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病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20.53 KB
- 文档页数:9
糖皮质激素样痤疮的病历分析1.病历介绍1.1 患者,女,24岁,47kg,主因“头痛1年余,声音嘶哑伴吞咽困难5个月”收入院。
入院诊断:延髓、桥脑背侧占位病变:胶质瘤可能性大。
患者行后正中入路开颅脑干肿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监护。
转入ICU第1天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 ivgtt Bid以减轻脑水肿。
转入ICU病房第9天患者胸背部皮肤散在毛囊性炎性丘疹,考虑为激素样痤疮,停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并给予聚维酮溶液250ml,外用,每日3次;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每日3次。
转入ICU病房第14天后患者痤疮开始减退并逐渐消失。
1.2 患者,女,46岁,70kg,主因“反复右侧面部麻木伴间断头痛1年”收入院。
入院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岩斜及鞍区脑膜瘤,右侧)、鼻窦炎。
患者行右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后转入ICU病房监护。
转入ICU第1天患者头部CT报告示脑室内积血,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 ivgtt Bid 以减轻脑水肿。
转入ICU病房第7日,患者颅脑情况逐渐平稳,将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 ivgtt Bid调整为40mg ivgtt Qd,至转入ICU病房第11天,患者颅脑情况暂平稳,停用激素。
转入ICU病房第16天患者出现下颌、前胸皮肤散在毛囊炎性丘疹,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为激素样痤疮。
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对症治疗。
转入ICU病房第18日患者皮肤症状减轻。
2.分析讨论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应用广泛而复杂,主要用于抗炎、抗病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方面,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
同时因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虑增加,主要用于血管源性脑水肿,减轻脑水肿程度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减缓脑水肿的发展,因此目前临床常用于预防颅脑术后患者的脑水肿。
但是它又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诸多副作用和并发症,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症、青光眼、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感染及致皮肤创面不愈合、痤疮、毛囊炎、皮肤变薄等。
《清肺消痤汤加减联合米诺环素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因肺经风热、湿热内蕴等因素所致。
该病好发于青春期人群,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清肺消痤汤加减联合米诺环素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肺经风热型痤疮诊断标准的病例共计120例,年龄在15-35岁之间,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清肺消痤汤加减联合米诺环素治疗。
清肺消痤汤由中药组成,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以达到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目的。
米诺环素则用于抗菌消炎,减少痤疮的继发感染。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的严重程度、皮损消退情况、炎症反应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三、结果1. 临床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约4周),实验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明显减轻,皮损消退较快,炎症反应得到明显改善。
对照组患者则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有所改善,但效果相对较慢。
2. 安全性评价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清肺消痤汤加减联合米诺环素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效果显著。
该疗法通过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治疗和抗菌消炎的西药治疗相结合,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痤疮症状,加速了皮损的消退。
同时,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
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清肺消痤汤加减联合米诺环素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调节作用和标本兼治的特点。
中药治疗从源头上解决患者体内湿热内蕴的问题,而西药则起到快速消炎、减轻症状的作用。
二者结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高中学生痤疮发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评估高中学生痤疮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市射阳中学高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高三学生的现患率为1.95%,高一学生为12.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痤疮患者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学生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高中学生痤疮以轻度为主,家族史、饮食偏好、皮肤类型为相关因素。
结论痤疮的防治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
【关键词】高中学生痤疮调查【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90-02痤疮俗称青春痘,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的面部,影响美观及社交,严重者甚至毁容。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近年来发现痤疮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为了了解高中学生痤疮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在2011年10月~12月期间随机抽取盐城市射阳中学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盐城市射阳中学就读的高一、高三学生,年龄16~20岁,共1859例,其中男生967人,女生892人。
1.2 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由学生填写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部分,由有经验的学校医务室医生、护士亲自体检、询问及填写疾病资料部分的问卷。
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采用匿名的方式调查,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班级;②相关致病因素:包括初发年龄、家族史、饮食偏好、睡眠时间、大便情况、使用电脑情况、治疗史、女生月经史;③疾病资料:包括身高、体重、皮肤类型、发病部位、严重程度。
1.4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
严重程度的分级采用的是Pillsbury分类法:Ⅰ度(轻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度(中等度):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粉刺,但局限于颜面;Ⅲ度(重度):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度(重度~集簇性):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及分析目的:观察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蓝光组和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每组各30例。
红蓝光组: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20min/次,2次/周;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米诺环素100mg,每天2次。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皮损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红蓝光组总有效率为43.3%,其中Ⅲ级、Ⅳ级患者的痊愈及显效率为30.0%;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总有效率为76.6%,其中Ⅲ级、Ⅳ级患者的痊愈及显效率为71.4%。
与红蓝光组比较,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的总有效率和Ⅲ级、Ⅳ级患者的痊愈及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米诺环素;红蓝光;中、重度痤疮;疗效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等。
多数患者在青春期后逐渐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特别是中、重度患者病情较严重,病程长、易反复,常会出现色素沉着和瘢痕,影响患者容貌美,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近年来,红蓝光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痤疮[1]。
为探讨更为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针对中、重度痤疮患者采取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均来自2014年9月-2015年3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者。
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红蓝光组和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红蓝光组:男18例,女12例,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12例,平均年龄(21.3±5.2)岁,平均病程(8.0±1.4)个月;米诺环素联合红蓝光组:男16例,女14例,Ⅱ级9例,Ⅲ级9例,Ⅳ级12例,平均年龄(21.9±4.6)岁,平均病程(7.8±1.7)个月。
中医病历书写范文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住院病历姓名:. 性别:男年龄:5岁民族:. 出生地: . 婚况:未婚职业:. 单位:. 邮政编码:..常住地址:。
入院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病史采集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病史陈述者:患儿母亲可靠程度:基本可靠发病节气:清明后主诉:反复发热、咳嗽5天现病史:缘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曾多次到我院门诊求治,予中药及静滴先锋VI、鱼腥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
于今天再次来我院门诊求治,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由门诊收入院。
入院时症见:患儿精神疲倦,发热,咳嗽,有痰,无气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耳痛,无耳鸣,纳呆,睡眠差,大便烂,日三次,小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水痘,麻疹,结核,肝炎病史。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第一胎,出生时体重、身高不详。
出生时无窒息、缺氧史,无病理性黄疸,混合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按时预防接种。
过敏史:自诉清开灵过敏史,否认其他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月经婚育史:家族史:父母健康。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 P 92次/分 R 20次/分 bp 整体状况:望神:神志清楚,精神疲倦,表情正常。
望色:正常面容,色泽偏白。
望形: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
望态:体位正常,姿势自然,步态正常。
声音:语言清晰,语言强弱适中,咳嗽,无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
气味:无特殊气味。
舌象:舌红,苔白。
脉象:脉浮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皮肤粘膜:皮肤粘膜无黄染,纹理、弹性等均正常,皮肤稍热,无汗,无斑疹、疮疡、疤痕、肿物,无腧穴异常征、血管征、蜘蛛痣、色素沉着等,无皮肤划痕征。
淋巴结:双颌下各可扪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好,无粘连。
头面部:头颅:头颅正常无畸形、肿物、压痛,头发疏密、色泽、分布均正常,无疖、癣、疤痕。
眼:眉毛、睫毛、眼睑、眼球正常,眼结膜轻微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清晰,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灵敏。
皮肤病常见病例分析皮肤病是指人体外层最大的器官——皮肤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和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如湿疹、痤疮、荨麻疹等。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皮肤病例,探讨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瘙痒、红斑、渗液等症状为主。
常见于儿童和成人,病因复杂。
一般分为内源性湿疹和外源性湿疹两种类型。
内源性湿疹通常由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患者常有家族史。
其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和渗液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裂开和感染。
治疗方面,应积极调理机体,增强皮肤保湿能力,缓解症状。
外源性湿疹主要由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引起,如化妆品、洗涤剂等。
症状与内源性湿疹相似,但需要找出刺激物并避免接触。
治疗方面,可以采用激素外用药物、抗组胺药物等缓解症状。
二、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脂腺和毛囊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多见于青春期。
其病因主要与性激素分泌异常、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痤疮的主要症状为面部粉刺、脓疱和结节囊肿。
治疗方面,重要的是保持面部清洁,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苯酚类和抗菌药物等,也可口服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三、荨麻疹荨麻疹又称风团疹,是一种典型的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病。
其主要症状为瘙痒、皮肤红肿、呈不规则风团形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等。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寄生虫感染等。
对于急性发作的荨麻疹,可以采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对于慢性荨麻疹,应找出病因并加以避免。
四、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油脂分泌过多、皮肤红斑、皮屑和瘙痒为主要特征。
常见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与遗传、荷尔蒙、神经调节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油腻食物摄入。
外用药物方面,可以选择含有可的松、酮康唑等成分的抗炎药物。
综上所述,皮肤病常见病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皮肤科实习报告常见病例分析与处理作为一名皮肤科实习生,我在实习期间接触到了很多常见的皮肤病例。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我逐渐积累了临床实践经验,并学会了正确处理这些常见病例。
在本篇报告中,我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病例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一、病例一:痤疮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多发性粉刺、脓肿和囊肿。
治疗痤疮的关键是清洁皮肤、控制皮脂分泌、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感染。
我通常会建议患者使用温和的洗面奶清洁面部,避免过度揉搓或挤压痘痘。
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改善痤疮有帮助。
对于轻度痤疮,我会推荐外用苯丙酸类药物,如苯扎氯铵凝胶。
对于重度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二、病例二: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肿和水肿。
治疗湿疹的关键是保湿,我通常建议患者每天多次使用保湿霜,皮肤症状减轻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外用。
对于严重的湿疹病例,口服为激素类药物可能是必要的。
此外,避免过度洗澡、减少使用香皂和避免刺激性物质也有助于控制湿疹的发作。
三、病例三: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肤质粗糙、红斑和鳞屑。
治疗银屑病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轻度银屑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外用类固醇类药物和维生素D类药物。
对于中度到重度的银屑病,光疗和口服免疫调节剂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此外,保持皮肤湿润、避免刺激性因素和合理控制饮食也有助于控制银屑病的发作。
综上所述,皮肤科实习期间,我通过对常见病例的观察与处理,学会了有效地应对痤疮、湿疹和银屑病等常见皮肤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这些常见病例的学习和处理,我对皮肤科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1. El-Latif AA, El-Komy M, Abdel Aziz AM, Sadek A. Topical 20% α-Arbutin Cream Improves Th17/Treg Balance and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in Mild to Moderate Acne Vulgar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Dermatology. 2021 Jul 2:1-11. doi:10.1159/00051926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217614.2. Barbieri JS, et al. "The use of systemic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in the setting of a recent viral infection including COVID-19." JAm Acad Dermatol. 2020;83(4):e353-e356. doi:10.1016/j.jaad.2020.0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