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__正比例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26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三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1一、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有()句.(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除以两个内项积商是1.(2)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3)任意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A.(1)(2)(3)B.(2)(3)C.(1)D.无法判断2.用0.25、0.75、24和()可以组成一个比例式.A.8B.16C.253.下列各个比例中,能与12:6组成比例的是()A.1:2B.2:1C.0.4:2D.0.1:0.54.如果3X=4Y,那么Y:X=()A.1:2B.1:1C.3:4D.4:35.用6,8,9,12可以组成的比例式是()A.8:6=9:12B.8:6=12:9C.12:6=9:8二、非选择题6.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该加____才能使等式成立.7.在比例a:b=c:d中,如果ad=1,那么b和c一定互为倒数.____.(判断对错)8.1.2:0.4和0.75:0.25可以组成一个比例.____.9.写出比值是0.5的两个比:____:____和____:____.10.如果5X=6Y,那么X:Y=5:6____(判断对错)11.从1~10这十个数字中选出八个,组成两个比例(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这两个比例分别是____.12.把3a=4b改写成比例是____,b:a=____:____.13.表示两个比例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____.(判断对错)14.如果5A=3B那么A:B=____:____9A=5B,那么B:A=____:____.15.写出比值是6的两个不同的比,并组成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16.如果a×4=b×6,那么a:b=____:____,那么a与b成____比例.17.解方程.x:25=1.2:751.5:x=7:28.18.求未知数X.0.26×3-0.9X=6%X:2=3.25:2.5.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三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测试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C;【解析】:解:据分析可知:(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除以两个内项积商是1,这个说法是正确的;(2)例如2:4=4:8,所以说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这个说法是错误的;(3)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情况下才能组成比例,或者四个数中,两个数的积等于另外两个数的积,就可以组成比例,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2.【答案】:A;【解析】:解:设要选的数是x,则有0.25:x=0.75:240.75x=0.25×240.75x=6x=8.故选:A.3.【答案】:B;【解析】:解:A、12×2≠6×1,1:2不能与12:6组成比例;B、12×1=6×2,2:1能与12:6组成比例;C、12×2≠6×0.4,0.4:2不能与12:6组成比例;D、12×0.5≠6×0.1,0.1:0.5不能与12:6组成比例;故选:B.4.【答案】:D;【解析】:如果3X=4Y,那么Y:X=4:3;故答案为:D。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练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基础训练1.填一填。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内项的积是( ),如果一个内项是,则另一个内项是()。
(4)如果8=4,那么a=()(5)如果A:7=9:B,那么AB=( )。
(6)解比例的依据是()。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8:5和20/3:21(3)0.5:0.2和6/4:3/53.用下面的四个数据你能组成几个比例,请写出来。
小英说:我3分跳360下。
小丽说:我1.5分跳180下。
答案1. ⑴相等⑵等于两个内项⑶1 2/9 ⑷12 ⑸63 ⑹比例的基本性质2. ⑴能 6:10=9:15 ⑵不能⑶能 0.5:0.2=6/4:3/5 3~4略解比例1.解比例。
5/x=2/9 3/4:2/9=x:1/3 x:0.4=6:5 0.6:12=1.5:x2.根据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两个外项是12和x,两个内项是1.5和8(2)用3、0.6、9和x组成比例,并解比例。
3.一台织布机5时织布32米,照这样计算,王阿姨还要织多少时?王阿姨说:我还剩51.2米布没织。
4.在8:15中,如果前项加上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要加上多少?如果后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前项要加上多少?答案1. x= 22.5 x=9/8 x=0.48 x=302 .(1)12:1.5=8:x x=1 (2)略3. 51.2÷(32÷5)=8(时)4.. 7.5 16练习十一1、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说明理由,并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
(1)(2)(3)2、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能否不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正比例与反比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4. 正、反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正、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举例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3. 操练: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4. 应用:讲解正、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正比例与反比例2. 板书内容:- 正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 反比例的定义、判断方法- 正、反比例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撰写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了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正比例与反比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学会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两支相同的笔,一支笔的笔芯是5mm,另一支笔的笔芯是10mm。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支笔的笔芯长度和笔芯的墨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2. 概念讲解:我会在PPT上展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而反比例是指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那么它行驶2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通过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独立解答,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行驶3小时后的路程是多少?5. 板书设计:我会用板书列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并在板书上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特点。
6. 作业设计答案:成正比例。
因为速度和路程的比值保持不变。
答案:成反比例。
因为总价和数量的乘积保持不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第三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卷-西师大版〔含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如下表,如果x和y成反比例,那么“?〞处应填〔〕。
A.2B.3.6C.2.52.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B.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成正比例×8mm,按一定比例所画的图如下列图,图中所用的比例尺是〔〕。
A.1:5B.25:1C.2:1D.5:14.圆锥体的体积一定,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5.x=是比例〔〕的解。
∶x=1∶∶6=x∶8 C.∶x=∶二.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因为8x=15y,所以x∶y=8∶15。
〔〕∶7=5∶9。
〔〕3.a和b是两个不同的非0自然数,如果=,那么a一定小于b。
〔〕4.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5.图上距离一定比实际距离小。
〔〕三.填空题(共5题,共14分)1.在比例尺为1:20000的学校平面布局图上,学生食堂到教学楼的距离是2.4厘米,学生食堂到教学楼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米。
÷数量=单价(一定)________和________是两种相关联的量,________变化,________也随着变化。
而总价和数量相对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________一定,我们说总价和数量成________比例。
3.一幢楼的模型高度是7厘米,模型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40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________米。
4.如果3a=5b〔a、b均不为0〕,那么a和b成________关系。
5.五(1)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1∶10,男生22人,女生有________人。
四.计算题(共2题,共8分)1.解比例。
2.求未知数x。
五.作图题(共3题,共17分)2的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的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
〔每个方格代表边长为1cm的正方形〕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①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例1、例2,教材的41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教材第42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提示:主题图:着重突出了小朋友在校园内测量旗杆影长的场面。
从而引出“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把旗杆的长度计算出来”的策略,这里并不要求计算,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提供了课程资源。
例1是教学比例的意义。
一是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提供素材;二是观察例题插图引出表格;三是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并展开讨论;四是发现6∶2和9∶3的关系得出构建比例式并根据这种相等关系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例2是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对于例2后面的“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这一结论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一发现对后续学习很有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扑克牌10张(A~10),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教材章前图谈话: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我们学校升国旗时,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的顶部。
但是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呢?预设:可以通过测量旗杆的影子的长度来测量旗杆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