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共生崛起的现实路径
- 格式:pdf
- 大小:389.54 KB
- 文档页数:4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文献综述武陵山区是我国中南部的一个山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为优美,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等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会结合多篇文献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综述和分析。
一、资源问题武陵山区的资源禀赋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能源问题。
武陵山区的能源主要来自水力发电,但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适宜,积蓄的水资源较多,这使得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其次,是土地资源。
当地的土地资源质量良好,易于种植,但是由于当地农村人口多、土地面积有限,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再者,是旅游资源,武陵山区拥有足够的山水风景,但是当地在开发旅游业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
在《武陵山区建设小康和农村发展战略》(赵国修 2017)的研究中,提到了武陵山区存在的资源问题,强调了当地资源利用不当的严重危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因地制宜的资源开发利用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武陵山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前进方向。
二、经济问题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力量不强,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导致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工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当地的工业基础薄弱,小微企业较多,缺乏行业规模。
再者,服务业经济有待发展。
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导致该地区的服务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在《武陵山区贫困发展问题研究》(周晔杰 2015)中,作者分析了武陵山区的经济问题所在,提出了优化供给侧结构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加大工业投资、提高服务业质量的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落后等等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导致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口的增加,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研究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护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分析1.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武陵山片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土地开发和水资源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矿山开采、水库修建、森林砍伐等行为,使得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2. 产业结构单一武陵山片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使得片区的经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而资源开发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虽然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地处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弱,保护行为不够积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导致了片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为了解决在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首先需要调整片区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应加大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推动武陵山片区经济向高端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新型产业,实现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为了提高武陵山片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对于违法开采、乱砍滥伐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形成威慑效应。
武陵山片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路径潘玥谢志于海涛(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重庆408100)[摘要]本文在阐述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小农户发展现状,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国小农户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小农户发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如何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指出未来武陵山片区小农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必须发展新型农业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多种新型适度经营模式、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尽快实现农村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该研究可为武陵山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提供具体思路。
[关键词]小农户;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武陵山片区[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2-33-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新型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小农户快速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人文条件。
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不难看出,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西部地区发展普遍落后于东部。
在本就落后的基础上,加之武陵山片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小农户生产占比较大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极为糟糕,诸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落后。
对此,如何克服武陵山片区存在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帮助其更快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是目前促进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在实施乡村振兴、实现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应促进武陵山片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武陵山片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使其能充分享受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何治江(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摘要:武陵山片区以其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
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对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针对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很有必要。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是全国十八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201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中明确指出,要立足武陵山区的优势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把油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做出品牌和效益。
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渝东南地区调研时强调,渝东南地区山多地少、条件艰苦,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尽快改变渝东南贫困面貌。
一、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武陵山片区以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在种殖和养殖上都有着许多特色,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特色农业概述特色农业,即以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表现,从区域内农业资源中开发出特有的、成规模化的农产品,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事业。
特色农业的关键在于“特色”和“效益”,具体来说:一是要有特色,即依据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通过特有或普遍的生产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农产品。
二是效益要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提下,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介、销售,产生出较好的经济收益。
那么,“特色”与“效益”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总体上来说,特色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特色的保障。
具体来说,一方面,特色农业以“特色”命名,无特色则名不副实;无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是“物以稀为贵”都以特色为前提;特色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的重要表现,也可以说,“特色”在当地并不特色。
对武陵山区“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区经小生2012年4月19日至4月28日,在**教授的带领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调研考察团一行29人辗转武陵山区各地,就武陵山地区扶贫、山地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总体上看,这次考察加深了我们对武陵山地区相关问题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素材,为我们后续进行特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个人而言,这次调研使我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为学必须要知行合一方能求得真知。
这九天的行程,开阔了我的视野、锤炼了我的思维、加深了我对武陵山地区经济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在这次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我个人对武陵山区“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武陵山区作为国家连片贫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村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以渝东南地区为例,2010年,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约为16%,农业的增长率约为6%,换言之,农业对整个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个百分点,而当地的城镇化率只有33%左右,即有67%的人口为农村人口。
显然,1%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改善67%的人口的境遇的。
所以,在渝东南地区,外出务工成了当地农民改善收入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农村的发展明显地不能过于依赖这种手段。
武陵山区农村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应该是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逐步转移。
农业的现代化意味着农业向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又需要国家对土地产权的充分保障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更大力度的扶持。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逐步转移则意味着,农业人口的逐步下降使得农村地区人均土地、人均资本占有量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
同时,这也说明农业的发展应该“抓大放小”,若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小型农地上去,这其实是资源的一种错配,解决的思路是,在这些土地上的农民要么转移到能较大型的农地上去要么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
根据我们的观察,武陵山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武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目前武陵山区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科技意识欠缺、农业科技推广难、缺乏科技投入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府支持、科技培训、建立示范基地、增加科技投入。
发展农村农业科技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综合措施,推动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基础设施、农民、意识、科技推广、投入、政府支持、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农业投入、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综合措施、健康发展。
1. 引言1.1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武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农村农业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武陵山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发展农村农业科技成为推动武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资源浪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农业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才能持续推动武陵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兴盛的目标。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武陵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农业生产条件艰苦,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
二、农民科技意识欠缺的问题部分农民缺乏科技意识,对新技术、新品种不够重视,存在观念保守、接受能力低等问题,致使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