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之道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3
老子的养生智慧(外一文)老子的养生智慧文郑桂初老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大家。
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12个字;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子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
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便虚弱。
他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认为婴儿号哭而声不嘶哑,是因为心理平和无欲而全精之故。
人若能注意养精,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而要养精,就要少思寡欲,知足常乐。
如他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注: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养精的基础上,老子进而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的除私祛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法。
他指出,人的贪欲是后天染上的,它会使人耗精伤气、损命折寿。
同时,他提出“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观点,劝诫人们把自身置于度外才能顺乎自然而长寿。
老子指出要顺乎自然,就要进行自身修炼。
他提倡要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
经常意念内视,进行吐故纳新,使真气贯于全身,使浊气派出体外……储存快乐文雷震一☆☆☆☆☆☆☆☆★★★★★☆☆祝你快乐!☆☆★★★★☆☆☆☆★★★★☆☆☆☆★★★★☆☆/'\\//\\\\//`\\\ // 祝你:.-'^'-..' a___a `. 春节愉快合家欢乐!==(___)=='. ._I_. .' 心想事成红包拿来!____/.`-----'.\____[###(__)####健康长寿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心态。
快乐的生活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基本因素。
日常生活中文我们不难发现快乐无处不在。
口渴的人有一杯水喝就觉得快乐;饥饿的人有一碗饭吃就就是快乐;夜行的人有一线光明就是快乐;患病的人病情好转就是快乐……可是,人不可能时时快乐,处处快乐,永远快乐。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如同乐谱中的七个音符,互相制约,和谐共处。
老子养生八则
老子养生八则的内容可能因个人理解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学者的观点:
- 遵道循德: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高度浓缩,包罗万象,涵容宇宙。
- 无为而治:老子哲学思想体系里,“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重要的理念,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鲜一样,养生也是如此。
- 虚静守中: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风箱,看上去空空如也,却是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会越多,并且生生不息。
- 动静相兼:练习吐纳时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就有静,动静相互增益。
- 保持元和:平日里要少说话,因为言多伤气。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
这些观点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的养生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畀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养人之道,在于去欲求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是去欲去求的过程,只有欲求去掉了,心才会平静,安定。
"无欲则刚",只有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顺其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方能回归神静心情,做到起居有常。
心无杂念就不会耗损精神,身随自然就会安宁康泰,如此身体和心灵都会变得强大,不受疾病所困扰,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德,道的本性
"道"是德之体,"德"为"道"所用。
从生之道来看,德生于道,唯道是从;从修来看,就是要循德而求道,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洗炼,不断地涤除非自然的,有为的东西,而反归于自然,各复归其根。
要认识道生万物之理,要认识道的本性---德,就要通过修德而求道。
养生之经,历经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顺着天地自然变化去保养身体,隨时调整身体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养生的初级阶段;笫二重境界是心灵平静,不妄自尊大,不兀自卑怯,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来伤害心神,这是养生的较高境界;第三重境界是心恒定,身才能与禽兽神仙不分尊卑,无求无欲不伤心神,这是养生的完美境界。
而每一种境界,关键都在养心神。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
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一生只写过一部书,就是5000字的《道德经》,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道字。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老子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摄生”、“长生”等养生学重要概念,其养生思想都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老子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
老子一方面企图超越生命的极限,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他认为,要像天地那样“致虚极,守静笃”,不为纷扰燥烦之事,以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乱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是老子养生的根本观点。
2.形神合一《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营卫气血、精、津等(形体)与精神必须合一,不能分离。
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对中医养生有深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所以不仅要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而且要精气神合一。
3.清静虚无《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
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实地守住一个静字。
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
这是老子养心的最高境界。
4.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五十六字养生诀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养生诀,希望对你有用!老子五十六字养生诀玉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老子的养生之道俭,就是俭朴“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
成由勤俭败由奢,俭能兴家,奢要败家。
这里的俭,不仅仅指惜才惜物以养德,同时,俭也是一个养生法则。
俭于视,可养神;俭于言,可养气;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酒色,则能清心寡欲;俭于交友,则洁身自好;俭于思考,少有烦恼。
世间事总是辩证的,懂得俭,把握人生一个度,还真是人生一宝呢。
慈,就是慈爱对待同事、朋友,对社会有感恩心、同情心,就是爱;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以诚待人,就是慈。
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
能不长寿吗?谦,就是宽广的胸怀老子认为,有生于无,“无”是富有使用价值的,看不见的东西最丰富,杯子空了,才可加水,屋子空了,才可住人。
做人谦虚,才知学习。
《易经》上,“谦”卦最吉,谦受益,满招损,是经典古训。
所谓“大智者必大谦”,为人处世能有宽广谦虚的胸怀,怀包容万物之心,这样的人能不看透一切,睿智而长久吗?因此现在的人不能够只知道学习竞技知识,还要向我们老子学习养生的本领,使得自己有三宝,美德,慈爱、俭朴以及谦虚,这样你也是能够像他一样长寿百岁了哦。
老子8个延寿秘方第一式振阳法:振奋身体阳气1.闭上双眼;2.用掌心及掌根处抵住下巴,虎口向外;3.用力托下巴,依次向上、左、右、前、后托;4.睁开双眼;5.叩齿,也就是上下牙相碰;6.叩齿的同时,四指并拢,用手掌的前半部分沿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的方向擦眼睛;7.将手掌放在头顶上,掌心使劲,轻轻地向下压头,做5~6次;8.双手抓住耳朵,向外拔耳;9.左右手张开,用手指梳头。
闭目、擦眼能保养五脏的阳气,托下巴振奋胃经阳气,叩齿养肾,压头拔伸督脉、膀胱经,拔耳、梳头刺激胆经。
老子养生之道
*养生导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对于养生保健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老子》一书中多有记载。
老子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以养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
曾收孔子做学生。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
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