解)幻灯片34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基本特点:作案动机上,多是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按照常理解释作案目的上,作案目的不明显,对财物一般不在意(偷窃狂只是为了从盗窃行为中获得乐趣)作案手段上,一般手段残忍,不计后果,而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作案类型上,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猜疑,很容易进行报复性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犯罪活动上,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较少。
行为倾向一般极其顽固,常持续性犯罪,行为难以改变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广义可分为原发性人格障碍和继发性人格障碍原发性人格障碍:在某种消极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障碍。
继发性人格障碍:在某种神经疾病、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人格障碍。
狭义专指原发性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症状学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1 认知的异常偏离;2 情感的异常偏离;3 控制冲到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是病人或其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病程标准: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两年排除标准: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CCMD-3的分类标准)偏执性人格障碍:主要特点: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1)心胸十分狭窄,好嫉恨(2)过于自负,将错推给他人,自己才是正确的(3)极强的不安全感,猜疑别人给他带来伤害,因此过于警惕和防卫(4)脱离实际的好争辩,固执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利”和利益(5)好告状或诉讼,不断纠缠某些部门或个人(6)怀疑自己亲近的人(特别是配偶)不忠诚起病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诊断标准: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1) 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2) 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3) 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4) 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5) 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6)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7) 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分裂样人格障碍:主要特点: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1)某些奇怪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等(2)认知上存在不寻常的体验(3)情感淡漠,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4)性格内向,被动退缩,多单独活动起病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以下3项:(1) 性格明显内向,与家庭和社会疏远,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回避社交;(2) 表情呆板,情感冷漠,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等(3)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 缺乏愉快感(5)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6) 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 对性活动不感兴趣反社会人格障碍:主要特点: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1)缺乏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2)缺乏正常的人间友情和骨肉亲情(3)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4)缺乏罪恶感与内疚之心起病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在18岁之前不能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