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题】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真题及参考解析 (精品原创)

【真题】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真题及参考解析 (精品原创)

【真题】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真题及参考解析 (精品原创)
【真题】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真题及参考解析 (精品原创)

2016-2020年全国特岗教师招聘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真题

温馨提示:本套试卷收录2016-202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化学学科专业真题,包含了四川省、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等主要招考省份,内容详实,覆盖面广,有利于考生把握当前命题趋势,了解考试题型,洞悉考点变化,达到及时有效复习的目的。(本卷不含教育教学方向试题)

以下为试题及参考解析,祝您成功上岸

一、单选题

1.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使反应容易进行,硫酸本身并不被分解。现用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2%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段时间后,溶液

中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下列数据计算不正确

...的是

A.溶液中硫酸质量为16.4g

B.产生氧气质量为4g

C.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36g

D.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64g

【参考答案】B

【详解】

A.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200g×8.2%=16.4g,故正确;

B.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设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200g×8.2%=x×10%,x=164g,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为200g-164g=36g,则生成氧气的

质量为:

16

36g100%=32g

18

??=32g,故错误;

C.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设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x,则:200g×8.2%=x×10%,x=164g,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为200g-164g=36g,故正确;

D .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设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x ,则:200g ×

8.2%=x ×10%,x=164g ,故正确。

故选B 。

2.现有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22.4g ,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所用稀盐酸质量100g ,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116g ,则该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28.6%

B .85.7%

C .87.5%

D .71.4%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因为参加反应的是混合物中的氧化铜,得到滤液116g ,所以氧化铜的质量是116克-100克=16克,所以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克×16/80×

100%=3.2克,所以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4克-3.2克)/22.4×100%=85.7%。故选B.

考点:元素的质量

3.甲发现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生石灰、铁粉;作用:防潮、防氧化”等字样。他想了解袋内粉末是否已失效,并通过实验探究袋内粉末的成分。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又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实验中发现装置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E 中无明显现象(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常温下铁在空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铁;

22 Δ CuO+H Cu+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铁和碳酸钙,可能含有铁,一定不含生石灰

B.反应后可以观察到装置A内固体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C.完全反应后装置A内溶液的溶质成分有两种

D.若去掉装置E,无法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铁粉

【参考答案】B

【详解】

A、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说明粉末溶液水后无碱性物质产生,即没有氧化钙,若存在氧化钙会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使无色酚酞变红,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盐酸和样品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样品中存在碳酸钙,又因装置E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水生成,即A中没有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样品中的铁粉已经完全变质了,故样品中含有氧化铁和碳酸钙,不含铁和氧化钙,故A错误;

B、样品中是氧化铁和碳酸钙,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氯化铁溶液显黄色,故会观察到装置A内固体消失,溶液变成黄色,故B正确;

C、因为稀盐酸是足量的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还存在稀盐酸,氧化铁和碳酸钙分别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氯化钙,因此完全反应后装置A内溶液的溶质成分有HCl、CaCl2、FeCl3,故C错误;

D、氢气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D中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因此若去掉装置E,可用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铁粉,故D 错误。

故选B。

4.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

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

...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Al2O3+6HCl===2AlCl3+3H2O反应

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参考答案】B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正确;

B、由图可知,50s时,反应仍在进行,说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故溶液中溶质为AlCl3和HCl,错误;

C、由图可知,0~50s时,压强无明显变化,说明铝表面有氧化铝,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未与铝反应,正确;

D、100—140s时,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正确。故选B。

5.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a的溶液由2t℃降温到1t℃,一定有晶体析出

C.2t℃时,50g的a溶于50g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

D.c的饱和溶液由2t℃降温到1t℃,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参考答案】D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将a的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0g水最多溶解

50ga,50g水最多溶解25ga,溶液的质量分数=25g

75g

×100%=33.3%,故C错误;

D、c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溶剂质量也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三份等质量的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且足量的镁、铝、铁

B.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Zn(OH)2和ZnCO3固体

C.向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参考答案】B

【详解】

A.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开始时当等质量金属和足量酸反应时,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铝生成的气体比镁多,即铝与横坐标的斜率比镁大,故错误;

B.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两种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Zn(OH)2和ZnCO3固体,生成的硫酸锌质量相等,但ZnCO3固体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造成所得溶液质量小于加入足量的Zn(OH)2所得溶液质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加ZnCO3要大于加Zn(OH)2,故正确;

C.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故开始就有沉淀,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碳酸钠至过量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106:44,故溶液质量增加,且随着碳酸钠的增加,质量不断增大,故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与图象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图象进行解答,要熟记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和质量关系,同时要掌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分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代表的量,对于提高此类选择题的速度有很大的帮助。

7.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C.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D.镁离子与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参考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A. 镁离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B.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B正确。C. 在化学反应中,硫原子容易获得2个电子。故C错误。D. 镁离子与硫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周期表的信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参考答案】B

A.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错误;

B.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正确;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D.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错误。故选B。

9.现有7.45g KCl样品(其中混有少量下列某种盐类),加水溶解,当它跟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AgCl沉淀14g,则可能混入的盐是()A.NaCl

B.CaCl2

C.BaCl2

D .MgCl 2

【参考答案】C

由于给出的物质二价金属居多,所以设样品为二价金属对应的氯化物,结合给出的质量以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进而结合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分析对应的选项。

【详解】

设混合物为二价金属对应的氯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x 。

233MCl +2AgNO 2NaNO +2AgCl x

2877.45g

14g

= x 7.45g =28714g x ≈153

由于假设的是二价金属对应的氯化物,所以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看成

(39+35.5)×2=149<153,所以如果样品是纯净的氯化钾,生成的沉淀应多于14g ,因此所含杂质为一种时,应该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53,等质量时生成的沉淀质量少于氯化钾;

而NaCl 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看成(23+35.5)×2=117

氯化钡相对分子质量为137+35.5×2=208

氯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35.5×2=95

所以杂质为氯化钡。故选C 。

【点睛】

本题首先要假设如果样品是纯净的氯化钾,看得到的AgCl 沉淀是多于14g ,还是少于14g ,然后比较各选项物质等质量时得到AgCl 沉淀是多于14g ,还是少于14g ,最后判断出结论。

10.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Δ

MgO + H 2O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

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

Mg(OH)2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参考答案】B

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

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

量不再减少。

【详解】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

Δ

22Mg(OH)=MgO +H O

58180.9m g

58m =180.9g

,解得:m=2.9g 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32CaCO =CaO +CO 1004410g n ↑

高温

10010g =44n

,解得:n=4.4g x=12.0g-4.4g=7.6g 若碳酸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10g 100%100100%52.6%7.6g

???≈>36.0%,说明了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

的成分为CaCO 3、MgO 、CaO ,故B 说法错误;

C 、图中ab 间任一点(不包括a 、b 两点),说明了氢氧化镁没有完全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 3、MgO 和Mg (OH )2,故C 说法正确;

D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若向c 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 2的质量为(12.0-x )g ,故D 说法正确。

故选:B 。

二、填空题

11.下图是干电池的截面示意图。废旧电池也是资源,将其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_________________性。

(2)将电池填充物(MnO2、C及NH4Cl的混合物)加水溶解、过滤,可得到

NH4Cl溶液。NH4Cl还可用作化肥使用,属于化肥中的_____________肥。(3)干电池中含有金属铜和锌。以下能证明铜、锌金属活动性强弱的试剂组合是_______(填序号)。

A.锌、铜和稀硫酸

B.锌和氯化铜溶液

C.铜和硫酸锌溶液

(4)将mgZn和Fe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g,对所得溶液和滤渣有如下四种判断:

A、滤液可能是无色

B、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滤液中的物质可能有3种

D、滤液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以上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参考答案】导电氮 ABC BC

【详解】

(1)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做电极;

(2)氯化铵中含有的营养元素只有氮元素,故是氮肥;

(3)A、锌可以和稀硫酸反应有气泡冒出,而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故可以证明;

B、锌可以与氯化铜反应置换出铜,可以证明锌比铜活泼;

C、铜不能将锌从硫酸锌中置换出来,可以证明锌比铜活泼;故选ABC ;

(4)锌和铁都可以和氯化铜反应,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铜小,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铜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比铁活泼,故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如只有锌参加反应,则生成的固体的质量大于mg ,故铁也一定参加了反应(反应生成的氯化亚铁显浅绿色),故滤液不可能是无色的;锌和铁都与氯化铜发生了反应,故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当滤液过滤时,滤液中可能有氯化铜、氯化锌和氯化亚铁;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可能有气体生成,故选BC 。12.2019年为“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1)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表所示(图1):

①Al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___。

②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

③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有关信息为,图中“30.97”所表示的含义是

________。

(2)根据周期表体现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某同学构建了铜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图(图2)。

①写出物质X的化学式:____。

②写出由物质Y转化为CuSO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参考答案】金属 13 10 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Cu2O Cu(OH)+H SO=CuSO+2H O

22442

【详解】

(1)①Al的元素名称为铝,由“金”字旁可知,属于金属元素,铝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所以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

②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个,易失去最

外层电子数,则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

③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有关信息为,图中“30.97”所表示的含义是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2)①X属于氧化物,且X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物质X的化学式为:Cu2O;

②根据题意可知:Y属于碱,且Y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Y是氢氧化

铜,由物质Y转化为CuSO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H)2+H2SO4=CuSO4+2H2O;

答案:

(1)①金属;13;②10;③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

(2)①Cu2O②Cu(OH)2+H2SO4=CuSO4+2H2O。

1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的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Na、Cl

B O、S

C F、Cl

D Cl、Ar

(2)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_____。

(3)第7号元素与第12号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y=8时,该粒子的符号为

(5)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填字母序号);

A 8

B 10

C 11

D 12

若A中x=12,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_。

【参考答案】BC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Mg3N2 S2- A 氯化镁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

【详解】

(1)A、Na是金属元素,Cl是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A不正确;

B、O、S是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B正确;

C、F、Cl是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D、Cl、Ar不是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D不正确。故选BC。

(2)同一周期,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3)第7号元素是氮元素,第12号元素是镁元素,第7号元素与第12号元素

的原子形成化合物中氮元素显-3价,镁元素显+2价,故化学式为Mg3N2。

(4)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x-y=8,则x=8+y,在原子中,x =2+8+y,则粒子为离子,y=8,x=8+8=16,故当x-y=8时,该粒子为硫离子,符号为S2-。(5)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是最外层得到电子形成的,当x为8时,是最外层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为氧离子;当x为10时,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x为11时,是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的,为钠离子,属于阳离子;当x为12时,是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的,为镁离子,属于阳离子,故选A。

若A中x=12,则A是镁元素,B是氯元素,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氯化镁。

【点睛】

同一周期,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化学式书写原则是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14.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是舌尖上最不可缺少的味道,如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均涉及到氯化钠。

(1)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图1是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_____(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 最外层电子数

B 核电荷数

C 电子层数

D 相对原

子质量

(2)图2描述了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试用A、B、C所代表的微粒符号表示该反应的_____。

(3)图3所示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写化学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参考答案】A +-

Ag+Cl=AgCl ClO2222

Cl+2NaClO=2ClO+2NaCl

【详解】

(1)由图可知,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的联系故选A;

(2)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根据反应实质可知,盐酸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实质是:Cl-+Ag+═AgCl↓;

(3)图3中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其化学式为Cl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ClO2+2NaCl;

故答案为:

(1)A;

(2)Cl-+Ag+═AgCl↓;

(3)ClO2;Cl2+2NaClO2═2ClO2+2NaCl。

15.“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二氧化碳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实现碳循环、促进CO2转化为有机物和控制CO2的排放量,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是______(填序号)

A.焚烧秸秆

B.利用太阳能、风能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2)某化学研究小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办法,实现了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实验过程如下:

对反应后的物质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在气体中检测到甲烷、氢气.

在液体中检测到甲酸(HCOOH).

在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四氧化三铁.

请分析以上变化关系和检测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以上反应过程中,有一种物质起到了催化作用.你认为,反应中的催化剂很可能是______.

②在高温条件下,铁粉能够与水蒸气发生反应:3Fe+4H2O Fe3O4+4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参考答案】 A 镍粉 H2置换反应

【解析】(1)

A.焚烧秸秆会产生二氧化碳,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都能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C正确;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D正确,选A;(2)①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反应后的物质进行检测,在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四氧化三铁.说明过程中镍粉没有改变,铁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镍粉有可能是催化剂;②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在高温条件下,铁粉能够与水蒸气发生反应:

3Fe+4H2O高温Fe3O4+4X,则X的化学式为H2,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因此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置换反应;

三、实验题

16.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_____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_____。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 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 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 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参考答案】> 2g<m≤40g BCD

【详解】

(1)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甲大,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故答案为>;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甲的溶解度为32g,乙的溶解度为70g,最后甲烧杯中有固体剩余而乙烧杯中无固体剩余,故m的取值范围2g<m≤40g;

(3)4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乙>甲,溶剂质量甲>乙。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都有晶体析出,恢复到40℃,二者都是饱和溶液。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故A 错误;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故B 正确;

C.若再降温到20℃时,此时甲乙溶解度相同,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溶剂质量甲>乙,故溶液的质量:甲>乙,故C 正确;

D.若再降温到20℃时,由于20℃甲乙溶解度相同,都是饱和溶液,此时甲乙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g 溶解度溶解度,甲=乙,故D 正确。故选BCD 。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是解题关键。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7.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提示:氢化钙通常用氢气与钙加热制得,金属钙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氧气、水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化钙属于离子化合物,其阴离子符号为_____。

(2)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a(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3)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 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 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 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①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该同学的判断不准确,原因是_____。

(5)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氢化钙样品中常混有未完全反应的钙(其余可能的杂质忽略不计)。样品纯度的测定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按图(固定装置省略)所示连接仪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